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不意馳
-
2 # 兔哥哨位
兔哥換一個角度談談個人看法,歡迎探討!中國的發展之路都知道,依靠槍桿子打下來的江山,國家建設從一窮二白開始自力更生,建國後有計劃的發展,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工業革命,落實了土地革命,為後來的經濟發展打下的基。簡單說是建國後基礎打得牢,今天所取得的一切,都源於基礎打好了。印度1947年建國,比我們早兩年,印度的底子是非常好的,印度不是用槍桿子打天下,而是繼承了英國殖民印度時的家產,印度不是自己建國,是迷迷糊糊,稀裡糊塗的就搞出來一個印度,印度建國前是沒有印度這個國家概念的,所以,馬克思說印度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國家。
印度建國時就屬於基礎工業發達的國家,特別是鐵路,汽車產業,都不錯,為什麼自己到今天都造不好飛機呢?
首先是人的問題;印度國父甘地是一個非常崇尚迴歸自然的宗教信仰者,他很是討厭工業化革命,甘地認為大機器生產是剝削農民毀壞人們精神道德完善的根源,他首先帶領印度搞農業化發展,怎麼發展呢?他大力頌揚傳統鄉村的手工勞動方式,其中心路線就是全面恢復手工紡織生產,並且自己以身作則,身披一塊布,親自紡線織布。這麼說吧,甘地1948年被刺殺,多活幾年,印度的工業化更落後。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是一個具有眼光的人,提倡發展資本主義, 尤其是發展工業,土地革命,尼赫魯執政時期,是印度走向現代化的時間,印度發展的不錯。尼赫魯的名言“印度要麼成為一個響噹噹的大國,要麼就消聲滅跡”,遺憾的是,後來的印度領導者只記住了這句話,記住了尼赫魯“才華出眾,目空一切,貴族氣息重,脾氣暴躁,高傲自負。有時還咄咄逼人,毫不掩飾地流露出強烈的優越感”(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評)的秉性,其它的工業化,土地革命都忘了。印度自尼赫魯後時代,開始出現政策混亂,做什麼事都是有頭無尾,今天的莫迪也是如此。
二是急功近利,缺乏長遠打算;
印度由於是從英國手裡要出來一個國家,沒有經過戰爭的大浪淘沙,各土邦撮合一塊,擁有高度自治權,中央弱,地方強,想發展工業化阻力重重,舉個例子,印度想建一個戰鬥機工廠,估計土地徵用都無法完成,很多土地都是地主的。印度擁有巨大的勞動力資源,但政治不穩定,地方邦可以說是“亂七八糟”,各有各法,種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很難解決。從根本上來說,要製造戰鬥機,就必須要有工業化基礎,要發展工業化,就必須打破印度固有的傳統觀念,這個不是用嘴說的,而是要有大變革,甚至是極端手段,只有徹底打倒舊世界,才能建設新世界。印度做不到,於是印度採取了一個迷之一般的策略,跳過工業化發展,由農業直奔服務業。印度從“迴歸紡車時代”,進入到20~21世紀的跳過工業化,直奔“軟體服務業”,並且信誓旦旦的認為“讓軟體把印度帶入21世紀”。印度的軍工產業,汽車產業都是走了一條所謂的“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道路。結果呢,武器裝備依然不能自產,汽車超過四分之一的零部件需要外購,80%以上是人家外國的產業。
三是缺乏領域人才,缺乏壓力感,小農意識強烈;
