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皇冠會保持

    親愛的家長,刷抖音嗎?哈哈~

    疫情期間刷抖音被這個段子霸屏了,我想,你一定知道“疫情第一週在家,有個熱情似火的老媽,兒子、女兒,今天你想吃啥?疫情第二週在家,有個冷漠無情的老媽...”不多寫了,這段影片被拍了N遍了,再寫我怕你都想吐。最近很長一段時間,家長們都在家裡輔導孩子作業,弱弱問一句,親子關係還、還好嘛?

    看到了被氣哭而發笑的媽媽,看到了喊兒子爸爸的爸爸,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啊,跪地求饒的家長,向天吶喊的家長,額,我在這裡就說一句“別鬧了,畢竟親生的”,哈哈哈哈~

    嗯哼,嚴肅,在這些精彩的影片中,家長沒動手,值得表揚!

    有的孩子就沒那麼幸運了,前天在我們同一個小區,從大門進去時碰到的,大約是小學4、5年級的男孩子,被爸爸拎著衣服,一路邊走邊踢,嘴裡唸叨著學習等瑣碎,哎,孩子吃力地抽泣,一直到我轉彎進樓,哭聲都還很大。

    除了這件事,我還想到之前發生在路邊的事情,也是爸爸打兒子,那個孩子還蠻大的,應該是初中的孩子了,站著沒比爸爸矮多少,但是爸爸很強勢地拳腳相加,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會如此氣憤,但,講真的,聽我一句勸,你就算氣出了高血壓,把孩子打進了ICU,有的事情,還真不見得有用,因為這個體罰本身就存在問題。它解決的是暫時性的問題,而根本性的東西,孩子根本沒理解。

    體罰有輕有重,較真的家長就說了,我不會那麼暴力打孩子。但是在這裡說白了吧,真的在氣頭上動手打孩子,當時會很解氣。在那個瞬間,所有的生氣都釋放出來的時候,很難控制,很多家長常常事後才後悔,有的會給孩子道歉。

    道歉不是完全沒用,但有的傷害已經造成了,這種傷害不是單純的身體難受,是種心理的懷疑、膽怯,根據孩子性格的不同,還有感受力的不同,有的孩子會一直記著,甚至憎恨。這對孩子身心發展都是非常不好的,這是破壞親子關係最大的傷害之一。

    有句大家都知道的話“不打不成器”,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家長覺得打孩子不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必須的,哎,醒醒吧!可能很多家長會有育兒的壓力,還有望子成龍的心切,其實有很大程度上是由教育需求和需求資源不匹配造成的,這些導致部分家長產生焦慮情緒,在這時候,我們成人要調整自己。

    我們平時教育孩子,要用有邏輯的結果教育孩子,而不是暴力,更不要把事情的結果導向體罰。比如孩子挑食或者鬧情緒不吃飯,那懲罰應該是錯過了飯點就沒飯吃了,而不是不吃飯一會兒得要捱打。

    為什麼很多家長都願意用體罰來教育孩子,其實不得不說,這真的很有用,尤其是小時候,兇一下,做做樣子都會奏效,可是,孩子大了就發現,沒用!完全沒用。你一句話沒說完,就給你懟回來,你要是敢動手,還得先思考一下能不能打得過。想想也是心酸啊,到頭來竟是如此場景~所以,還是算了吧。和平共處、有愛前行!

    打孩子還有一個不好的是,有的孩子會模仿這種行為,打人會被他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當他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生類似的事情。

    在任何一個關係、任何一種場景裡,在這裡都想講一句話:暴力是最愚昧的問題解決方式。你同意嗎?

  • 2 # 睿狼特訓

    1

    經常捱打的孩子也愛打人:孩子們的成長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喜歡模仿那些自己尊重的人。那些經常捱打的孩子,傾向於使用暴力手段或侵害行為來處理衝突。

    2

    打罵會貶低孩子的價值,孩子小時候並不知道如何表現自己的價值,他們對自我形象的認知,來源於別人的評價和感覺,特別是父母的評價,對孩子自我價值的建立更為重要,一個常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會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慢慢的從心底感覺自己很差勁,是個壞孩子,慢慢的,他們就會以壞孩子的方式來生存。

    3

    親情隨著打罵流失:打罵孩子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使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出現問題。試想誰會喜歡一個每天罵你,打你,的人呢?經常生活在打罵中的孩子內心的恐懼,自卑,憤怒,使得他們很難對人付出真情,也會從心底抗拒別人對他的愛。

    4

    沒有孩子會因為打罵而進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讓孩子感到自己責任的同時,還要讓他們相信自己是有有價值的人。打罵孩子就會貶低他們的價值,一個自我感覺很差的人是不可能自信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的。

