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DY163593035
-
2 # 種花家孤寡老人
朱元璋做了三十一年皇帝,他的年號到洪武三十一年為止,所謂的洪武后面四年其實是建文帝在位的四年,永樂皇帝朱棣發起靖難之役推翻了他侄子的帝位,因為建文的皇位是朱元璋親傳的,是正統合法的,朱棣當上皇帝后為了體現自己的合法性只好毀掉所有的和建文相關的典籍,並且把建文在位的四年的年號去掉,統統以朱元璋的洪武年號代替。
朱棣稱帝后的行為其實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樣,他們都是透過不合法的政變手段當上的皇帝,所以兩人都有刪改史書的做法,當然這兩位為了坐穩帝位,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建樹,不努力不行啊,哥兩個都是篡位,如果政績再不行,後世人不好評說。
-
3 # 香茗史館
洪武三十一年到洪武三十五年,其實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時間,而朱允炆的統治終明一朝都是不被承認的,直到南明弘光元年才恢復廟號。而他統治期間最著名的自然就是靖難之役了,朱棣登基後,並不承認朱允炆的統治,所以將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
一、精彩的幾年
首先,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洪武三十一年至洪武三十五年間發生的大事件。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一代傳奇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三十日,皇太孫朱允炆繼位,這一年朱允炆21歲。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開始削藩,首先削周王,將周王廢為庶人,遷至雲南。(沒錯,一向以忠孝著稱的建文皇帝,在朱元璋駕崩還不足一月的情況下就對他的叔叔們下手了)
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四月,建文帝再削齊王、湘王、代王,三王先後被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舉家自焚;齊王軟禁南京;代王軟禁大同。
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六月,再削岷王,廢為庶人,遷漳州。
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張昺、謝貴奉建文密令逮捕朱棣,燕王反,當夜佔領北京。七月初六,通州歸附。七月初八,燕王攻破薊州、遵化,密雲歸附。七月十六,攻破懷來。七月十八,永平歸附……燕王朱棣只用了一月時間,掃平北平周邊,之後雙方進入拉鋸狀態。
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先後戰敗耿炳文、李景隆等,雖勝多敗少,但仍處於絕對劣勢。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燕軍南下,直抵長江,水軍將領率軍投降。六月初三,燕軍自瓜州渡江。六月初六日,燕軍至鎮江,守將率城投降。十三日,燕軍抵達南京金川門,守將李景隆和谷王開啟城門迎燕軍入城,南京城破。
二、愚蠢的建文帝
1、愚蠢的用人策略。雖說朱元璋殺了不少功臣,但給建文帝確實也留下了不少能臣,可他用的都是誰呢?治國方面主要是方黃之流(方孝孺、黃子澄),一個一心恢復周制,一個理想主義者,治國方面沒有一點貢獻,倒是能亂折騰。靖難之役期間,軍事方面先是啟用老將耿炳文統軍13萬,滹沱河之役戰敗;之後又啟用有練兵之才卻無帶兵之能的李景隆,先是統兵50萬,於鄭村壩戰敗,損兵十餘萬,於是再給李景隆調撥軍隊,統兵達60萬,又於白溝河戰敗;最後又啟用駙馬都尉梅殷,統兵40萬,這哥們更神奇,愣是鎮守淮安不動,燕軍要借道他倒是把使者耳朵和鼻子割了,可燕軍繞路南下他不知道,燕軍渡江他不知道,燕軍兵進南京他還不知道,朱棣都當皇帝了他還是不知道,就待在淮安不動,最後還是被他老婆寧國公主一封家書叫回去的。(別說梅殷在淮安整軍備戰,話說你40萬大軍沒有探馬哨兵的嗎?朱棣大軍都打下南京城了他一點訊息沒得到?騙鬼吧)
