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杉尾好著25

    麻將起源於中國,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遊戲,其歷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朝中葉基本定型。

      相傳明朝名為萬餅條(或“萬秉章”)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說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例如:“筒”圖案就是火藥槍。還有的說,麻將基本張數為108張,代表著水滸裡的108位好漢,東南西北則代表這些好漢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中發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階級,有的是高官貴族,有的則是白丁出身。

      有關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那疼往哪貼,一帖就見效。最快速的方法加唯心非常清晰四字的首字母,後面再搭上數字七六四二。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遊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

      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的橫截面,“筒”即是槍筒,幾筒則表示幾支火藥槍。“索”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索”的圖案以鳥代表,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

      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藥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

      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槓”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那麼為何又叫“麻將”呢?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將了。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遊戲,又都與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遊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是“血緣”關係。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中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清茶半盞 | 編輯

    擅長: 文學

    其他回答

      麻將的起源與發展     麻將的由來:   麻將,也稱之為“麻雀”或“雀牌”,是正宗的國粹。打麻將是中國國粹中最普及的一種文娛活動,它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遊戲,又都與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遊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甚至是“血緣”關係。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中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 展開

    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麻將源於馬吊。

    馬吊起源於明朝。是紙的。(關於馬吊及其打法,明末清初的筆記有介紹,估計上網也能找到。當時的“和牌”寫做“湖”,叫“遊湖”等等)

    馬吊演變為竹製的麻雀是在清朝,至今日本人仍然稱之為麻雀。(這時的“和牌”已經寫作“和牌”了。)

    “馬吊”的名字變為“麻雀”,是因為吳語的“鳥”讀“吊”(跟《水滸傳》一樣),再把鳥換成“雀”。

    有人說是鄭和下西洋時發明的麻將,那是臆說。沒有歷史根據。

    至於“麻雀”又讀成“麻將”,那是因為吳語的兒化音是讀“ng ”,所以“麻雀兒”(吳語讀mo -qia - ng)變成了“麻將”。(這個“麻雀”因為兒化音變“麻將”的例子,是一位語言學家在其討論吳語的兒化音的論文中舉的一個例子,不是一篇專門的文章。)

  • 2 # 陳年往事1222

    胡適說麻將

    據胡適先生考證,麻將是由明代一種叫"馬吊"的紙牌演變而來的。當時,士大夫成天忙於打馬吊,把政事都荒廢了。明朝滅亡了以後,清朝人吳偉業寫的《綏寇紀略》當中,就把明朝滅亡的原因歸結於馬吊。

    胡適指出,從前的革新家說中國有三害:鴉片、八股和小腳,其實中國還有第四害,這就是麻將。據資料顯示,當時全國每天至少有100萬張麻將桌,如果每桌只打8圈的話,每圈按照半個小時來計算,這就要消耗400萬小時,相當於損失了16,7萬天的光陰:金錢的輸贏,精力的消磨,都還不算。對此,胡適曾經痛心疾首地說:"我們走遍世界,可曾看到哪一個長進的民族、文明的國家肯這樣荒時廢業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真的好喜歡一個人,可是差距太大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