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的健身小哥哥吖

    《廣場協議》是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財政赤字劇增。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現狀。《廣場協議》的表面是美元因定值過高而導致的鉅額貿易逆差問題,但從日本投資者擁有大量美元來看擁有《廣場協議》是為了打擊日本這個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 2 # 北海圖

    “廣場協議”指的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關於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鉅額的貿易赤字的協議。“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0年間,日元幣值平均每年升值5%以上。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出現“雙赤字”財政赤字劇增,未治理財政赤字引發的通脹,美聯儲大幅提高官方利率,帶來美元升值,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的精英們認為長此以往難以為繼,強烈要求政府幹預,促使美元貶值,以挽救美國的出口。而此時的日本則是在國際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日本製造的產品在全球暢銷無阻。於是,廣場協得以簽署,核心內容就是五國共同干預外匯市場,有秩序拋售美元,促使美元貶值。自然而然,帶來的結果就是其他貨幣兌美元升值,其中尤以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幅度大。

    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日元兌美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升幅20%。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大約分別為:日元86.1%,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

    《廣場協議》無疑是日本戰後經濟史上最具標誌性的事件之一,但是,應該強調的是,這一協議的簽署本身並沒有直接摧垮日本經濟。相反,廣場協議簽署之後,日元急劇升值,日本資產成為全球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紛紛湧入日本,進一步推高了日本匯率和資產價格,日本一時間變得如此有錢,巴黎、倫敦到處可見組團購物的日本主婦,索尼買下了哥倫比亞影業,三菱買了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地價如此之高,號稱一個東京的房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美國的雜誌封面,自由女神改穿和服,象徵“日本經濟入侵美國”)

    但是,貨幣升值衝擊了日本的出口產業,GDP增長率下降,日本政府急功近利,錯誤地實行了降息等寬鬆貨幣來刺激經濟增長,助長了國內經濟泡沫的形成,又實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熱錢來去自由。到1990年,泡沫升到最高峰後在政府金融緊縮政策下開始破裂,股市急劇下跌,大量銀行壞賬被曝光,許多中產階級因為在高點買入房地產被終生“套牢”,有的甚至走投無路,以自殺擺脫債務壓力。

  • 3 # 美景美境美人

    廣場協議”是指在1985年9月,由美、德、英、法、日等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關於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的決議。這個協議之所以能夠達成,主要是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就歸咎於對外貿易逆差過大,於是美國就找到其四個主要貿易伙伴,要求透過這些國家的“本幣升值,美元貶值”來使雙邊貿易更加平衡。

    就在廣場協議簽署後不久,德、英、法等國貨幣都發生了大漲。1988年與1985年相比,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大約分別為:日元86.1%,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而日元升值則充當了急先鋒。

    現在問題是,為啥日本媒體一聽到《廣場協議》簽訂的事件,就不寒而慄呢:一方面,日本人在經歷了《廣場協議》之後,一開始資產價格大漲,形成巨大泡沫,日本人都相信日本房價不會下跌,而當日本政府加息,房產價格就會出現萎縮,房價大跌七八成,屆時一片狼藉,至今還記憶猶新,日本人自此再也不敢炒房地產了,從此恢復了理性。

    另一方同,日本經濟被稱之為衰退了二十年,日本社會也為此反思,正是由於過度的依賴於房地產,造成日本房價、地價過高,一大批日資企業搬到海外去發展,造成了日本國內製造業空心化。再加上這十多年來日本社會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使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在很多人看來,似乎日本簽了廣場協議後,這場經濟大衰退的噩運才拉開帷幕。

  • 4 # 不執著財經

    “廣場協議”指的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關於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這主要是日本之前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四國存在著較大的貿易順差,為了縮小日本與西方過高的貿易順差,西方國家希望透過日元的升值,來降低商品出口競爭力。

    就在日本簽了《廣場協議》之後,各國開始讓日元逐步進入升值的通道之中。美元兌日元起初時是1美元兌換240美元,而到了1990年經濟泡沫高峰期時就是1美元兌換120美元。世界各路遊資在看到日元瘋狂升值之時,就大量湧入日本,持有大量的日元資產,從而推高了日本房價的泡沫。但是,日本人也嚐到了日元升值的甜頭,於是他們出手開始闊綽,開啟了買買買模式。

    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日本一時間變得很有錢,巴黎、倫敦到處可見組團購物的日本主婦,索尼買下了哥倫比亞影業,三菱買了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地價如此之高,號稱一個東京的房價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不過,由於日元的升值,不僅影響到了日本的出口,還吹大了日本國內的資產泡沫,最終導致日本資產泡沫破裂,日本經濟處於長期衰退中。

    可能有人會問,日本媒體只要一提到《廣場協議》,就會對其不寒而慄,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順差是收窄了,但是日本卻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了,於是只能轉向扶持房地產業。如果當年日本不發展房地產業,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發展高科技、高階製造業,日本經濟就有可能躲過上世紀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危機,這樣可少走不少彎路。