印度據說有8億勞動力資源,不過這不是優勢,沒有文化的勞動力不能算是資源。印度不缺接觸先進武器的機會,也不缺樣板,問題是給它圖紙,派師傅手把手的教,他也不會。印度信奉印度教,信奉人生輪迴、得過且過,信奉人的命天註定,所以,印度缺乏壓力感,喜歡安逸,看看印度的飲食文化,優越的地理位置,氣候,卻是恆古不變的幾個菜,根本就不搞創新,每年蝗蟲就讓他們頭疼,也不學學擼串。性格決定一切。
印度從建國後的尼赫魯時代就開始了民族軍工產業的建設,到今天還無法制造戰鬥機。印度軍工產業同樣走了一條捷徑,花錢買了個軍事大國。最近印度的軍工產品獲得又變了,由“花錢購買”變成“花錢租用”。
印度無法制造戰鬥機的原因很多,但絕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思想認識問題,我說極端一點,印度是一個農業化國家嗎?是!印度是一個半原始半機械化的農業國家,所謂的機械化是因為它們有拖拉機,收割機、脫粒機都不多。印度的工業化仍然處於組裝時代,怎麼自研戰鬥機。
印度的糧食出口、軟體、醫藥為什麼發達,是印度非常巧妙的避過了工業化革命和經濟一體化革命,走了一條服務業化的道路。其實,印度的軍工產業,工業產業也都是服務化的產業,武器裝備目前處於組裝水平,你說,這不是服務業的模式嗎。
-
3 # 五嶽掩赤城
印度“小聰明”太多,而我們夠“傻”,放棄了太多“捷徑”,才最終負重前行
雖然中國在建國後,在蘇聯大力援助下,建立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研體系,可以說從幾乎一片空白直接躍升到掌握當時相當先進生產技術。但我們航空工業起步實際上還是要比印度差,因為印度的外交環境實在太好,身為英國前殖民地,又趕上英國二戰後航空業大萎縮,所以印度是亞洲第一個研發製造出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
譚克博士和他的代表作FW-190屠夫鳥
1955年,印度挖來世界著名的航空航空工程師,德國的譚克博士擔任印度航空總顧問兼航空技術學院院長。二戰期間譚克主持設計了Fw-190屠夫鳥、Fw-200兀鷹、Ta-152以及Ta-183等著名機型,納粹德國戰敗前譚克逃往阿根廷併為阿根廷IAE 33箭式戰鬥機。在譚克的幫助下,印度在1961首飛了其第一款中國產戰鬥機HF-24風神,使用兩臺英國布里斯托爾公司轉讓,印度自行生產的飛馬703發動機。
HF-24風神
然而印度的戰機研發道路卻至此中止沒有繼續了。一方面HF-24備受批評,其效能未能達到預期,印度原本計劃用布里斯托爾的Bor 12噴氣式發動機,但這款發動機研發到一半,英國政府調整計劃取消了,使用的飛馬703發動機後效能遠達不到預期。同時價格過高,印度自己生產工藝不成熟,效率太低,導致生產成本過高,比從法國進口的超神秘IV戰鬥機都還要貴70%。而不久之後,印度與蘇聯關係火熱,蘇聯提供大量價格十分低廉,效能又更加出色的米格-21、蘇-7等戰機,甚至不少是軍事援助或貸款提供。非常熟悉的思潮,造不如買。
HF-24參加過第三次印巴戰爭,主要承擔對地攻擊角色
另一方面,印度是個非常有想法有腦洞的甲方,非常喜歡提出種種不切實際異想天開的要求,但偏偏譚克是那種非常古板、非常傳統的德華人。之前譚克是尼赫魯親自請過來的,並賦予其大權掌管整個印度航空業發展,但1964年尼赫魯死後譚克沒了靠山迅速被印度人群起而圍攻,雙方關係急劇惡化。到1967年HF-24風神順利量產服役後,譚克就辭職走人。在趕走譚克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迅速向英國學習,搞起私有化股份制等,最終變成一個非常複雜的官僚-財團複合體。
