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湖風輕雲淡

    他的性格的轉變應該是在張邈叛變之後。

    說到張邈很多玩三國志的人都會覺得非常不屑,但是這個人跟曹操的關係其實是很鐵的。袁紹,曹操,張邈,在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友,三人都是富二代,又都好仗劍行俠,應該是很合得來的。

    後來袁紹曾經要曹操殺張邈,但是曹操當面就回絕了,他說孟卓是自己的親友,他不會幹這種事的。

    曹操起兵就是在張邈的地盤上。

    曹操在第一次徵徐州的時候曾經囑咐自己的家人,如果自己不能回來,就去投靠張邈。

    董卓西逃的時候曹操要追擊,其他諸侯都袖手旁觀,唯有張邈助了曹操軍馬。

    這些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有多鐵。

    但是張邈最後卻在陳宮等人的策動下背叛了曹操,所以變得多疑!

  • 2 # 希爾大大

    曹操多疑的性格其實與這兩人的背叛有關,他們就是張邈和陳宮,這兩個人,一個是曹操的生死好友,一個曹操忠心的手下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邊讓是當時的名士,才華很高,因此頗有些看不起曹操,多次輕視和貶低曹操。於是,曹操把他殺了。陳宮與邊讓等兗州名士交好。另外,可能與曹操血腥屠徐州有關,曹操屠徐州,竟致「泗水為之斷流」。張邈早年得罪過袁紹,袁紹因此忌恨他,於是他慫恿曹操殺掉張邈。當然,曹操沒有同意。但張邈在見識了曹操的血腥屠戮後,難免害怕曹操。因此,他決心與陳宮迎呂布入兗州,反叛曹操。 張邈和陳宮的反叛,對曹操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當時,曹操正與陶謙的軍隊打仗,而兗州城內的各個郡縣紛紛響應張邈和陳宮的叛亂。如果不是靠著荀彧和程昱死守著鄄城、東阿、範縣,曹操將再無立錐之地。之後兩年,曹操才收復了所有的失地。 單從這件事來看,應該是張邈和陳宮先對不起曹操,而曹操是受害的一方。這次背叛,在曹操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陰影。曹操多疑猜忌的性格,未嘗不是遭受背叛後尋求自我保護的體現。

  • 3 # 登哥讀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曹操具體什麼時候變得多疑,從歷史中並沒有明顯看出來。如果硬要說的話,應該是在十八路諸侯討董失敗以後。

    (十八路諸侯,歷史中只有十四路)

    曹操在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之戰前可以算是大漢的忠臣,這也是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來源。在討董之戰前,曹操一心想要聯合諸侯共同奪回漢帝,重建大漢王朝。但是在這過程中,由於各個諸侯心懷鬼胎,導致討董之戰功虧一簣。這讓曹操明白這些諸侯只為自己私利,不顧天下。憑曹操個人是難以重建漢室的。於是他決定參與天下爭霸。歷來爭霸之人,多疑善變,不只曹操、孫權、劉備都是如此。只是在小說中將曹操個醜化了而已。

    (曹操)

    也就是說,曹操的多疑性格並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亂世生存,不得不小心。至於小說中殺呂伯奢,在《三國志》中並沒有提到。

    關於曹操因為多疑而錯殺的人

    曹操多疑的性格讓他犯下了許多錯誤。

    1、赤壁之戰殺蔡瑁,赤壁之戰時期,曹操因蔣幹的三言兩語就把當時水軍都督蔡瑁給殺了,後來曹操知道自己錯了把蔣幹也給殺了。

    2、長坂坡放過劉備,在長坂坡曹操因為看到橋對面只有張飛一人,並且張飛後面還有塵土飛起。曹操懷疑是劉備的陷阱,因此沒有立馬去追擊劉備。等反應過來已經遲了。

    (華佗)

    3、曹操殺華佗。因名醫華佗要切開曹操腦袋治療頭痛,曹操懷疑是要害他所以把華佗殺了。說實話在當時的醫學條件下,華佗的治療方法確實匪夷所思,是誰都接受不了,如果真開顱治病,曹操估計真活不了,曹操殺華佗也是情有可原的。

    總結

    曹操的多疑,是很正常的,身在亂世多疑是可以增加活命機率的。曹操的多疑雖然害死了一些人,但這種性格也讓曹操在亂世中成為了霸主。

  • 4 # 御晷

    曹操從他刺殺董卓未果之後就自己給自己埋下了猜忌多疑的種子,而殺伐果斷則是從自己誤殺呂伯奢一家開始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之路。

