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肯定的說,可以。
如果在這種前提下:訓練者擁有一定的脂肪,而肌肉量較少。的確是可以同時進行增肌和減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如果在減脂期間,選擇2-5RM(可以完成2-12次)、6-12RM的重量,保證對肌肉進行足夠的刺激,配合推薦的營養攝入,一樣可以促進肌肉的合成,增加肌肉力量和體積。只不過由於熱量水平稍微低一些,所以效率也會相對低一點。
一般我們所說的“增肌期間熱量攝入要大於熱量支出”,是指在高效率的情況下的說法。在攝入大於支出的情況下,身體的代謝系統會自動選擇先選擇糖分、脂肪的分解供能,而後選擇蛋白質分解。此時保證正氮平衡的蛋白質攝入,就能夠保證肌肉合成的效果。
而增肌和減脂,一般來說的推薦食譜,其實除熱量外營養配比相差不大。一般來說減脂熱量攝入推薦在基礎代謝率的110-130,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攝入熱量比例為5:3:2或4:4:2,這與增肌時候推薦的熱量配比是相同的,而且保證了正氮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營養是大致滿足增肌環境的。
如果健身者本身屬於肌肉少、體脂率高的體型,那麼的確更加建議這兩者同時進行。肌肉量少就意味著運動效率低,進行純粹的減脂路線,效率一樣低,而且脂肪減下來一樣不健康,不如同時進行。
為什麼我們會說增肌的同時不能減脂?
在健體、健美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他們只有三個時期:訓練期、備賽期、比賽期。由於他們的肌肉含量超高,而脂肪含量又相對較低,即便是脂肪含量高一點,備賽期的減脂對他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所以,在訓練期加大飲食熱量,保證增肌效率、避免肌肉流失,在備賽期控制飲食,減去脂肪,既能夠保證肌肉質量,又不影響減脂效率。所以“同時增肌減脂”這種低效率的事情就沒有必要採用了。
另外,非運動員的高階健身愛好者,如果體脂、肌肉量控制的比較好,當然也可以透過“先增肌、再減脂”的辦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肌肉量。
所以結論就是:增肌減脂同時進行是可能的,但如果水平較高的健身者沒有必要去採用這種辦法。
以上。
先肯定的說,可以。
如果在這種前提下:訓練者擁有一定的脂肪,而肌肉量較少。的確是可以同時進行增肌和減脂。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肌肉得到了刺激如果在減脂期間,選擇2-5RM(可以完成2-12次)、6-12RM的重量,保證對肌肉進行足夠的刺激,配合推薦的營養攝入,一樣可以促進肌肉的合成,增加肌肉力量和體積。只不過由於熱量水平稍微低一些,所以效率也會相對低一點。
滿足了營養需求一般我們所說的“增肌期間熱量攝入要大於熱量支出”,是指在高效率的情況下的說法。在攝入大於支出的情況下,身體的代謝系統會自動選擇先選擇糖分、脂肪的分解供能,而後選擇蛋白質分解。此時保證正氮平衡的蛋白質攝入,就能夠保證肌肉合成的效果。
而增肌和減脂,一般來說的推薦食譜,其實除熱量外營養配比相差不大。一般來說減脂熱量攝入推薦在基礎代謝率的110-130,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攝入熱量比例為5:3:2或4:4:2,這與增肌時候推薦的熱量配比是相同的,而且保證了正氮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營養是大致滿足增肌環境的。
如果肌肉少而體脂率高、建議採用同時進行的辦法如果健身者本身屬於肌肉少、體脂率高的體型,那麼的確更加建議這兩者同時進行。肌肉量少就意味著運動效率低,進行純粹的減脂路線,效率一樣低,而且脂肪減下來一樣不健康,不如同時進行。
為什麼我們會說增肌的同時不能減脂?
在高水平人士訓練中沒有必要在健體、健美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他們只有三個時期:訓練期、備賽期、比賽期。由於他們的肌肉含量超高,而脂肪含量又相對較低,即便是脂肪含量高一點,備賽期的減脂對他們來說簡直易如反掌。
所以,在訓練期加大飲食熱量,保證增肌效率、避免肌肉流失,在備賽期控制飲食,減去脂肪,既能夠保證肌肉質量,又不影響減脂效率。所以“同時增肌減脂”這種低效率的事情就沒有必要採用了。
另外,非運動員的高階健身愛好者,如果體脂、肌肉量控制的比較好,當然也可以透過“先增肌、再減脂”的辦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肌肉量。
所以結論就是:增肌減脂同時進行是可能的,但如果水平較高的健身者沒有必要去採用這種辦法。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