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新生兒需要了解哪些注意事項?
4
回覆列表
  • 1 # 愫顏72224228

    新生兒需要注意1防吐奶,頭部要側著以免嗆到氣管,2大便後要及時清理,以免汙染面板.3注意保暖新生兒脂肪少,體溫偏低.4注意脖子,腋下,腿盤,屁股有沒有淹,這個要特別注意新生兒面板嬌嫩

  • 2 # Doraemon1090

    直奔主題吧,新生兒護理真的是必須細心、耐心、愛心都得具備啊!

    1、新生兒黃疸

    這個真的是老生常談,孩子在醫院的時候還有醫生每天查,回家就得自己多注意觀察了!讓寶寶多吃多拉,能不吃藥是最好,因為那個藥是涼性的,雖然寶寶吃了透過拉肚子的形式把黃疸排出去了,但是對寶貝的腸胃是個考驗!但也得聽醫生的,出院的時候醫生如果讓吃,還是要吃的!如果覺得嚴重了一定要及時去醫院,不可存僥倖心理,最後受傷害的是寶貝!

    2、新生兒溢奶

    我找的月嫂不靠譜,在她的護理下,孩子幾乎每次吃完奶都要吐出來幾口,當媽的玻璃心實在受不了,怕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把寶寶嗆著也不知道!後來就不依靠月嫂了,每次吃完奶我自己抱著寶寶一定要拍嗝,無論吃奶粉還是母乳,如果拍不出來就要多抱寶貝一會,最大限度的防止寶寶溢奶或吐奶!剖腹產,沒日沒夜,月子裡真的是不堪回首!為了寶寶,很多時候都忘了自己的疼痛了!所以,找月嫂一定要注意,我是吃了很大虧了

    3、新生兒腸絞痛

    也叫黃昏鬧!新生兒按道理除了吃了就是睡!如果寶寶哭鬧的很厲害,那肯定是不舒服!每天臨近晚上寶寶哭鬧的時候,千萬別想的由著他哭鬧,累了就睡了,再或者不能一哭就抱,怕慣壞!寶寶這是不舒服,一定要抱起來多安撫安撫,或者給捂捂小肚肚,這樣寶寶能舒服點,也能有安全感!對寶貝的身心都是有好處的!

    4、新生兒溼疹

    我寶貝有一段時間溼疹很厲害,最後醫生說乳糖不耐受!不要瞎給寶寶亂塗藥,一定要聽醫生的!溼疹容易反覆,所以家裡溫度溼度一定要適宜,慢慢也就自己下去了!

    5、新生兒肚臍護理

    這個一定要重視!每次洗澡要把肚臍保護好,洗完澡以後記得給寶貝消毒換紗布,再用肚圍包好!臨出月子也就退了!

    ………

    挑重點的就說這麼多吧,其實還有很多需要爸爸媽媽注意,一定要有耐心的面對寶貝出現的每個問題!㊗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平安快樂的長大~

  • 3 # 好多小米米米米

    新生兒肺炎,要注意房間通風空氣等問題,最重要的是新生兒千萬不可以感冒!注意保暖!但是也不可以穿太多,穿太多會長痱子;還有尿布疹,紅屁股,更換尿不溼一般是三小時一次,但是如有大便我一般都是立馬更換並且用清水洗淨,溼紙巾我一般是直接放溫水裡面當作洗屁股的手巾,洗完後再用紙巾吸水,上粉,再穿紙尿褲,一天儘量讓寶寶有5到10分鐘的時間不抱紙尿布,讓屁屁接觸下空氣!