    再者,《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是便宜了海外機構投資者,而日本國內居民深受其害。原因是,隨著日元的持續升值,海外投資者進入到日本之後,大量購買日本房地產,再加上日本國內民眾也開始積極炒房,日本房地產被炒上了天。而當日本央行透過持續加息來刺破泡沫時,受傷害的是日本國民,海外機構投資者早已撤離,他們既賺取了日元升值的利潤,也賺取了日本房價上漲的空間,都笑得合不攏嘴巴。而日本國內炒房者只能揹負一身的債務度日,生不如死。

    最後,《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經濟發展飛快,一度達到美國GDP的70%,日本人的GDP大有趕超美國的趨勢。但就是因為簽了《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經濟就單一的依賴於房地產發展,經濟在經過頂峰之後,由盛極一時,卻轉為長期停滯不前。迄今為止,日本經濟還在5萬億美元以下徘徊,三十年沒有太大的改變。幸虧日本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在海外還有投資礦山、能源、企業等,每年有大量收入反哺國內經濟,這才沒使日本國民的生活質量沒有太大的下降。

    實際上,《廣場協議》的簽訂,只是西方國家不希望日本出口貿易帶來的巨大的逆差,希望透過日元升值來縮小這個差距。如果日本投入更多人力、財力去發展高階製造業、高科技技術,那日本現在的發展程度不容小覷。而當年日本就是偏偏選擇了房地產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錯失了大好的經濟發展機會,留下了一大堆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的滄桑。現在日本人再也不敢炒房了,所以目前日本經濟發展得也較為平穩。

  • 5 # 明宇智遠

    《廣場協議》的內容包括:

    1.日本核心大公司高層全部換成美華人。

    2.日本土地必須降價百分之八十。

    3.日本所有政策制定必須由美國政府稽核批准。

    4.日本政府每年徵收稅務明細必須全部向美國遞交報表。

  • 6 # 一杯思考

    我剛好在研究生期間研究過這個,並且經過教授指導,做過一個ppt,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說來話有點長,請大家耐心閱讀,定能學到很多國際金融的運作方式。

    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日本在美國的支援下並在自己的努力下迅速發展起來,在戰後經濟中迅速發展,在短短的二十年間,日本已從一個小型農業經濟轉變為全球最大的鋼鐵和汽車出口國。

    1978年,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美聯儲三次提高了聯邦利率,並實施了緊縮的貨幣政策。(解釋一下:提高利率,一方面銀行利率提高,人們更願意儲蓄而非投資,第二方面貸款利率提高,人們用於投資的成本會提高,從而降低投資)

    這項政策將美國的利率提高到20%左右,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本進入美國,從而導致美元大幅升值和美國對外貿易赤字大幅增加。(解釋:海外資本要獲得美元利率首先要把外幣轉為美元,這一過程就導致美國本身外幣增加,美元供不應求,從而美元升值,那麼相應的用美元標價的商品自然是增值了,雖然標的價格還是一樣的,所以對外面國家來說美國的東西變貴,美中國產品賣不出去,對外貿易赤字,也就是虧損)

    為了改善貿易赤字,美國希望美元貶值,以使其出口更具競爭力。 1985年9月,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的帶領下,在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了會議,推動美元有序貶值,被稱為“廣場協定”。

    簽署“廣場協定”後,這五個國家開始在外匯市場上出售美元。美元下跌,其他四種貨幣也相應上漲。其中,日元兌美元匯率在三年內從240:1美元增至120:1美元。(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想想如果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從7 : 1變成3.5 : 1)

    那這下日本就慘了,成了美國的“接盤俠”,因為日元巨幅升值,變成日本的產品賣不出去了。日本政府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支援企業維持較高的出口並減少其債務。利率連續五次下調,從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簡單來說就是採取了跟當時美國相反的策略,但也是沒有理智的下調利率)

    較低的利率使日本公司得以生產和出口,而這些公司所賺取的外匯則儲存在日本銀行中。為了擴大營業利潤,日本銀行嘗試了各種方法來利用超低利率貸款(這就是顆炸彈)。

    日本商業銀行正在將資金投資於房地產抵押貸款,這些抵押貸款的風險要低於普通公司貸款。

    大量銀行貸款湧入房地產市場,開始推高房價。 1987年,東京的房價上漲了53%。自廣場協議簽署以來,日元每年升值5%,並且敏銳的國際資本進入日本,在其股票和房地產市場上賺了很多錢。

    日元繼續升值,股市價格繼續上漲,泡沫越吹越大。

    不出意外,泡沫破了,怎麼破的?看過我關於08年金融危機的文章的朋友應該猜到了,全網最全面最清晰的金融危機分析,看透金融危機,才能預測其到來

    有些聰明人有天醒來覺得,這破房子破股市憑什麼值這麼多錢,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量拋售開始了,銀行收不回貸款。於是,隨著法官的一聲有罪,作為當時日本最大的銀行、世界第九大銀行——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的董事長大野木鋃鐺入獄,日本最大的銀行破產了。

    日本從沒想過,美國幫助日本恢復經濟,日本幫助美國恢復經濟,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如果沒有那一份廣場協議,日本也不會有後來一系列的銀行危機。

