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無夏
-
2 # 風遲先生
兒子從出生開始我跟他媽媽就選擇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主張說服教育,他媽媽主張更嚴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五六歲的時候我發現兒子不太聽我的話,但對他媽媽的話卻不敢違抗,當時我想孩子還小,我的政策得等他大點了才起作用。現在兒子已經上三年級了,但我的說服教育方式卻讓我困惑,兒子經常頂嘴,還敢跟我動手,昨天一氣之下踹了他兩腳,還吼了他兩聲,這下好了去一邊哭了一會,沒過五分鐘笑了。其實老爸心裡也不好受,但又不想讓他走歪路,如果說服教育不能讓孩子懂事那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給予小小的懲戒,可能兩種教育方式混搭效果會更好點。
-
3 # 數學老陳
說服教育我覺得沒用,我是一名中學數學老師,也一直是一名班主任,再剛開始上班的那幾年一直在踐行自己的苦口婆心,可是到了最後卻會發現,原來那個最乖的孩子有時都要朝你吼兩句,你制定的規則也會被無情的踐踏,到最後學生反而沒把你當回事,也不會真正的把你當做一個老師。
後來換了一種方式,有適當的批評還有約定好的懲罰,例如犯了錯誤打手,沒寫完的作業必須寫完才能上課,等等,反而換來的是學生的尊重還有成績的進步。
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制定好的就得去做,一定要有原則,這樣孩子就不會出大問題。
-
4 # 訓堂
欲政之速行,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莫善乎以道御之。--孔子家語。
如何將冰箱賣給愛斯基摩人呢?如果只是考慮冷凍,是很難的,那就反過來考慮,用恆溫的角度去打動他們。所謂說服力,包括洞悉關鍵、巧用策略。所謂洞悉關鍵,就是洞察說服物件的特點和需求,巧用策略就是創造互惠互贏,透過情感、道理等多種方式影響對方。具體包括以下體現:
l 瞭解要說服物件的想法和可能的反應,提出對方最為關切的問題。
l 用強大影響力的案例和資料作為支撐。
l 在對方不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堅定立場,不輕易放棄。真正產生影響力的人物,使用連環套的方式對目標施加影響。
說服力是一種相對容易培養提升的能力,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提升:
l 在與別人對話時,關注對方的需求和興趣。
l 主動與人溝通去推銷自己的觀點。
l 讀有關影響和說服的案例,思考和總結其中的說服技巧,並在實際中去驗證。
l 日常工作生活中,保持誠信的作風,贏得特任的認可和信賴。
l 在某個領域成為權威。
l 站在對方的角度,從這個基礎上提出建議更容易獲得對方認可。
l 尋找與對方的共同點,尋找與對方的共同點。
l 積累資料資料、歷史故事、以及現實中的經驗教訓。
l 觀察對方對自己觀點的反應,適時調整說服策略。
-
5 # 快樂庭院
就此問題,我問上中學的女兒:“你說說服教育真的有用嗎?”
女兒用不可理解的目光看著我,似乎我這個問題有點明知故問:“當然沒用啦,不僅沒用,有時候還會起反作用······”
女兒和我說起了班主任的說服教育是怎麼讓他們由愧疚到反感到“選擇性失聰”。中學生是青春逆反期,可能更容易起情緒,不過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過多道理說教也會是過猶不及的作用。
教育學中有一句話出現的頻率極高:身教勝於言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百試不爽。
題主所說:夫妻二人教育兒子一個道理說服為主,一個是不聽話起就動手,其實這是兩個都沒有多大效力的方式。
道理說多了就是囉嗦,不問道理動手打孩子是一種強制管控。這兩種方式都是以父母高高在上地把孩子做為了父母的附屬品,沒有真正意識到孩子是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個體,他也需要尊重,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隨著孩子的成長,如果題主夫妻不改變自己的養育觀念和方式方法,孩子的逆反會愈發嚴重,親子關係有可能到達不可挽回的地步,對孩子的傷害也會越來越大。
家庭教育中還有一句話:育兒先育己。對此我自己也有深切的體會,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場,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儘可能地完善自己,那麼我們的孩子自然可以感知到,我對孩子用善良的方式表達了善意,孩子自然也會報以善意的理解和接受,就如如果我們罵了孩子,孩子自然心中也會不舒服,這是一種情緒的傳遞和感染。
生活中對於女兒,老人總是私下對我說:“你得告訴她·····”每次聽到此話,我的情緒就有了反感。我非常不喜歡這種高高在上的說教,用孩子的話就是說“別總擺出一幅家長的樣子!”