  • 4 # 使用者5888984772

    新生兒是指baby從出生到滿月的這段時間。面對一個鮮活生命的降臨,伴隨著第一次做母親的欣喜,新媽媽要面臨接下來的一系列新問題:黃疸、吐奶、打嗝、便便、溼疹、紅屁屁等等,任何一點症狀都會讓新手媽媽緊張不已,恐怕寶寶有什麼閃失。

    1·寶寶出生後多久出現黃疸?如何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

    寶寶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黃疸,4-6天達高峰,一般10-14天就會消退。寶寶的各項情況都很好,吃奶有力、四肢活動好、哭聲也響亮,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媽媽可以每天讓寶寶曬曬太陽,Sunny中的紫外線有利於黃疸的消退。曬太陽時,要直接接觸Sunny,不能隔著玻璃,讓寶寶的面板儘量多一點裸露出來,但要注意不要讓Sunny直接照到寶寶的眼睛。還要保持寶寶大便通暢,以促進膽紅素的排洩。

    媽媽要學會區分黃疸的輕中重。輕度黃疸表現為鞏膜(即眼白)發黃,且膚色發黃。中度黃疸表現為軀幹前胸、後背、四肢泛黃,需要儘快就醫,針對中度黃疸,可先行藍光進行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重度黃疸時,新生兒的手心腳心都發黃。判斷時,家長先用手按壓一下新生兒的手心、腳心,觀察顏色變化。重度黃疸持續不退,可能預示著肝臟方面疾病。

    怎樣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的黃疸呢?如果黃疸具備下列情況之一時,可能為病理性黃疸,一定及時就醫治療:

    ①在生後二十四小時內黃疸即相當明顯。

    ②黃疸遍及全身,呈澄黃色,並在短期內明顯加深。

    ④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而尿色深黃。

    ⑤全身狀況不正常:發燒、食慾不佳、精神不好、兩眼發呆。

    2·寶寶得了溼疹怎麼辦?

    小兒溼疹多在出生後1個月左右出現,早的在生後1-2周即出現皮疹,主要發生在臉頰部、額部和下頜部,嚴重時可累及胸部和上臂。

    針對寶寶溼疹,媽媽要對症下藥。首先尋找病因和過敏源,注意過敏食物,除了奶粉和米粉,蛋黃也要多加小心。新增輔食時,每樣東西至少吃三天,沒有過敏反應,再吃新的一種。母乳餵養的媽媽也要注意飲食,海鮮、豆製品、花生、瓜子、牛奶、動物的肝臟、辛辣的東西儘量都不要吃,以防寶寶喝了媽媽的奶引起過敏。

    護理時注意避免寶寶受到外界的各種不良刺激。如非純棉製品、非中性洗衣劑、過熱的洗澡水、較硬或過於寬鬆的衣物磨擦,尤其是乾燥的空氣,都會使寶寶的溼疹反覆發作。溼疹部位不要接觸過熱的水,洗的時候少用洗滌用品,不要用鹼性的皂液。不要塗抹護膚類東西,可以用消毒的植物油(如橄欖油)或石臘油擦拭。天氣好時經常曬太陽,紫外線是最好的殺菌武器。寶寶居室注意保持通風乾燥,注意室內衛生,室內溫溼度要合適。溼疹十分痛癢,寶寶常會用手抓撓,媽媽要經常幫寶寶剪指甲,還可以給寶寶做個小手套,套在手上,以免抓傷面板而引起細菌感染。

    3·怎麼預防寶寶吐奶?

    嬰兒哺乳後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溢奶,即嘴角有少量奶水流出。一種是吐奶,即譁一口吐出奶來。出現溢奶和吐奶的原因是新生兒腸胃發育不完整,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連線食管處的賁門較寬,關閉作用差,連線小腸處的幽門較緊,而新生兒吃奶時又常常吸入空氣,奶液容易倒流入口腔,引起吐奶。  

    首先媽媽要弄清楚寶寶是吐奶、還是溢奶,這兩者的含意不同,原因和處理方法也不一樣。吐奶的量比較多,可發生在餵奶後不久,或半小時以後,吐奶前孩子有張口伸脖、痛苦難受的表情。溢奶則量少,多發生在剛吃完奶時,一般吐出一、兩口即止。

    吐奶是嬰兒常見的現象,有兩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全身性或胃腸道疾病時的一個症狀;二是嬰兒胃腸首的解剖生理特點容易發生吐奶。吐奶頻繁的新生兒要側頭睡,以免嘴裡殘留的奶汁吸到器官或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