  • 7 # 局思想佈局思維

    《廣場協議》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國財政部長及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Plaza Hotel)舉行會議,達成關於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

    第一《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與西方國家的貿易順差是收窄了,但是日本卻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了。再者由於日元的升值,不僅影響到了日本的出口,還吹大了日本國內的資產泡沫,最終導致日本資產泡沫破裂,日本經濟處於長期衰退中。

    第二《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是便宜了海外機構投資者,日本房地產被炒上了天,海外機構投資者賺取了日元升值的利潤和房價上漲的利潤。而日本央行透過持續加息來刺破泡沫時,日本國內居民炒房者卻揹負一身的債務度日深受其害。

    第三《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經濟就單一的依賴於房地產發展,經濟在經過頂峰之後,由盛極一時,卻轉為長期停滯不前。

  • 8 # 賓果果6666

    簡單點,就是作為老大以前比較照顧小兄弟,關鍵是全家性命都是老大保護的,也沒有收錢。現在老大日子不好混了,總不能直接從小弟那裡搶吧。於是來個鴻門宴,讓小弟自己說吧,怎麼報大哥的恩,於是就有了廣場協議。

  • 9 # tttxxxxxxx

    很多人都覺得是廣場協議導致日本經濟崩潰,感覺協議一簽日本就完蛋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協議簽署後日元升值,日本人有錢了,全球大收購,Sony把哥倫比亞都買下了,但日本的問題是沒有控制房價,搞房地產泡沫,全去炒房子了,當年最自豪的就是賣了東京可以買下美國,等房地產泡沫破了,前面吃點吐出來了不少。其實想想,如果當年日本政府能把房價完全控制住,一早就把房地產管好,廣場協議絕對利大於弊。說美國陰謀,難道是美國讓日本人炒房子的嗎,我看就是日本人為自己失敗找的藉口罷了。85年籤的協議,89年大收購的時候可沒人說廣場協議不好。日本自己炒房炒破產賴廣場協議,美國08年兩房破產金融危機賴誰。一句話全民炒房死路一條。

  • 10 # 家族財富密碼

    首先說一下廣場協議的由來,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透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後來的事情大家可能都比較清楚了,就是日元大幅升值,出口遇到為題,全球的熱錢都湧入了日本,在90年房地產達到高點的時候資本撤走,泡沫被戳破,然後日本經濟長期不振。

    對於日本的衰退,在日本國內其主流的看法都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衝著日本而來的,是美國脅迫著讓日元升值的,美國想借此透過犧牲日本,來解決自身的雙赤問題。但是還是有別的聲音說這一問題被日本人和我們的華人所刻意忽視的是,“廣場協議”升值的“黑名單”上,除了日元外,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等都赫然在列。

    廣場協議”中明確規定,不僅是日元,德國馬克、英鎊、法國法郎也應大幅升值,事實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最後只有日本倒下了呢?在這些國家中,德、日兩國最具可比性。兩國都是二戰後崛起的,國家我們回顧一下歷史,看看《廣場協議》前後這兩國的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

    日元兌美元到1987 年底時已接近升值 100%,但是並非僅有日元升值,德國馬克也升值了 ,且比日本還升值的更多,達到101.27%。到1988年,德國馬克的升值率相比較於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與廣場協議制定時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然達到70.5%,與此對應的是:日元86.1%。由此可見,美元的貶值,並不只針對日本,還有聯邦德國。更要緊的是,其貶值幅度也非常相近。但是最後只有日本倒下了我們還是值得商榷的。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1985年至1990年這一時期,日本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出了極大的失誤。《廣場協議》後,為了日本政府決定減稅1萬億日元,同時追加5萬億日元的公共事業投資,同年7月又補增2萬億日元財政開支。與此同時,從1986年1月起,日本銀行連續5次降低利率,將中央銀行貼現率從5%降到1987年的2.5%,不僅為日本歷史之最低,也為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之最低。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

    與此同時,,整個日本,一方面是出現了大量的剩餘資金,一方面投資渠道有限,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這些資金找不到合適的投資專案。結果是,這些錢都一股腦的流向了以房地產和股票為代表的資本市場。

    到1987年秋,世界經濟出現了明顯的繁榮景象,為了對付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問題,美、英、法、聯邦德國等主要經濟體都相繼提高了利率,而與此同時,日本政府也不願意加息,他們所擔心的是,如果一旦加息,可能使更多的國際資本流入日本,進而推高日元減少其商品的出口,再次因為升值而引發1986年式的經濟衰退。並且,當時日本正在搞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想將其由出口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內需型經濟體。而在當時日本財經官員甚至學界看來,要想擴大內需,其關鍵就在於以低利率來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以此來減少儲蓄。

    而正是這種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了日本經濟體系,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長期的超低利率又將這些資金推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從而將日本推向了泡沫經濟的深淵。

