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睡的天堂
相關內容
- 日本戰國的天下人德川家康與中國晉朝實際奠基人司馬懿有什麼共同點?
- 三國中,曹操讓子孫處處提防司馬懿,如果說在諸葛亮死後曹魏一舉殺光司馬家族會怎麼樣?
- 為什麼有人喜歡曹魏又不厭惡司馬懿?
- 如果司馬懿和司馬昭在世,劉裕還能推翻晉朝嗎?
- 歷史上曹魏到底是如何被司馬懿取而代之的呢?
- 為什麼曹魏大勢已定的時候,而且手下大多數將領都忠心耿耿,卻還是被司馬懿篡權?
- 曹魏連續出了兩位短命皇帝,是司馬懿篡位成功的原因嗎?
- 都說《空城計》司馬懿不殺諸葛亮是怕曹魏鳥盡弓藏,那後來諸葛亮病死後司馬懿為什麼沒事?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害曹魏宗室3000餘人,曹操最長壽的兒子為何坐視不管?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是如何取勝的?反映出曹魏政治怎樣的特點?
首先,沒有宿敵說。
現在營銷號鼓吹的宿敵人設是後人新增,尤其近年某著名電視劇《X師聯盟》熱播,鬧得一群人嚷嚷龍爭虎鬥宿敵云云,講真,你們考慮過曹真的感受嗎?
對諸葛亮而言,司馬懿是曹真死後從西線調過來的接班兒,新一輪敵人而已,該咋打咋打。
對司馬懿而言,諸葛亮是他某次任務的目標,敵人之一。只不過這個敵人罕見的讓他吃了大虧,不得已改變一貫戰略,不過最後還是在任期內獲得了最終勝利。
僅此而已。
僅此而已。
諸葛亮在晉朝的形象,客觀來講,100%會受到一些司馬家政治正確的影響。
比如陳壽在上表《諸葛亮集》時,先是指責諸葛亮【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這個諸葛村夫輔佐個小國造反啊不知道投降啊不歸順啊簡直太沒眼力見balabala……
下一句誇讚我大晉朝【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我大晉得天所佑,澤被無疆,乃天下一等一的開明盛世,居然連諸葛逆賊都能容忍,還收錄他生前的言行語錄,陛下這是多麼寬廣的胸懷啊balabala……
然後才是正文內容。
正文之後又開始了:【伏惟陛下邁蹤古聖,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陛下聖明!陛下寬仁!就是在陛下的關照下,臣才能放心大膽所書,大晉萬歲blabala……
最後落腳是臣陳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
……
摸著良心說,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東西,諸葛亮什麼形象都不叫人意外。
但這種時代桎梏,我們通常不強求(也強求不了),畢竟就是現在21世紀、全世界所有國家,無一不照樣活在政治正確之下,曲筆迴護是日常。
只是作為讀者,自己看書的時候心裡有個數。
①陳壽&《三國志》&《諸葛亮集》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前蜀臣,蜀亡後成為晉臣,《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因此他的態度就如上面所述,對曹、司馬迴護推崇,例如《三國志》中只有魏有本紀待遇,蜀吳都僅有列傳,地位一目明然。
他對諸葛亮的評價流傳最廣,都知道。
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基本就是通篇讚美通篇誇,沒有缺點,只是寫到失敗時,給出自己認為的原因:
①蜀漢沒天命,天命在我大晉。
②敵人過強,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又是在劣勢攻方,也不看看當時對面的敵人是誰?(我宣皇帝英明神武balabala)
在司馬家的政治正確下,陳壽還給出這麼高的評價,且呈給皇帝后,未遭任何人質疑。
真實的諸葛亮如何,細思恐極。
至於後來的《晉書》中又提到了陳壽跟諸葛家的私怨,指出陳壽曾因私故意貶低諸葛瞻,可以保留看待。《晉書》成書於唐朝,官方所著。
②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晉多位皇帝
司馬炎看過《三國志》後,喊來陳壽說, 我對諸葛亮感興趣,我要看他生前的所有文章、兵書、奏摺甚至往來書信。
陳壽:……
於是陳壽又編寫了《諸葛亮集》。
司馬炎看罷《諸葛亮集》,感嘆:【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唉,我要有個諸葛亮這樣的臣子,哪還會累成今天這個樣子?
朝廷眾臣:心情複雜.jpg
蜀漢滅亡後,司馬炎特派自己的親信將領陳勰去學習諸葛亮練兵陣法,拿回來以教禁軍五營士。(嘴上說葛賊軍事不行,身體卻誠實的一比,沒毛病)
一聽說諸葛亮有孫子,司馬炎二話不說立刻封官,養你諸葛後代衣食無憂。
終晉一朝,琅琊諸葛氏都是士林敬重的高門大姓,代代簪纓。
遺詔以桓溫輔政,依諸葛亮、王導故事。
不光司馬炎,後來東晉每當出現幼主託孤權臣的模式,就會跟祥林嫂一樣重複【如諸葛武侯、王丞相(王導)故事】,有時候都懷疑,居然敢把諸葛亮放在王導前面,你們都不考慮一下政治正確嗎?