    如果寶寶把所有吞嚥下去的東西有力的噴吐出來,胃酸或嘔吐物可以噴出幾十公分,這是噴吐,出現這種狀況時,立即給寶寶推天柱骨,揉板門,這兩個手法是和胃止嘔的。同時要給寶寶斷食一段時間。

    防止吐奶,首先不要讓孩子吃的太急,可以用一種剪刀式的哺乳方式,將母乳的乳腺導管壓住幾個,減緩奶流速度。還要讓寶寶少食多餐。給寶寶餵奶時,儘量豎著抱。每次喂完奶後要給寶寶拍嗝,如果寶寶胃裡有空氣,就能在吃進更多的奶之前排出去。寶寶穿的衣服和紙尿褲一定不能太緊,給他拍嗝的時候,不要把寶寶的肚子壓在你的肩膀上。儘量不要在寶寶剛吃完奶的時候,就帶他坐車出去,因為當寶寶坐在嬰兒汽車座椅裡時,他的胃也會受到擠壓,造成吐奶。寶寶吃完奶後,儘量讓寶寶保持直立的姿勢半小時左右。如果寶寶睡覺的時候容易吐奶,媽媽可以把寶寶的頭抬高一些。

    孩子偶爾吐一次奶,精神也很好,媽媽不必緊張。如果寶寶吐奶次數增加,甚至一吃就吐,生長髮育減慢或不生長,而且吐出來的東西多是奶塊,要儘快就醫。這可能是一種新生兒疾病,叫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可以透過B超診斷。如嘔吐物內有膽汁,或肚子一天天脹起來,也可能是先天性疾病作祟,應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4·寶寶總哭鬧是怎麼回事?

    哭是寶寶尋求幫助的唯一方式。正常生理性哭鬧多數是有要求,常是因為餓、口渴或尿布溼、環境溫度過低或過高引起的。一旦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哭鬧就會停止。哭還是寶寶的語言,正常新生兒每天總會哭幾陣的。假如很安靜,不哭不鬧,顯得太“乖”了,媽媽反要引起注意,要判斷一下寶寶的大腦發育是否正常。

    有些哭鬧無論媽媽如何抱、哄,都止不住,就要考慮病理性:

    1.腦性哭鬧,可能是患有腦炎等腦部疾病。當寶寶兩眼發呆,哭聲是突然的、短促而不婉轉的尖聲高音調時,常是腦部有病的跡象,這種哭鬧是持續、反覆的,不分白天黑夜。

    2.有時候寶寶突然性大聲哭叫,哭時面部漸紅,口周蒼白,腹部脹而緊張,雙腿向上蜷起,雙足發涼,雙手緊握,抱哄餵奶都不能緩解,這就是腸絞痛。腸絞痛是小兒急性腹痛中最常見的一種,常常發生在夜間,從出生後2周開始,持續到4個月。發生腸絞痛時,媽媽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揉肚子:在手上塗一層嬰兒潤膚霜或者嬰兒油,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揉寶寶的小肚子,有助於排除腸道內的氣體。

    餵奶:這是最容易讓孩子恢復平靜的辦法,吸吮讓寶寶擁有安全感,吃母乳還能有效的防止牛奶過敏的發生,所以,這通常也是媽媽們最先想到的招數。

    襁褓:用小被子將寶寶輕輕包裹起來,讓寶寶在襁褓裡尋找最熟悉的記憶。襁褓的作用相當於媽媽的子宮,被包裹的感覺可以使寶寶找回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身體上的不適會逐漸減輕,慢慢安靜下來。

    側睡:可以利用側睡枕將孩子保持在側臥位。這樣的姿勢對孩子的腹部有一定壓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腹部疼痛。

    聲音的模仿:用嘴在寶寶耳邊有節奏的發出“噓噓”的聲音。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一直與媽媽腹部大血管內血液流動的聲音相伴,這種聲音是有節奏且間斷的。熟悉的聲音會讓寶寶有安全感。