  • 11 # 槽眼看事

    有話題必有槽眼

    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西德、日五國財長在紐約的廣場酒店簽訂一份旨在美元貶值的協議。當時日本由於經濟的發展,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債權國,日本長期在日美貿易中處於順差的地位。而且其他各國對美國的貿易,也存在一些貿易順差,這也促使佈雷頓森林體系於1971年瓦解。因為,各國中尤以日本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和貿易順差最多。所以,廣場協議主要是針對日本的貨幣日元升值的。

    二戰結束後,全球處於美蘇爭霸階段。日本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美國出於戰略性考慮要對日本進行一系列的扶持。從北韓戰爭和越南戰爭時日本對美國的軍事物資的中轉排程,到60年代對美國大量的出口紡織品,以及在1971年由於尼克松政府對日本紡織品行業的限制,使日本對外出口產品的升級,對美國出口的主要商品以電視機和汽車為主等,都說明了在美國的資金的幫助下,日本的經濟開始騰飛。

    而經濟的發展又使得日本的政治家們再次燃起了政治崛起的雄心。從田中角榮首相的“多邊自主外交”和三木武夫首相的“等距離外交”到福田赳夫首相的“全方位外交”。都說明了,日本的政治家們都在把日本一點一點的往政治大國的道路上駛進。日本對於政治崛起的渴望,也一定會被美國察覺並且加以利用。

    1975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在西方國家的暗中幫助下,以色列再次戰勝了阿拉伯國家。而阿拉伯的主要產油國則對西方國家進行制裁,1979年爆發了石油危機。石油危機的爆發又加劇了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通貨膨脹,美聯儲採取加息,而加息又使得國際資本回流到美國,導致美元大漲。美元的升值又再一次不利於美中國產品的出口,又使得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擴大。美國的一些主要企業家面對這種情況坐不住了,開始遊說國會,而美國的國會議員認為日本經濟對美國有著嚴重的依賴,以及美國的政客一方面要滿足國內的訴求,同時也利用日本一心追求政治崛起的願望。連同其他幾個國家開始出手干預匯市。

    廣場協議的簽訂,使日元大幅升值,嚴重的損害了日本的貿易出口。而且日元的升值使日本開始對外的熱衷資本擴張,這也對實體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後日本便開始一輪“經濟大繁榮”階段。

  • 12 # leonthomas

    廣場協議之後,日本經濟陷入停滯已經三十年了。在這樣下去,人均恐怕也會被中國反超,小日本自然會對這個協議不寒而慄了。拋開二戰後的格局不談,一個國家不取得完全獨立,再多的努力和打拼都只是別人待剪的羊毛。

  • 13 # 洋房姐姐

    1988年,經濟快速增長,形勢一片大好的日本卻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迅速泡沫化並在五年後崩潰,日本因此進入了“消失的二十年”,那麼,這場經濟危機的導火索是什麼呢?

    環球財經趣聞,帶你開心看世界,輕鬆學財經。

    Part1

    美國經濟增長的滯後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有點不開心。

    貿易逆差大幅增長、財政赤字急劇上升,相對於日歐強國,美國的經濟增長有些滯後。

    於是美國召集了四個小夥伴 ,在紐約廣場飯店簽署了《廣場協議》,五國聯合促使美元貶值,試圖增強美國的出口競爭力,改善其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

    上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至上”的政策卓有成效 ,十年間GDP平均增長率高達16.9%。1982年,日本的製造業產品已經佔領了全球市場,國家前景一片輝煌。

    以日本當時強大的經濟實力,只要配合適當的財政政策,就能消化貨幣升值的不良影響,但一個不小心,日本就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結局是,美國的貿易逆差沒有得到改善,還讓日本經濟冬眠了20年。

    Part2

    《廣場協議》,日本難嚥的苦酒

    日本協助美元貶值,就意味著日元會升值。在日本當時的情況下,貨幣升值在短期內,會讓貿易收支會惡化。但長期看來,日元升值是日本產業升級的契機,也能助力日元的國際化程序。

    協議簽訂後,日本本該趁日元升值,給高速增長後有些過熱的經濟降溫,這樣雖然短時間內經濟增長會被抑制,長期卻對日本大有好處。

    但日本不願放棄短期的經濟增長,為了降低出口減少對經濟的打擊,實施了寬鬆的貨幣政策,打壓利率 ,刺激消費。沒人願意把錢放在銀行貶值,大量資金湧入了房地產和證券投機市場,日經指數迎來了4年大牛市,泡沫就這樣悄然產生。

    到了90年代,石油價格上漲帶動製造業成本飆升,日本的資金卻全部集中在虛擬市場,沒空救助製造業。大批實體企業倒閉,就業形式急劇惡化,環環相扣的經濟鏈條逐節斷裂,股市、樓市相繼崩盤。

    曾有學者預測 ,日本會在2000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但日本經濟卻在1990年進入了“失去的二十年”,所以一直有觀點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針對日本的陰謀。

    歷史的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汲取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 14 # 姜運倉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能源危機及美元與黃金脫鉤的影響,美國在對外貿易中出現巨大貿易逆差,其中美國對日本的逆差最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召集日英德法四國財長在紐約開會,在會上五國簽署了旨在使美元貶值的《廣場協議》。

