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臺望道

    “讓你的頭腦成為透鏡,匯聚專注之光;讓你的靈魂完全投入到頭腦中的主導之物上,盡情吸收思想。”——安東尼·達爾梅斯·塞汀朗吉思:《知性生活》

    2020年春節,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斷了節後正常復工的節奏,絕大多數人都宅在家裡工作、學習。

    一開始,人們還有說有笑,各種調侃。但經過兩個多月實踐,很多人都深切體會到:在家裡工作學習太難了,效率太低了!

    有些寶媽,因為熊孩子“砸”在手裡,無可躲避,只能等到上班,如遇大赦;但有很多無需照顧孩子的人,還有很多大學生(他們在家裡本身就是一箇中心,所有人都為他們讓道),同樣也來訴苦:在家裡,學習效率太低。

    對於這些人,我懷疑,即使在辦公室或教室裡,也很難真正進入工作學習的理想狀態。他們或許還沒有體會過真正沉浸於做一件事的狀態中,也就是深度工作的狀態。

    “深度工作”是美國知名的個人成長培訓專家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在當今社會,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其與經濟成功的關係也變得日漸緊密。一個人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深度工作的能力。

    卡爾·紐波特本人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除《深度工作》外,還著有《如何在大學裡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暢銷作品。他創辦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部落格“學習駭客”,致力於倡導“深度學習”,為使用者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

    那麼,他如何引導人們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這當然要從認識深度工作開始。

    一、深度工作是什麼,它為什麼重要?

    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相對。深度工作(Deep Work )是:

    “一個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與深度工作相對的是浮淺工作(Shallow Work),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

    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並不是區別重要性的概念。比如說一個機要人員的工作,處理的是保密性檔案,非常重要,但這種工作需要的是細心和準確,很難有什麼深度可言。又如製作統計報表、及時回覆郵件等,都是這種情況。

    作者感慨,在網路工具的時代,知識工作者越來越多地用浮淺工作替代深度工作,處在隨時分心走神的狀態中。技術進步要對此負有很大責任:通訊技術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時,也對人們施加了前所未有的控制。

    人們越來越緊密地依靠手機、網路進行工作、學習、溝通等活動。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不自覺地就在手機、電腦上耗費幾個小時的時間。很多人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集中精力幹一件事。

    深度工作不是一項過時的技能,而是將人們從技術壟斷導致的精神異化狀態中解救出來的良藥。

    深度工作和另一個認知學詞彙,“心流”,有著密切的關係。“心流”是另一位美國學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生於匈牙利)提出的,是指高度專注於某些行為甚至忘記時間的心理狀態。

    契克森米哈賴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

    “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他將這種心理狀態稱作“心流”。1990年他出版了一本叫《心流》的書闡釋這個概念。

    他的研究還揭示:

    “工作其實比休閒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為工作類似於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裡。休閒時光則組織鬆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在其對話集《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一書中,也描述了深度工作帶來的愉悅:

    “我們倆似乎都能從工作中獲得一種純粹的喜悅。音樂與文學分屬不同領域,但比起從事其他活動,埋首於工作更能讓我們感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和滿足。能從工作中獲得何種成果固然重要,但專注到廢寢忘食的投入,是比任何成果都可貴的回報。”

    深度工作的能力,是在日益浮躁的世界裡創造真實價值的能力。越是一流人才,越能透過深度工作實現進步。

    二、深度工作為什麼難以養成?

    當今社會,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缺的原因,可以從兩方面尋找。

    一方面是主觀因素。主觀方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人缺少強烈的成功意願,對眼前生活非常滿意,願意隨波逐流。——如果看到本文的某位讀者恰巧是這樣的人,那麼此文可以關閉了。

    但我相信,這樣的人是少數。更多的人會希望自己人生不白過,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做出一點成績來。成功的動機強烈,但他們缺少明確的目標。

    對他們來說,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者最渴望達成的目標,是最重要的。沒有明確的目標,談深度工作就是個笑話。

    另一方面是客觀因素。技術的便捷造成了“技術霸權”。有了移動網際網路的超級連結,每個人都像拴在網路上的螞蚱,耗費著時間與生命。

    今天,很多公司、政府機關,都熱衷於搞網上辦公。這對於提高辦事效率來說是必要的,對於服務使用者也是有好處的。

    但同時,這也是對個人價值的削減:你只要變成一個熟練的流水線工人足矣!正如疫情期間有個段子說的:“再不上班,公司就發現沒有我們這些人也能正常運轉了!”