    這從心理學上來說是講得通的,第一點和“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有異曲同工之處,刺董的時候,他作為董卓當時朝野中最信任的人之一,透過此事他亦深知身邊人都有隨時謀反的可能。

    “猜忌多疑”亦是他後來產生頭疾最初始的誘因。

    而第二點“殺伐果斷”,則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埋下的自我潛意識引導思維與行動的結果。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155-220年3月15日)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藉詞賞其志:

    《觀滄海》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 5 # 閒將西話

    怪圈

    在古代王朝權力結構中,長壽的帝王晚年往往不知道約束自己,猜忌多疑,殺伐果斷,形成悲劇。曹操也沒有擺脫這個命運。

    一切都要從建安十七年(212),董昭等人推動曹操晉爵魏公開始。

    在前一年,曹操於渭水擊敗了馬超、韓遂,平定了關中。從此以後,三國分立的局面確定下來,曹操再往外擴張已不大可能。

    再說,曹操老了。他出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155),20歲時步入仕途,30歲時,起兵反抗董卓,經過10年奮鬥,成為北方霸主。54歲的時擔任漢朝的丞相。

    曹操打了30多年的仗,一生大部分日子都在南征北戰中度過。他得為建魏代漢做準備工作,凡阻礙嗣子上位的一切,他都毫不留情地出手,剷除統治集團內部的可疑人物。“哪個廟裡沒有冤屈的鬼?”

    一、荀彧之死

    荀彧,被曹操譽為“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以奇謀為劉邦建漢四百年基業的張良。

    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都許後,曹操就讓荀彧擔任“漢侍中,守尚書令”。荀彧在此位,一干就是十六年,曹操在外征伐,但“軍國事皆與彧籌焉”。荀彧成為帝國的行政首腦。

    荀彧社會影響廣泛,有舉足輕重之勢。曹魏集團出類拔萃、聞名遐邇的文臣約有五十餘位,其中竟然有三十多位是荀彧所推薦。

    但是,荀彧有不贊成曹操代漢的意向。曹操的反應是“心不能平”。君臣猜疑,矛盾逐漸明朗。

    建安十七年(212),荀彧“以憂薨”,《三國志》竟如此遮遮掩掩,隱藏了什麼呢?

    次年,曹操即建立魏國,以荀彧的侄子荀攸為第一任尚書令,再下一年,荀攸死於跟隨曹操征討孫權途中。懷疑荀攸亦非善終。

    二、崔琰之死

    曹操晚年猜防能危及其政權的異性世族,崔琰就是其中的一個。這個崔琰,有個典故“捉刀”與他有關。

    《世說新語》記載: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總之,崔琰不是一般的人物,曹操劉很敬重他,史書上說他“清忠高亮”“高格最優”,說明崔琰敢於直諫。魏建國之後,曹操用之為尚書。

    這樣的人性格大多倔強,寧死不屈。崔琰從204年,面折曹操,到216年被殺,他足足等了十二年。

    問題很簡單,崔琰是曹植的姨夫,但他公開支援曹丕。這讓曹操驚歎不已,如果崔琰支援曹植還說的過去,他支援曹丕,讓曹操覺得崔琰心裡有想法。

    所以,曹操認為,以崔琰的政治影響力,日後如果曹丕繼位,一定會“添堵”,因此需要提前除掉。

    藉口就是:崔琰曾說過一句話“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被曹操理解成變天的徵兆。崔琰的死在當時是個“大案”,罪名就是“莫須有”。

    和崔琰來往比較密切的毛玠,見崔琰莫名其妙的被殺,心裡不悅,有點替崔琰抱打不平:“讓天下下雨的就是這些事。”曹操聞之,大怒,下獄罷黜了毛玠。後來,毛玠冤死在家裡。只能再次說明,曹操這個人猜忌多疑,殺伐果斷。

    小結:曹操平定關中後,以晉爵魏公為“試金石”,剪除異己。荀彧德高望重,曹操視之為心腹,不得不悄然置之死地。崔琰以“莫須有”罪名被逼死,數崔琰最冤,受牽連的是毛玠。

