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秘說書人1
-
2 # 編劇演繹法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深度有很多種理解,而且還都是極具私人化的理解。我呢,還真的沒有辦法說出你想要的深度到底是什麼?因為我有我自己的理解。
比如說我看《超脫》、看《帕特森》、看《將來之事》我都會覺得這些影片有深度,而這些影片基本是非常的小眾,而且更多的是個人情緒抒發。比如王家衛早起的很多電影《花樣年華》、《重慶深林》、《阿飛正傳》、《墮落天使》、《東邪西毒》。這類極具個人情感抒發的電影,可以說格局是比較小的,但是我能透過影片尋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歸屬,那他就有深度。
而我也會覺得《那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天倫之旅》、《遺願清單》、《無法觸碰》也同樣具有深度,因為他讓我哭泣,讓我知道生命的可貴。這時我不再是侷限於關注自我,我還要去留意身邊人,併力所能及的給予關愛。
但同時我也會覺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七宗罪》、《十二怒漢、《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很牛逼,人性有時候就是那樣,有你不敢想象的惡。就好似我們真的生來就帶著原罪。
但同時我也覺得《阿甘正傳》、《美麗心靈》、《肖申克的救贖》、《辛德勒名單》也很牛逼。
你看見這裡面的種類了嗎?凡是你覺得有深度的電影,都是能感動你的電影,你能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鳴和寄託的。在創作一部電影時,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確定主題,主題確定後,整個影片都會圍繞主題展開,可以說主題好,這個電影就成功了一半。
但是我們平常看個電影不是隻看所謂有深度的電影,出於人類的好奇心和慾望,我們的目的性有很多。比如
1 找點樂子,打發時間
2滿足好奇,透過電影瞭解不同的文化, 不同人的生活方式
3尋求精神體驗,引發思考,獲得情感上的共鳴誘發人類情緒 促進人類思考學習
只要能滿足其中一種需求就值得去看,這個影片就是有價值的。 -
3 # 獨狼映畫
所謂電影深度無非是想在故事之外表達一種思想。
從電影型別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有選擇性的記錄真實事件,來反映一種社會現象。
例:《海豚灣》
這部電影透過偷拍,採訪等的方式真實的記錄了日本海豚灣的暴行,反映了這裡乃至整個日本對於物種保護、環境保護等方面所造成的危害。
真實的場景所帶給人的震撼和反思是一般電影所不能比的,影片表面訴說著日本人對於海豚的傷害,實際要表達的是人類對於整個的地球上物種的傷害。
血液染紅大海,海豚的悲鳴帶給觀眾內心深深的觸動。
這類的電影還有很多,除了紀錄片之外還有歷史題材,人物傳記題材的電影,透過對真實事件的還原和重現讓觀眾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現象。
另一種是透過虛構的故事來表達一種人文關懷。
例:《無法觸碰》
這是超級富豪意外癱瘓與貧民區黑人成為摯友的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電影想要引發的思考是,作為殘疾者,他們需要的到底是什麼,作為社會底層的失業群眾,他們需要的又是什麼。
友誼該存在於什麼什麼樣的人之間,身份的差異有代表了什麼,鑑賞家的一句話就能讓一副隨手的塗鴉價值連城。
這部電影的深度表現在這裡處處透露出的人文關懷,關於信仰,關於藝術,關於許許多多生命的自由嚮往。
最後,“意識流”電影——
代表作:穆赫蘭道
這類電影有有個“通病”就是看不懂。
這部電影你就看一遍是絕對看不懂的,這是大衛林奇最優秀的作品。也使大衛林奇斬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影片主要講述了經歷了一場在蜿蜒的穆赫蘭道上並令其失憶的車禍後,麗塔和一個立志要做好萊塢演員的女孩圍繞著洛杉磯尋找線索和答案,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扭曲的超乎夢想與現實的冒險。