    此後多年,美元大幅度貶值,其他貨幣,尤其是日元升值的幅度較大。本國貨幣的升值當然會使自已的商品與服務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日本的出口受到較大影響。此後日本經濟便陷入長達20多年的經濟低迷狀態。所以不少人便把日本經濟的轉折歸罪於《廣場協議》。這也許是題主提到的媒體不寒而慄的原因吧。

    事實上,雖然《廣場協議》啟動了日本的經濟低迷,但這個黑鍋也不能全由《廣場協議》來背,它還與日本當時的政策有很大關係:比如沒有管控好國際熱錢的進出,沒有及時進行產業升級,沒有監控好資金向虛擬經濟的流動,最後致使經濟泡沫越來越大,最終破滅。這恐怕才是日本經濟陷入低迷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有較大的啟示意義!

  • 15 # 問道三思

    廣場協議最大的問題不是升值,而是開放了外匯和資本市場,無節制的資本運做,房本地價掏空了製造業的潛力,日本企業大量的外遷,核心競爭力沒有鞏固和加強,導致了日本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脫節。

  • 16 # 白刃行走

    很多人把《廣場協議》視為日本經濟停滯的根源,其實一個貨幣協議,哪裡有這麼大的力量,這是在把問題簡單化,導向化,仇恨美國化,這種想法是要不得的。

    2)日本和德國都升值了貨幣,可是德國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這兩個問題就說明了日本接受廣場協議並不是什麼日本停滯的根本原因。日元雖然升值了,但是同時日本恰好利用了這個機會大肆在國外進行投資,特別是在中國進行大肆投資,不也是同樣為日本帶來了大量的利潤,同時,進口商品的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特別是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進口成本的降低會抵消掉很大程度上的出口價格的上升。

    另外,如果日本不貶值,美國貨幣不貶值,那麼美國自身也會出問題,那麼最後日本將會失去美國這個大的市場,所以美元貶值對各國來說都是有利有弊的,並非傳說中的那樣。

    日元停滯的根本原因,我將其比喻成“夾心餅乾”其中有三要素:

    1)人口老齡化

    2)本土市場太小

    3)資源匱乏

    這使得日本在中高階競爭中面臨歐美的打壓,在中低端又受到中國的不斷競爭,而且這種競爭還在不斷加劇,而日本的優勢就在於之前積累的資本,所以不斷在外部進行投資,因為日本已經陷入了資源瓶頸,本土已經沒有什麼投資機會了。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廣場協議》是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後達成的協議。協議內容主要包括: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廣場協議》簽訂後五國按約定開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1985年9月美元兌日元的比率在1美元兌250日元上下波動,協議簽訂後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兌200日元左右,跌幅達20%。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其經濟對外依存度極高,然而隨著日元的升值就使日本國內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急劇下降,同時大量的海外資金進入日本套利,日本資金紛紛進入股市房市等行業,使房價、股價呈現出虛高態勢,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迎來了所謂”失去的20年“。那麼日本人當時對《廣場協議》的影響是否有所預見呢?這個問題得兩說——日本人當時確實可能預料到《廣場協議》可能會對本國經濟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不過要說當時日本人就能未卜先知預料到日本經濟會陷入到”失去的20年“狀態未免誇張,況且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到”失去的20年“狀態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廣場協議》,只能說《廣場協議》成為了壓垮日本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就給我們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日本為什麼會接受對自己不利的《廣場協議》?既然壓垮日本經濟的不只是《廣場協議》,那麼還有什麼原因?

    美國作為二戰後的世界頭號強國最警惕的就是在某一地區出現足以獨霸該區域的大國出現,因為這將危及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乃至動搖美國的世界霸權。事實上美國對日本經濟的壓制並非始於《廣場協議》——從上世紀60年代起隨著日本戰後經濟的復甦開始了與美國持續近30年的貿易戰:早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的紡織品就已開始搶佔美國市場,進入60年代後這一現象已引起美國的重視,最終美國透過限制日本紡織品的法案迫使日本”自願限制出口“。然而在70年代日本的鋼鐵行業取代紡織產業湧入美國市場,於是美國在1977年發起反傾銷起訴迫使日本”自願限制出口“。進入80年代後日美貿易戰中最激烈的汽車戰爆發,到80年代末日美貿易戰轉入以半導體及電子產品等高新技術領域。這一時期蘇聯由於阿富汗戰爭以及美蘇軍備競賽,加之東歐諸國劇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美國則在經過1980年代中期的經濟週期後逐漸走入低谷:住房金融產業出現危機,社會信用危機日益嚴重。此外經常性國際收支趨向平衡,但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也不斷上升,財政赤字創下歷史紀錄。當美、蘇兩極都走上下坡路的時候日本經濟卻一路高歌猛進,日本人甚至在討論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這時出現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號,全體國民預感到“日本的時代”即將到來。