尼赫魯作為印度國父,有足夠的威望壓制反對意見,但他走後,再也沒有人阻止其他人的“小聰明”想法了
所以之後印度航空業又回到仿製的道路,先後授權生產米格-21、米格-27、英國的蚊納以及英法合作的美洲虎等戰機。直到1985年,印度覺得我抄作業抄得夠多了應該也會做,開始一腳踏出了LCA光輝戰鬥機計劃。而整個光輝戰鬥機研發過程,可以說是毫無明確思路,毫無整體規劃,不斷地反覆橫跳,可以說一片混亂。
比如說飛機設計,最初LCA計劃非常趕,要求1995年就裝備服役,印度自己完成不了就找法國達索公司,給了他1億美元要求他在2年之內交出設計圖稿。達索就畫了個自己最擅長領域,但已經落後的無尾三角翼構型,順利地在1989年交出圖稿。然後三十年過去了……這飛機還沒形成戰鬥力,你說當初那麼趕時間是幹嘛?再比如說火控雷達,要求多模式脈衝多普勒雷達,最初找了瑞典合作,打算合作用薩博鷹獅戰鬥機的PS-05/A雷達,但實誠的瑞典人說自己的PS-05/A要到2005年之後才能有真正戰鬥力。印度表示等不了,這時候他自己旗下海得拉巴電子裝置發展公司跳出來說自己也可以做,結果這家公司折騰了十年,最後整出的雷達只能搜尋,無法鎖定目標。
在飛控和發動機方面更是展示了非常驚人的反覆橫跳本領,飛控最初也是找法國達索,但達索當時只能提供模擬電傳飛控,印度覺得太LOW。橫跳找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結果搞到1998年,因為印度核試驗美國進行制裁又取消了。印度又跳回來,自己成立飛控研發小組覺得剩下的活不多自己可以搞定,結果搞著搞著,過了十多年搞到美國製裁解除,又找了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而發動機方面,單單自己中國產卡佛裡就先後找了法國、俄羅斯進行合作,也橫跳過法國M88,最後是使用美國通用的F404。
不過有一說一,至少這玩意沒有摔過機,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所以印度光輝戰鬥機搞了三十多年還搞成這副樣子,完全是自己做出來的。自以為聰明,我要學義大利的防守、巴西的技術、德國的鐵血、再來點瓜迪奧拉的Tiki-Taka、鳥叔的閃電反擊、克洛普的重金屬前場反搶、西蒙尼的全場緊逼、齊達內的玄學肯定很不錯。但凡跟南韓人一樣,找一兩個技術強勁地進行認真合作,也不至於搞成這副吊樣子。
跟印度相比,我們實在是太“傻”。80年代初,美華人白送F-16/J79生產線不要。英國和德國找過來,談合作生產狂風戰鬥機,甚至說沒錢時英華人表示可以提供貸款時也不要。我們選擇的只是派人過去進行技術合作,跟他們合作學(或者偷學)技術,我們夠傻,認準一個方向絕不回頭,那怕引進生產也要想辦法偷偷拆開研究學技術。
領導人太“傻”,三年自然災害,國家處於極度困難時期。卻開始在四川大山裡面開挖建設亞洲最大,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的風洞群。只為了那一句,不受制於人,華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研發生產單位也太“傻”,明明自身技術相當薄弱,卻不肯合併重組,進行強強聯合,非要想辦法搞競標。科研人員太傻,在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年代,手頭握著幾十億研發資金的總設計師,家裡居然還要賣麵條、賣鴨子來補貼家用,你說傻不傻?
