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家庭教育席忠華

    這個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什麼是讓孩子自由成長,感學這種提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錯誤性。

    任何植物的生長都離不開人的精心照顧,離開了人的照顧,那就會胡亂生長,比方說沒有人管理的草灘,沒有人管理的原始森林。

    莊稼要想收成高,必須適時澆水、施肥、除草、間苗。樹要想成為有用之才,必須修剪。

    人也是這樣,如果什麼才最不管,一味順著孩子自由成長,那成長成什麼樣就不可言喻。

    所以,孩子的自由成長應該是在順應人成長和發展規律的同時,適時適當地加以引導。

    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家長的任務也是不相同的。

    人格的塑造,做人的教育,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

    孕期調整好心情,合理營養。

    0到3歲,給孩子無條件的關愛和支援,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同時注重刺激大腦的發育,讓腦神經形成更多的神經連結,為日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最根本的基礎。

    3到6歲,應該對孩子進行各種的啟蒙教育,各種習慣養成的教育。

    孩子上學以後,配合好學校教育,幫孩子豎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順利實現由兒童向成人的過渡。具體:教孩子學會做人,教孩子學會學習,保證並促進孩子和身心健康。

    孩子的職業定位,工作態度,戀愛婚姻觀等,都是需要父母引領的。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需要我們時時關注孩子,在順應孩子身心發展的前提下,該出手時就出手,讓孩子能夠風風火火去闖九州。

  • 2 #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家長首先要相信讓孩子自由成長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是要明白讓孩子自由成長的重要意義。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注重身心全面發展。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見,幫助孩子辨清楚前進的方向,不要盲目替孩子做出決定,要允許他們自由探索。

  • 3 # 小幽姐姐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禁忌、很多注意事項。會育兒的父母一定要懂下面列舉的8個教育理念,一起來看看。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麼做父母。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絡,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一本《哈佛女孩?q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  

    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複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麼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開啟,並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

    三、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  

    2、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程序,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麼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遊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託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1、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裡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麼瘋,以後怎麼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讚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要知道謊言重複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於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2、孩子的潛力恆大於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傑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餘時間、精力有所寄託。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麼最好?特色。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麼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麼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並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穫。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

    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瞭解自身。

    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塗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華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係,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透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鍊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鍊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淨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儘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 4 # 風吹雪816

    嗯,小孩子天生好動,對外界也充滿了好奇,對所有的事物都有嘗試的渴望。

    我的原則是,只要不危險,不影響他人,而他本身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心讓他去做吧。

    不能有危險:

    這是第一原則,除非想培養他某方面的專業,否則,不要讓孩子處於險境。比如,如果沒打算讓他學游泳,就沒必要讓他下水。

    不影響他人:教養的第一原則,就是不影響他人,小小的生物人遲早一天要成為社會人,現代的社會人,要懂得禮儀與交換,不能因為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無視他人的存在。除非,他正在試圖完成一件拯救全人類的壯舉。

    自己力所能及: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時期,具備不同的能力,比如,學個腳踏車,開始的時候,是要在後面扶著的,他就不能很自由的飛馳了。

    但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也得學會放手,給他適當的自由,有時候,會有驚喜給到你。

    兒子騎腳踏車,基本完全就是他自己摸索會的。既沒有理論培訓,也沒有親身示範。

    先給他一個三輪車,在安全的地方,讓他自由的騎。騎得飛快了,換了臺小腳踏車,但是左右各有一個小輪子。也能夠飛馳了,下掉輪子。

    他們擔心,不敢騎,我說放心,爸爸在後扶著你。扶了半分鐘,放手,他已經騎到前面去了,回頭一看爸爸沒扶,心裡發慌,小嘴都癟了,正準備哭。一句,你不是已經會了麼?兒子一愣,恍然大悟,一擺龍頭,哇,我會騎腳踏車了。到現在,遇到同學,還吹牛,腳踏車,我四歲就會了,自己學的。

  • 5 # 布衣閒話

    我認為總的來說自由可以分為兩個範疇:一是時間自由;二是花錢自由。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感覺到他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時間,並且每一筆開支都很合理。

