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檀紙間
-
2 # DechoCapital
在金融術語中,通貨緊縮和通貨膨脹是相對的。通脹我們比較熟悉,簡單說就是市場上貨幣變多了,相對來說商品有限,單位商品需要“消化”更多的貨幣,從而引發的通貨膨脹。通縮則與此相反,貨幣供應量不足,物價趨於下行。而中國最近幾十年來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貨幣的足量供應帶來的溫和性通脹。但咱們也經歷過通縮。
通縮的宏觀表現形式是物價、資產價格、有價證券等一系列價格在一定時期內趨於下降。經濟學家一般認為,當CPI連續3個月環比下跌,就可以認定為有通縮跡象了。
什麼引起的通縮?
一般來說,通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微觀層面
1、投資與需求不足
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市場上的投資和消費行為就會減少,這時就會造成供過於求,導致物價下跌,進而影響企業利潤,使得市場整體陷入通縮。
2、技術進步和放松管制。技術進步使得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生產成本下降,最終使得商品價格下滑。此外,像政府對於一些行業放鬆准入,導致充分競爭,也會使得平均價格下降。
宏觀層面
1、貨幣和財政政策
趨緊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會直接導致通縮。比如央行降低貨幣供應量、信貸發放量、提高利率或準備金率、基建專案得不到財政批准等。
2、經濟週期
萬物皆有周期,經濟也是一樣。當經濟到了頂峰,資產價格泡沫興起,信貸和貨幣膨脹,商品供過於求時,最終等到泡沫破滅、信貸貨幣收縮時,就會引發週期性通縮。
此外,像匯率、市場預期等也都是通縮的影響因素之一,但非主要,因此就不再贅述。
通縮的到底好不好?
量變則會引起質變,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自然就不行了。溫和的通縮其實是有利的,一方面能夠擠掉資產泡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同時通縮期間平均利潤的下滑也會倒逼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改善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能正確引導市場預期,很好地推動去槓桿,當貨幣、資產價格、固定資產投資、企業利潤等各方面增速均開始下滑時,經濟各部門對於未來的槓桿預期自然就沒那麼強烈。
但惡性的通縮則會讓市場“過度”。也就是長期的物價、資產價格下滑,導致市場需求萎靡,企業虧損被迫降薪裁員,經濟增速下滑...而這些對於國家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
這幾年隨著國內去槓桿和經濟結構調整,M2和GDP增速均有所下滑,民企生存難、暴雷事件頻發,也給我們敲響了通縮的警鐘。當然現在談通縮似乎杞人憂天,但狂熱的市場往往都會誤判,無論怎樣,勿加槓桿,減配風險資產是當下的投資之道。
回覆列表
這種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的,要是照你說的這樣,那這個“實施干預性應對通縮”的機構(一般都是一個國家的央行)決策水平也太差了!
你說的現象差不多就相當於:池子裡缺少10噸水,而你一下子倒進去200噸……將家裡淹了!
央行的決策者又不是居委會大媽,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通脹通縮都是社會宏觀環節長期不平衡形成的通縮也好,通脹也好,一般都是因為“長期的宏觀社會經濟不平衡”造成的,這種成因裡面,“時間的積累”因素不可忽視。
那麼,從根本上解決某種“不平衡”肯定也要從“社會大經濟”的方方面面入手,那這就需要時間了,無論最終採取的辦法如何,
想一下子解決都很難,就更別談“一下扭轉到對面”了!
臨時的干預性措施只能緩解一時在經濟出現某種方向的疲軟狀況時,臨時的干預手段,確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起到短暫的、區域性的緩解經濟壓力作用。但是根本上的解決還是依賴於社會經濟大迴圈自身。
以“做得很過分的美國”為代表的各國央行,最近頻頻的大放水措施,
同樣也是旨在“緩解一下當下的壓力”——只要不跨,後面還有時間尋求更多的機會,
但如果一下壓力大的時候,將脊樑骨壓斷了,
按再想恢復到正常的狀況,便不知後年馬月了。
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就像華人迷茫的“過橋貸款”:明知利率過重、無法解決缺錢的根本,但也得去做啊,否則,立馬就死,
至少做了,能緩過來,透過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尋找其他翻身的機會。
小到個人是這樣,大到國家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所以,無論從歷史上的經濟表現來看,還是當前的各國做法,經濟大環境不可能因為一下子從一個極端因為直接干預而走向另一個極端的。
美國為解決流動性問題“上限無節制”的做法都難奏效,扭轉過頭,那更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