但有時候,傻人才會有傻福,聰明反被聰明誤。
-
4 # ms11
殲10、F16領先於梟龍,梟龍領先於su30mki。中國科技水平領先印度,611所、成飛領先於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殲10和梟龍代表611所、成飛三代機的最高科技技術水平,su30mki代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最高科技水平,梟龍自然遠領先於蘇30mki。即使su30mki配上預警機也不是單機梟龍的對手。
國內印吹總是喪心病狂的貶低中國科技,總是認為印度科技水平領先中國,總是認為印度最高航空科技水平(落後的su30mki)比中國科技(梟龍等)領先。梟龍技術源於仿製F16、殲十的成熟技術,雖然定位低端,落後於Phantom2000、F16、殲十,但是相對於印度最高科技水平(su30mki)還是很領先的。
至於su35純粹是電子裝置落後,如果它達到梟龍電子裝置水平,會優於梟龍,但是沒有如果。特別是新版梟龍成本超過了蘇35,巴基斯坦不是傻子,傻到投入大量裝置生產自己的梟龍。
-
5 # 朕是四爺5402
印度人確實小聰明多。他們建造第一艘航母時,沒有航母鋼板,向蘇聯購買,蘇聯說,你光買也不是個辦法,你自己鍛造航母鋼板,我有償給你提供鋼板的技術。印度人去蘇聯學習,學會了,回國自己鍛造鋼板,可就不合格。蘇聯專家,工程師納悶,為啥我們蘇聯的技術一到印度就不行了呢?一查鍛造工藝低了二十度,問為什麼低了二十度?印度人答:你們蘇聯平均溫度是二十度,我們印度平均溫度是四十度,低二十度正好和你們溫差一樣!聽完這句話,蘇聯專家和工程師想跳印度洋!
-
6 # 探為觀指
很簡單:任何一個現代化的高階工業產品,都是這個國家所能調動的整個工業體系的合作結晶。中印之間,無論對比航空母艦還是戰鬥機,亦或是主戰坦克,其實都不是在比某一單個產品,而是在拼兩個國家的整體工業水平。
首先,得益於蘇聯對我們援助的156個工業專案,我們打下了工業化的入門基礎。這156個工業援助專案,號稱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工業化建設援助,真的是讓我們摸到了工業化的門檻。這些專案除了本身帶來的鋼鐵重工業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為我們培養了一批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讓我們能夠把工業化的人才隊伍體系,透過自我造血的方式發展下去。
由於蘇聯當年需要我們支援他們的國際事業,赫魯曉夫在米格19戰機的授權方面,對我們大開綠燈。米格19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超音速戰鬥機,在赫統領的批准下,蘇聯像我們出售了米格19的製造技術,並提供全套技術資料、樣機和部分散裝件、成品附件等。這等於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們製造超音速戰鬥機,也為我們培養了一批軍工科研人員。米格19引進後,我們仿製成功,成為我們自己的殲6系列,並在後來的幾十年內立下了卓越戰功,還出口亞非多個國家。
我們建國初期就打下了工業化的基礎,還培養了一批軍工技術人員,成為我們後來起家的本錢。1973年,我們計劃引進43億美元的成套裝置,俗稱四三方案。後來,我們基於四三方案引進的裝置,結合部分中國產設施裝置,建設了26個大型工業專案,包括了石油化纖、化肥、電廠等專案。中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鋼鐵重工業和石油重化工的工業體系。
再然後,改開之後,中國逐漸透過引進外資,在電子產業領域開始發力,透過小几十年的積累,目前我們的電子產業在很多領域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反觀印度,其建國初期,繼承了英國留下來的超級基礎設施,包括超過6萬公里的鐵路,當年是絕對的亞洲第一。英國還留給了印度一定的工業基礎。但是,英國留給印度最大的遺產,恐怕是那個議會制的體系。當年尼赫魯決定和我們打一仗,很大原因是他面臨反對派的壓力,急於打贏我們給他自己加聲望值。