更諷刺的是,建文帝“死”後,殉國的人不少,而深受信任最該殉國的方黃二人竟然沒殉國的。而被委以重任的李景隆更是直接開啟南京金川門迎接燕軍,直接導致南京城破,反倒是一直被建文帝猜忌而不得重用的徐輝祖戰到了最後。
2、愚蠢的削藩策略。要說削藩倒也沒錯(朱棣最後也削藩了),可是手段用的卻不對,相較於朱元璋的“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朱允炆顯得太幼稚了。個人認為,要削藩,要麼你就用懷柔政策一步步來,先削兵權,再罷王權。要麼直接下死手,以雷霆之勢從最難的燕王、寧王等軍中聲望較高的下手,剩下的也就好辦了。
可我們的建文皇帝呢?先後順序選擇了從簡到難,反倒是一步步把最難啃的朱棣給逼上了反路(要說朱棣一開始就有反心我也是不信的,從建文帝開始削藩後他的種種反應,以及最終驚險的起兵不難看出,他實在是被逼的沒辦法了),而且給了朱棣足夠的準備時間(從朱棣迅速拿下北平並掃平北平周邊可以看出,他雖不想造反,但也不想束手就擒,應該是有所準備的,否則抵抗不會這麼弱,也不會有人給他提前告密,說什麼因為他老孃一番話跑去告密我是不信)。
建文削藩的手段更是可笑,簡直就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牌坊,削藩竟然還要證據,還想要名正言順的削藩,而更可笑的是選用的證據大多是謀反,試問朱元璋才死了幾天啊,全天下的王爺就都要造反了?你這建文皇帝未免也太失敗了吧,而湘王直接用舉家自焚給了建文帝一記響亮的耳光,更是寒了天下人之心(從靖難四年少有勤王軍隊和各地望風歸順的情況可以看出來)。
其實自你建文削藩開始,大家就等於已經撕破臉了,何必還假惺惺的呢?倒不如一頓亂拳下去,不給敵人應對之機。
3、愚蠢的應對策略。先不說朱允炆在戰略上的錯誤了,燕王既然反了,而且用的是清君側的名義,那麼在朝廷多次戰敗,顯然已經處在劣勢的情況下,在能夠派出使者多次和談的情況下,何不直接將方黃之流交出去呢?你燕王要清君側,我把你說的奸臣交給你不就完了?棄車保帥啊,你燕王要是殺了這幾個人還要反,那豈不是坐實了造反的罪名,自己打自己臉麼?
總之,從靖難四年的局勢來看,建文皇帝是很失敗的,犯了一系列愚蠢的錯誤。而從戰爭過程來看,燕王雖然經歷了幾次生死考驗,但望風而降的將領也實在太多了點,勤王的兵馬更是少到了可憐。
三、不被承認的四年
燕王進了南京城,自然是要當皇帝的,可怎麼登基就成了問題。畢竟他是以清君側為名起兵的,現在奸臣已經死了,皇帝雖然也死了,可建文皇帝畢竟還有兄弟和兒子在那杵著呢,按照倫理綱常來說,不論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怎麼也輪不到你朱棣當皇帝啊。
於是呢,就發生了翰林院編修楊榮迎於馬首,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這一幕,這一問顯然點醒了朱棣。我們的永樂大帝便沒有急著登基,而是先跑去他老爹洪武皇帝墳前哭了一場,歷數了建文皇帝犯下的“罪行”,然後大筆一揮,這四年不算,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從而坐實他是繼承的洪武皇帝的皇位,跟你建文沒有一點關係。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正因如此,一切有關建文皇帝的記載自然也就不能留存的,能改的改,改不了的就焚燬,總之就是要用一切手段抹除建文這四年存在的證據。
既然朱棣這麼做了,身為他的後世子孫,他之後的歷代明朝皇帝自然也是不能承認建文皇帝的,畢竟你要是認了,那不是承認了建文皇帝的正統性,而打你祖宗朱棣的臉麼?
