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育兒
25
回覆列表
  • 1 # 陸妍如

    孩子4歲,年齡還很小,無論學習什麼都要寶寶有興趣才行,家長不要強迫孩,如果孩子感興趣,不排斥的話,那就讓孩子學習,至於他了解不瞭解也沒有什麼關係。如果孩子沒有興趣,不學也沒有關係,反正以後上了小學中學都是要學的。

  • 2 # 成長匯

    我們一直說文學素養、人文氣質等,其實背後就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所以我個人一向認為孩子從小能夠多讀一些國學是有絕對好處的。而且有相關專家說過,孩子幼兒時期的記憶和認知是可以影響一輩子的。如果我們能從幼兒抓起,那麼孩子的文學累積一定是個更加容易的事情。但是並不是說就一定要逼著孩子去學國學,背《論語》。這需要一個正確的引導,要軟硬兼施。不能因為導向正確便不擇手段,從而毀掉了孩子對國學的興趣,乃至對學習的興趣。只要你引導得當,孩子又有興趣,那麼就放心大膽地帶孩子背吧,不定又一個神童因此而誕生了呢:)

  • 3 # 快樂懶羊羊2017

    《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等都是國學經典,如果說幾歲的孩子理解這些經典是不現實的,大人還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背誦來說我覺得是可以的,但不是有任何目的的背誦。我家不到三週歲,前一段看電視有個小女孩背誦《笠翁對韻》,我想試著讓我家孩子接觸一下,看看什麼效果。說實話,之前從不知道還有《笠翁對韻》這種國學(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我會努力的,嗚嗚嗚),我自己先試著背下來一小段,試著在和寶寶玩的時候耳濡目染(其實我也不是很明白每一句的意思),沒想到在他耳邊唸叨幾次他都會背了,還主動問我下一句是什麼呀,額,這倒成了孩子鞭策大人學習,我只有背下來才能再給他磨耳朵。雖然我不知道這樣做有啥具體意義,但是孩子(應該泛指所有寶寶)的記憶能力讓我大吃一驚,也許再大一些他會忘記,但現在他主動記憶的行為讓我汗顏,他彷彿成了我的老師,督促我學習,成長。

  • 4 # 莫圻讀童書

    我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確實需要傳承精華。但是對於四歲的孩子,《論語》雖然經典,比《弟子規》《三字經》等純粹教化性的偽經典要強很多,仍然太過深奧難懂,讀起來也比較枯燥乏味。讓四歲的小朋友背誦《論語》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容易破壞孩子的學習熱情。

    想給孩子進行一些國學經典文化的薰陶,我覺得詩詞更適合。因為詩詞朗朗上口,讀起來或唱出來都很好聽,那種節奏和韻律,還有語言也非常美,孩子不一定能懂,但是能受到美的薰陶。

    等孩子大了,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了,再去學習《論語》等經典更合適,畢竟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

  • 5 # 睿媽媽在成長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肯定適合的。讓孩子從小接觸《論語》這一類的國學經典,能開啟智慧,培養良好品格,對孩子的成長有極大的好處。

    但作為父母,要切記,不可強迫孩子去死記硬背。對於4歲的寶Bora說,處於對什麼都好奇的階段,宜適時引導,激發寶寶自己產生閱讀和背誦的興趣。也不要擔心寶寶年齡小,不理解,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雖然讀的當時不明白,但隨著接觸外界事物、自然、人群,很多東西就慢慢頓悟了。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就像儲蓄進了腦力銀行,會不斷增值,對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父母還可與寶寶親子共讀,讀一字讓寶寶手指指著所念的字,讓寶寶從中感受到樂趣。每次讀的時間也不宜太長,剛開始5~10分鐘即可,以後視具體情況,再適當延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興起的國學熱潮,出現了很多依靠國學班牟取暴利的團體,一套教材動輒幾千,甚至上萬元人民幣。作為家長,應根據自家的實際情況,不要盲目報團跟風。

  • 6 # 青棠讀寫屋
    這是一個拼創意的時代,我們卻還在用背誦來衡量孩子的能力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首先要舉著大喇叭喊:

    不!適!合!

    為什麼不適合,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一說,這三個方面分別是:

    孩子的發展特點

    背誦的意義

    《論語》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讀?