印度這種迷之自信打了一場迷之戰爭,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尼赫魯也因此鬱鬱寡歡而離開了。從1947年印巴分治開始,印度一直未能認認真真地發展工業化,現在看來很可能是兩大重要原因造成的:第一,印度氣候炎熱,種地一年三熟以上,印度人無需努力,就能生存下去,因此,印度忙於議會鬥爭,而無需理會工業化的建設需求,畢竟沒有生存壓力;第二,印度的議會制,加上土地私有,導致印度徵地非常困難,無法大規模獲得工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資源,至今,印度大部分人口還生活在農村,且未能完全實現全國通電。
正是印度這種的薄弱的工業基礎,使得戰鬥機這種代表航空工業頂尖水平的現代工業產品,以印度的綜合工業能力,根本造不出來。戰鬥機除了需要航空發動機以外,還有航電系統、武器系統,設計飛機還需要大型風洞等科研、實驗設施。這些都是印度缺乏的。因此,印度所謂的中國產飛機或者軍艦,基本上都是印度出錢,俄羅斯、法國、美國等公司負責設計。
因此,我們設計一款戰鬥機,可以動員全國的工業體系提供技術、原材料、裝置、設施,到各行各業的科研人力資源團隊進行支援。而印度,則只能指望俄羅斯或者美國的團隊、關鍵裝置、零部件等,這樣中國產一架戰鬥機,確實需要四十年。
-
7 # 飛哥說史
每每提及印度本土軍工業,LCA"光輝"輕型戰鬥機絕對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日前,印度媒體報道稱,莫迪內閣批准了一項價值近65.5億美元的採購案,為印度空軍購買83架中國產LCA"光輝"。國防部長辛格稱,LCA是"印度自主國防工業打造的一款遊戲規則改變者,是使用了最先進技術的的四代半戰鬥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超視距導彈、電子戰套件和加油裝置,將是能夠滿足印度空軍作戰需求的有力平臺。"
其實該怎麼說呢,對待印度媒體和某些高層人士,最好不要認為他們的"臉皮"和咱們一樣薄。我們經常用"風大閃了舌頭"來諷刺一些愛吹牛的人。照這麼想,印度的"舌頭"估計已經足夠掀起龍捲風了……
如果把印度的軍工發展史比喻成一個大號茶几,上面擺的都是杯具的話,那LCA"光輝"戰機和"阿瓊"主戰坦克絕對可成為的"杯具雙壁"。想當年,印度看到鄰國巴基斯坦得到了美國軍援的F-16戰鬥機,隨即有了危機感。對此,印政府沒有選擇外購同類型裝備來抗衡,而是決心自研一款先進戰機。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實在有點太好高騖遠了,從上世紀80年代開研,到2021年才決心採購,印度人花了約40年的時間,才把這款小小的輕型戰鬥機玩明白,這種"四十年磨一劍"的功力,別的國家還真是學都學不來……
公允地說,以當年的眼光來看,LCA的效能水準確實亮點頗多。但當時間進入21世紀後,該型戰機就已算不上領先世界,而今更是毫無優勢。若不是印度政府一直有發展本土軍工的需要,不斷強逼軍方支援國貨,LCA戰機恐怕無論如何都拿不到軍方訂貨。
正常來說,一個航空工業基礎薄弱的國家想自行製造飛機,第一步應該是引進有關生產線技術,讓本國企業、工人和工程師們先學會製造航空器部件,並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製造規範;
第一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以後,開始進入第二步,即透過從零研製一些難度較低的航空器,或者仿造進口飛機的方式,逐步摸清設計飛機的基礎原理。透過不斷研究和試錯,摸索出寶貴經驗,進而掌握完善的飛機研製流程;
第三步,才是追蹤國際技術前沿,不斷強化指標,將中國產飛機的質量和技術性能完善到先進水平。
事實上,中國就是這樣走下來的,且每一步都花了不少時間。上世紀50~60年代,我們一直都在走第一步,60~90年代開始走第二步,90年代中期才開始涉及第三步,到2005年前後才開始體現真正成果,整個流程差不多用了60多年的時間。
而"眼高手低"的印度,卻是完全顛倒過來。LCA戰機自立項伊始,就打算一步登天,一上來的指標就要求達到第三步,結果發現設計原理完全不通。面對窘境,印度人仍不好好投入第二步的研究,而是選擇用砸錢的方式,請外國工程師來做。結果方案馬馬虎虎地弄出來後,到了製造階段才發現本國企業連零部件的生產和加工都不到位,於是只能繼續使出"砸錢大法"。