    當時的日本經濟到底有多牛呢?當時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10%,被世人稱之為“日本經濟奇蹟”。就在簽訂《廣場協議》的1985年日本GDP總量達到了1.3萬億美元,同時期的美國是3萬億美元,這時日本作為國土面積只有30多萬平方公里的二戰戰敗國在經濟總量上已超越了220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蘇聯,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與法國的GDP總量加起來才勉強接近日本。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日本佔據了近一半,三菱、豐田、松下、日立、索尼、本田、日產、東芝等國際知名龍頭企業全部進入世界企業前50,而在世界10大企業中日本就佔了8家並席捲前三。當時的東京是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東京的GDP總量是紐約的3倍,比中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還高。手裡拿著大把美元的日本人開始在美國大肆購買。這些揮舞著支票本的日本人好像對價格根本不屑一顧。他們似乎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以致於當年的美國媒體發出驚呼:“美國正在變成日本的第四十一個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不少讓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的事。有一次一棟美國大樓打算賣給日本人,美方報價4億多,雙方談妥後美華人就等著日本人付錢交割了。然而日本人卻拿來了新的合同書,美華人以為日本人要砍價,可翻開新合同後赫然看見上面寫的價格是6.1億。日本人作為買方愣是給加了2.1億,弄得美華人莫名其妙。最後日方人員解釋說:他們的老闆頭一天在吉尼斯世界紀錄裡看到歷史上單個大樓出售的最高價是6億美元,所以他們想要打破這個紀錄。當時的日本人就是這麼做生意的——為了爭面子、破紀錄就不惜主動送對方兩個億。

    當日本人熱衷於探討買下整個美國的話題時他們可能忽略了一點:美國是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的霸主,而日本無論是綜合國力或是單純就經濟實力而言與美國都仍有相當的差距。我們先暫且不提美國在政治軍事領域的優勢,即使單純在經濟層面上日本也仍是落後於美國的。表面上看日本經濟一路高歌猛進,以致於威脅到了美國作為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這絕非是危言聳聽,事實上當時的世界格局可以總結為“政治上兩極、經濟上三極”:所謂政治上的兩極當然是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至於經濟上的三級則是北美、西歐、日本。日本以一國之力得以與美國主導的北美自貿區以及歐洲共同體抗衡。然而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附狀態卻並未得到改變:日本的戰後復興本身就是在美國的扶持下得以實現的,因此日本的戰後經濟從一開始就對美國形成高度的依賴性。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正是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根據這一體系: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上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被當時的尼克松政府宣佈結束,隨即美國又適時建立美元石油交易體系作為替代。只要美元一天還是國際結算貨幣,那麼國際貿易市場就處於美國的掌控之中。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自二戰結束後就確立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在日本戰後經濟崛起的背後相當程度上有賴於美國的扶植,而日本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美國控制下的市場。由於國際貿易航線基本掌握在美國及其盟友的控制之下,這意味著日本的對外貿易和能源安全不得不仰人鼻息。

    在經濟上仰人鼻息的日本其實在政治、軍事等方面也是高度受制於美國的:憲法是一國主權的象徵,但日本的戰後的和平憲法卻是美國為其量身打造的。自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起美國就一直在日本駐軍:先是以佔領軍的名義駐紮,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訂後改為以駐日美軍的名義駐紮。根據《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規定:日本承認美國在日本駐紮陸海空軍;駐日美軍為維護遠東和平與保障日本的安全,應日本請求可以用武力鎮壓內亂和暴動以及對付外來的武力攻擊;美軍駐紮日本的條件依照日美兩國間的行政協定執行。這意味著美國完全可以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憑藉自己更為雄厚的政治軍事實力逼日本就範。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簽訂《廣場協議》之前的美日談判過程中美國一再將經濟問題與駐軍等政治問題捆綁談判以迫使沒自主國防力量的日本就範。與此同時美國利用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權威拉攏英國、法國、西德三國共同向日本施壓,再加上日本對美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這樣一來日本即使明知《廣場協議》會對自己有所不利也不得不乖乖就範了。其實在簽訂《廣場協議》之前一部分日本人已多少預料到會對日本經濟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畢竟日本政府也有自己成熟的智囊團隊,不可能不對《廣場協議》可能產生的影響有所評估。然而日本人顯然不可能提前預知日本經濟會陷入到“失去的20年”狀態,況且日本經濟最終被壓垮並非完全是由《廣場協議》導致的。

