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愛我家》帶給我們一代人美好而且難忘的記憶。關於《我愛我家》,你們有哪些難忘的記憶嗎?一起分享下吧!
11
回覆列表
  • 1 # 長樂長青

    和平唱大鼓,裝窮跟老爺子借錢,被老爺子批評教育…走穴失敗小叔子(梁天)發感慨:“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 2 # 霖檀

    最歡的兩集也是印象最深的兩集,小張和炸油條的郭冬臨談戀愛,志新說以後買油條買一根就行了,後來黃了以後,志新買回來的油條跟筷子一樣,笑死了,還有志新和表妹戀愛那一集,小晴表妹太清純,志新心動太積極,爆笑,最後的那個擁抱,太多心酸吧

  • 3 # 小桂子1120716515

    我在上海剛參加了一個《我愛我家》主辦的家居會展。泥馬,裡面的東西貴的都不敢看。質量也與其他商家的傢俱沒有兩樣。盡吹牛皮。

  • 4 # 壹條電影

    作為一個邋里邋遢的中年直男影迷,十八哥平日裡是幾乎不看綜藝的。但今天,後知後覺地,被人民日報這條“《我愛我家》時隔24年再度重聚”的新聞,給炸得一激靈。

    人到中年,最難抵禦的就是回憶殺。

    雖然在迫不及待地點開影片之前,就已大概猜出這是節目組“為開播求聲勢”的營銷動作,但當快進到最後,看到宋丹丹被蒙著眼睛,帶進那再熟悉不過的客廳佈景時,十八哥依然沒忍住,瞬間紅了眼圈。

    而當賈志國(楊志新)、賈志新(梁天)、賈圓圓(關凌),還有保姆小張(沈暢),各個頂著當年的扮相一一進場時,十八哥同宋丹丹的反應一樣——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與梁天的擁抱,和那句“物是人非啦”,背後亦有不少歲月流淌後的唏噓。

    儘管《我愛我家》劇組此前大大小小也公開聚過幾次,但因為這是宋丹丹的頭次參與(箇中八卦感興趣的自己去扒吧),在“二十多年人最全一次”的意義非凡之餘,更顯出幾分微妙與感慨。

    但作為老觀眾,十八哥顧不上去細品那微妙,思緒早已飛到了24年前,那個簡陋狹小,卻也誕生了讓無數後來者只可追仰、無法超越的情景喜劇的攝影棚。

    港真,拋開這設計感頗重的重聚,十八哥倒也真的沒指望演員們,會帶來怎樣“找回記憶”的還原演出——當年的經典,就該被好好留在當年。

    況且,那個鉅變的時代,早就已經隨著劇中那些已經不在人世的演員們一起,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先讓我們用一會時間,懷念一下《我愛我家》裡那些已經離開的人們。

    “老傅”文興宇(1941-2007)

    與編劇梁左(1957-2001)

    “老胡”英若誠(1929-2003)

    “老鄭”張瞳(1923-2007)

    “於大媽”金雅琴(1925-2016)

    “小黃父親”黃宗洛(1926-2012)

    “姑媽”李婉芬(1932-2000)

    該怎麼評價《我愛我家》呢?

    電視兒童的下飯菜、最具文學性的情景喜劇、90年代的活標本、遊子的思鄉寶典、幾代人的情懷累積……

    在這些標籤的堆疊下,它被觀眾連同歲月一道,推上情景喜劇的聖殿。

    張佳瑋張公子誇得好:

    《我愛我家》好就好在,骨子裡大雅,但表面極通俗。以至於前四十集某些對白摘出來,讓人覺得雖然略誇張,但確實可能有其人,覺得有煙火人間氣。

    這就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接地氣不是低俗,而是樸厚。樸素的樸,厚實的厚。

    《我愛我家》的生活氣,真的是浸入骨髓的。

    最該被提及、卻也最不易被察覺的一點,是劇中道具和佈景的真實度。如果你跟十八哥一樣,也曾暫停仔細觀察過畫面,就會發現——

    無論是客廳裡書架上擺著的錄音機、瓷瓶及各種小雜物,還是牆上的書法,書桌上的檔案、檯燈,

    餐廳裡掛的掛曆、蒜頭、鍋碗瓢盆(甚至還有一把吉他哈哈哈),和平房間裡那些照片,老傅房間裡的獎狀,都給人“我家裡也是這樣”的似曾相識之感,

    而如果你眼夠尖,還會發現和平這個人物在很多集裡,生活化到連內衣都沒有穿。

    現在的年輕女演員還會為了演戲付出到這種程度嗎?

    以及,十八哥還曾看到過更加眼尖的網友發現的一個極小卻又非常生活的細節:

    總之,這個老式樓房的三代同堂之家,就是90年代最真實的樣子。

    三代同堂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

    別說年紀再小的,連十八哥都沒正兒八經體驗過。

    在《我愛我家》中,三代同堂的生活是這樣的——

    早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早餐。還記得他們最常吃的就是豆漿油條,24年前,頓頓油條、包子,也算是提前進入小康了吧。和平有一次起晚了發現沒給自己留油條,還抱怨“讓我吃這破饅頭”。

    回頭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次的早點,是路邊寒風裡的煎餅果子,和公交車上被人行注目禮的韭菜餡包子?

