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涯小確幸
-
2 # 阿拉啦啦啦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的溺愛,但有的時候孩子實在太調皮,和他講道理也聽不進去,無奈只能動手,但以打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真合適嗎?小孩子如果犯錯,父母應該怎麼教育,打孩子是正確的麼?
前段時間一個老鄉聊起他孩子小時候的事,說他兒子從小就不聽話,一到商場裡就要這要那兒,不給買就躺在地上耍賴,不起來,他憤憤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件事,不知道打過他多少次”,我當時在想,既然是“不知道打過多少次”,說明孩子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在這件事上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有找到出路。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腳之下,只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奮起反抗。其實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起到管教作用,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因為權威是要建立在責任之上、理智之上。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會產生行為和性格上的偏差。
愛說謊
孩子因為害怕遭受體罰,自然求助“說謊”這一本能來試圖躲避被打。
傷害孩子自尊
親子關係原本的形態是強者保護弱者,但當父母用惡言、甚至拳頭來教訓孩子時,管教模式變成了強者擺佈弱者。面對父母的貶低、指責,孩子會感到很無助。在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離家出走。
孩子會產生報復父母的想法
體罰和打罵孩子都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力和控制力的不信任,孩子的情感會受到傷害,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感到徹底喪失信心。在憎恨和無助的雙重壓力下,孩子會漠視親情,對父母心生報復之念。
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建議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管教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拿第一,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孩子,卻有不一樣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己。做父母的要時刻告誡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但他們的人生卻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主宰不了。
保留一份童心
多以孩子的眼光來打量孩子,來與孩子相處;少用父權母權的威嚴,而是用幽默、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讓孩子願意開啟胸懷與父母交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比如,晚上臨睡前和孩子玩枕頭大戰,講腦筋急轉彎等。
結束語:打罵只是皮肉之痛,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還知道找父母幫忙,那才是父母的智慧。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3 # 雲天原創詩詞
小孩子範錯是難免的,應怎樣教育?這個問題個人認為
1>在孩子面前樹立好的形象,言教不於行教!
2>給孩子一個好尊言,多問候,時常多講講故事
3>孩子做錯了,不要強威問責,從好的來引導,給孩子一片好的天空
4>孩子是天性活躍,時常和他交流培同,掌握他爰好
5>家庭教育是孩子啟蒙的最好的老師,,多讓孩子看書,寫字,時常要進行誇獎。做到有獎,有罰
筷子頭下出孝子,破窯之中出好瓦!
言教不如行教!行教不如家教!
-
4 # 風雨兼程2658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總是責罵,尤其是人多時;讓孩子說出這樣做有什麼不好,讓他自己認識到這樣做是錯的,引導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分清是非對錯,同時告訴孩子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好的品德!
-
5 # 堅強不過是逞強罷了
言傳身,正確引導
我家兒子兩歲多點就知道撒謊了, 有次他把玩具弄倒了,我讓他收拾他竟然跟我說不是他弄的,我就告訴他撒謊是不對的,並給他讀了匹諾曹的故事,最後他也承認了是他弄倒的。我就告訴他,犯錯了沒關係,勇於承認錯誤 的也還是個好孩子。平時我如果不小心碰到他了,他就跟我說,媽媽你剛才碰到我了,你要跟我說對不起,我就會跟他說對不起媽媽不是故意的,他就會很開心的說沒關係。其實小孩子犯錯很正常,不用很嚴厲的批評他,只需要告訴他那樣是不對的,平時有機會可以多給他們看一些反面的例子,告訴他們犯錯不可怕,只要勇於承認就是好孩子,。