    5

    打罵也會貶低父母的價值,有些父母習慣於簡單粗暴的打罵,認為用這種方式控制孩子最有效。很多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發現,還是越來越怕他們,可是很少能因為捱打而變得品行端正,很多打罵孩子的父母,在內心深處認為這種管教方式並不對,只是不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正確的教養方法?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打罵孩子。

    6

    打罵是虐待的前奏,大多數家長認為你對孩子的打罵是輕量級的,根本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當你選擇了用打罵方式管教孩子的時候,就不容得反抗,孩子越反抗就會遭到越強烈的打罵,直到他們俯首帖耳為止。一旦你選擇了對孩子體罰,就很難罷手,慢慢的就會演變成虐待。

  • 3 # 薩嘛喇

    糾錯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一.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需要春風化雨,也需要疾風驟雨,春風化雨是指我們對孩子要有春天般的溫暖和呵護,讓孩子從小有一個健康向上、積極Sunny的成長環境,注重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以便正確影響孩子的人生觀。疾風驟雨是指我們要讓孩子經歷風雨,經歷犯錯和糾錯。

    二.小樹如果需要長成參天大樹,不但需要Sunny雨露,也需要修剪枝丫,也需要驅蟲施肥。所以,在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要讓孩子知道,犯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代價的大小取決於錯誤的嚴重程度。這個時候需要的就是“糾錯”,比如,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掃地、擦桌子等,作為對孩子的適當懲罰,同時也讓孩子瞭解家長每天做家務的辛苦。

    三.一切的懲罰都是以教育為目的,而不是單純的體罰,甚至是虐待,體罰孩子,會給孩子的心理蒙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會給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帶來嚴重的災難,會給孩子的性格造成無法挽回的影響。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推崇對孩子要春風化雨和疾風驟雨相結合,讓孩子經歷犯錯,體會糾錯,同時在糾錯的過程中,塑造孩子的成熟人格和性格,糾錯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也許犯錯,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 4 # 彪悍讀書人

    教育孩子的過程,要不要進行體罰教育?

    首先,給出我的觀點: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體罰教育。

    在目前獨生子女居多、“賞識教育”甚囂塵上的背景下,“體罰”成了教育的禁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被當作“封建思想”封殺。

    應該說,“賞識教育”確有它的合理之處,是對原先“家長權威”教育的一種撥亂反正,對構建和諧家庭關係,起了較大的作用。

    然而,作為教育工作者,近些年來,我見過太多學生毀在賞識教育之下;有太多家長在子女面前,威信全無。他們希望學校早點開學,以為把神獸關進學校就能萬事大吉。須不知,長期在家作威作福的孩子,在學校往往也蔑視規則,心無敬畏。

    我自己的小孩讀一年級,我平時跟他關係很好。有時,我答應給他手機,玩一會遊戲。我會跟他約定時間,到時間就必須歸還手機。否則,將受到處罰。畢竟是小孩子,一玩起來難免停不下來。那天,我去收他手機,他不肯歸還。我跟他講明原因,他不僅不聽,竟然大哭大鬧起來。我告訴他,這樣的做法沒用,必須馬上停止,否則將要被打。我以前很少打他,他不當回事,繼續哭鬧。我拿出櫃子上的竹條,狠狠揍了一頓。要他明白,家裡有家裡的規矩,不是可以胡亂撒野的地方。

    小孩子總是在不斷嘗試中,探索世界的邊界。作為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明白,哪些是原則和底線,不能去觸碰。

    體罰,在家庭教育中,就像國家的核武器,不能沒有,也不能老用。沒有,就會軟弱無力;太多,就會雞犬不寧。

    我見過有些父母,動不動就打孩子。動起手來,不講規則,不看場合,全看心情。心情好,可以大事化小;心情不好,看你小子往哪跑。這樣的體罰,不僅起不到“威懾震撼”的教育作用,反而讓小孩子產生了“抗體”,以後估計“油鹽不進,百毒不侵”了。

    我們在體罰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白,體罰不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氣,不是為了解恨。就像魏巍筆下的老師,棍子下是含著愛的,你的目的是“促進孩子的轉變”。泰戈爾說:“只有熱愛人的才可以去懲戒人。”作為家長,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我們就可以去懲戒。懲罰的存在只有一個目的——讓孩子真正從內心深處實現自我反思與批評,而不是“屈打成招”。相比肉體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內心深處的羞愧。

    想起了作家畢淑敏的一篇文章——《孩子,我為什麼打你》,這是寫給被毆打過的孩子的:

    你像一匹頑皮的小獸,放任無羈地奔向你嚮往中的草原,而我則要你接受人類社會公認的法則……為了讓你記住並終生遵守它們,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誇獎、批評、恐嚇以及獎賞都無以建樹之後,我被迫拿出最後一件武器——這就是毆打。

    體罰,教育方式的一種有效補充。在家中,應該有這樣的一根“棍棒”,它如明鏡高懸,卻又不輕易出場。作為父母,也應該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雖然愛你,你要敢混蛋,就一定要揍你。

  • 5 # 石徑斜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自己教育兒子的親身實踐中來談論一下,看完我教育兒子的真實故事後,大家自然可以得出結論。

    我的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染上了偷我的零花錢的壞習慣。那時候還沒有網上支付,零花錢都是隨手放在兜裡,他也不敢多拿,我估計是一元二元,最多拿五元,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感覺出來兜裡的錢少了。

    後來有一次我們回老家,兒子的爺爺買東西時被人騙了,賣東西的給了他一張假的五十元的鈔票,他隨手放在電視櫃上,沒想到這張假錢被兒子盯上了,不知什麼時候偷偷藏了起來。我們回家後,兒子拿著這張假錢去我們小區的超市買東西,被老闆發現了,老闆告知了我們。我們透過和孩子爺爺溝通後弄清楚了事情真相,回來後我和老公商議教訓他一頓,講了很多道理,兒子表面上答應了,內心並沒有真正改正錯誤。

    兒子上四年級時,妹妹妹夫兩口子因為工作關係要到外地去,臨時把他家小一歲的外甥放在我家上學,和兒子在同一所學校。

    我兒子大一歲,倆孩子在一起後,背後揹著我肯定又拿過幾次錢,礙於妹妹家的孩子在,我沒大在意,只是背後把兒子批評了幾次。

    隨著倆孩子的長大,也是因為我的容忍和疏忽,他們膽子越來越大,在學期即將結束時,他們竟然商議好結夥一下子拿了我二百元錢。

    這次我牢牢捉住了他們偷錢的證據,因為頭一天單位發了500元的加班費,我放在褲兜裡沒動,第二天去買東西時發現少了200。我打電話問老公,老公說沒動我的錢,那一定就是這兩傢伙偷拿了,而且我估計兒子一定是主謀。

    晚上老公回來,我們倆人商議,這次一定要徹底教訓兒子一頓,要不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後患無窮。老公悄悄去買了一條繩子,又去小區的柳樹上折了一根柳條。第二天晚上我們都回家後,先不急著做飯,把兒子和外甥分開,我們兩人一人審一個,看來倆人早訂了攻守同盟,怎麼也不承認拿了錢。我老公就虛張聲勢,拿出繩子,在我的幫助下,扒下兒子的外衣,把兒子綁在客廳的門上,讓外甥站在一邊看著。他拿出柳條寄到我的手上,讓我動手,我知道他是怕自己下手重了傷到兒子骨頭。

    我揮起手,用力一下抽在兒子屁股上,這傢伙真倔,咬牙硬是不吭聲 。我自己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真切地體會到了那句“打在兒的身上,疼在孃的心上”的話,但是還是狠下心,邊抽邊教訓,讓他說出實話。他疼得直哭,就是不承認,在一邊看的外甥看到這個陣勢害怕了,哭著讓我不要打哥哥了,承認是他和哥哥偷拿了錢,兒子看見外甥承認了,終於也承認了。他邊哭邊說了事情經過,還有另外平時幾次偷拿的幾元小錢,我拿出筆,一一記錄了下來。然後,我和老公解開繩子,把他放開,讓他在反面寫好保證書,以後保證永不再犯這樣的錯誤,這張記錄和保證書我一直留到兒子上高中才悄悄燒燬。

    那一晚,聽著兒子睡夢中的“哎呦”聲和抽泣聲,我也好幾次偷偷流淚,但是直到今天,我也從沒因為那天自己的狠心而後悔過。從那以後,兒子再也沒有偷拿過一分錢,直到現在快要30歲,即將成家立業。

  • 6 # 學著遛娃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家長都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因為孩子大大小小的問題而大動肝火,甚至在忍無可忍的時候對孩子破口大罵,動手就打。我開始也是這樣對待孩子,後來發現越打越叛逆,從他的眼神中你看到的是他的恐懼、委屈、和仇恨,他沒有認識到錯誤,只是屈服,因為現在打不過你,生活上還需要你。後來和老師溝通我才明白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不能打罵孩子,更不能進行體罰。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懂規矩,明事理,體罰反而會激起逆反心理。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理智的思考孩子所犯的錯誤,心平氣和的達到教育目的。只有尊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只有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進步。打罵體罰不可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從味道判斷咖啡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