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脊柱特工
-
2 # MrSu41116829
這個我應該有發言權,我33歲,上班族,15年開始跑步,今年開始跑全馬,目前最好成績全程3小時36,準備冬天訓練一個冬天,明年無錫衝擊320。
如果你從來沒有跑步過。建議你先從5公里開始,跑一段時間增加到10公里,15公里,最後半程,然後能一次性跑35公里,你就可以參加全程了,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年左右,除非你特別有天賦,太冒進的話,會容易受傷!
說一下我的訓練,供你參考:
1、我是晨跑,每天4點半起床,5點出門,根據訓練內容,一次10-16公里,6點半左右到家,洗漱後7點出發去公司
2、全程要求有氧耐力要足夠,所以我每週日早晨刷一個慢速長距離,也就是LSD,跑步2-2.5小時
3、短距離間歇訓練,提高心肺功能,800米或者1公里,6-10組,一般是一週一次,沒周增加一組,大概心肺功能的85%左右
4、平時跑步是為了堆跑量,但是也要有足夠的速度訓練,節奏跑是個很好的辦法,10-16公里,速度越來越快,最後速度跟全馬比賽速度接近或者更快,混氧訓練,開始有氧,結束無氧,模擬比賽過程中後半程的狀態
5、力量訓練,深蹲,箭步蹲,爬樓梯,核心訓練,這些可以保證你長距離跑步後期,肌肉有足夠的支撐,不會導致受傷.
跑步會很苦很無聊,建議你找個朋友一起,這樣比較容易堅持下來!
-
3 # 衝頂遠角
今年,我也參加了馬拉松,不過是半程馬拉松。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聽著道路兩旁志願者以及當地老百姓的加油聲,在道路上留下自己的印記,跑完拿到獎牌心情美滋滋的。
跑步是一項很簡單實用的執行,不追求成績的話不需要啥天賦,跑完身心愉悅、而經常跑步的人,往往比較自己以往氣質上也會升華。
在跑馬的途中遇到了很多經常跑馬的人,有個人體重180斤,但已經跑了80多個馬拉松了,那是真的狂熱,被聘為賽事領跑。所以健康的情況下,體重不是問題。當然普通人還是循序漸進了。
不過跑馬拉松負荷大,所以身體有問題的千萬別逞能,小跑怡情。跑馬出問題的事件也時常發生。你要想想42.195是什麼概念,操場一圈400米,全馬105圈,半馬53圈。
現在馬拉松非常普及,全國每個月都會有好幾場,很多城市都在舉辦第一屆、第二屆等等,當地政府也透過馬拉松擴大本地影響力。
馬拉松除了全馬、半馬、還有10公里的健康跑、5公里歡樂跑等等,循序漸進,找到適合自己的。
跑馬,要堅持跑,不瞎跑。現在健身軟體這麼多,找一款然後平時記錄一下,跑之前活動下筋骨,尤其是膝蓋、腳踝。找個小公園或者學校,平時沒事鍛鍊鍛鍊。
而且最好時常找夥伴結伴跑,這樣的話不會孤單。
跑馬每個人身體的時間不同,個人往往6公里左右比較難熬,然後10多公里會有抽筋的跡象,不過都過去之後,身體有些感受不到累了,意念接管了體力。
跑完之後記得拉伸。總之健康最重要。
-
4 # 運動健將
能跑完全馬的人,必然是有堅定意志力的人。
而且是個自律很高、擁有嚴格完備的訓練計劃。
1、全馬初級訓練2、全馬中級訓練被水印遮住內容:22.4公里LSD或半馬、51.2公里
3、全馬高階訓練被水印遮住內容:224.公里LSD、65.6公里
被水印遮住內容:衝線
在進行跑步訓練前,必要的熱身運動非常重要。
這裡推薦:芸動匯app熱身動作示範
(1)踝關節環繞
(2)膝關節前後活動
(3)髖關節環繞
(4)肩部環繞
(5)頸部環繞
(6)俯身體轉
(7)弓步壓腿
(8)小步跑
(9)原地勾腿跳
(10)原地高抬腿
(11)開合跳
以上內容先到這裡啦~希望大家能有所得喲~~
回覆列表
這位少俠,想必也是喜歡挑戰自我的。不過把目標定位跑全馬之前,還是需要了解一些知識點,才能確定自己適不適合馬拉松這樣運動。
照例走一波科普先,什麼人不適合參加馬拉松?
馬拉松是一項高負荷、大強度、長距離的競技運動,也是一項高風險的競技專案,對參賽者身體狀況有較高的要求。
標準馬拉松運動是長距離,不間歇跑動大於42公里,而“半馬”行距也在20公里以上。跑步這項運動,本身會對人體心血管會產生巨大影響,對於心肺功能異常的人群,在突然運動時引發心臟疾病的可能性大風險高,如果平時有胸部疼痛或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臟有結構性病變、高血壓、血糖異常以及缺乏長期較高強度運動的人注意適度運動即可,絕對不建議參加馬拉松這種賽事。
如何科學備戰馬拉松?
