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蒙奇D路飛81867693

    《上下五千年》是少兒社的經典品牌讀物,經歷了三十餘年的市場考驗,銷量一直長盛不衰,得到了好幾代讀者的信賴和認同。

    林漢達,1900年-1972年,慈溪市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曾化名林濤。1921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今浙江大學)。1928年,任上海世界書局編輯,後出任上海世界書局英文編輯部主任、出版部主任。1937年,赴美國留學,考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研究生院民眾教育系,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回國後任華東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出任教育系主任,教務長、教育學院院長等職。1945年底,與馬敘倫等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當選為常務理事。曾任關東文協理事長,大連市新文字協會主任,光華書店總編輯,遼北省教育廳長,遼北學院副院長等職務。

    解放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中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全國掃盲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語文》雜誌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研究員。1958年,被錯劃“右派”,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1972年7月2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1979年7月23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大會,恢復名譽,平反昭雪。

    林漢達、曹餘章編著的《上下五千年》是一部二百六十二個故事、八十萬字的煌煌著作,而它同時又是一部少兒歷史普及讀物。毫不誇張地說,林漢達、曹餘章兩位先生三十多年前完成的這本著作,仍然是當今最好的中國歷史啟蒙讀物。

    《上下五千年》這部書的設想,是林漢達擬定的。

    林漢達先生大學畢業後,先在寧波四明中學當老師,後來進入上海世界書局當編輯。20世紀30年代時,各地中學普遍採用3種英語課本有林漢達編的世界書局出版的版本,林語堂編的開明書店出版的版本,周越然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版本。因為林漢達編的版本質量高、內容新,銷路越來越廣,竟然使老資格的林語堂到法院提出了控告,誣衊林漢達的版本是抄襲他的。不過20世紀畢竟是講道理的時代,官司打了半年,法院做出判決:林漢達抄襲之說純是誣告。這場官司反而令林漢達名聲大噪。

    1947年6月,應中共中央東北局電邀,林漢達到哈爾濱任遼北省教育廳廳長。解放後,林漢達進了燕京大學,在教育系授課,後為教務長。1950年年底以後,林漢達調教育部歷任社會教育司司長、全國掃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副部長。他認為歷史知識是愛國教育的必要基礎。早在1946年,他就完成了《東周列國故事新編》,1948 年由生活書店出版。解放後,三聯書店和中華書局都有再版。而從20世紀 50 年代後期開始,林漢達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編寫通俗的歷史故事上。

    毋庸諱言,由於白話文運動的興起,採用傳統的文言文撰寫的“二十四史”距離大眾生活越來越遠,即使是蔡東藩撰寫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之類歷史演義,雖然發行多達幾十萬冊,也並不適合青少年閱讀。如此下去,中國青少年對中國歷史瞭解勢必越來越貧乏,為此,林漢達最初計劃是寫十來本,每個中國的歷史時期寫一本白話文的通俗歷史故事,一直寫到中華民國時期。“文革”前,林先生已經完成了《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和《東漢故事》四種(統稱《中國歷史故事集》),出版了三種《東漢故事》因為“文革”開始未能出版。

    1958 年,林漢達在政治運動中受到衝擊,受到不公正對待,被錯劃為右派。但他不願白白地消磨時間,繼續寫了大量的書,他設想了一個大綱,要自己撰寫五千年中國歷史,可惜他於1972年去世,未能完成計劃,只留下一個大綱,列了一百二十則題目,並寫就了上古到東漢的一些重大事件、著名戰役和著名人物,計五十多篇,共五萬多字,離原先準備寫到鴉片戰爭前的計劃還有很大距離。

    幸而,“文革”結束後,上海的少年兒童出版社相關人員慧眼識珠,將林先生的遺稿帶回上海,籌劃續寫工作。眾所周知,續寫向來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少年兒童出版社找到的續作者是曹餘章。

    曹餘章(1924-1996年)也是浙江鎮海(柴橋裡)人,與林漢達算是同鄉。他當時是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滬上甬人向來不少,而甬屬各縣裡似以鎮海縣(今分為寧波市鎮海與北侖兩區)獨佔鰲頭,不知是何緣故。曹餘章九歲開始讀《孟子》,進而讀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同時習作古詩文,1944年,曹餘章考入浙江大學文學院,受到夏承燾、王季思、徐震堮、任銘善等名師的教導,語文與歷史的功底相當紮實。從解放以來,他從1951年在上海市楊浦區市東中學任教師開始,又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熟知青少年學生的志趣,選中他來完成《上下五千年》實在是個適當人選。

    說是續寫,但絕大部分要重起爐灶,因此曹餘章也花了很多心血。經過他歷時兩年的艱鉅努力,除了改寫和補寫了林漢達寫的前兩冊(上古至東漢)外,還續寫了三、四、五冊,共二百三十八則故事。作者撰寫此書,是用了一番功夫的。在蒐集材料,核對史實方面是費了心機的。為了忠於歷史,在選材的時候,曹餘章查閱了許多史籍原著,包括正、續編的《資治通鑑》,二十四史有關紀傳等。正史上沒有的,也儘可能去找第一手材料,如寫“成吉思汗”,用了第一手史籍《蒙古秘史》的材料;寫《歐洲來客馬可·波羅》,用了《馬可·波羅遊記》的材料。