更要命的是,在LCA戰機"磨洋工"的40年間,印度的假想敵空軍早就進行了多輪裝備更新。面對這種情況,好高騖遠的軍方"一個電話"就會要求專案組提升各項指標,於是許多設計不斷地推倒重來、重新招標,工程就此變成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惡性迴圈……最後,外國廠商和本國買辦者們倒是吃飽了,而印度本土軍工業卻始終沒能打好基礎,軍方更未能真正獲得領先全球的戰鬥機。
平心而論,LCA還只是個開始,在"內力"都不牢靠的情況下,印度未來的第二款乃至第三款所謂"中國產戰機",仍難逃"四十年磨一劍"的命運,最終拿出來的成品也依舊無法保持先進性。
-
8 # 大志遠思想空間
那是因為印度太好高騖遠了,沒有紮實的基礎去實現印度的工業化,印度沒有系統的工業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自己造出戰鬥機的。印度自以為能兩面逢源,可以贏得世界,結果世界諸強都笑了。
兩彈元勳王淦昌先生曾說,“先進技術不是靠引進的”。什麼叫先進技術?當然是世界公認的先進技術,不是自以為的先進技術,如果有後種想法說明看的太短淺了。任何先進技術,尤其是原創型的先進技術,誰會和世界分享呢?而印度就覺得自己能夠得到世界的信賴,印度有著滿滿的自信。
看看印度引以為傲的LCA光輝戰鬥機,印度研製了40年,印度自以為取得了重大成就。當然印度這種看法是對的是印度民眾,印度民眾同樣喜歡有聲有色。而把LCA光輝戰鬥機放到世界上呢?世界會怎樣評價LCA光輝戰鬥機呢?世界多數人肯定會笑而不答,人都要給面子的。
那印度的LCA光輝戰鬥機怎麼樣呢?呵呵,國際軍火市場給出了答案。印度幾年前就向世界推銷他們的光輝戰鬥機,結果印度一架也沒賣出去,印度自己還會找理由。印度的最大理由就是印度自己還不夠用呢,印度的光輝戰鬥機供不應求。有人就笑了,LCA是“帥”不應求吧?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系統性的國家,其實印度的工業體系根本就沒有形成,印度國內根本完不成研製一種戰鬥機的水平。印度的工會戰鬥機基本就是攤起來的,光輝戰鬥機的各個系統基本都是由外國完成的,其實印度根本沒有產品的發言權。印度的其他方面都是這樣,比如印度的最新研製的航空母艦,一拖再拖,已經拖了五六年了,說要在2018年形成戰鬥力,現在還沒海試呢。
其實印度有著很多的先天優勢,比如印度國土面積比較大,人口比較多。但是印度的自然優勢沒有轉化為工業優勢,所以印度的工業實力比國土狹小,人口不算多的日本要低得多。印度要想成為強大的世界工業強國,先和日本比較比較吧。估計印度看到日本的工業化發展現狀,只能對著印度信仰的萬神仰天長嘆了。
-
9 # 周粵軍
硬度不是小聰明太多,而是外部的各種條件太多,他不知道選哪一個,想來想去,搞來搞去,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風格,所以不行。
-
10 # 焦雪林
這就造不如買的後果。按印度的科技基礎和製造能力。自己造還是短時間不可能的,只有買才能補上這個急需。並且印度的國際環境很好。俄羅斯和西方都不防著它。所以它買才是最簡單最實在的。因為俄式武器售價並不高,也是印度可以承受的。
回覆列表
還記得那兔裡的內容嗎?印度沒學好內功,盲目的練外功,結果內外都不及。
想擁有先進的重工業產品,先要擁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否則即便買來了重工業產品,使用起來也是事倍功半。
就像研發戰鬥機這件事情,印度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請法國達索代工設計,結果就是飛機的空重太高,後期減重過程中,改動一個起落架設計竟然能減輕400公斤!雷達等電子裝置採購都不只是一家,印度只為了互相相容改寫編碼又用了好幾年時間。花在這些無謂的地方時間太多,都是最開始統籌時可以迴避的,印度人塞在戰鬥機裡的想法實在是太多了,研發進度落後是一開始就註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