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舊時樓臺月

    為何慈禧最後願意推行新政了,清朝的統治還是被推翻了呢?總結下來,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清朝和西方列強進行了幾場大的戰鬥,國庫已經空虛,國家很多財富外流;

    第二、清朝統治集團為了實行新政,在民間大量籌集經費,導致百姓怨聲載道;

    第三、清朝在實行新政的過程中導致軍閥勢力崛起,自取滅亡;

    第四、清朝的統治已經腐朽不堪,長期閉關鎖國,軍事經濟政治已經不再符合當時的時局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當時的潮流。

    清末新政的主要內容:與腐朽的專制制度格格不入

    新政主要包括軍事、人才選拔、經濟等方面。

    根據史料記載,1901年的清朝新政內容中有廢除了在中國實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興辦學堂派出人才出國留學,改兵部為陸軍部,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制度。

    這項新政從正面來看,確實是有利的,對於中國軍事程序的推進是有利的,可是對於清朝統治集團而言,卻養肥了軍閥,導致清朝的大部分兵權流到了以袁世凱為主的軍閥手裡。

    第二項新政是關於教育的,清政府鼓勵學生出國留學並且學費全部由清政府支付。這點也確實為清政府帶來一些人才資源,比如修鐵路的詹天佑就是出國留學回來之後參加鐵路修建的。

    然而不少出國留學的學子不僅將技術和學識帶了回來,也把西方的很多先進思想尤其是資本主義思想帶回國,很多學生出國之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認為西方的制度就是好,所以回到國內,萌生了效仿西方政體的想法。

    第三項是關於經濟的,清末新政大力提倡實業救國,為此還成立了商部,鼓勵興修交通水利,這點也是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可是由於大力發展民族工業,讓資本主義萌芽日趨成熟,加速了清朝封建統治瓦解的速度。

    綜合分析,清末的新政對於當時的局勢是有利的,促有利於華人的思想覺醒,也有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但是對於清朝來說,新政未必是有利的。

    “新政”中廢除科舉和軍事制度改革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1910年,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已經瀕臨潰敗,當時國內的資本主義思想已經風靡一時,全國各地興起了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

    在革命浪潮的推動下,1911年10月在武昌發生了一場旨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武裝革命,自此,中國的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也由思想政治層面轉變到了武裝層面,武昌起義的發生也標誌著先進思想人士打響了推翻封建統治的第一槍。

    這個時期,清朝的統治也被根本性的動搖,在武昌起義之後,全國各地都掀起了武裝起義的浪潮,很多省份紛紛宣佈獨立,革命隊伍衝進了官府衙門打死了當地的官員,到了1912年初,全國各地大部分的省份都被起義隊伍佔領。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昌起義的勝利是辛亥革命的開端。那麼為何西方的資本主義思想為何會在國內傳播的這麼快,以至於在武昌起義之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呢?究其原因還是前面我們說道的科舉制度被廢除,科舉制度被廢除後,全國大範圍內興起了創辦近代學堂和出國留學的浪潮,西學在國內就此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教育,西學的興起為後來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傳播渠道和寶貴的人才。

    很多人也許會對武昌起義勝利產生疑問,按理說武昌起義的多數人都是沒有上過戰場的百姓,手無寸鐵,為何還可以佔領武昌,其原因是清廷雖然嘴上答應了革命黨人立憲實行新政,可是實際所謂的立憲其實就是加強皇權,是為清王朝的政治機器服務的。

    清王朝反覆無常,徹底激怒了革命隊伍,加上1908年常年把持清廷政權的慈禧去世,革命隊伍的勢頭如同燎原之火一般。

    所以慈禧所謂的新政其實無論是哪一條都是在自掘墳墓,尤其是在軍事體制改革方面。

    清朝的封建統治並非是一朝一夕,早在1901年,在李鴻章去世之後,袁世凱接替了李鴻章的位置,在那時袁世凱就逐漸培植自己的勢力,發展北洋軍。

    1903年,榮祿又去世,這個時候的清朝幾乎沒有能人了,說只剩下慈禧這個孤家寡人也不為過,慈禧可以說是眾叛親離,光緒被她囚禁,自己的女兒也離她而去,朝廷的大部分權勢都被袁世凱所佔據,清廷的湘軍和淮軍都在和八國聯軍對戰之後遭受重創已經不存在了,八旗和綠營更是不堪一擊,能堪大用的又恰好是袁世凱的北洋軍,北洋軍逐漸成為守衛京機的主要軍事力量。