    《廣場協議》只是壓垮日本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並非導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唯一原因,甚至可能都不見得是主要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廣場協議》的主要內容就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聯邦德國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請注意是五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從而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也就是說採取行動的可不只日本一家,事實上同一時期英鎊、法郎、西德馬克也都和日元一樣升值了,那麼為什麼最後出問題的就日本一家?實際上貨幣升值這個東西是一把雙刃劍——《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相對於美元的升值並非對日本經濟只有壞處,同樣也是有好處的。從簽訂《廣場協議》的1985年到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1995年有十年時間,而在這十年內日本經濟其實延續了之前一路高歌猛進的勢頭。《廣場協議》簽訂後由於日元相對於美元升值,也就是說日元能兌換更多的美元,所以日本人的資產和資金相對於美國就急劇膨脹起來,這種膨脹使得日本人的國際購買力進一步膨脹。日本更加把大量盈餘資金投入到美國,日本人在以美國為主的海外市場的買買買有增無減。1986年到1991年期間日本的海外投資總額高達4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對外直接投資國,而美國成為了日本海外投資最主要的投資目的地,日本資本湧入到美國工業、房地產、金融、文化等各個領域。1989年6月索尼公司對外宣佈:公司以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購買了美國娛樂業巨頭,也是美國文化象徵之一的哥倫比亞影像公司。而在索尼收購哥倫比亞影像公司前三菱公司以14億美元購買了美國的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這棟代表美國資本主義強盛時期的建築就這樣歸日本了。當時在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鬧市區幾乎一半的房地產;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主要集中在飯店、高階住宅等不動產方面。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業總共進行了21起500億日元以上的巨型海外併購案,其中有18起的併購物件是美國公司。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產已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所以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前日本人中只有極少一部分極富預見性的人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所估計,而絕大多數日本人對《廣場協議》其實是持歡迎立場的。所謂日本被迫接受《廣場協議》不過是事後諸葛亮故意將問題導向化的說法,這麼做無非不過是為煽動反美情緒而已。事情的真相是: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前只有極少一部分日本人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有一定預計,他們可能會覺得接受這個協議有一定被迫的成分,但絕大多數日本人其實認為這個協議對日本是非常有利的。《廣場協議》也並不是導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根本原因:日元雖然升值了,但同時日本恰好利用了這個機會大肆在國外進行投資,不也是同樣為日本帶來了大量的利潤,與此同時進口商品的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對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而言:進口成本的降低會抵消掉很大程度上的出口價格的上升。事實上日本經濟失落的根源還是在於內因,《廣場協議》充其量只是加劇了日本泡沫經濟破產的程序而已,正如一個人的身體內在機能出了問題就容易被風寒入侵。那麼日本泡沫經濟破產的內因究竟是什麼呢?要弄清日本泡沫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破產的根本原因,我們有必要先看看日本在此之前究竟是如何一夜暴富的。

    這個問題曾困擾當時的世界各國——儘管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就一直在效法並試圖趕超西方發達國家,但其實直到上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還入不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法眼,然而在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內這個他們眼中的普通發展中國家已迅速成為了遍地黃金的富裕國家。導致這一切發生的除了日本戰後的經濟建設生產發展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虛假繁榮:首先發力的是日本股市——當時所有代表日本的225種股票輪番上漲,在很短的時間內一些人的資產猛增了4倍。在股票上漲一年後房地產業開始迅速上漲,土地的價格就像被吹氣球似的每天上漲。股市和房市的一路上揚使日本經濟開始呈幾何級數膨脹起來。然而日本這種一夜暴富的模式其實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日後破產的隱患:期待透過資產價值上升而獲得利潤的手法隨著資產價格的上升會越來越難以奏效,因為任何資產的價值都不可能無限上升下去,這意味著當資產價格最終停留在高水平時最終的資產持有者將無法獲得收益。事實上任何資產的價值都不可能始終背離其本身的價值,儘管一時的炒作會令其價值在短時間內呈幾何級數膨脹,但在經歷一定時間的演變後最終其價值將回歸平穩狀態。這並不是說對資產的持有者而言:最終的結果是不賺不賠,如果我們設身處地想象是我們自己在炒股、炒房,那麼我們很有可能並不是在股市、房市的低點買入的股票和房子,而資產最終迴歸的價值卻是向低點趨近的,這意味著我們手裡的資產最後所值的錢相比我們當初的買入價縮水了,而縮水的這部分價值就成為實打實的損失。當這樣的損失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就會造成國家整體經濟的動盪。

    和股市、房市的泡沫相伴隨的就是日元升值,對此今天很多日本人還十分懷念——那是一個人們不用工作或只從事少量的工作就能獲得豐厚的獎金的年代。當今天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和他們的父母抱怨:工作不好找、工資薪酬低的時候也許無法想象當時日本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壓力並不大,反而是當時的日本公司面臨著招人的競爭壓力,於是大公司紛紛在薪酬待遇上互相攀比,甚至出現了上一個月班發幾個月乃至半年、一年獎金的現象。與此同時手裡握著大筆鈔票的日本人生活也越來越奢侈——戰後重建時期埋頭苦幹的拼搏精神日漸被奢侈享樂之風取而代之:也許是因為錢太容易獲得了,以致於全體日本人放佛在一夜之間和錢有仇似的開始大把大把地消費——買下美國帝國大廈就是這時日本人的瘋狂寫照,似乎一夜之間世界各地都湧現出了到處買買買的日本人。這時整個日本都陷入到一種癲狂狀態,絲毫沒任何人意識到一個核心問題:鈔票僅僅只是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媒介而存在,它之所以有價值完全在於它可以在市場上交換來人們生活所需的一切資源,而鈔票本身是不能吃不能穿的,說到底一國經濟始終是需要實體經濟作為支撐的。當所有人都瘋狂痴迷於透過炒作而帶來的虛假繁榮而忽視實體勞動的時候日本經濟實際上完全是靠提前透支後人財富來支撐的,當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註定將是缺乏後勁的。