對了,東晉還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首次封王。陳壽尚且保守表示諸葛亮政優於武,朝廷卻無視之,力追封其武興王,其中微妙,自行品味。
王富起兵反抗西晉時,打出的是諸葛的旗號。
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及:
黎庶追思,以為口梁、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發也。
這時候諸葛亮去世幾十年了,百姓對其思念絲毫不減。
袁準也說過:
亮死至今數十年,華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世說新語》記載著這樣一件事:
郗司空拜北府,王黃門詣郗門拜,雲:“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驟詠之不已。郗倉謂嘉賓曰:“公今日拜,子猷言語殊不遜,深不可容!”嘉賓曰:“此是陳壽作諸葛評。人以汝家比武侯,復何所言!”
東晉郗愔出鎮北府,外甥王徽之去祝賀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郗愔的兒子郗倉當眾怒了:”居然用這種話形容我爹!王徽之這傢伙太放肆!不能忍!“
郗超表示:”你懂毛?這句話是陳壽給諸葛亮的評價。這是把咱爸比作諸葛亮,你還有啥不滿的?“
(桓)溫問:“諸葛丞相今與誰比?”答曰:“葛公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歿後,不見其比。”
↑有人考證時間不對,但故事出自晉朝,足以說明一切。諸葛亮在蜀地的廣泛民意基礎,伴隨著人口遷徙而流佈天下。
(張輔)又論魏武帝不及劉備,樂毅減於諸葛亮,詞多不載。(張玄盛)於是寫諸葛亮訓誡以勖諸子曰:「吾負荷艱難,寧濟之勳未建,雖外總良能,憑股肱之力,而戎務孔殷,坐而待旦。以維城之固,宜兼親賢,故使汝等未及師保之訓,皆弱年受任。常懼弗克,以貽咎悔。古今之事不可以不知,茍近而可師,何必遠也。覽諸葛亮訓勵,應璩奏諫,尋其終始,周孔之教盡在中矣。為國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質略易通,寓目則了,雖言發往人,道師於此。且經史道德如采菽中原,勤之者則功多,汝等可不勉哉!」(張華)次問:「孔明言教何碎?」(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若論最狠,還是那句著名的: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
龍==》諸葛亮;虎==》諸葛瑾;狗==》諸葛誕
雖然此狗非彼狗,但是這樣的形容還是太狠,同時對諸葛亮的推崇也由此可見。
更不說《漢晉春秋》、《華陽國志》這些史料,一直被蜀黑斥之為“無腦亮吹”而不願面對。
《華陽國志》是地方誌,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
《漢晉春秋》作者習鑿齒是東晉史學家、文學家。該書尊蜀漢為正統,但落腳仍是晉,所謂漢==》晉春秋,大晉政治正確依舊。只是不再刻意迴護曹魏之後,這本書給出了另一番三國面貌,令人更加立體、多角度的看待這一段史實。
綜上:
諸葛亮在晉朝的形象,非但不是反派,反而被當做標榜和學習的物件。即便處於政治立場對其行為不認同,但對其政治才幹、軍事能力、品德、素養、成就等等都給予了絕對肯定。
畢竟年代緊挨,許多晉朝新臣都是三國遺民,所以對於諸葛亮的人和事多有了解,更不乏親歷者。因此這時候的風評,造不了假,也難以造假,更別提還壓著政治正確。
西晉短壽,到了東晉之後,政治正確的約束飛速瓦解,對已逝者的評價也就逐漸變得客觀、公正。
於是便出現了司馬家後人羞愧祖宗奪權篡位、反欽佩認可諸葛亮的奇觀。畢竟去掉立場和偏見,事實的黑白,一目瞭然。至於往後的朝代,則更無所顧忌,讚賞諸葛亮也就順理成章了。
昔年諸葛亮新死,百姓請求為其在成都立廟,因宗廟禮制問題被朝廷駁回,僅立廟於漢中。
後來蜀亡,宗廟立場不存,成都立刻出現了諸葛亮的祠堂,時間正是在兩晉。
更重要得一點是,因為晉元帝司馬睿祖母琅琊王太妃諸葛氏在輩分上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侄女輩,而諸葛亮的侄孫,也就是琅琊王太妃諸葛氏的侄子諸葛恢又是東晉開國功臣,諸葛恢可是和王導、郗鑑、庾亮、陶侃、溫嶠、荀崧等齊名的東晉名臣,再加上諸葛亮本身人品不錯,東晉的江南王朝性質又不可能把東吳和蜀漢當成偽朝,所以諸葛亮在西晉、東晉、以及後面的南北朝評價都不可能太差,舉例子就更清楚了。
西晉成都王司馬穎得到劉淵、漢國光文帝劉淵得到王彌、成漢皇帝李雄得到範長生、後趙明帝石勒得到張賓、東晉遼東公慕容廆得到裴嶷,東晉南郡公桓溫得到郗超、東晉豫章公劉裕得到劉穆之、前秦天王苻堅得到王猛、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到燕鳳、北周文帝宇文泰得到蘇綽都或多或少有以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比喻他們自己。
雖然後燕皇帝慕容盛曾經為了吹捧自己的伯祖父前燕太原王慕容恪,而不惜貶低周公姬旦,但是他仍然對諸葛亮很推崇,胡人那邊都這樣,更別說象徵華夏正統的南朝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了,可見當時人對諸葛亮推崇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