    事實上公司早就知道你可有可無,但絕大多數公司並不真的需要一個離不開的人,也就是能進行創造性的深度工作的人。他們需要的是能夠及時按照指令完成任務的人。

    他們真正離不開的是網路技術。當今世界的網路崇拜潮流,大幅降低了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只有那些勇於逆潮流而動,自覺與人性的懶散、流行的趨勢相對抗的人,才能達到深度工作,從而在時代大潮中脫穎而出。

    三、做好六步操作,養成深度工作能力

    如何養成深度工作的能力?作者提出了很多辦法,我將其歸納、提煉為六步操作。

    1、明確工作主次區分

    上文已經說到,深度工作的前提是要有個明確的目標。實現那些真正有分量的重要目標,就要把目標分解開,嵌入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沒有日常時間保障的目標,等於沒有目標。但通常來說,那些真正重要的目標,都是不太緊急的。比方說,你要成為一名作家,就要每天都寫作。但在你成為作家之前,你的寫作就是一個無關生存因而也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多數人往往把主要時間放到那些緊急的事情上,比方說做那些直接賺錢謀生的事情,總想著將來有時間再做那些理想的事。——很多人的理想就是這樣被拖成空的。

    因此,深度工作要求首先明確個人職業和私人生活中最高層次目標,定性、定量分析自己每天每一項活動的重要性和緊急性。可以用“重要而不緊急”“重要而緊急”“不重要而緊急”“既不重要也不緊急”這個框架,對所有事情進行歸類。

    一定要把關注點放到極端重要的事情上,因為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同時,也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狀態、最佳時間段,安排給重要的工作,即使是不太緊急的工作。

    2、養成固定時間節奏

    絕大多數人一天中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的。很少有人明確自己一天裡的各個時間段應該如何安排。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往往被煩瑣雜事佔滿日程,忙忙碌碌一天過去,第二天就想不起來自己做過了什麼事,因為做的都是無足輕重的事。而那些真正重要的事,往往弄到沒有時間做。

    一個善於深度工作的人,一定是對自己的時間有充分了解和把握的人。他知道自己每天有多少時間、有哪些時間可以用來進行深度工作,有多少時間是必須留給不重要但不得不做的事情。

    在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上,可以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將某一段時間明確用於深度追求,餘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也可以建立一種根深蒂固的日常工作習慣,創造一種“深度—浮淺”交替工作的節奏,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便可以在某些時段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比如說我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作。我精力最充沛也最少被打擾的時間,就在早上。所以養成了固定早起的習慣,用早起的時間完成當日的寫作任務。

    在最精華的時間,全力以赴做最重要的事情,這是深度工作的核心要義。

    3、經常覆盤執行情況

    有一個嚴格的時間表,有明確的任務清單,接下來就要看執行力了。

    作者要求,要“像經商一樣執行”,要抓住引領性指標,給自己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定期檢查執行情況,並定期問責。簡言之,就是要經常覆盤。

    這裡要推薦一下蘇聯著名的昆蟲學家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參見《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每天都對自己時間消耗進行準確到分鐘的記錄,每天都進行分析,根據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及時調整,確保充分有效利用時間。他五十六年如一日,都這樣嚴格管理自己的時間,做出非凡的成就來。

    我們絕大多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但是,把時間記錄分析的顆粒度定位在半個小時,應該是可以而且是必須的。

