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自殺身亡,本能寺之變改變了日本的歷史,但是作為有著緊密聯絡的明朝和朝鮮,本能寺之變究竟 帶來了多大的影響?
16
回覆列表
  • 1 # 鳶記

    西元1582年6月2日,清晨,京都本能寺,信長被寺外傳來的喊殺聲驚醒。“難道是城介有異心?”(秋田城介,即信長長男織田信忠)“是水色桔梗旗,好像是惟任日向守大人。”森蘭丸說道。(森蘭丸,織田信長貼身近侍,傳說極度俊美的少年;惟任日向守,指信長麾下大將明智光秀,官位日向守,賜古姓惟任,又稱惟任日向守)“真是無奈啊……”信長嘆息道。

    明智光秀起兵1萬3千包圍本能寺發動叛亂,信長事先完全沒有想到光秀會造反,只帶了小姓百餘人。矢代勝介、伴太郎左衛門、伴正林、村田吉五、湯淺甚介、小倉松壽、森蘭丸、森力丸、森坊丸、小河愛平、高橋虎松、針阿彌等全部戰死。信長最後跳著“敦盛”,唱著那首著名的和歌“人間五十年,與天相比,不過渺小一物。看世事,夢幻似水。任人生一度,入滅隨即當前……”切腹自焚。《信長公記》裡記載:“信長公取弓放箭,僅僅放了兩三發之後,弓弦崩斷;再以長槍應戰,結果肘部為敵長槍所傷。信長公自知不免,遂命令身旁的女性逃出。此時,御殿上已經烈火熊熊,難以見到信長公最後的身影,料想他已在御殿深處自盡。”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變”,改變了整個日本乃至東亞的歷史走向。飽讀詩書,多項才能兼備的儒將明智光秀為何會發動叛亂,至今眾說紛紜。無論原因如何,本能寺之變結果眾人皆知,織田信長,長男織田信忠,全部死於此役。正在進行備中高松籠城戰的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立刻和清水宗治談判,清水切腹。秀吉率全軍“中國大回轉”,火速趕回姬路城,隨後出兵和光秀進行山崎合戰。光秀兵敗被殺,秀吉繼承了信長的衣缽,用了10幾年努力,最後完成日本統一,後世稱“太閣”。

    說本能寺之變改變了東亞的歷史,事實上日本戰國對中國明朝、清朝,還有北韓也是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1592年的和1598年的兩次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北韓和明朝稱為壬辰戰爭。小時候在歷史書上讀到明朝的援朝之戰,大家記住了北韓名將李舜臣和明朝老將鄧子龍。而敘述日軍是一敗塗地,倉皇逃回。不少人以為日本戰國就在國內小打小鬧,跟中國打就輕易被擊敗,史實當然不是這樣。日本敗是敗了,但是明朝可以說是苦戰獲勝,自身財力、軍力,例如精銳的關寧軍受到重創,對於以後的和後金交戰,受到了重大的削弱(明末財力本來就嚴重不足)。明朝援朝戰爭的決定性人物,也不會是鄧子龍。

    1592年4月,豐臣秀吉將各地諸侯分為兩個梯隊,關西大名主攻,關東大名出糧餉並負責運輸。日本戰國名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和黑田長政等人擔任先鋒,千餘條戰艦載著總共16萬陸軍,從北九州名護屋出發,殺向北韓半島。北韓倉促間組織起號稱八千精銳,集結在京城東南方的烏嶺山,想要據險而守,然而還沒等完成佈防,就被小西行長快速突破了。第二道防線設在烏嶺東北方的重鎮忠州,將軍申昱受命整兵一萬扼守忠州,結果遭到3萬日軍的猛攻,最終全軍覆沒。據說備邊使李諡看到日本大軍,竟然驚呼道:“今日之敵,似如神兵!”5月2日,日軍不發一彈佔領京城,後直取開城,在開城南方的臨津江初次受阻。日軍偽作後退之勢,引誘北韓軍隊追擊,然後突然轉身將其擊潰,就此渡過臨津江,又攻陷了開城。此後日軍兵分兩路,小西行長的第一軍繼續北上,佔領了平壤,加藤清正的第二軍則轉向東北,攻克元山後即沿北韓半島的東海岸前進,一直殺到鴨綠江邊。5月中旬,日軍各部將領在京城開會,將北韓八道分由八將平定:京城以南的慶尚、全羅、忠清三道交給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和福島正則,宇喜多秀家負責京畿道,毛利吉成負責京畿道以東的江源道,北方三道黃海、平安、咸鏡則交給黑田長政、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負責。

