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潤1337216
-
2 # Carnation的小晴空
所以我想說,尊重孩子的磨蹭吧,別讓孩子成為那隻流淚的蝸牛!
催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種正常現象,它能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適應外部世界。但是,當催促過多地表現在與孩子的關係上時,通常是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
經常被父母催促來催促去,孩子會質疑自己的生活節奏,認為是自己出了問題,要麼逐漸認同父母而變成一個同樣焦慮的人,要麼以一種極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憤怒。
當然,一味地指責家長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家長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社會現狀已經不存在有利於人體自身發展的節奏,找到一個適合照顧孩子和指導孩子的方式更是越來越困難。從深層意義上研究,熱衷快節奏,與時間賽跑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如果時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節奏,很累卻不能停下來,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需要戰勝某種恐懼:幼年對長輩和老師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消極狀態的恐懼,以及對抑鬱、空虛與迷茫感的恐懼。
作為家長,當務之急是嘗試和孩子一起放慢節奏去生活。這樣做不僅事關家庭生活品質,而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父母只教會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卻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產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豈不是一種失敗?而勾畫並形成各種概念的技能,孩子往往是在遊戲中獲得的。
放慢速度絕不僅僅是為了停下來喘口氣,而是為了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從而讓他了解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讓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玩耍,以促進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裡的微風這麼溫柔。
慢著!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
3 # 落葉無聲new
孩子一旦磨蹭,家長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催促,而且催促的話語往往千篇一律:快點,要遲到了,別磨蹭了,趕緊的,我說你沒聽見啊?這都幾點了?再不快點我不等你了……殊不知,家長這樣做正在扼殺親子關係。
這些催促,語氣直接並且反覆使用,透過這些字眼,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滿、急躁、埋怨、否定、不耐煩,直接引發了孩子的逆反情緒。
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被動攻擊”,在親子關係中,孩子處於弱勢的一方,無法直接對媽媽的行為表達不滿,就透過這種隱性的方式對抗。磨蹭,往往是孩子對抗父母的“秘密武器”。
更糟糕的是,催促往往把負面感覺和某件具體的事情緊密地粘連起來,最終無法剝離。我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嫌孩子吃飯慢,開始不停地催促,後來則火力全開,各種威逼利誘,吃飯本來是很享受的事情,結果變成了受罪,以至於一提起吃飯,孩子想到的不是美味,而是非常糟糕的感覺。久而久之,吃飯不再和美味相連,而是和這種糟糕的感覺徹底粘連在一起,就算孩子餓了,也會本能地抗拒吃飯。
反覆的催促,不斷地引發孩子的被動攻擊,親子雙方的衝突也會不斷升級,最終會影響親子關係的質量。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怪圈:越催越慢,越慢越催。家長明知道這樣會形成惡性迴圈,但也有自己的為難之處:不催促會更慢,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並非無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降低催促的頻率,等待孩子主動性慢慢顯現,在必須催促的時候,則用不帶責備的語氣表達願望。這個辦法非常有效,同時也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當然,要想降低催促的頻率,要儘可能地預留出更多的時間。
與此同時,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在每件事情上,都強化孩子的美好感覺。比如,一覺醒來的輕鬆,洗漱之後的潔淨與芬芳,吃飯的美味與享受,如果孩子想到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提取的感覺都是愉快的記憶,那麼,這種愉快的記憶就成了最好的潤滑劑,孩子也不會故意磨蹭。記得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吃飯,小侄子小侄女跑鬧了一天卻不肯喝湯,我們沒有催促他們,而是將盛湯的過程表演成“下雨”,他們看到滴滴答答的“雨水”,就很愉快地爭搶著喝起來。其實湯還是那碗湯,只是將喝湯的過程變得有吸引力。
一說到孩子的磨蹭,家長經常會尋求具體的方法,但這些方法有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常常會“水土不服”,其實,主要是親子關係的質量不同,導致同樣的方法卻結果迥異。因此,要徹底解決磨蹭的問題,最終極的辦法,就是改善親子關係的質量。
我們常常把磨蹭當成孩子的問題,其實,磨蹭往往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所以,我們不要總是想方設法改變孩子,而是致力於親子關係的建設。親子關係好了,孩子能愉悅地體驗,愉悅地溝通,那麼,磨蹭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
4 # 大耳象親子
首先,要明確問題是出在孩子還是出在父母自己。如果真的孩子太拖拉、磨蹭,那父母要堅定而溫柔的去對待孩子的問題,看如何處理;如果父母自己覺得其實沒有必要,每次催完孩子都很自責,更多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那麼,請關注自己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讓自己這麼急躁,去處理自己的部分。
-
5 # kaka媽媽
父母催促孩子多半是因為孩子打亂了父母自己的生活節奏,感到不耐煩多數還會訓斥孩子。沒有做到同理孩子,下意識的認為孩子的生活節奏應該與自己保持同步。而孩子的生活節奏比成人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例如起床慢是因為孩子的睡眠深,所以更難醒來,而吃飯慢則是因為孩子的腸胃系統消化能力沒有成人強勁,所以需要更長的咀嚼時間來確保消化吸收。如果孩子這種生活節奏長期被打亂,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激素分泌,對身體健康可能也會造成危害,性格也會出現各種問題,因為從小被催促,會更容易早熟,沒有耐心,反應遲緩,易煩躁。這些性格原因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困難。所以作為家長,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不是催促而是理解孩子,調整好自己的節奏,心態的同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書裡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彆著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的,他只是有點慢。