    其次,讓孩子制訂一個課外時間表。時間表可以把週一至週五列在一起,週六至週日列在一起。比如每天幾點起床,上廁所需要多久、梳洗瀨需要多久、吃早餐需要多久,上學幾點從家裡出發,在學校這段時間可以省略,然後晚上放學時間至到家時間,做作業需要多久、看電視需要多久、玩遊戲需要多久,幾點正式上床睡覺等。值得一提的是看電視和玩遊戲可以分單雙號,比如週一、三、五看電視;週二、四、六玩遊戲,也可以互換。週六週日可根據情況另行安排,可增加一些戶外活動。

    再次,讓孩子把現有的學習用品、玩具等進行盤點,查漏補缺,制訂一份常用消耗清單。這樣做好處是避免該買的沒買,不該買的買了一大堆閒置在那裡。

    如果孩子太小,可以幫助孩子一起完成。這樣孩子有成就感,接下來陪孩子按計劃走。若有制訂的不合理的地方邊走邊調整。明確地告訴孩子,如果自覺得按計劃走,家長放心了就不會嘮叼了。偶然一兩次該起床的點沒起床,要叫一下,孩子畢竟是孩子。

    總之,一方面教育孩子要有耐心,順勢引導。不要動不動說孩子這個不是,那個不好,久而久之,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強。比如一條水溝漲水了,如果你順勢引流,把溝裡的淤泥殘渣清理後,通暢了,水自然自上而下。反之,你壘個埂堵住它,反而會氾濫成災。

    另一方面遇事先肯定後否定。比如我家小孩有一次跟我說週五晚想跟同學們先去吃燃烤,然後去K歌。我立馬說:好啊,適當的出去走走不錯。不過呢,先回答我幾個問題:

    1、是哪個同學組織的?在學校表現怎麼樣?共有多少人?

    2、燃烤、K歌具體地點在哪裡?最近的站臺或地鐵口有多遠?

    3、k歌K到什麼時候?有沒有車回來?如果停班了怎麼辦?

    他說只知道領頭同學名字,其他都不清楚。

    我摸了摸他的頭,讓他看著我的眼睛:‘’如果你丟了,家長上班辛苦了一天,還要滿大街去找你,你覺得合適嗎?先不急著回答我,想好了再說。‘’然後我忙我的,他忙他忙的。

    半個小時過去了,他走過來跟我說不去了。

    不過後來,我讓他叫上幾個同學,買了他們各自喜歡的食材去燒烤了一次,還拍了照。孩子們吃的玩的還盡興。回來的路上我告訴他們:燒烤食品偶爾吃一點可以,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孩子們一致認可。

    以上呢,供參考。每個孩子後秉性不同,溝通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放下家長的架子,我相信孩子們很樂意和我們交朋友的。

  • 6 # 知名家事與規劃學者

    首先,家長有義務發現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

    其次,要交給孩子如何管理時間,最好是幫助孩子學會制訂每天的學習計劃,寓時間管理於學習計劃之中,並藉此與孩子形成約定;

    再次,對於孩子按照約定辦,並完成該時間區間內的任務可以獎勵孩子玩耍時間,沒有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懲罰孩子減少玩耍時間,有時甚至增加家庭勞動時間。

    只要做到上述幾點,所提問題自然解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7 # 心理菌

    這是一個很籠統的問題。

    那麼,先給一個籠統的原則:“過猶不及”。適度是家長教育的基本準則。怎麼做到平衡呢?

    重要的一點是抓大放小,不要把事事都看在眼裡。讀書不認真要批評,吃飯前不認真洗手要批評,寫字不仔細要批評……孩子會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不對,家長的要求又細又多,久而久之,就不願意聽家長的意見了。

    在一段時間內只糾正一件事情,其他事情暫緩。家長要做到眼裡能容得下沙子。要求不要一次過高,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

  • 8 # 尹建莉父母學堂

    蒙臺梭利說過,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孩子是作為一張白紙來到世界上的,世界突然把他包圍,他需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即成長過程。就像我們突然從太陽下走入一間暗屋,眼睛需要適應一會兒才能看清屋裡的東西。如果這時別人急於下論斷,說你眼睛有問題,這顯然不對。

    孩子從來沒有錯,只有不成熟。用“犯錯誤”來評價孩子的某種行為,本身已是錯誤;以強制的方式要孩子符合成人要求,更是錯上加錯。不許孩子“犯錯誤”,本質上就是在剝奪孩子的自由,這會出現兩種後果:孩子有可能“聽話”了,但變成了時時事事需要人操縱的小木偶;也可能更不聽話了,真的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雖然兩種表象完全不同,但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形成原因相同,即由於缺少自由,他們的心理秩序都亂了,行為失去了自我把控力。