    四歲的孩子的閱讀特點

    四歲孩子確實已經適合進行閱讀引導,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閱讀的興趣點在圖畫和故事上。如果是共讀,繪本或者帶有插畫的故事書,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孩子在享受故事的同時,會跟著插畫走入故事,構建故事場景。

    所以,可視性和故事性,是這個階段小朋友閱讀興趣的爆點。

    但是《論語》呢?可視性不說了,0分。有些小片段有故事性,但是大部分內容就是教條啊教條,作為成人,我們最反感的難道不是大道理嗎?那為什麼我們就認為這些硬邦邦的大道理就適合四歲的小朋友呢?您真的不怕他消化不良?

    為什麼要背誦?

    我們的一個錯誤常識是:腦子裡知識多=淵博有文化。

    我們對古人的錯誤認識是:古人很牛就是因為他們很會背背背。

    非也!非也!

    唐代有個超會背書的人,叫做李善,他會背很多很多的書。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他被當時的人嘲笑為“四腳書櫥”。

    李善給《昭明文選》做了註釋。因為腦子裡背誦的知識多,註釋得可詳細了。但是那又怎麼樣呢?後代的文人譏笑這不過是“獺祭魚”。

    獺祭魚,是指水獺捕魚後,常將魚陳列水邊,如同陳列供品祭祀。獺祭魚比喻羅列故實、堆砌成文。

    背誦,是在理解、品味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產生的對知識的記憶。

    只有理解了,品味過的東西,才會在記憶力一直存在。比如我自己,讀書時記憶力很好,枯燥的政治課我也能很快記得滾瓜爛熟,語文裡要求背誦的篇目也背得又快又好。但是,哪些東西,我早就忘光了。反而是小學時候學過的一些好課文,中學時自己讀到的一些好詩歌,沒有專門去背過,但是因為和那些詩歌和課文產生過感情上的共振,至今還記得清清楚楚。

    讓四歲的孩子背誦論語,他們能對立面的內容產生什麼樣的共振呢?沒有理解和品味的記憶,不就是我們反對的填鴨嗎?

    另外,我們背誦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用。考試是一種最低階的用。高階的用是把學過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形成一種綜合的生產力。

    但是,在現在這個知識隨手就可以搜尋到的年代,我們的知識體系構建,並不需要太多不變的知識,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尋找知識的路徑以及整合知識的方法,只要有了這兩個基本武器,少少的知識也能變成大大的力量,當然,再多的知識也能消化吸收。

    如果沒有整合知識的能力和尋找知識的方法,背再多的知識,也是沒有用的。

    不用神話《論語》,它不過是孔老師講給大學生的心靈雞湯+行為規範。

    現在國學熱,很多學校、家長都逼著孩子背《論語》,認為這樣對孩子有啟發和幫助。但是,讀一本書,我們要看這本書當初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產生。這樣,我們就知道它的目標讀者是誰。

    《論語》,是孔子學生整理的老師言行錄,是孔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言論記錄。

    切莫忘記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論。著名的“聞斯行諸”公案,大家還記得嗎?記載於《論語·先進》中。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過來就是:

    子路問:“老師,聽了道理就要馬上做嗎?”孔子:“你老子和哥哥都在呢,你不徵求他們的意見,怎麼敢自作主張?”冉有問:“老師,聽了道理就要馬上做嗎?”孔子:“馬上做!馬上做!”公西華在旁邊看得大惑不解:“老師你為啥沒有標準答案?”孔子:“冉有這孩子有點弱,愛猶豫,所以我要給他加油。子路這娃有點彪呼呼的,我得給他敲敲警鐘。”

    所以,你看,《論語》並不是講給小孩子聽的書。孔子的學生最小的都有十來歲,而且這些人在拜孔子為師之前,大多有些文化底子。《論語》就是講給這樣一群人聽的,請問四歲的孩子能讀懂麼?不要說四歲的孩子了,就是我們成人,有時候也未必能靠自己領會其中的一些深意吧。

    既然我們自己都領會不了,背不小來,為什麼要讓我們的孩子背呢?

