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殘垣草

    謝邀,天地會的前生據說是興起於明朝後期的“拆白黨”,是一個民間組織,其成員多以行騙為主,組織相當嚴密,行騙的物件大多針對黑勢為和不良的利益集團,屬於行俠仗義的那一種,明政府多次對其實行鎮壓,但因局勢動盪如願,後清朝建立,繼讀受到打壓,為了反對壓迫,於是在康熙年間,聚集成了一個有規模的組織,這個組織取名天地會,宗旨:反清復明,首領韓志幫,初期在西北一代活動,隨著江湖豪傑和反清志士的加入,隊伍逐漸壯大,勢為擴充套件到中原,他們懲兇除惡,扶危濟貪,深受百姓歡迎,清庭自感受到威脅,於是派反鎮壓,由於沒有優秀的軍事領袖和更先進的政治思想,加上清庭正值實力不減,經過幾次對絕,最終失敗,餘眾分散轉移至地下,後來又組識起來,改成了“洪門會”,繼續鬥爭,由於八旗的衰落,洪門會終於沒有被消滅,後一百多年間一直堅持鬥爭,不過不象其前生天地會那樣轟轟烈烈了,後清庭與英法,與八國交惡,再無力顧力了,後來洪門會發展到了海外,辛苦亥革命時期大力支助過孫中山,如今洪門成員仍有幾十萬,遍佈世界各地,為新中國做過不少貢獻。

  • 2 # 歷史有妖氣

    關於天地會的起源,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鄭成功、陳近南創立說。

    清末,陶成章著有《教會源流考》一書,其中提到天地會的起源:“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塗炭,又結秘密團體,求光復祖國,而洪門之會設也。何謂洪門?因明太祖年號洪武,故取以為名。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故又名天地會。始倡者鄭成功,繼述而修整之者,則陳近南也。”

    這個說法成為天地會起源的主流觀點,認為天地會是洪門的別稱,創始人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被取了一個“萬雲龍大哥”的代號,為了紀念“萬雲龍”,天地會會眾常自稱為“萬家兄弟”。

    繼任者是鄭成功的部下陳近南,又名陳永華,字復甫,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其父同安縣教諭陳鼎。清兵攻破福建,陳鼎自殺殉國。鄭成功在廈門起兵,23歲的陳永華投奔鄭成功,被其譽為“今之臥龍”,讓其擔任諮議參軍,並擔任鄭成功長子鄭經的老師。後來,鄭克臧監國,陳永華遭馮錫範、劉國軒嫉恨排擠。康熙十九年(1680年),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隨後病逝。

    金庸先生小說《鹿鼎記》採納了這一觀點,並將之發揚光大、廣為流傳。“為人不識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成為金庸武俠世界裡最廣為流傳的諺語之一,與之媲美的只有“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二是“南少林”創立說。

    嘉慶十六年(1811年),清朝官兵在廣西東蘭州武緣縣搜獲一本《天地會會簿》,記載了天地會的一個起源傳說:

    康熙十三年,西魯國(可能是“羅剎”的諧音,俄羅斯古稱)入侵國境,清朝官兵抵擋不住,張貼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許諾只要是打敗西魯國,一定封侯賜爵。福建南少林寺的和尚們主動揭榜請纓,上了前線,不料回國後,康熙違背諾言,卻火燒南少林。五個和尚僥倖逃脫,在廣東省惠州府石城縣高溪廟遇到萬雲龍大哥,大家一同結盟,歃血盟誓“反清復明”,組織了天地會。

    因為這個高溪廟是天地會的成立地點,所以才有“地振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的天地會切口。

    三是洪二和尚創立說

    清朝乾隆年間福建地方官員汪志尹的《敬陳治化潭泉風俗疏》其中提到“閩省天地會,起源於乾隆二十六年,漳浦縣僧提喜首創”,提喜,一名塗喜,名鄭開,乳名洪,排行第二,俗稱洪二和尚,乾隆二十六年在漳州府漳浦縣高溪廟創立天地會,還創造了天地會的H指口訣。如“三指按住胸膛”,“接煙遞茶俱用三指”的聯絡暗號。