這類影片的每一個鏡頭都是具有其背後的深層意義的,且不單單是鏡頭,每一個轉場,每一個場景都有獨特的含義。
就是因為賦予的含義太多,導致解讀困難,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這類電影所蘊含的深度和廣度。
說了這麼多,在我看來凡是能傳遞出某種思想內涵的電影都可以稱作是有深度的電影,當然這種內涵是具有文化價值的,《小時代》的拜金內涵不算。
-
4 # 大豆和他的朋友們
1
想起來之前和老同事們一起搞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時候,我們一開始就把電影評選宗旨確定為“深度開掘,銳意進取”。
如果是現實題材的電影,就看它對現實的挖掘夠不夠深;如果是歷史題材,就看它對歷史的挖掘夠不夠深;如果是愛情題材,就看它對愛情的挖掘夠不夠深。
但其實說到底,這些深最終都是圍繞著同一樣事物在挖掘、在探求,乃至在歷險。這個事物就是人性(說成“人心”也未嘗不可)。
2
探索人心的旅程從來就不是一個表面的散步,而一定是向裡走,向深行。
比如凱文·史派西那部《美國麗人》講人心:
一個嚴厲保守恐同的父親最終卻剋制不住吻了男鄰居;
一個炫耀自己性經驗的少女最終卻坦白自己還是個處女,而這位美麗的少女卻懷疑自己不夠有吸引力。
凱文·史派西飾演的主人公在中年危機時遇見令其神魂顛倒的少女,可是當少女終於決定把自己的第一次給他時,他反而讓自己奔騰的慾望安靜下來。
3
正在上映的《相愛相親》也是一部有深度的佳作。
看上去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小事,沒有大起大落大開大合,而在日常中,觀眾卻感知到了生命的微妙與雋永。
4
再比如馬丁·斯科塞斯那部《沉默》。
一個一直勇敢地走在受苦路上的神父,滿心以為自己在效仿耶穌,走在基督行過的苦路之上,最終卻發現自己跟猶大走在同一條路上。
他對信仰的挖掘之深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極為罕見。也使得這部探討信仰的電影與福音宣傳品明顯地區格開來。
5
走到人心深處,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靜水深流,而不是波浪滾滾。
這就像種田,細水反而能滲進土壤深處,而大水漫灌卻澆不透田地,徒然浪費水資源而已。
-
5 #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這個問題提的好,因為我也想過這個問題。
作為一部正常的電影,咱先甭提它優秀不優秀,最起碼的,你作為一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形成只產生了百餘年卻對人類成了無與倫比的影響的一種藝術門類,你最起碼的兩任務,就是需要具備自己的價值觀,和一定的觀賞性。
這也同樣是你作為一件藝術作品所必須要具備的最起碼的兩個東西,因為畢竟嘛,你被創作出來,一定帶著作者或稱之為藝術家的某些創作意願和創作動機,而為了傳播和商業價值,你的這種創作又不能太私人太晦澀,你在需要有一定思想性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具有觀賞性的外衣將這種思想果實進行包裹,從而傳播。
這是一部電影最起碼要具備的東西,只要你能把這兩者之一弄明白了,就可以稱之為好電影了。
那麼,那為什麼有些電影還被冠上“有深度”的帽子呢?我是這麼理解的:
電影在本質上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而“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再深刻,只是在複述、轉述、甚至重複我們的生活,之所以你作為觀眾會產生共鳴,就是因為這種電影中的人物,必定對映到了你自己的現實中,與你所掌握的生活閱歷進行連線適配,從而達到一種“感同身受”的體驗。
但這種理論又站不住腳啊,同樣講友情,有些電影就拍得那麼好,比如《觸不可及》、比如《伴我同行》,比如《Sunny姐妹淘》,有些卻拍得那麼差,比如《小時代1》、比如《小時代2》、比如《小時代3》和《小時代4》……
《小時代》系列真是活生生的“別人家”的友情啊,我是真的沒有這種生活體驗。那麼為什麼某些電影就被扣了“沒有深度”的帽子呢?深度不是指的是思想性嗎?是思想性出了問題?