    4、留出足夠彈性時間

    時間寶貴,最好的是所有時間都留給最重要的事情。但無論如何,人生總有一些時間和精力,不得不放在工作之外。有時是你需要休息,有時是要處理一些日常瑣事。

    與其在極度疲勞的時候不得不休息,或者在瑣事堆積招致大麻煩時被動應對,還不如主動安排時間去處理,也可以作為深度工作的節奏調節。

    5、學會擁抱無聊時間

    手機幾乎成為現代人的一個器官。除了佔用人們的時間,還會造成使用者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問題。斯坦福大學通訊學博士因克利福德·納斯認為,在網上不斷地切換注意力,會對大腦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

    一旦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那麼在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更具體地說:如果你生活中潛在的每一刻無聊時光——比如說,需要排隊等 5分鐘或者是在餐廳坐等朋友——都是用瀏覽智慧手機來打發,那麼你的大腦就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心智殘疾”(這不就是“腦殘”嗎?)

    這樣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

    所以,拒絕用手機(以及pad、電腦以及其他電子裝置)來填補無聊時間,學會與無聊時間擁抱,是訓練大腦適應深度工作的一個條件。

    6、部分時間隔離網路

    網路是深度工作的大敵。沒有網路,一個人也會分心,但那些分心通常更容易抵擋。網路的分心能力,不需多說,多數人都會有體驗。

    如何抵制這種分心呢?國外有一種“網路安息日”的運動,就像齋戒一樣,讓人們短時間體會無網路的狀態。

    我們不可能完全隔絕網路,但有意識地拿出一些時間隔離網路,則是可能的。

    具體做法是,預先計劃好使用網路的時間,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路。建議你在自己工作的電腦旁邊放一個筆記本,在筆記本上記錄你下一次使用網路的時間。直到那個時間前,無論面對何種誘惑,都不能接觸任何與網路相關的東西。

    小結:在深度工作中體驗生命的神聖

    人們經常呼籲找回傳統的工匠精神。

    傳統工匠和流水線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要透過深度工作完成自己的使命,因而會對自己的工作有一種神聖感。像日本的那位“壽司之神”,九十多歲的小野二郎先生,一輩子只做壽司,把它做成了一個傳奇。

    設想一下,如果他老人家是壽司流水線上的一個工人,還會有這種神聖感嗎?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

    任何對高水平技能的追求,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上的,都可以產生這種神聖感。不論你是作家、營銷人員、諮詢師還是律師,你的工作都是一門手藝。

    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就可以在日常職業生活中創造出神聖的意義,體驗到一種充實感。這樣的人生是幸福的。

  • 2 # 媛姐1319

    如何才能進入深度工作狀態,這些方法可以嘗試:

    1.養成特定的習慣,可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特定的習慣可使過渡到深度工作狀態的阻力壓縮到最小,能夠更輕鬆地進入深度狀態並保持更長的時間。

    這個習慣中需要指定一個場所,需要規則和程式,需要確保大腦能夠得到必要支援。

    無論是設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開始工作,還是透過散步保持大腦清醒,亦或是將工作原料整理得井井有條,都將幫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習慣。

    2.打造個性化的深度工作空間

    這種個性化空間的打造,有一個關鍵作用就是可以提升這項任務的重要性,降低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注入激勵和能量。

    卡爾·榮格在森林裡修建修行之所。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在愛丁堡市中心的豪華酒店套房裡寫作。丹·平克在自家院子裡修建小木屋。企業家彼得·尚克曼在3000英尺的高空保持專注,為此乘機往返美國和日本花費4000美元,卻覺得物超所值。

    在這些例子中,並非僅僅是環境的改變或是尋求安靜才實現了更深度的工作。其中主導的力量是打算嚴肅認真致力於手頭任務的心理,有助於解鎖必要的心理資源。

    3.專注極端重要目標的執行

    這樣簡化選擇,有助於組織和集中足夠的精力來達成實在的成果。

    大·布魯克斯在《專注的藝術》文章中說,如果你想要贏得注意力的戰爭,不要對那些從資訊大雜燴中找到瑣碎分心之事說“不”,而是要對那些激發出你無盡渴望的事情說“是”,讓這些能激發無盡渴望的事情擠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目標的明晰性,輔以引領性指標積分板提供的簡單卻難以迴避的反饋,可以促使你達到此前從未實現的深度狀態。