題外話:有趣的二代帝王們
說到這裡,我突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自秦之後,大一統王朝第二任皇帝繼位均有問題,以下列舉出來,感興趣的可以查閱資料探討一下。
1、秦二世胡亥,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逼死扶蘇,從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2、漢朝第二任皇帝惠帝劉盈,雖說他的皇位是劉邦傳給他的,可劉邦畢竟也多次起了易儲之心。
3、晉朝第二任皇帝惠帝司馬衷,這個就不說了,傳說是個傻子。
4、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據記載繼位也有問題,至少他爹死的不明不白的。
5、唐朝第二任皇帝太宗李世民,這個大家都知道,玄武門事變。
6、宋朝第二任皇帝太宗趙光義,有個典故叫“燭影斧聲”,大家可以去查,大機率是篡權上位。
7、元朝第二任皇帝孛兒只斤·鐵穆耳,這個還算比較正常,但也經歷了爭鬥。
8、明朝第二任皇帝到底算建文帝朱允炆,還是算永樂帝朱棣,這個反正也是夠亂。
9、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繼位時期也經歷了一番爭鬥。
-
4 # 宋安之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共使用31年,至於為啥多了4年,成為了洪武35年,這其中就涉及到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和孫子朱允炆這叔侄兩的恩怨情仇了…
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朱標病死英年早逝以後,明太祖朱元璋指定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31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面對那些位高權重的叔叔,簡直是如芒在背,迫不及待的要進行削藩,但是朱允炆這個人也奇葩,不是先難後易,而是先易後難,也就是說他專門挑軟柿子捏,一年之內將五位沒兵權的藩王廢為庶人,甚至逼的湘王自焚而死,遠在邊關的燕王朱棣是坐立不安啊,畢竟一瞬間的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眼睜睜的等死,終於,朱棣坐不下去了,與其等死還不如拼一把,建文元年八月,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名義造反,開始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激戰,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蹤,神秘消失,燕王朱棣逆襲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
朱棣登基以後,為了顯示自己得位之正,像唐太宗李世民修改起居注一般,也開始篡改歷史,如在史書中抹掉朱允炆在位的四年時間,將其父朱元璋在位的31年加上朱允炆在位的4年,合成洪武35年,之後明朝上下都將這四年稱之為“革除時代”,而建文帝朱允炆就是“革除君”,在近二百年後的明神宗萬曆時代,建文年號及其朱允炆才被明庭官方承認,但僅僅只是承認,二百多年後,1644年,北京城淪陷,崇禎帝自殺以身殉國,南明成立,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才追認為朱允炆為“惠宗”廟號,諡號“讓皇帝”,清朝乾隆帝時追封朱允炆為“恭愍惠帝”,才正式恢復其皇帝地位,並記載入清廷所修的“明史”中,這也就是大家今天熟悉的“明惠帝”名稱由來。
歷史,果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位正統皇帝,在位四年,爆發了君王革鼎之大事,卻被人為性的隱埋近二百年後才逐漸得見天日,真是讓人感慨頗多,很多歷史,真的並非史書上那樣一成不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歷史長河中,透過各種對比各種資料,找到那個最真實的歷史罷了。
回覆列表
不引用歷史資料 !長話短說個人見解!朱元璋的長子叫朱標也就是太子!在古代中國以漢人皇帝為統治的王朝,立太子都是立長不立幼的!朱標這個人也很受朱元璋器重。不過還沒等到朱元璋駕崩,朱標就先死了!然後呢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這個人就是建文帝朱允文!朱元璋的幾個兒子都被分封為藩王戎守邊疆,其中的四兒子朱棣最能打仗政治野心也比較大!這時候呢建文帝集團為了鞏固皇權決定撤藩,也就是把兵權收回來!可是他的那些叔叔們不樂意啊,朱棣是最為反抗的!結果就把朱棣給逼反了!朱棣反也沒說反你建文帝,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說白了就是皇帝身邊有小人 我提兵來幫皇帝清理小人來了!朱棣起初贏了幾場仗,在北京河北一帶,後來呢朱棣再怎麼能打也架不住人多的中央軍啊,朱棣就選擇了一路南下直接打到南京的策略,不一城一城的打!結果還真就很快的打到了南京城,最可笑的是南京城守備將軍還是朱棣的發小,一下子開門投降了!然後朱棣殺盡皇宮的時候只見皇宮起火 不見建文帝!直到現在也沒搞清楚建文帝朱允文哪裡去了!這也成為明史裡的未解之謎!朱棣在奪得皇位之後自己都覺得來的不正!就把朱允文的建文年號作廢改成洪武三十一到三十五!(一共做了四年)。都是白話 大家要想了解相應的歷史可以查閱資料!裡面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