    這樣,故事則數增加了近四倍,文字則擴大到六十多萬字,各冊的體例、風格和文氣等也都能保持一致,從而大體上實現了林漢達先生的遺願。1985年又作了一次修訂,增加到二百六十三則故事,七十五萬字,分上(上古至東漢)、中(三國至唐)、下(宋至清代前期)三冊出版。

    《上下五千年》上市之後,取得驚人的銷售業績,短短几年內竟發行596萬冊,遠不是如今的“暢銷書”可以望其項背的。據說,在當時各地的新華書店,《上下五千年》竟有“洛陽紙貴”之勢。譬如“該書在咸陽地區店的訂貨數從150套調整為500套”,“江陰縣城(澄江鎮)舉辦四天書市,《上下五千年》240本只賣一天。從上海又調到500套,也只半天就全部銷完。”在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和全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舉辦的1980 -1981年全國少兒讀物評獎中,《上下五千年》獲優秀讀物獎,1984年教育部、團中央等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中學生評書活動中,又被評為中學生“最喜愛讀的書”之一,1986年上海市評選1979-1985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時,又被評為著作獎。甚至境外的媒體也聞風而動,香港的《明報》、《大公報》、《晶報》也都發表了推崇該書的介紹文章。1984年6月舉行的香港書展上出現了香港讀者爭相購買這本書的動人情景。香港漢陽圖書公司更是在1985年8月在香港出版發行了《上下五千年》的繁體豎排版。這裡可以吐槽一下的是,港版《上下五千年》被改成一個極其具有奇幻小說色彩的書名——《龍族的故事》……

    直到2009年9月,《編輯之友》評選的“建國六十年的六十本書”中,《上下五千年》仍然評比入選。而這套書的體例,對以後的歷史讀物起到了示範的作用,很多歷史普及讀物都採取了此書的寫作方式,甚至直接借用“上下五千年”作為叢書名。譬如北京教育出版社發行過《中華上下五千年》,長春的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有一套書叫做《中華上下五千年》,延邊人民出版社還是有一套書叫做《中華上下五千年》,另外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同樣有一套書叫做《漫畫上下五千年》……自然,《上下五千年》這個名字剛問世時,比用《中國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故事》具體、明確,顯得新穎獨特,但氾濫之後,反而引起了審美疲勞,故而這些“上下五千年”的影響都不能與林漢達、曹餘章兩位先生的原版《上下五千年》相垺。

    實際上,《上下五千年》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是在講讀者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而不是羅列時間地點人物的歷史教科書。而歷史故事又不同於歷史小說,不能採用諸如大幅度地虛構情節等文藝創作的基本手法來組織內容,而必須在嚴格地忠實於歷史、依據確鑿的史料的前提下寫作故事。譬如《上下五千年》在寫到鄭和七下西洋時,情節較為平淡。作者就在這則故事的前半部分增加了明代的建文帝出走傳說,後半部分則選取了鄭和在海上打退海盜陳祖義襲擊的內容,加以鋪敘和描繪。而在《鐵面無私的包拯》一節中包拯審案一段中,有個農民的牛被割去了舌頭,向包拯告發時,包拯囑咐他宰殺耕牛。在敘述中增加了牛主人的心理狀態:牛舌既被割,牛就活不長;縣官命宰牛,不須怕犯禁。這一段就是心理描繪,從而增強了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至於明代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沒有寫這場鬥爭前期的所謂“爭國本”一類宮闈瑣事和官僚集團之間的無謂紛爭,而直接採用了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和張溥《五人墓碑記》的材料。這未必能反映這一歷史事件的全貌或本質,但確是感人的故事。

    毋庸諱言,受到時代與史觀的限制,以今天的眼光看,《上下五千年》的一些論述,已有“過時”之嫌。最為明顯的地方就是,在《上下五千年》所選取的將近三百個故事中,極大比例屬於政治、軍事方面,也就是帝王將相唱了主角,農民起義是推進歷史發展的動力。經濟文化類的故事相對稀少,譬如對在中國經濟史上意義很大的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只是一筆帶過,而明代後期繁盛一時的月港海外貿易更是未置一詞。而有些選用的故事,如《李巖與紅娘子》,經過顧誠先生的考證,實在是後世以訛傳訛演義而成,歷史上並無此人此事。在選材的詳略上,《上下五千年》也並不平衡,譬如明代(含南明)大約300年,書裡選取了30個故事,而之後清代至鴉片戰爭前大約180年的時間,卻只有9個故事(這與一段時間以來層出不窮的熒屏上的清宮戲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照),雖然名義上《上下五千年》寫到鴉片戰爭爆發的1840年,實際最後一個故事(白蓮教王聰兒起義)仍然是18世紀的事情,19世紀早期這決定大清帝國無可挽回的走向衰敗的40年,書裡只用了最後一段不到200字概括,實在是有些太過簡略了。

    當然,這些缺憾不能掩蓋《上下五千年》的光芒,作為此書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位讀者,筆者今天依然相信,《上下五千年》仍然是從那個時代以來最好的中國歷史啟蒙讀物,如果有比它更好的,那或許是《上下五千年》的修訂版。

    林漢達先生從上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研究和寫作,著作豐富,涉及面廣,頗有影響。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傳統教育挑戰》、《西洋教育史講話》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國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國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歷史讀物有《上下五千年》《東周列國故事新編》《前後漢故事新編》《三國故事》等,共達六十餘種,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特別是他的通俗歷史讀物,深受幾代青少年讀者的歡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營銷的本質是增強消費者的記憶力嗎,營銷的本質是教育嗎?如何判斷營銷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