    家長或教師是否給了孩子“犯錯誤權”,有一個試金石,即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你心裡真正的想法是認為孩子有過失,併為此生氣;還是發自內心給孩子一個寬容的微笑,知道他又從這個過失中得到了經驗,並且為此感到欣慰——理解了自由的價值,就會承認沒有一個孩子的過失是不可饒恕的,每個過失都是他收穫經驗的一次好機會,錯誤的經歷同樣有正面教育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講“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具體的教育生活中,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儘量不要給孩子糾錯。大致原則是:

    第一,儘量減少對孩子的擺佈,不要強行讓孩子接受任何他不願意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飯,比如問叔叔阿姨好等。

    第二,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哪怕孩子做得不夠好。只要沒有生命和健康危險,第二不損壞他人的利益——即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上,家長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給孩子自主空間。

    第三,如果特別希望孩子做出家長所期望的選擇,就不要讓孩子在“是”與“否”間選,不要給他說“否”的機會,而要在“是”的框架裡給他一個A與B間選擇。比如孩子不想睡覺,你想讓他睡,不要問“現在睡覺好嗎?”而要問“你打算直接睡了,還是聽一個故事再睡?”總之,要給孩子一個選擇,而不是給他一個命令。當然,這一招不要經常使,或者適當變著花樣使。

    很多人擔心這樣是在“溺愛”孩子,或是縱容孩子,這是因為他們錯把自由理解為放縱,這種誤解讓許多教師和家長在錯誤教育的路上走得很遠。文字經常會誤導人,“愛”和“溺愛”表面看來有共同要素,事實上它們不是一種東西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東西。“愛”必定包含著自由,而所謂“溺愛”,則是披著愛的外衣的“過度管制”——過度管制的出發點可能是愛,但結果是走到了愛的反面,是反“愛”的行為——在這個問題上,惡果現在有目共睹,原因卻一直被錯誤歸納。

    給孩子自由,本質上就是在教會孩子寬容。

    寬容是這個世界的潤滑劑,世上有多少痛苦和悲劇是不寬容造成的。而一個人不寬容性格的形成,很可能就是從嬰孩時期的一些小事上開始的。

    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他的行為其實和“自由”毫不相干。理性的缺失使他無力主宰自己,他的放縱和毫無章法,是自覺意識的喪失,是選擇功能的失效。他一方面被慾望控制,另一方面想去控制別人,他的行為正是長期壓抑的後果。這樣的孩子,他內心軟弱無力,由於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力,其實是恐懼地活著——如果大人不承認這一點,認為孩子不自覺是為了更快樂,那真是太不理解孩子了。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放蕩不是自由,因為放蕩的人做了私慾嗜好的奴隸而不能自拔。一個人若做了私慾嗜好的奴隸便失掉自由。”

    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他在生活中獲得了尊重,所以他學會了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他在生活中體味了寬容,他就不會小肚雞腸、頤指氣使、心胸狹隘;他在生活中很少受到干涉,所以他拒絕干涉,不要別人干涉,也不去幹涉別人;他被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他就獲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壞習慣操縱,有力量選擇健康的東西。

    “只有這樣一種人才是自由的,這種人願意使自己和周圍的一切都獲得自由。”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孩子再多也不會把孩子愛壞了。就像一個智力正常的人走到懸崖邊上會自動停止腳步一樣,一個心智正常的孩子也知道自由的邊界在什麼地方。他可能會由於缺少常識有一些小過失,卻會自動獲取經驗,自動校正自己的行為,使小過失成為積累經驗的重要途徑。

  • 9 # 夢迴愛翡翠

    愛嘮叨是中國式家長的通病,其危害不小!

    嘮叨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做什麼都是錯的,導致孩子做什麼都不能全身心投入,總擔心什麼時候又被家長嘮叨了。因為不專注,才智很難充分發揮,無論是做功課還是玩,都如此!

    給孩子自由,就是在孩子做正確的事情的時候,不要隨意打擾。讓孩子專注的做他們想做而且該做的事情,比如:做功課、玩耍等。更不必干涉孩子做事情的先後順序,比如,是先做功課還是先玩耍,讓孩子自己決定!很簡單的道理,一個人只有心甘情願的做事情時,才能做到最好!