    輕晃孩子或保持其趴著玩:將寶寶面朝下放在腿上,輕輕搖晃,也能起到一定的鎮靜效果。寶寶在子宮裡通常是頭朝下,平時媽媽在活動時,子宮裡的寶寶也會感受到輕輕的晃動,和這個動作的感覺比較相似。有時將孩子置於俯臥位也會獲得一想不到的效果。

    換個環境換個人: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怎麼也搞不定的小人兒,帶到醫院,竟然呼呼睡得正香,或者索性交給爸爸,爸爸卻覺得媽媽是小題大做,因為在他的懷抱裡寶寶很快就停止了哭泣。

    3.潛在感染,父母要密切觀察新生兒手腳活動是否自如,觸控其身體某些特定部位時哭聲加劇,應仔細檢查該部位有無異常。寶寶哭聲無力或哭不出聲則提示病情嚴重。

    5·寶寶為什麼睡覺不踏實?

    寶寶的睡眠和成人不一樣,分為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寶寶每經歷15-20分鐘的深度睡眠後會經歷65-70分鐘的淺度睡眠,在寶寶真正清醒過來之前還可能經歷數次略為清醒之後又進入淺度睡眠的過程。因此,如果發現寶寶睡眠時間短,睡得不安穩,睡覺時動來動去、偶爾哭鬧一兩聲,都是正常的。媽媽太過緊張,會讓原本處於淺睡眠中的寶寶醒來,慢慢就會養成哄著入睡的習慣。

    寶寶睡眠不安穩媽媽還要考慮以下問題:肚子餓;尿布溼了;脹氣;面板癢、痛;白天睡太多;太冷或太熱、奶嘴掉了、心愛的玩具沒在手邊或心理上感覺需要媽媽的關愛;環境吵鬧;寶寶生病等,排除了這些因素,寶寶就可以一覺到天明瞭。

    6·寶寶老打嗝怎麼辦?

    新生寶寶吃得太急或吃得哪裡不對時,就會持續打嗝。新生兒打嗝多為良性自限性打嗝,沒有成人那種難受感,打一會兒就會好。寶寶打嗝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中指彈寶寶的足底,讓寶寶哭,哭聲停止後,打嗝往往也就停止了。如果媽媽用了這個方法發現效果不大,可能是媽媽心疼寶寶,不捨得用力,導致寶寶哭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不夠,可以再用點力試試看。除了彈足底,媽媽還可以按揉寶寶的內關穴。內關位於寶寶手腕的前部,把食指放在與手腕前部相對應的手腕背部,輕輕擠壓按揉。還可擠壓寶寶胸部,媽媽面對寶寶,兩手張開握住寶寶胸部兩側(拇指放在前胸部,四肢放在後背部),輕輕擠壓一下,再鬆開,反覆幾次。除此之外,用力摩擦手掌,感覺手掌很熱的時候,再用掌心捂住寶寶的肚子,輕輕按摩幾下。或是給寶寶喂點水或喂點奶,都能讓寶寶停止打嗝。

  • 5 # 西柚媽媽

    新生兒需要注意的事項非常的多!!!就算都注意了也是會手忙腳亂!根據我的兩次生產經驗,我有以下的幾點建議:

    1.儘量讓寶寶出生後的頭兩個小時裡和媽媽在一起,因為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寶寶透過和媽媽的肌膚相親,有助於穩定寶寶的心率,呼吸,體溫,有助於乳房反應,泌乳,還有助於減少媽媽的焦慮。

    2,剛出生的新生兒,胃只有小石子那麼大,而且他也吃不到多少奶,他沒有多少尿布要換,他會有很黏很黑的大便,這就是胎便。

    3.儘快讓寶寶吮吸。那吃多久,吃那邊,吃幾次?只要寶寶有吃奶的積極性和熱情,想吃幾次吃多少都可以。

    4.一般的黃疸不必擔心,多吃母乳。

    其實我最想說的是,新生兒,最需要注意的是媽媽要好好休息,要相信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越南自由行,如何制定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