    在袁世凱成為清廷的軍事支柱之後,清廷也就不得不聽袁世凱的話了。1911年,袁世凱在多番引誘之下,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不得不將清廷的黃金儲備也全權交給了袁世凱,清廷被推翻也只是袁世凱的一句話。而之後袁世凱看到辛亥革命隊伍不斷髮展壯大,利用清朝遺老和統治集團這個籌碼和革命隊伍談判。

    3.即使慈禧不實行新政,清王朝也會被推翻

    慈禧答應推行新政,可是最後清王朝還是被推翻了,於是有學者就提出了一個疑問,如果慈禧當時沒有答應推行新政,清王朝是否就不會被推翻。

    其實根據當時國內的時局來看,即使沒有推行新政,清朝也會被推翻,因為當時清朝的統治已經腐朽不堪,清朝的很多名人能人還是會去世,湘軍和淮軍還是會不消失,八旗和綠營也是無用,只不過如果沒有廢除科舉,新思想不會傳播的那麼快,辛亥革命的程序也不會那麼快到來,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政的推行只是加速了清王朝封建統治土崩瓦解。

    4.結論

    慈禧不管答不答應實行新政,其實清王朝被推翻已經是局勢所趨,而不是僅僅只是因為新政,也不是因為出現了慈禧這樣一個人物。

    清王朝被推翻是有諸多因素導致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清朝的社會局勢跟不上西方國家。

    再者西方列強用巨甲戰艦開啟中國的大門,也為國內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資本主義萌芽也並非是在清朝才出現的,而是在明末就已經存在。

    西方列強帶來了先進的東西,讓華人逐漸覺醒,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也逐漸被百姓所識破,民主思想成為主流。清廷貴族依然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封建思想中,封建的制度和近代的制度差距非常大。新政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新思想傳播的契機,加速了清王朝封建統治土崩瓦解。

  • 2 # stud白丁

    我們剖析這段歷史,應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找到方法,比七拼八湊、羅列一堆理由要重要很多。

    首先說清王朝的滅亡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有三個層面:

    第一,是滿清貴族統治結束。

    第二,是一個王朝的終結。

    第三,是帝制解體。

    這三個層面,性質不同,需分清,分析的時候不可交織在一起。

    那麼從慈禧太后的角度出發,她是不是要從這三個層面考慮?不是,她要考慮的只有最表淺的這個層面,就是如何保住滿清貴族的政權。

    既然思考到這兒了,就必須要想清楚,政權的本質是什麼,少數民族政權的特殊性又在哪裡。此時必須意識到,你需要的不是歷史知識,而是政治學理論。否則你就想不明白,你只能抄歷史事件擱在這。

    想明白政權的本質,再深入一步思考:權力執行的規律。

    慈禧太后的新政措施,哪些符合規律,哪些不符合,哪些是緊扣第一個層面的,哪些是突破第三個層面的,根據權重逐一分析。

    有了這些。文章才算及格。

    下一步我們應考慮外部環境,以經濟規律和地緣政治加以分析。

    在國際貿易和產業分工當中,中國擁有什麼,處在什麼位置?慈禧太后做了什麼?在以國家為單位的政治博弈中,中國處於什麼歷史時期。

    然後我們跳出慈禧太后的視角,用歷史的長鏡頭來分析慈禧太后當年所做的事情,對現在對以後都有哪些價值。

    本篇文章主旨在於方法論,不限於就事論事。

  • 3 # 史不知味

    慈禧一直很清醒,但從來沒有真正想過要推行新政,所謂的新政只是她的手段,從來不是她的目的。

    清政府是在1901年才開始推行新政,這個時間點卻很微妙,因為這時候慈禧才從別人的圍毆中逃出生天,條約也還沒簽。

    1895年所籤的那份條約,清政府已經被“有識之士”給批得無地自容了,慈禧為此還罷了心腹李的官。。

    這時候再籤一份條約的話,這份條約所付出的代價絕對不可能低於1895年那份,屆時對慈禧來說很可能又是一場海嘯。

    所以,慈禧必須得想辦法來轉移所有人的視線,必須得想辦法來緩解“有識之士”的牴觸情緒。

    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的那個小團體,這幾年來可沒少活動,雖說他們的活動都以失敗告終,可確實讓慈禧很頭疼。

    這樣的事,並不唯一。

    慈禧之所以推行新政,就是想讓那些得了風氣之先的“有識之士”能夠看到她和清政府的“改變”和“誠心”。

    他們之前不是一直嚷嚷著變革嗎?那她就變給他們看。

    慈禧當時為此還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推行新政的督辦政務處,這個政務處由誰領銜呢?慶親王奕劻,奕劻雖然算得上是皇室之中少有的有能力的人之一,可是和李、張、袁等人比起來又只是中下之姿。