    三種說法莫衷一是,但是無論哪種說法更符合歷史原貌,天地會都是與“反清復明”息息相關的。

    天地會崇拜關羽,會詩《關聖對》:“英雄豪傑定乾坤,萬里江山共一輪。爭天奪國一點紅,露出根機劍下亡。”

    他們喝茶的儀式很有意思,若三人一起飲茶的時候,先要把茶杯擺成品字行,意思是要格外尊重二哥關雲長,然後再擺成一行,意為兄弟同心,一飲而盡,稱其為“桃園茶”,還要唱詩“三點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門莫通風。養成銳勢從仇日,誓滅清朝一掃空。”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之叔伯,林爽文率軍劫獄反抗,號稱50萬眾響應,攻下彰化,殺臺灣知府,自稱盟主大元帥,建號順天,屬於天地會反清復明影響最大的一次。

    起兵雖然失敗,但是天地會的影響一直到辛亥革命。

  • 3 # 飲水君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我們知道天地會,差不多都是拜金庸老爺子所賜。韋爵爺、青木堂、反清復明……這些都是真的嗎?今天就來說說“天地會”的前生今世。

    天地會,又稱洪門,是中國近代幫會史上,會眾最多、勢力範圍最廣、存在時間最長、影響力也最大的一股民間力量,與青幫、白蓮教並稱“紅花綠葉白蓮藕”。

    關於天地會的來歷,有三個版本:

    1.小說中的天地會

    《鹿鼎記》中天地會五祖之一的蔡德忠就痛說過“革命家史”:“本會的創始祖師,便是國姓爺,原姓鄭,大名上成下功。當初國姓爺率領義師,進攻江南,圍困江寧,功敗垂成,在退回臺灣之前,接納總舵主(陳近南)的創議,設立了這個天地會”。

    他還介紹了天地會的創立時間:“七月二十五日丑時,是本會創立的日子時辰。”因鄭成功“圍困江寧,功敗垂成”是在1659年,出金門攻打臺灣是1661年,可見金庸筆下天地會,創立於順治十六年到十八年之間,是由陳近南創議,鄭成功一手創立。

    2.民間傳說中的天地會

    清嘉慶年間,廣西巡撫在一名天地會成員家中搜查到的《會簿》中如此介紹:

    明亡,崇禎皇帝自縊,他的妃子李氏逃出宮外,誕下一子,留下明室的一支血脈。

    康熙年間,福建莆田南少林寺中的僧人幫助朝廷平定叛亂,得勝凱旋後,反被誣謀反。朝廷派出八旗兵,火燒南少林,意圖斬草除根。只有師徒六人成功逃脫,從此亡命天涯。

    這師徒六人,為首的是師尊萬提喜,法號雲龍。康熙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六人行至長沙、漢口,看到水上浮起一個白石香爐,爐底刻著“興明絕清”四字。

    六人得此昭示,歃血為盟,拜萬雲龍為大哥,另五人為五祖,借用明初洪武年號,指洪為姓。尋得李妃所生小主洪英,另邀集一百零八人,打起反清復明的大旗。

    3.學者筆下的天地會

    研究中國近代秘密社會史的著名學者戴玄之教授在其著作《中國秘密社會與秘密會社》中,提出天地會創始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創始人也不是鄭成功,亦非陳近南,而是萬提喜。

    乾隆年間,閩浙總督伍拉納和福建巡撫徐嗣抓捕到天地會一名會眾,審訊獲知為首的是名叫提喜的和尚。

    這位會眾口中的提喜和尚,便是戴玄之教授所說的萬提喜,他原名鄭開,法號提喜。因乳名洪,排行第二,故稱他為洪二和尚,生於福建省雲霄縣高塘村,最初在本村寅錢寺出家,後來到高溪觀音亭為僧。