    給適當的自由並不是一味的放縱,涉及違法亂紀之事,當然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總而言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的成長,本該就是為人父母者該有的樣子!

  • 10 # imageboy

    小孩子的自由應該是有選擇的給予,人人生而自由,但又不自由!因為人是社會的人,要承擔屬於自己的角色,所以小孩子的自由建議在他完成自己的社會角色時給予。通俗一些說,就是把學習的任務完成了以後再給他相對自由的空間!無原則的放任,是會透支青春的福利的!

  • 11 # 一枚有墨香的書籤

    “自由”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握的狀態,但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又是極度重要的環境之一。而“自由”其實往往都是需要有另外一個對應的條件給與一定製約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它就是“規則”,所以千萬不要誤認為“自由”就是放任自由,那不是真正的自由。

    孫瑞雪老師創辦的遵循蒙氏教育法的“愛和自由”幼兒園裡,給到家長關於自由的三大家庭教育公約是如下三點:

    (一)不傷害自己。所有能傷害到自己身體的事情都不可以做。

    除了我們可以看到的很明顯具有安全隱患的事情不能做,需要之我們的制止外,其實還有一些可能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小細節。例如,孩子有的時候會去覺得好玩而去拍打自己的頭,這樣的行為也請溫柔地提醒他,你覺得這樣很有趣是嗎?這樣會傷害自己,我們換一種方式玩好嗎?

    (二)不傷害別人。這一點應該很好辨識了。但是有一點我想強調的是,在家裡和外邊規則一定要一致。舉例來說,孩子在外邊打了其他小朋友需要道歉解決問題,而在家裡如果打了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尤其是隔輩的老人,一般都會笑笑就過去了,甚至還會和他們嬉戲。

    這種情況之下,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剛剛傷到了**,請你向他道歉;如果孩子還不會說話,就及時地把他抱走,幾次之後他就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可以了。

    這樣才是對外與對內的一致,孩子更容易建立清晰的規則,不會混亂。

    (三)不傷害環境。比如在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不能大吵大鬧打擾到別人;公園或綠化帶裡的花花草草不能摘,尊重任何的小生命。

    家長可以利用以上三點與孩子制定家庭內部的規則,但是一定要大家一起制定,尊重和聽取孩子的意見,執行需要堅決,如果有問題再一起協商進行調整。

    另外在幼兒園裡,還會有幾點比較重要的需要遵守的規則:

    1.不能打擾別人。

    2.不能做粗野的行為,例如打人、說髒話。

    3.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

    4.誰先拿到的誰先玩,後來者需要等待。

    5.使用完的教具或玩具等要歸位。

    “家庭公約”與幼兒園裡建立的規則一起給到孩子的是“適度的自由”的環境,在這些規則之外的行為,可以讓孩子盡情玩耍和探索。

    最後想多說一句的是,“自由”和“規則”,一定要有“愛”的滋養才能有生命力,孩子才會真正從心底感受到安全感,所以父母和成人一定要記得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能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愛孩子。

  • 12 # 夏沙

    當一個小孩子能開口說話,並且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作為家長就要好好考慮小孩子內心的需求了。在條件允許,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放手讓小孩子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尤其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讓他們去慢慢適應,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發現有趣好玩的,結識新的朋友,在這樣的過程中小孩子會學習到很多,而且他們會越來越喜歡這樣做。所以家長首先要知道讓小孩子真自由,對小孩子來說是多麼重要。

    明白了它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會慢慢放開牽著孩子的手,放下那顆時時刻刻為孩子提起的心。真自由對小孩子很重要,同時對家長也很重要。家長給了孩子真自由,也是給了自己真的身心自由。這樣家長能和孩子一起去成長,不過多,過分的干涉小孩子的世界。這也是需要家長明白的一點。

  • 13 # esme柚

    對於此題,“家長如何做才能給孩子真自由?”

    我的看法是:家長需要給幼兒足夠的培養及陪伴。培養幼兒有是非對錯,輕重緩急的辨別事物的能力。陪伴孩子在對生活中遇到各種情況下應對困難時自信度,完善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便不會讓幼兒幼壓抑不適感,家長也要把握自己的教育語言的表達態度。加油!希望你能和孩子共同成長,幸福相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系頂級豪車降十幾萬,才換來3千臺銷量,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