    讓他督辦新政?除了能夠貫徹執行慈禧的意志之外,他實際上能做的和會做的並不多,對於所謂的新政更是盲人摸象。

    慈禧嘴上說推行新政,但她一直很清醒,一直掌握著分寸,她將新政的重點放在了財政和軍隊這兩個方面。

    只要她掌握好了財權,不怕地方督撫不聽話。

    只要她直接掌控的軍隊強於地方軍隊,更不怕地方督撫不聽話,六鎮精銳就是這時候練出來的。

    可是對於新政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涉及到政制的那部分,慈禧卻玩起了心機,用起了“拖”字訣。

    1901年已經說了要推行新政了,說要實行君主立憲,可是一直到1905年慈禧才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和紹英五人出使西洋。

    他們出洋幹什麼呢?考察歐美的政制。

    從1901年初說要推行新政到1905年年底派人出洋考察,拖了快5年的時間,出洋考察是不是也需要花時間?又可以拖幾個月。

    這份《仿行立憲上諭》說的正是預備立憲的事,當所有人翹首以盼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是虛晃一招。

    因為這道上諭說得清清楚楚,“俟數年後規模粗具,檢視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佈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

    立憲?先過個幾年再說,這就擺明了是在拖。

    等拖到了1908年,慈禧發現有點拖不住了,“有識之士”聲音吵得越來越兇了,於是她趕緊讓人頒佈了《欽點憲法大綱》。

    這才勉強算是拉開了預備立憲的序幕,也就是說從1901年到1908年這幾年時間只能算是預備中的預備。

    既然預備立憲的序幕已經拉開了,那麼這個“預備”要預備到什麼時候呢?載灃上臺之後也想著用慈禧的“拖”字訣,所以說要預備九年。

    當時“有識之士”一聽說要預備九年之久,頓時不幹了,被慈禧忽悠了這麼多年也就算了,你一個愣頭青也想來忽悠我們?所以發起了“請願運動”,讓載灃速開國會。

    載灃緊張之下只好說,各位老兄情緒別那麼激動,這事咱們還可以商量商量呀,九年不行的話,那五年怎麼樣?

    最後載灃的計劃是1913年開國會,但可以現在1911年先成立內閣,這才暫時壓住了怨氣。

    可是內閣一成立,“有識之士”卻又很快發現了,這個內閣實際上是一個“皇族內閣”,所以到了這裡,新政的信用也就徹底破產了。

    這次信用的破產,當然也意味著支援率的下降,這是後來武昌城裡的槍聲響起之後,呈現一片倒的原因之一。

    慈禧之所以推行新政的目的也很簡單,不過是為了拖而已,為了繼續苟延殘喘地撐下去。

    所以,對於慈禧而言新政從來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4 # 大獅

    庚子之變後,慈禧開始意識到西方科技、經濟、軍事的好處,她大力推行新政,寄希望於將大清帝國打造成東亞強國。

    這與她以前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原先李鴻章一直想要搞西方那一套,結果處處碰壁。後來捱了一通胖揍,慈禧老佛爺終於明白了落後就要捱打的硬道理,開始大力推行新政。

    可惜此時李文忠公已歿,搞新政這一套落在張之洞、袁世凱等人的身上,好在這些漢人大臣都是能臣治吏,把西洋、東洋的好玩意兒紛紛引進,讓大清國出現了短暫的榮光。

    電燈、電話、電車、電影,科技、教育、軍工.......一股腦引進到大清國,慈禧也迷上了這些洋玩意,時不時擺個pose,照上幾張照片。據說她喜歡看“西洋景”(默片),宮內為其引進一套先進的德國裝置。

    引進的越多,人們的思想就越開化,那些留洋歸來的革命人士就越具備說服力。而大清的那些遺老遺少還沾沾自喜,認為這一切都歸大清國所有的同時,卻不知天下大勢早已出現了新的時局。

    慈禧如果多活幾年,大清或許還能晚覆滅幾年。等到她歸西之後,大清國的頂樑柱就徹底垮塌了,那個小孩子宣統皇帝溥儀根本就成不了氣候,一臉慈祥的胖叔叔袁世凱露出本來面目,大清國該讓賢了,自古無德讓有德,有能者居之。 孩子,一邊去玩去吧!

    在一派欣欣向榮的大格局面前,大清國Game over了。說到底朝代該換了,套用一句俗話,這叫“氣數已盡”,再怎麼折騰也沒用了。

    慈禧老佛爺推行的新政有個好處,加速了現代化的腳步,讓這個東方大國快速與西方接軌,不得不說慈禧還是有些貢獻的,儘管她不想把這些貢獻給民國,但也容不得她不給了,因為她已經躺在普陀峪定東陵等著孫殿英挖她墳墓呢!