    在日本的動漫作品《哆啦A夢》裡大雄在自己零用錢不夠時曾用道具將自己家未來的錢提前消費掉,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人真真切切幹過這樣的事而且是在不借助任何道具的情況下玩得不亦樂乎,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我們:任何試圖在不勞而獲的情況下實現的一夜暴富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始終是難以持久的。到了1989年日本政府已感受到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經濟泡沫所帶來的壓力,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至 6%。與此同時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機構控制不動產貸款,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鉅額虧損。日本的地價也緊隨股市之後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這時玩提前透支消費遊戲玩得不亦樂乎的日本人赫然發現:自己只剩下玩蛋(完蛋)了。恰在這時《廣場協議》加劇了日元的升值趨勢,而在日元大幅升值後日本為了防止通貨緊縮就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結果導致了市場上流動性氾濫,大量資本湧入到不動產和股市,造成房價和股票價格急劇上漲,導致了嚴重的經濟泡沫。1991年整個東京的土地和房地產價格竟然可以把整個美國買下,由此可見當時的日本經濟泡沫有多嚴重。1990年初日本意識到了泡沫的嚴重性,所以開始控制樓市和貸款,然而為時已晚。日本樓市的泡沫很快被刺破,樓市和股票急劇下跌,經濟急劇衰退。

    《廣場協議》並不是導致日本經濟崩潰的根本原因,《廣場協議》簽訂後的日元升值其實對日本是兼具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的雙刃劍,只是《廣場協議》的負面效應和日本經濟本身的泡沫結合在一起才導致了日本經濟急劇衰退這一客觀現實。把《廣場協議》說成是美國故意打壓日本的陰謀其實理由也並不充分,因為英、法、德等國同樣加入到協議中,然而最終卻只有日本一家出問題。事實證明即使美國有心打壓日本,那麼也是日本經濟自身早就出了問題才使美國有機可乘。其實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打壓早在《廣場協議》之前就開始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持續30年的美日貿易戰實際上就含有打壓日本經濟的意圖。縱觀美日貿易戰的全過程:日本往往迫於美國的壓力而”自願限制出口“,然而儘管美國始終在美日貿易戰中保持對日本的壓制,可日本總是能開發出新產品以替代原有的被限制出口的產品推向美國市場,所以美國壓制日本經濟的預期目標並沒達到,反而日本經濟在80年代出現了一路高歌猛進的現象。事實上這時美日貿易戰並沒結束,而是轉入到半導體及電子產品等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甚至美國還一度在這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1986年美日貿易逆差達到了586億美元,而美日貿易摩擦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廣場協議》簽訂後的1987年5月27日爆出的東芝事件使美國再次找到了一個打壓日本經濟的機會。

    冷戰時期美國出於遏制戰略對手蘇聯的需要而對自己陣營的國家與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進行了諸多限制並專門成立負責實施限制的機構——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然而日本東芝公司卻暗中向蘇聯出口被巴統明確列為禁止向蘇聯出口的精密機床,事情敗露後對美國意識到:東芝事件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效果——在政治軍事上殺一儆百,從而徹底掐斷蘇聯進口軍事技術的渠道;在經濟上趁機打壓日本的高新技術企業,以維持自己在世界經濟領域的霸主地位。美國議員迅速提出了一大堆制裁東芝的議案——這其中包括:罰款150億美元,對所有從東芝集團進口的商品加收100%的關稅,停止從東芝集團進口任何商品5年,關閉東芝在美國的所有工廠,把東芝從美國永久趕出去,以前賣出去的商品售後服務全部免費等。雖然最後東芝以及日本政府以主動屈服爭取到減輕制裁的效果,但美國打壓日本高新技術企業的目的已然實現。1989年前後日本政府又在美國的壓力下達成《日美構造協議》。《協議》督促日本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計劃並開始對日本的流通制度、投資壁壘、土地使用等問題進行改革。儘管《協議》使用的是”督促“一詞,但對了解美日關係內幕的人而言:都知道美國的”督促“對日本而言實際上就是必須執行的命令。這還只是國家層面的打壓,接下來美國的一個動作令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都加入到打壓日本經濟的行列中——那就是日經認沽權證的推出:該權證本質上就是一個看跌期權,這意味著若日本股市下跌,則會增加日經認沽權證的價值,投資者將會收穫豐厚的現金回報。這樣一來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都加入到打壓日本股市、絞殺日本經濟的行列中,日本不得不以一國之力同其他幾個主要經濟大國和全世界的金融投資大鱷們對抗。由此可見美國對日本經濟的打壓並不是始於《廣場協議》,而是自60年代日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就從未中斷過,而在《廣場協議》簽訂之後美國仍藉助東芝事件、《日美構造協議》、日經認沽權證等一系列組合拳對日本經濟進行打壓。不過美國的打壓只是導致日本經濟衰退的外因,事實上日本經濟衰退的根源還是在於自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進水了,自己處理完了後來開機燒壞了,請教一下換個主機板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