    乾隆二十六年,他創立秘密組織,取“人生以天地為本”之義,定名天地會,會眾以結拜弟兄相稱。許多底層老百姓入會,也不是為了反清復明,只是想找保護身家性命的靠山。

    天地會與革命黨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創立的政治組織,大多與天地會有淵源。

    陶成章在浙江仿照天地會的架構創立龍華會,光復會就是由此發展而來,鑑湖女俠秋瑾也是成員之一。

    孫中山建立的興中會,早期的會員就有天地會的首領鄭士良、洪門會眾陳少白、尤烈。

    辛亥革命時期,海外洪門組織不僅為革命黨人提供經費支援,而且派人直接參加革命。革命失敗後,海外洪門也成為革命黨人的重要避難所。

    辛亥革命領導者之一譚人鳳寫道:“革命之成,實種於二百年於前之洪門會黨……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迴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天地會的轉型升級

    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門第四次懇親大會在舊金山召開,主要內容是:決定以洪門致公堂為基礎,組織華僑政黨,定名中國致公黨,透過《中國致公黨黨綱》。

    這次會議是致公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此後,致公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天地會實現華麗轉身,從江湖幫派發展成為近代政黨。

  • 4 # 江雪寒

    早期,有關天地會的起源,說法非常之多,即:鄭成功創立天地會說;始於康熙十三年甲寅說;始於雍正十二年甲寅說;福建藤牌兵創立天地會說;始於明季說;始於乾隆二十六年說;始於乾隆三十二年說;始於雍正年間說;始於雍正初年說;以“萬”為姓,群傑再創立天地會說。

    天地會,清代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以拜天為父拜地為母得名,又稱“洪門”,是近世華人世界最大的民間社團組織,其成員,最初多為農民或由破產農民轉化而成的小手工業者、小商販 、水陸交通沿線的運輸工人及其他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者。以後成分日益複雜,但仍以下層窮苦人民為主。“三點會”、“添弟會”、“小刀會”、“袍哥會”、“哥佬會”等要麼是洪門的另名、要麼是洪門的分支或分派。1854年7月5日,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在佛山起義。天地會以反清復明,順天行道,劫富濟貧等為口號,反映了當時平民的民族觀念和反對階級壓迫的要求。

    傳說中康熙帝徵調福建莆田南少林高手為軍官,遠征西藏之虜,凱旋後,卻有人誣告這些高手意圖造反,於是朝廷派八旗兵,火燒南少林寺,將之除滅。有五個少林俗家高手逃脫不死,從此痛恨清庭,請萬雲龍做首領,陳近南做軍師。建立洪門,是為“洪門五袓”,以“天父地母”,立誓反清復明為己任,故稱天地會,尊鄭成功為開山老祖。

    清廷嚴禁秘密結社的活動,在清律中有明文規定。但天地會反對滿漢地主階級封建統治的活動從未停止。天地會在清代曾多次發動武裝鬥爭,重要的有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臺灣陳周全起義,嘉善起義。鴉片戰爭後,天地會發動的武裝起義,影響更大。重要的有咸豐元年至五年廣西大成國、昇平天國起義,廈門小刀會起義﹑上海小刀會起義。

    其中太平天國時期,天地會的活動甚為活躍,其首領洪大全(焦亮)﹑羅大綱等都曾率領會眾參加太平軍,在兩廣地區天地會建立的大成國﹑昇平天國﹑延陵國等短期政權,也配合了太平天國的鬥爭。

    辛亥革命時期,天地會及其分支積極參加和支援革命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海外的洪門組織,不僅在經費上對革命黨人給予大力支援,而且派人直接回國參加革命。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譚人鳳在《社團改進會意見書》中寫道:“革命(辛亥革命)之成,實種於二百年於前之洪門會黨”“在運動之初,惟洪門兄弟能守秘密。發動之後,亦惟洪門兄弟能聽指揮。”“人無論遠近,事無論險夷,人人奮勇,個個當先,卒有武昌起義,各省迴應,不數月而共和告成,軍隊之功,實亦洪門兄弟之功。”