  • 5 # 且愛且珍惜

    慈禧太后是晚清時期實際的獨裁者,她經歷了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晚清的很多大事都於她有關,在她當政的半個世紀當中,清朝國力日下民不聊生,外國入侵,中國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其間國內也發生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對外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真正成了外國侵略者的代言者國家已經破爛不堪了,尤其八國聯軍打入北京後,真正把慈禧打怕了,回京後痛下決心對國家實行改革,大力推行新政,但是事與願違最後把清朝推向了覆滅的邊緣!那麼為什麼會把清朝搞垮呢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首先,晚清的時局,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因為國家從根上都已經腐爛掉了,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晚清的時局是比較複雜的,可以說是千年未有之變局,早在同治和光緒時期,清朝統治者都已經進行了洋務運動,在國內大力發展實業,修建鐵路,創辦鋼鐵廠等,尤其是軍事,創辦了國內最早的海軍,在當時是非常有名的,就像電視劇《走進共和》李鴻章所說,我的改革只是表面,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一次甲午海戰全軍覆滅一炮回到瞭解放前,十幾年的改革運動化為泡影!沒有根本解決實際問題,滿清貴族還是每天醉生夢死的生活慈禧照樣還是一頓飯一百多個菜!再好的武器沒有人才是不行的!只有推翻腐朽的滿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其次,慈禧代表的是封建官僚主義的利益,她所說的改革只是在維護自己的統治,老百姓得不到任何的實惠,任何一種改革和新政都是以老百姓為基礎沒有百姓的支援,其結局都是失敗的,在晚清時期雖然國內時局比較複雜,尤其慈禧到了晚年,她也看到了時局艱難,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只能以新政的名義來拉攏民心,消除國內的抗議之聲,才提出新政的,但是會觸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比如撤銷各部,太監等,到後來都沒有真正的落實到實處只是形式罷了!

    最後,清朝的新政只是統治者的一個幌子,沒有宣傳到最底層,老百姓全然不知,沒有實際的落實到實處,但是為了平息民眾的不滿,慈禧只能大力提倡新政,其實從她內心來講她也是不願意改的,所以推行改革和新政只是一個緩兵之計!只有推翻清朝國家才有希望,新政沒實行幾年,滿清都滅亡了走進了民國的時代!

  • 6 # 宣紙講歷史

    清政府不實行“新政”必亡,實行新政則速亡。“新政”是清朝在自己的棺材上釘下的最後一顆釘子。

    新政和預備立憲

    背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不願接受任何變革的清朝統治集團,在義和團運動的沉重打擊下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震撼下覺察到,如再不作任何“革新”的表示,必將“全域性糜爛”,“潰決難收”,必須慎重選擇“善後之策”,才能苟延殘喘,保持危在旦夕的統治地位。 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結果使清朝迅速走向滅亡。

    一、新政——人民反抗

    1901年,清朝宣佈實行新政。 內容有編練新軍、派留學生和獎勵實業。為推行新政,清政府增加絹稅,人民不認同,起來反抗,加重了人民跟朝廷的矛盾。

    二、預備立憲——立憲派失望

    當時實行專制的大國只有中國和俄羅斯。1904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導致世界範圍內認為“君主專制”打不過“君主立憲”。

    袁世凱,張之洞上書朝廷說,立憲國一定能戰勝專制國。於是,朝廷派五大臣出國考察一年多。

    回來便向朝廷彙報實行立憲的好處: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 然而載澤提出預備立憲20年,就是需要20年的準備期。慈禧太后欣然允諾,後來由於形勢所迫,減到15年,12年,最後9年。

    1906清廷下詔,宣佈預備立憲,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

    “大清帝國系朕由祖宗繼承之並傳至子孫已垂無窮。 ”

    《欽定憲法大綱》一共二十三條,前十四條是“君上大權”,後九條是“臣民義務”。實際上把君權神授寫入憲法;人民是臣民,不是公民,沒有權利只有義務。資產階級立憲派的幻想破滅。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於1905年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 ,平均地權”。這樣資產階級與朝廷分道揚鑣。

    三、皇族內閣——漢官離心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相繼“歸天”。兩歲半的溥儀承繼大統,裕隆太后垂簾聽政。1911年設立責任內閣。13個內閣成員滿蒙貴族九人,其中皇族五人。漢族官員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

    這時候大清王朝已經搖搖欲墜。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清朝幾個月內土崩瓦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總統的貼身隨從被確診,可“他”與家人安然無恙,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