    一家人吃早點的日子,你有多少年沒過了?

    而晚飯的餐桌上,爺爺作為一家之主,常常會以長者姿態,對小輩兒們(特別是志新)訓訓話,偶爾還會憶憶當年。

    而餐食的標準,據十八哥看過多遍後分析,基本上還是挺素的,比較少出現葷腥,除非家裡有客人來,或者爺爺跟隔壁的老胡老鄭較勁兒,才會豪氣干雲地喊上一句:“就憑我每月幾百塊的退休金,兩斤大蝦我還是吃得起嘛,買去!算是改善改善生活。”

    極少數情況下,一家人也會下趟館子,點點洋酒西餐,小小的奢侈一把。猶記得,爺爺最後瀟灑地跟服務員說,來瓶人頭馬!

    總之,餐桌是最能體現這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濟濟之感的地方。

    大家邊吃邊聊——圓圓這次考試成績有提升,志國單位又發了一箱梨這種爛福利,和平走一次穴就掙了兩百塊錢,志新又多麼吊兒郎當不務正業,小凡在學校每月的生活費是不是該減減了,以及,退休後的爺爺,又想出了什麼新點子,來豐富自己有點無聊的賦閒在家的日子……

    飯,就是要一家人圍坐著吃,才有味道啊。

    在餐桌之外,《我愛我家》的生活氣,更多的,則是那些細微到很多人不曾察覺的小動作、小舉止——話又說回來,讓你輕易就感受到了,那還叫生活氣嘛?

    這生活氣,可以是和平與圓圓母女倆往沙發上盤腿而坐的一個小動作,

    也可以是和平與小張對話中的一個再隨意不過的表情,

    可以是晚上吃完飯,街坊鄰居在院裡抽菸納涼,閒聊天扯家常,

    也可以是臥室裡,志國邊給累了一天的和平按摩,一邊聽她吐槽……

    而我們自己呢?大多數的日子裡,就算合租一屋的鄰居,可能一個月都說不上幾句話;每天晚上回到家,可能除了電腦前無處可去;到了週末想要和人聚聚,拿出手機看看通訊錄,卻無從約起。

    開啟門,屋子裡亮著燈,灶臺上熱著鍋,房子裡坐著人——這大概才是家吧。

    在熱映的《雷神3》裡,主神奧丁教育兩個兒子:阿斯加德不是建築,而是人。

    人,是家之為家的意義。《我愛我家》中那種大雜院式的煙火味兒,其實正是這部戲的魂。

    事實上,如果我們再擴散來看,“家”的概念,與生活氣息的營造,幾乎是所有優秀情景喜劇的終極訴求。

    國內這邊,在《我愛我家》之後,諸如東北一“家”人、“家”有兒女,均是如此,即便在形式感上玩出新意的《武林外傳》,亦是以同福客棧為家,一群失意人抱團取暖。

    國外的亦是如此,大家熟悉的幾部經典,從《老友記》,

    到《老爸老媽的浪漫史》,

    再到《生活大爆炸》。

    似乎那些能留在人心裡的情景劇,都是關於一群“家人”的故事。而我們愛這些劇,愛的,可能是那種回不去的生活吧。

    更印證了這點的是,後來英達導演的其他作品,《中國餐館》、《地下交通站》、《候車大廳》,即便在形式感上更有看點,但它們再也沒有成為《我愛我家》這樣的經典。

    行文至此,十八哥抬起頭,環顧了一下自己租住在帝都東三環的這個小房子——

    凌亂的床鋪,沙發上灑落著換洗的衣服,飯桌上依然擺放著還沒刷的碗筷。藍芽音響裡,傳出John Denver磁性的歌聲:Country road,take me home……

    順著這旋律,思緒也不禁飄回曾經的中學時光,每天六點半起床,七點坐在餐桌前,吃著老媽煎的饅頭片,棒子麵粥,一旁的收音機,是每天七點準時播報的《新聞與報紙摘要》……

    這是所有獨自生活的北漂們都經歷過的曾經。

    轉念想想,在2017年的今天,當三代同堂漸成過往,對“家”的定義,是否也到了改一改的時候呢?

    時代變化下,有人安於小城市“家”的溫暖,有人嚮往大城市“家”的充實,有人想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多出去看看”,有人沉醉在自己的小愛好,獨享著“不與眾人言”的快樂。

    如果再也找不回大雜院的人情,那自己把自己的小生活過出煙火氣,不也對得起家這個字嗎?

    心之所屬,即為家。

    因為,我愛,我家。

  • 5 # 青鶬

    發揮餘熱,滅鼠記,風聲,瀟灑走一回,名門之後,獎券的誘惑,彩雲易散,親家母到俺家,不速之客,健康老人,生活之友,失落的記憶,兒女正當好年華,芝麻開門,捉鬼記,家庭吉尼斯,目擊者,真真假假…感覺寫得特別好的幾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誰害了歌手王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