    如果非要讓孩子感受中國文化的美,領略漢字的音韻節律,不如背簡單的古詩或者讀讀《聲律啟蒙》、《笠翁對韻》、《三字經》這些韻文類的書籍,就當唱歌讀一讀,讀多了,順口了,孩子自然就背下來了。後期收益絕對比背《論語》強。

  • 7 # 不通居士

    非常適合也非常必要,在中國傳統國學裡,四書五經是比較靠前的,尤其是《易經》《道德經》《論語》是元典,是能量和規則最高的國學經典,越早讀越好,就像西方人從小讀《聖經》一樣!我們回顧歷史,在《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出來後,反而很少誕生“聖人”和大師,就是因為後者層次太低,雖然孩子更容易理解,但是卻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有些人懷疑孩子能理解嗎,我說可以,只是理解的深度廣度不通罷了,因為這些書之所以稱之為《經》,是需要用一生去理解的。就像什麼是天、地、人,以及他們是什麼關係,我想這些道理太複雜,孩子是理解不了的,大人也需要一生去體悟,但是卻並不影響我們從小就看天悟地思考人生,而這些經典就是幫助我們更好的用一生去思考這些最高規則的鑰匙。所以孩子不是不懂,他只是懂得比較少比較淺,懂得與大人不一樣,我們也沒必要用大人的方法去逼他背誦和理解,讓他們自己讀慢慢理解,孩子是有慧根的,這些書一千人讀有一千種所得,一千次讀有一千種收穫。另外,也不要把這些書看成是老古董、跟不上時代,從唯物史觀出發,經得起歷史和歲月的考驗的才是真理。舉個例子:楊振寧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三位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獲得若貝爾獎的的原因是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什麼意思呢,簡單講就是證明在極端狀態下粒子的特性會發生對換,就像左右、正負、陰陽互換一樣,大家是不是覺得聽起來很熟悉,這就是《易經》《道德經》裡的太極理論。讀到這我想大家也突然明白了,為什麼這麼偉大的發明是華人突破的,我想這個理論只有從小熟讀經典的中國科學家才有機會去突破,而楊的家庭家學淵源,正好具備這個條件。說得夠多了,就不浪費大家時間了!

  • 8 # 梁良公子影評

    四歲還太小,我覺得先看些圖畫多過文字的繪本比較適合吧。國學經典是小孩子應該讀一讀的,但也分年齡段。世間萬物都能成為老師,不一定得背那些晦澀難懂的書。四歲的寶寶玩積木也是一種學習,自己練習穿鞋穿衣服也是一種學習。適合小學生的國學經典也有其他的選擇的,像《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的話,十幾歲再讀也不遲的。還有我發現四歲小孩子讀繪本很有助於他的美術方面的啟發。真心推薦先讀繪本,漫畫這些。總之什麼年齡段讀什麼書最好,不能拔苗助長。

  • 9 # 兒童教育古今談

    我本人背過《論語》,還算比較熟悉。這裡非常肯定的回答一句:4歲孩子背誦《論語》不合適,非常不合適。

    第一,難度不合適。

    我一向主張,對於幼童學習的內容,家長應該先去熟悉。《論語》也是一樣,家長想讓孩子背誦,建議自己先來一遍,瞭解下內容是什麼,難度有多大。從文字來說,相比其它典籍,《論語》難度不算大,但對於4歲兒童來說這個難度卻是極大的,甚至部分句子的長度也不適合孩童駕馭。從字數來說,《論語》差不多有兩萬字了,規模過於龐大。

    有人可能會說,那為什麼可以被唐詩之類?因為那些好歹可以給孩子點韻律感啊。

    第二,內容不合適。

    即使是成年人,四書之中,也是從《大學》學習比較合適。《論語》作為語錄體,內容比較泛,而且涉及的思想,坦率說很多都是不太適合孩子的,這個說起來話長,不展開了。

    總之,即使我們今天學習,還得說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呢,難道指望孩子的辨別力?

    第三,年齡不合適。

    四歲的孩子該發展多種可能性,該發展好奇心,創造力,表現力。讓這個年齡階段背誦,灌輸一大堆前人的東西,竊以為是對這些能力空間的佔用與妨害。

    古人也沒這麼早背論語的,我們聽過古代做詩的天才,誰聽過背論語的天才?

    萬一小孩真學進去了一星半點,變成個小老頭,且後悔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中的黑洞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