    7月,明朝派遼東遊擊史儒率騎兵2000出征北韓,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3000隨後跟進。史儒快速挺進,直趨平壤,因為道路不熟而誤中埋伏,被迫對戰日本步兵大軍,全軍覆沒。祖承訓繞過日軍主力,率3000關寧騎兵突入平壤城內,結果被日軍700鐵炮兵三段擊,又全軍覆沒。明朝朝野震動,這才發大軍入朝,於是任命李如松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軍務,任為防海御倭總兵官,其弟如柏、如梅為副總兵官,前往救援北韓。李如松調集關寧軍10000,宣大兵16000,薊和保定兵10000,江浙兵3000,入朝作戰。1593年初,李如松獲得入朝以來第一個大捷——平壤大捷。李如鬆通過假意和談麻痺小西行長,突然出擊。小西行長猝不及防,但此戰仍相當激烈。日軍鐵炮軍依靠三段擊不斷射擊。李如松坐騎被擊斃,副將李如柏(如松弟,名將李成梁次子)頭盔被擊中,遊擊吳惟忠胸部中彈。明軍雖有仿製日本鐵炮的鳥銃,但是沒有如三段擊這樣先進的火槍戰術,經常是一輪自由射擊之後,拔刀作戰。據說,明軍的鳥銃戰術在後來與後金的戰爭中也是這樣,對於後金的精銳八旗騎兵,一輪火槍射擊形成不了多大殺傷。所以後金騎兵才無視明朝的火槍。不過明軍裝備了數量種類豐富的火炮,虎蹲炮、佛朗機炮給與日軍重大殺傷。日軍的弱勢在於幾乎沒有火炮,更不要說炮戰的概念,密集火槍陣型的日軍被一片片轟倒。平壤外圍據點先後被拔除,北、西、南三面被圍,小西行長率部向東突圍,城外大友義曾率數千日軍自風山前來支援但半途而返。18000人的小西行長第一軍團減員11000多人,明軍斬首1225級,突圍時被明軍截殺再斬首359級,其餘或傷、或逃、或溺、或被俘、或死於亂軍者不計其數。

    可惜的是,明軍將領、大臣、皇帝,只看到平壤大捷的勝利,沒有看到三段擊的火槍戰術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平壤大捷後,輕敵情緒普遍瀰漫於明軍中。副總兵查大受和北韓防禦使高彥伯率3000騎兵南下偵查。1月24日,這支部隊與日軍加藤光泰部相遇,斬日軍600餘人。盲目樂觀的查大受率部追擊,打算長驅直入拿下京城。殊不知宇喜多秀家正率4萬5千大軍北上,這隻部隊只是前鋒。戰國名將小早川隆景部兩萬餘人聞訊而來,查大受撤退不及,被日軍包圍在碧蹄館。明軍以戰車結陣,陣外設定障礙物,士兵們依託堅固的戰車以佛朗機炮、三眼銃、鳥銃狙擊日軍,這是明軍典型的戰法,後來對後金的戰役中屢試不爽,洪承疇以此戰法在松山之戰初期多次打敗清軍。日軍則依靠三段擊還擊,雙方激戰一天,明軍死傷過半。李如松聞訊率2000關寧騎兵前來支援,但仍然無法突圍。楊元率1000關寧騎兵及時趕到,日軍一部陣型被騎兵衝散,小早川隆景誤以為明軍主力趕到,立刻撤軍(日本戰國典型戰術,無論戰役的勝負,及時的退卻儲存實力)。這才解圍。

    此役雙方都受到重創。明軍精銳的關寧騎兵死傷慘重,遊擊李有異陣亡,傷亡2500餘人,解圍之後查大受部已不滿1000人。日軍方面,久野重勝、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小野成幸(明朝紀錄中的金甲倭將)、十時連久、安東常久、安東幸貞戰死,士兵傷亡超過3000人。從戰術層面來說,此戰打出了關寧鐵騎的威風,數千人面對兩萬日軍頑強奮戰成功突圍,傷亡比例不如日軍高。但從戰略層面來說,戰後李如松只能率軍放棄開成北撤,無力南下,根本不能說是一場勝利。

    之後明朝和日本轉入談判,沒有大的戰事。後來談判破裂,1597年,豐臣秀吉再度派大軍入朝。明廷派經略楊鎬(明末名人,後來在遼東和後金作戰,對努爾哈赤的薩爾滸大戰慘敗負有重要責任)率軍支援,兩路大軍人數總計7萬人。此次明軍裝備了大量的鳥銃與日軍的鐵炮抗衡,眾多戚家軍後裔的江浙兵被投入戰場(以使用火器見長)。楊鎬上任不久,就給豐臣秀吉發了一道諮文,就其內容來看,對日本的情況比文祿之役時瞭解太多了。諮文中嘲笑並且警告秀吉:“你已經六十多歲了,還能再活幾年?你的兒子還不到十歲,要靠誰來輔佐?聽說日本列島的酋長們都在等待時機,好趁機起兵報仇,一旦禍起蕭牆,加藤清正等人也會個個都想當國王,誰肯屈居於你之下?將來又有誰肯屈居你兒子之下?”(典型的中國古代官場思維,哈哈哈)