是觀賞性出了問題。
每部影視作品都有自己所傳達的思想,這種東西並不會隨著社會環境和觀賞者的變化而變化,它是客觀存在的。但著名的接受美學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爾就曾提出:“真正的文學史,不但要介紹優秀的作家,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且要寫出那個時代讀者對作品是怎麼認識的。”
這種理論同樣適配於電影,作為同樣一部電視或者電視劇,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人來觀賞,就會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也就是影視評價。
比如,當年上映時口碑和票房雙撲街被視為“文化垃圾”而過幾年卻又被奉上神壇的《大話西遊》就是個最鮮活的例子,在看慣了“無厘頭”版本週星馳的香港本土突然見到這種情情愛愛又哲學氣息滿滿,思考人生、成長與愛情的周星馳,自然不買賬。而進了中國大陸,尤其是在學生群體中,這種電影傳達的、沒傳達的、似乎傳達了的都被悉數理解出來了。
所以單就“觀賞性”這一點而言,一部電影是否具有深度,就顯得如此不可捉摸了。當年紅透大江南北的《情深深雨濛濛》,如今看來三觀簡直歪得沒眼看,是它的思想性出了問題嗎?它還是原湯原味的《情深深雨濛濛》啊,那是什麼變了?
是我們長大了,所以原本的具有觀賞性的影視作品,變得沒那麼有觀賞性了。而失去了這種觀賞價值,這部電影的“思想性”,就直接被重新理解了。
而它變過嗎?
似乎有,又似乎沒有,分你怎麼看咯。
-
6 # 優優飛揚
提到深度電影,看到樓下有人提到口碑驕人,票房一般的《相愛相親》。
我也認同《相愛相親》是一部有深度的電影,並且能夠知其所以然。
比如說,有一次張艾嘉飾演的嶽惠英與丈夫孝平各自躺在床上睡覺,此時床頭的燈依舊亮著。
開燈睡覺?莫非因為害怕黑暗?
才不是。
真正的好戲在畫外音,
有開鎖的聲音、鑰匙放在桌子上的聲音,換鞋的聲音……
對於一個一家三口的家庭,這說明了他們的女兒回來了。
而影片依舊沒有正面展現女兒到家的場景。
惠英睜開眼睛,伸手就把燈滅掉了。
這個細節就證明了惠英對於女兒的愛。而這種愛正是中國父母常見的愛。
看到這個橋段,你有沒有想到自己的父母,深夜歸家,他們會為你留一盞燈。
對於細節的真實,是一切一流作品的基本素養。
不好說《相愛相親》是一流作品。它對於細節的掌控,絕對是一流水準。
比如說,同樣是玩手機,每個人都能玩出新花樣。惠英的女兒薇薇屬於“沒有wifi會死星人”,在影片開頭就已經有直觀體現。張艾嘉用手機查閱資訊,一隻手指滑動螢幕,打字用手寫。她是那種在智慧手機時代有些跟不上時代的中老年婦女。
不僅僅是打字的姿勢,就能讓人看到父母的影子。
惠英背過一個包,包上有“我愛賈斯丁比伯”(被中國網紅調侃為JB的90後歌手)的包。
這個包還有個非常重要的資訊,就是薇薇買的包。
父母用兒女遺棄的包,一家子的肌理就出來了。
總而言之,《相愛相親》可以說是有深度的誠意之作了。
回覆列表
因人而異吧,相較於中國比較畸形的電影市場,國外的會好一些,所以中國這兩年沒有什麼有深度的電影,就算拍了,因為有些部門會以青少年為由刪改,深度,體現在用故事去影響人的心靈,故事都被改的一塌糊塗,深度去哪要?!肖申克的救贖當年被人遺忘,如今被人奉為經典。這幾年更多的是快餐化的電影,打怪升級,愛情故事,人性刻畫僵硬,演員表現出來的更僵硬,從頭到尾一個表情。生怕後期ps出來自己掉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