題主自己可以試想有一個人總是對自己道理說教,自己的心情如何?會和這個人親近嗎?也可以試想有一個比自己強大的人總是對自己的稍有違逆就動手施暴,時日一長,自己會是什麼心態和行動呢?會變得畏縮還是變得極度暴戾?這都有可能。
-
6 # 陽光教師
看的出來您是一位很用心的好爸爸。大家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爸爸”勝過“好媽媽”。恭喜您,觀念上已經領先了。
現在,給您提兩個小建議,供您參考。
有效地融合各種教育方法,平衡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品格健全的孩子。準確地來說應該是以“說服教育”為主,人是多元的,怎麼能靠哪一種單一的教育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呢?有效地融合各種教育方法,平衡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品格健全的孩子。我認為“以說服教育為主”還是有效的。大家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或周圍的人,基本上是“吃軟不吃硬的”。同理,“說服、感化”的方法很適合孩子的教育。
父母倆人的教育觀念與方法應該是一致。我不贊同父母兩人一人唱“紅臉”,一人唱“白臉”的家庭教育方式。即使在孩子的某一個問題上兩人的意見有分歧,當著孩子的面也是一人發言,另一個保持沉默,避開孩子後再協商更好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到你們倆是一致的,而不是讓孩子覺得“你倆的方法誰對他更有利”他就聽誰的,搖擺不定,沒有明確的是非觀念。時間長了,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我覺得您孩子的問題,一定程度上是你倆人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
兒子現在已經九歲了,上三年級。從他出生那天起我跟他媽就商量好我們用兩種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我一直奉行說服教育,孩子媽媽是不聽就動手。一晃九年過去了,這幾年我一直困惑,孩子頂嘴是常事,有時還敢跟我動手,說服教育真的管用嗎?再過幾年孩子就進入叛逆期
回覆列表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最好的方案未必是最合適的,但最合適的一定是最好的。在教育方面,說服教育並不是唯一有效的選擇。在運用不同策略處理各類常見行為問題時,要防止絕對化和簡單化的傾向,選擇教育策略時要注意靈活性和多樣性。換句話說,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必須保持一定的彈性和靈活性。
1、不斷挖掘和改進說服教育,合理運用與戒
做到因材施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據此,我們說體罰是不提倡和被反對的,但是實踐證明在過去幾千年中懲戒是有效的。況且,中國古代教書先生幾乎都有戒尺,所謂"戒"即警戒,懲戒;所謂"尺"即尺度,標尺,標準。我想,那"戒尺"該不會完全是一種道具吧。但古代那些教書先生,戒尺不是不用,而是不常用。不論是魯迅筆下的壽鏡吾先生;還是魏巍筆下的蔡芸芝先生;亦或是美華人蘭妮・麥克穆林寫的一篇題為《體罰》的回憶文章,文中的那位弗洛斯特女士自有她的絕招--讓犯錯誤的"我們"閉上眼睛,然後用"那塊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墊子。諸如此類,愛是前提,教育是核心,嚴是關鍵。如果先生使用戒尺,則把握好"尺度"是關鍵。
有時從新聞裡獲悉,現在有的孩子頑皮難管教,普通學校說服教育又不起作用,家庭教育也沒有辦法。於是有的家長把學生送到私立的專門的管教中心去接受教育,其結果有的被打成輕傷,有的被打成重傷,有的甚至失去鮮活的生命。而教育成功者幾乎寥寥無幾。這又何苦?這究竟是誰的過錯?難道非要等到頑劣之極沒有辦法才想到去補救嗎?若能補救過來則更好,可結果往往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對於時下專門的戒尺教育中心,我不想多說,大家心中一定自有定論。
我要強調的是:在對學生說服教育不起任何作用的情況下,為了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孩子的美好未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長是否可以探究還其他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但不管怎麼說,我認為,我們的家長、我們的教師心中不能沒有一把"戒尺"--真的不能沒有"戒";也不能沒有"尺"。
2、運用體驗教學策略,加強與現實說服教育聯動
頑皮的學生在管理方面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這就要我們採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體驗教育是實現教育互動的重要方式,在現代教育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體驗教學重在個人的經驗總結,教訓的反思,道理的理解是透過親身經歷,學習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並轉化為行為習慣的過程。現在我們經常看到所謂的創設情境,學校教育中常常透過創設情境來實施體驗教育,當然也包括自然情境的利用。學生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組成的,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其中知(道德認識)是基礎,情和意是動力,行則是關鍵。對於需要意志努力才能改變的不良行為來說,有了"知"不一定就有"行",只有啟用學生的動力系統,才可能達到"知"和"行"的統一。體驗教育在啟用學生的"情"方面比說理教育更有優勢,這是因為:學生透過自身體驗獲得的認識特別深刻,體驗教育常常會觸動人的心靈;體驗教育使人"身臨其境",能激發特定的情感體驗。這些都有利於學生將知轉化為行,達到改變問題行為的目的。
3、自我教育策略相輔,凸顯學生主體作用
有些時候對於犯錯誤的學生說服教育是不管用的,要在必須要他們主動參與進來,自我反思,最後用意志努力克服不良行為,戰勝自我。而在這一過程中,最能幫助他的不是別人,而是學生自己。實施自我教育策略,操作上可採用師生平等對話、學生寫自我教育日記等方法。在現代教育改革中,一些專家學者紛紛提出雙主體、或雙螺旋結構,強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自我教育迎合時代所需,為了幫學生改變某些不良行為,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常常讓學生寫諸如《勤與懶的對話》,在勤奮與懶惰的鬥爭中,當勤奮佔上風時,懶惰的不良行為就漸漸地得到了克服。魏書生認為:經常寫這類日記,能夠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自己,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思想的兩個方面,透過自我批評和否定中取得進步。運用自我教育策略的關鍵在於需要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自我教育的動機,同時還需要尋找切實可行的自我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