-
6 # 果果愛分享
父母無論對孩子做什麼之前應該先提醒自己一句,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孩子的發展,有他自己內在的規律,父母可以做的就是給孩子製造合適的環境,讓他健康成長。告知孩子,他接下來會有什麼事情要做,他需要多長的時間準備,孩子對自己的成長應該有知情權。那麼做家長的就會在很多時候放下焦慮,讓孩子自由成長。
-
7 # 美羊羊嘛嘛
家長催孩子吃飯快一點,催洗臉、催刷牙……你有一天停下不催了,孩子會覺得自己沒什麼事可做,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孩子也許在嘗試著做一件他特別感興趣的事,但父母一味的催促,反而打擾他的思路。甚至有的父母會幫忙做,這樣孩子好奇心沒有了,反而養成了依賴性。
父母不斷地催促,也會引起孩子的不滿,還有可能會促成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所以不管孩子在做什麼事,不要輕易的打斷他,不要催促他,要耐心的和孩子說,鼓勵他。父母要和孩子說,先做完一件事,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做事的效率會提高不少。
回覆列表
很多父母都有“催促”孩子做事的習慣,通常由早至晚,由催促刷牙洗臉到穿衣服,催促做功課到不要看電視,很多時候,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在“催促”孩子。其實,家長老催促孩子的危害大。 一、家長老催促孩子的危害大 如果孩子做事情,大人總是去催的話,孩子就會養成習慣,什麼事情都要別人催才能去完成,孩子就不會主動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缺少責任心。 父母凡事催促,孩子習慣了,會以為不催就不要做,更壞的會以為所有事都是爸媽的責任。 那麼,如果你經常催促孩子,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危害呢? 1、對父母形成依賴心理 孩子在生長髮育中,存在依賴心理是正常的,但依賴過度,卻會對孩子帶來不利。 當孩子還未正式上學時,孩子會充滿好奇心,不斷地去認識和嘗試新事物,並初步地去適應這個環境。可是,很多時候,當孩子想去嘗試的時候,也許做事情的速度比較慢,父母就不耐煩,總是催促孩子。 例如,有些小孩子出門的時候,會模仿大人,嘗試自己穿鞋子和襪子。可是,父母覺得他們這樣做比較慢,為了縮減出門時間,通常會阻止他們自己嘗試。由於父母的阻撓,孩子會覺得這種穿衣、吃飯、出門的事情,只是父母的事情,跟自己毫不相干。 孩子嘗試新事物的行為如果一味地遭到父母干涉,他們甚至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最後只能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潛意識裡會覺得,父母能夠幫忙解決任何事情,這對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2、孩子責任心減弱 孩子對自己凌亂的房間視而不見,不主動打掃,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犯了錯不敢承認,總是強調別人的過錯……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責任心的表現。那麼,孩子缺少責任心,也跟父母的催促有關。 例如,孩子外出之前,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帶少東西,就在孩子收拾的時候,不斷催促帶食品,帶衣物。由於父母的催促,孩子就會認為在自己每次出門前,父母總會催促自己,自己不需要有什麼責任心去記住該做的事情。 因此,父母在孩子做事情時,對其催促太多,只會造成孩子的責任心減弱,養成粗心的壞毛病。 3、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家長對著幹 對於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的孩子來說,世界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總認為孩子是在瞎鬧,於是經常催促孩子做別的事情,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位小女孩睡前很愛看漫畫書,但家長總是催促女兒去睡覺。在媽媽的經常性催促下,有一天,小女孩的逆反心被激起,不聽媽媽的話,反而跑去玩遊戲了。 其實,當孩子對某樣事情或者東西入迷時,父母首先應該給予理解,然後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解釋,而不是粗暴打斷催促孩子去做別的事情,這才會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 二、家長不催促,三招讓寶寶養成好習慣 1、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對於任何人來說,責任感都是十分重要的。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有益於他能夠儘快適應社會,承擔起照顧家庭,獨立完成工作的責任。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鍛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交給孩子的任務難度可以逐漸增加。做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交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果的評價,以便培養孩子持之以恆,認真負責的好習慣。最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按時去完全。讓孩子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2、幫孩子制定時間計劃 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這樣才能讓孩子懂得如何合理安排事情的輕重緩解。家長可以這樣訓練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項任務,比如,多久洗完臉、多久刷好牙,可以用小鬧鐘作為提醒的工具,讓孩子有一定的危機感。 當孩子做事情很慢的時候,爸爸媽媽要有耐心。尤其是孩子剛開始學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媽媽要多加鼓勵,“哦,寶寶做完了呀這麼快,如果再快點就好了,這樣我們玩下個遊戲的時間就多了”這樣反覆提醒,孩子就知道,只有及時完成了手頭的事情,才能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3、提升孩子做事能力,提升效率 要想讓父母不再催促孩子,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家長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往往對故事書很著迷,不如找一些有關名人守時的兒童讀物,讓孩子明白,如果不遵守時間,會給別人帶來多大的不便,這些生動的故事能讓孩子從中受到大的啟發。 提高孩子做事效率,父母可教導其相應的做事技巧。 例如,透過合理安排時間的辦法提高時間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動中,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後來提高效率,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或者同樣的事情可以用更少的時間。 如起床大小便之後就不能再回被窩耍賴了,要直接穿好衣服去洗漱,然後等待和家長一起去上幼兒園;再如,吃飯之前不能再看第二張動畫片的盤了,否則時間又被拖延過去了。 要改善這種“催命符”的壞習慣,為人父媽媽要學會下放責任,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孩子自覺完成該做的事情,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