    1597年7月,日軍分左右兩路展開攻勢。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率領的左路軍連克數州,包圍南原。副總兵楊元率3000騎兵和北韓全羅道兵史李福男率3000北韓軍困守南原,彈盡糧絕,大部戰死。日軍隨後在南原屠城,全州守將陳愚衷聽聞日軍圍南原,率軍棄城逃跑。加藤清正率日本右路軍攻克全州、金州等地、進逼京城。不久明朝各路援軍抵達京城,副總兵解生在稷山與黑田長政、伊達政宗的第三軍團遭遇,大敗日軍。另外彭友德也率聯軍在青山擊敗日軍。這裡要說的是北韓名將李舜臣,確如歷史教科書所寫,真正的名將,在隨後的鳴梁海海戰中打敗戰國名將九鬼嘉隆的日本海軍,先後擊沉30多艘日艦,擊斃日軍4000多人。連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也中箭而亡——通總是這場戰爭中唯一被擊斃的日本大名。

    12月,楊鎬率3萬多明軍圍攻加藤清正大約5000軍的蔚山城(日式城堡)。此役楊鎬準備不足,沒有帶威力巨大的攻城炮,僅以傳統的中國式戰法攻城,結果遭到日軍鐵炮部隊三段痛擊。1598年初,日軍水糧斷絕,眼看不支,戰國名人淺野長吉甚至已做好城破後天守閣切腹自焚的準備。然而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鍋島直茂、小早川秀秋等陸續率總共約50000的援兵趕到,城內加藤清正和淺野長吉也率軍殺出。2月,楊鎬下令撤退,自己率先逃跑,各路明軍行動混亂,指揮不暢,被斬殺不計其數,總兵盧繼忠殿後,率軍奮戰,最後戰死。此戰明軍傷亡近20000人,可謂慘敗,日軍傷亡10000餘人,也受到重創。

    此戰後雙方無力均發動大規模戰役,楊鎬歸國下獄,後居然又被重新啟用於遼東戰事。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北韓撤軍。日軍各部陸續撤退,明軍開始分三路進攻。西路軍劉鋌(後有參加薩爾滸之戰,和中箭陣亡)所部兩萬餘人進攻小西行長,雙方互有攻防,最後小西行長固守待援。中路董一元進攻晉州和泗州一線,戰國名將島津義弘在臨海設防,雙方激戰中,明軍大營的火藥庫發生爆炸,島津義弘果斷命令日軍出擊,明軍混亂大敗退回到晉州,傷亡高達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軍奪回。東路麻貴率軍進攻加藤清正,雙方互有勝負,戰局僵持。隨後日軍組織撤退,明軍全力追擊,頗有斬獲。尤其是最後的露梁海海戰,獲得了重大勝利,島津義弘也差點沒撤走,可惜的是北韓名將李舜臣和水軍陳璘的副將鄧子龍戰死。

    縱觀整個文祿慶長之戰,明朝大軍面對缺乏補給、在當地燒殺搶掠人心盡失的日軍,竟然屢次戰敗,實在是很丟臉的事情。雖然最後是勝利了,但並不能因此就吹噓說明朝軍隊如何強大,日軍如何不堪一擊,強大的軍隊哪會打得那麼難看。

    本能寺之變,信長之殤,日本之殤,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國之殤。信長若不死,日本的經濟、軍事和科技局面必將不同,和中國無論是軍事對抗或是經濟文化交流,也必將和秀吉不同。後金騎兵再精銳,要想入主中原,奉行200年閉關鎖國,只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無論如何,作為當時統治政府,清朝對於百年來中國的屈辱,負有全部的責任。

  • 2 # SailorMoon幻聽

    沒有本能寺之變的話就無法成就豐臣秀吉及豐臣家政權,可能他一生都在信長手底下做他的長浜城城主,也無法擔任關白。正是由於本能寺之變信長身亡了,織田家在圍繞繼承人的鬥爭中,秀吉戰勝了柴田勝家才有後來的繼任關白、統一日本的發展。

    16世紀下半葉,豐臣秀吉靠武士道統一了全日本。他是一個充滿野心的人,他在給小妾淺野氏的信中說道:“在我生存之年,誓將唐(明)之領土納入我之版圖”。然而最後卻敗於中朝聯軍。

    最後缺大業不成,霸業難行,憂忿成疾,臨終前囑咐左右:“勿使我十萬兵為海外鬼”,言畢而死,而他十萬兵果然差點成為海外鬼。

  • 3 # 使用者夏天的風

    織田信長號稱日本的曹操,他既有大將風度又有識人之量。但是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其在本能寺之變之前他手下己經有人提醒過他要當心身邊的小人…………可他卻沒有當回事而是續續重用明智光秀。所以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最終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裡我們把趙敏和黃蓉放在一起你們覺得是趙敏還是黃蓉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