    4.完工儀式提升產出價值

    研究顯示,人每天處於深度工作狀態的時間是有限的。完工儀式的習慣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完工儀式後的晚上,可以與朋友輕鬆交談,做晚飯的同時聽聽音樂,和孩子玩玩遊戲,跑跑步,都有注意力復原作用。做事更加深入,由此完成絕對多量且真正重要的工作。

    5.從關注中規劃出偶爾分心

    納斯發現:一旦人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要克服這個,就必須重新編排大腦,讓它可以從容地抵擋分心的刺激。策略就是要預先計劃好使用網路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路。

    與其偶爾從分心中拿出部分時間來關注,不如從專注中規劃出偶爾的分心,這種分心通常更容易抵擋。

    6.反覆做衝鋒練習

    找出一項優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務,設定一個硬性截止日期,然後用不懈的高度精力集中工作。

    剛開始的時候,一週進行這種實驗的次數不要超過一次——讓大腦提高強度,但也要給它休息的時間。

    每次衝鋒練習都會磨練注意力,增強我們抵禦分心的能力。

    7.記牌練習可以提升專注力

    只要你願意付出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專注的能力。

    書裡列舉了丹尼爾・基洛夫的例子,他在高中的時候,健忘又散漫。學業很差,最終被診斷為注意力缺失症。但是他透過記憶力訓練,竟然在大學畢業前贏得了全國性競賽的獎牌。前後差別之大令人驚奇。

    華盛頓大學的記憶力實驗室負責人亨利・羅迪格向我們揭示了這種轉變的原因:“記憶力運動員和其他人之間在認知能力方面最大的區別之一完全不在於能夠直接測量的記憶力,而在於注意力。”

    換句話說,學習記住一副洗過的牌,可以增強專注的能力,更輕鬆地進行深度工作。

    8.嘗試戒掉社交媒體

    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藝術,必須擺脫各種各樣的誘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

    而在所有可以佔用你時間和注意力的網路工具中,利用不當的社交媒體對深度工作的影響是最大。

    然後問自己兩個問題:

     ①如果我一直在用這種服務,過去30天會過得更好嗎?

    ②人們是否關心我有沒有在用這種服務?

    如果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是“否”,那麼就永久戒掉這項服務。如果你的答案是很確定的“是”,那麼就重新啟用這項服務。如果你的答案不太肯定或者模糊不清,那麼就自行決定是否重新使用這項服務。

    你會發現,這些讓你上癮的社交媒體,對你的生活來說沒那麼重要。除你的親朋好友外,真正關心你的網友很少,甚至可能沒有人會意識到你有沒有登陸。

    9.固定日程生產力培養稀缺思維

    卡爾·紐波特從不在5點半後工作。

    他把這種堅持叫做固定日程生產力。確定一個堅定的目標,在某個固定時間後不再工作,然後在工作中尋找提高產出的策略以達成目標。 該策略可以應用於大部分的知識工作領域。即使你不是教授,固定日程生產力也可以帶來巨大的收益。專注於固定日程生產力可以使你進入稀缺思維方式。

    採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選擇的時候會有所側重。嚴格縮減浮淺工作,保持深度,在解放了時間的同時,保證創造的新價值也不會減少。實際上,減少浮淺工作為實現深度節省了更多的精力,使產出比採用密集日程安排時更高。

    深度工作遠比大多數人所瞭解的強大。正是堅持使用這個技能,使得比爾·蓋茨抓住了突然而至的機遇,並開創了一項新產業,使卡爾·紐波特能夠在寫一本書的同一年裡,把學術方面的產出提高一倍。脫離思想不集中的大眾,加入那些能集中精力的少數人群,這是一個能讓你脫胎換骨的轉變。

    如果不想被時代拋棄,請深度工作,這是你將自己的頭腦發揮到極致,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的不二法則。

    最後引用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句名言: 不可能的事情經常發生,你最好有所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趕走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