回覆列表
當孩子犯了錯後,傳統的管教方式一般是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然後透過指責任或者懲罰,或許是羞辱,不管哪種方式,反正目的就是讓孩子為他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他的才能夠長記性,因此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犯錯,大人也無時無刻不在想盡辦法讓他們長記性。
可是你不妨想一想,孩子真的會因為你的批評指責講道理而長記性了嗎?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博士說,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如果想要讓孩子做得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在我的一個諮詢案列中,有一個媽媽說我的孩子今年快12歲了,什麼都挺,好成績也不錯,讓我苦惱的是不管家長怎麼引導,他要誠實,他總是犯了錯誤,不願意認錯,為了掩飾自己的錯誤,又惜撒謊。
比如今天補習班的老師給了他幾套練習題,讓他回家做,中午因為要到外婆外公家吃飯,就叫他把補習班老師發的做剩下的題帶過去做,但到了外婆外公家,他拿出來做的題根本就不是補習班,老師給的題,而是它學校裡面的家庭作業,我問他是不是忘了帶補習班的題,他始終不承認,最後鬧得很不愉快。
關於孩子犯錯誤後,試圖透過撒謊等方式隱瞞錯誤,我聽到過太多媽媽的吐槽,有的孩子撒謊僅僅是因為躲著媽媽吃了一顆糖,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在犯錯後不敢承認呢?並且這種錯誤還會一犯再犯。
家長要知道孩子不會因為懲罰而明白犯錯的原因
孩子犯錯根本性原因是孩子不知道自已錯在哪裡
首先我們來想一下,當孩子再三犯同樣錯誤的時候,你的反應和做法是什麼?第一次,你可能很有耐心的指出,第二次會有點小情緒,第三次也許尚能咬牙容忍,但超過第三次,你可能就會忍不住出手了。
很多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懲罰孩子的原因一目瞭然,孩子當時也連連點頭承認錯誤,但。只是表象,孩子只是被你的威嚴震懾到了,關注點放在了你的憤怒上,急於承認錯誤而並沒有認真的反省和思考。
就像上面那個例子。忘記帶課外班老師佈置的試題,這件事情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錯誤,但是孩子卻不肯承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在內心有一個信念,媽媽是不允許我犯錯的,犯錯了就會被批評,甚至被罰。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完全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想下次我如何避免忘記帶課後作業,而是在想我如何才能避免挨媽媽的一頓批評。
所以錯誤不會得到改正,為了跟媽媽對抗或者批評,孩子還可能增加一個撒謊的壞毛病。
將思路轉向關注於解決問題,而非懲罰
尊重對待可以給予孩子良好的感覺。
如何讓孩子不是抗拒的心態來對待錯誤,這就需要你把思路轉向關注於解決問題,而非制定懲罰措施。
關注於解決問題的三個方法:
一、頭腦風暴:讓孩子參與進來。
二、選擇每個人都認為可行的。
三、如果有期限要求的,就可以設定一個回顧期限,允許有修改和調整
首先,你需要看到孩子犯錯的機率在明顯減少,其次要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後果。
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在不停的試錯中獲得自己的成長經驗。
另一方面,你多年養成的面對孩子錯誤,試圖講道理或者懲罰的習慣也不可能一下子改變,你也需要給自己時間練習。
在面對孩子犯錯誤時,首先積極暫停,因為在不當行為發生時,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往往處於情緒衝動期,很容易受”情緒腦“支配,不利於平心靜氣關注於解決問題,此時積極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冷靜下來,等到能夠重新連通“理性大腦”時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等到孩子冷靜下來,再透過啟發式問題來幫助孩子探討各種選擇可能會有的後果。
透過提問逐漸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看清自己,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我們能夠做到關注於解決問題,並且幫助孩子在家庭中創造這樣一個氛圍的時候,孩子的思維方式也會發生積極的改變,犯錯誤後,他不會再去試圖隱瞞,而是試圖跟家長一起從這個錯誤中學習到什麼,並且能積極找到下一次避免犯同樣錯誤的方法
PS:
一家人來玩一個有意思的遊戲:
規則是在客廳的右邊畫一條線,圍起不顯。左邊畫一條線為重點線,每個人要從左邊通往右邊,看誰想出的透過方式最多走走。
跳、滾、爬、等方式不能重樣。
這個遊戲可以培養我們自己和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