    如此有關的,“挨剮”還有楊修、孔融、婁圭等等,還有“自表歸兵”的程昱。

    我們記住了曹操的那句話“寧我負人,休人負我”,還得記住他晚年的那句“爭奪之時,書策為先;分定之後,忠義為首”,意思是,天下分爭時,選取聰明能幹的人才,一旦天下太平,就把選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露骨,則很實用,後世皇帝都是這麼做的。

  • 6 # 博超簡談

    曹操猜忌多疑應是從小就養成的性格,長大後,又因為經歷的事很多,使得他的猜忌多疑更甚。

    曹操從小就非常的“奸詐”。他有個叔叔,看不慣“小阿滿"的頑劣,經常在曹操的父親曹嵩面前告他的狀。曹操知道後,有一天,他故意在叔叔面前倒地,裝作中風狀。叔叔把這件事告訴了曹嵩,曹嵩就問曹操,說你怎麼中風了?曹操說:“我很好呀,沒什麼病,是叔叔看我不順眼,故意說我的壞話。”從此以後,曹嵩就再也不信曹操叔叔說曹操的壞話了。曹操小小年紀就這麼“鬼”,可見猜忌多疑是骨子裡就有的。

    曹操長大後,二十歲就被舉為孝廉,可見非常優秀。在董卓亂政時,曹操假意投靠董卓,實際他是要找機會殺掉董卓,為漢室除賊。董卓當時還是很信任曹操的,有一天,曹操趁董卓午睡時要刺殺董卓,但被董卓在鏡子裡看到,曹操謊稱獻刀,然後逃跑。可見曹操那時還是個忠於漢室的熱血青年,但自那以後,曹操猜忌多疑的性格應該加劇,因為董卓就是個例子,信任的人反倒要殺自己。

    曹操變得越發的猜忌多疑,那麼殺伐果斷背後也出現了很多的虛假冤屈,我們說幾個典型事例:

    一、呂伯奢及家人

    曹操刺殺董卓沒成功,逃跑的路上,結識了陳宮,陳宮跟隨曹操逃亡。他們到曹操父親的好友呂伯奢家投宿,曹操誤會呂伯奢家人要殺他,他不分青紅皂白將呂伯奢家人全部殺死,之後才知道是錯殺。當遇到呂伯奢買酒回來,曹操又果斷地殺了呂伯奢,曹操說怕他報官,然後又說了句極度自私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二、蔡瑁、張允

    蔡瑁、張允是荊州降將,曹操任命他們為水軍都督,負責訓練水軍。但蔣幹中了周瑜的計謀,回來稟告曹操,曹操立即殺害了蔡瑁、張允。事後曹操也發覺中計,但他又不好意思承認,只能打掉牙往肚子裡咽。蔡瑁、張允是曹操手中唯一熟悉水戰的兩張王牌,失去他們倆兒,曹操的水軍實力大減。

    三、曹操的近侍

    曹操為了防止他刺殺董卓那一幕不再上演,就對周圍人說:“我夢中愛殺人,我睡覺時你們誰也不要靠近我。”有一天,曹操午睡,被子掉在了地上,他的近侍就把被子撿起並給曹操蓋上。這時曹操突然起來,拔出劍,把這個近侍殺死,然後他裝作什麼也沒發生,上床又睡覺。當他醒來時,看到死了的近侍,假裝問其他人發生了什麼事,大家如實相告,曹操說自己是做夢殺了人。從此以後,大家確信曹操夢中殺人,沒人再敢在他睡覺時靠近他。曹操是靠他的奸詐殺人,達到了他自保的目的。

    四、華佗

    曹操請華佗來給他治頭疼病,華佗給曹操診斷後,決定將曹操的頭顱刨開,等做完手術後再進行縫合。可是多疑的曹操卻覺得華佗有意謀害他,於是便將華佗抓進大牢,最終殺了華佗。

    五、糧官

    曹操與袁紹爭在官渡相持時,曹操的軍糧不足。曹操就秘密地告訴糧官"可用小斛代替大斛發放軍糧,來渡過難關"。可是幾天後,將士們終於發現了軍糧給的不夠,於是怨聲載道。曹操見軍心不穩,立即將糧官斬首示眾,說他苛扣軍糧,這樣才安撫下了將士們。可憐的糧官死的太冤了。

    曹操確實是偉大的政治家,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猜忌多疑的性格,又使多少人冤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呢?這種性格的人,絕對是要遭到世人唾棄的。應該把曹操的那句“名言”改為“寧教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作為我們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這樣的人生才真正的有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粵菜館必點的粵式美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