這裡老夫必須再一次強調:無論是骨骼或肌肉,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才能增加訓練量,否則下肢的骨骼、關節或肌肉沒能適應負荷時就會出現受傷的情況。舉個栗子:肌肉的力量一般比骨骼的力量增長得快,在這個“過渡期”,由於骨骼沒能完全承擔外來的力量,就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以及其他勞損的症狀。“過多過急”的跑步安排是新手er最常犯的錯誤,也是最經常被忽視的運動受傷因素,突然增加訓練量是引起跑步受傷的一個重要原因。
跑馬拉松之前必須有至少3-6個月的詳細訓練規劃,如果平時一直保持一定跑量的跑者,也需要3個月的準備期,對於新手跑者來說,需要6個月以上的日常訓練。這一點非常重要,42公里可不是臨陣磨槍就可以完成的。
在備戰馬拉松比賽中,長時間的訓練準備不僅關係到比賽的發揮水平,還涉及到比賽時的身體健康。損害自己身體健康的運動,那還不如不做呢。
第一點,運動是循序漸進的,需要慢慢加量,讓自己的肌肉和骨骼在不斷適應中逐漸增強靈活性和強度。
跑量的遞增要遵循一個10%的原則,就是每週的跑量遞增別超過前四周平均值的10%。在長距離跑達到10公里之前,每次只增加1公里,如果你還想增加距離不建議超過2公里。同時要加入恢復的周和恢復的日子。
第二點,注意休息,讓肌肉和骨骼有個休息、恢復的週期。
不用一週七天都拼命訓練,只需要一週有效訓練3-4天就可以了,這是北愛荷華州立大學在1994年的一項研究中證實的,表明一週4次訓練的跑步者與那些一週訓練六次跑量多20%的跑步者的水平差不多。
第三點,跑夠量。
參加馬拉松的專業跑者並不多,而且猝死大多發生在半馬中,很大原因就是參加半馬的大多是業餘選手,平時沒有科學的運動訓練和賽中補給。
通常沒有專業訓練的跑者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平時跑量不足、訓練方式不合理、配速前快後慢、補給不足、跑齡短、賽前準備不足以及馬拉松賽前/當天個人身體狀態不好但依然勉強身體去進行高強度跑步。
“保持健康”是馬拉松訓練中最重要的建議,絕大多數人都忽視了這條。這就是說不要練得太狠然後受傷,最好是稍微訓練少一些而讓人感到強健和充滿慾望,而不是訓練過量。方法當然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條合適的界線。馬拉松經歷越少,跑得越慢,那麼平時長距離奔跑的經驗就越重要。在參加馬拉松之前,需要讓自己適應用雙腳跑過3小時、4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絕大多數專家建議長距離跑的時間為2個半小時到3個小時。
根據自己的參賽目標來設計跑量。這裡有一個20倍的原則,就是賽前訓練期間,跑量不能少於比賽距離的20倍。比如備戰馬拉松(16-18周)的跑量不低於840km,折算成每週差不多就是一個全馬的距離。但其實很多跑友都沒有達到這一訓練量。
跑量沒有上限,但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一樣,要逐漸匹配增加。操之過急容易受傷,最好是循序漸進。
第四點,應該怎樣跑才合理?
長距離有多種跑法,最常見的就是LSD(Long Slow Distance 有氧耐力訓練),初跑者首先要掌握,按照輕鬆跑的節奏逐漸拉長距離,保持慢速。對於沒有跑過馬拉松的跑友來說,平時能用什麼速度跑完LSD,比賽時就用這個速度跑馬拉松。建議平時再加一些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型訓練,增加核心肌肉群的力量和靈活度,增強下肢肌肉力量。
強度再大點,就是末段提速LSD,即在LSD最後3-5km,甚至10km,逐漸提到馬拉松目標配速。
還有強度更大的,長距離的混合訓練。把輕鬆跑、馬拉松配速跑、節奏跑、間歇跑融合到一起,中間沒有間歇,一氣呵成。業餘選手一般就是練習輕鬆跑和馬拉松配速跑,節奏跑和間歇跑應該單獨鍛鍊,這樣與個人能力匹配,保證安全。
LSD是提高耐力,乳酸門檻跑(節奏跑)是提高維持速度的耐力。乳酸門檻跑之所以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是解決了跑步中心率漂移的問題。所謂的心率漂移,就是隨著運動負荷的增加,心率緩慢上升。
第五點,日常飲食該怎麼補充營養?
一般訓練後要及時補充水、糖分和電解質,這時候喝運動飲料就很爽。最好還有適量的碳水化合物。這能讓衰竭的腿部肌肉重新獲得能量,同時肌肉恢復要補充一些蛋白質。
第六點,學會避免運動損傷
無論是專業運動員,還是業餘跑者,他們最大的敵人都是傷病。避免傷病的關鍵就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速度提高,強度會成倍增長,這也是為什麼速度訓練容易受傷。
在跑前進行充分的熱身,在運動結束後耐心完成冷身運動和拉伸,切忌練得太狠。同時選用合適的跑鞋,必要時需要增加護膝。
最後一點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如果日常的運動訓練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肯定是不行的。如果要參加馬拉松,堅持正確、科學的跑步訓練才能健康、輕鬆地完成全馬。
希望老夫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