  • 5 # 聊史侃大山
    天地會的創立,目前有兩種主張:一是康熙說(起源於康熙時期);一是乾隆說(起源於乾隆時期)。

    這兩種主張中又各有幾種說法。

    例如“康熙說”:有鄭成功創立天地會、“以萬為姓"集團創立天地會、明朝遺民創立天地會、福建藤牌兵創立。這一論說的觀點主張:天地會的產生根源於清朝初期的滿漢民族鬥爭,因而認為天地會的宗旨是"反清復明"。“乾隆說”:這一學說也包含了幾種說法

    起源於乾隆二十六年(嘉慶間,福建巡撫汪志伊在《敬陳治化漳泉風俗疏》中確認了這個說法:“閩省天地會起於乾隆二十六年。”)、乾隆三十二年

    乾隆說認為:天地會初創初期並沒有明確的反清復明宗旨。這一宗旨要到嘉慶年間才有所反映,因而是底層百姓的自衛反抗組織。

    綜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在於對“”西魯故事”的解析不同。那麼究竟西魯故事是怎樣的一個故事,那背後又都隱藏著那些不為人知的情節呢?我們先來看這個故事:

    根據顧頡剛先生的歷史層累說,對於一個傳說,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對於這一傳說的解讀會使得故事的中心人物和情節更加豐富。因此對於這一西魯故事免不了會有穿鑿附會之嫌。

    考究一個事件的起源,離不開對當時社會背景的考察。

    天地會的產生,源於清中葉商品經濟發展和底層社會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

    我們來看當時社會背景都是怎樣的

    一、經濟條件

    清朝到了康乾時代,隨著社會穩定,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在勞動關係上出現了一些新現象。經濟作物的發展又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這些也都為人口的膨脹和流動提供了一些條件。

    二、宗族械鬥

    《清高奈實錄》裡面記載了當時東南沿海一帶的械鬥情況,以福建為例,當時在清高宗實錄中這樣的記載,很是常見:

    閩省民風,向未淳厚,如淳、泉、俗悍民習,最稱難治。

    閩省習氣驕悼,兵民人等、聚眾抗官、放火械鬥、拆屋劫商、諸案累累。

    三、清初的人口膨脹和流動,這一時期的人口是急劇暴漲的,

    乾隆初年,比之清初雖然己大幅度增加,但也只有一億四千多萬。到了道光二十年,人口已猛増到四億一千萬之多,成為世界上人曰最多的國家。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天地會的起源傳說見於內部流傳的秘密文書,一般稱為“會簿”。學術界使用較多的會簿目前均已出版,主要有下面幾種。最早的姚大羔會簿查獲於1810年,但一直深藏於清宮檔案中,1960年代初首先由蔡少卿重新發現於中央檔案館明清部(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0年全文收入秦寶琦主持編輯出版的清宮檔案資料集《天地會》第一冊,由此逐漸為學界所知。

    1985年,廣西田林縣發現一部會簿,據整理者分析,其形成時間不晚於1828年。其餘各個版本的起源傳說,情節發展的線索與姚大羔本大體相同,只是具體細節各有差異,具體內容如下: 崇禎十二年,李自成造反被奪江山後,走出西宮娘娘李神妃。起至伏華山,懷胎後走至雲南高溪廟,生下小主,蒙上天庇佑,又蒙萬家恩養。十六年六月初六日,開封府天水衝出有劉伯溫碑記。(1)康熙年間,有西魯番作亂。康熙主掛起榜文,誰人徵得西魯番者,封得萬代公侯。(2)甘肅省有一位(座)少林寺,內有總兵官,掛起先鋒,受了帥印。印是鉎鑄的,重二斤十三兩。印寫囸山二字為記。少林寺人等就領先鋒,就去徵西魯番。不用一兵將,只得寺內一百二十八人,就與西魯番交戰對壘。西魯番敗走,死者不計其數。少林寺人等打得勝鼓回朝。(3)康熙主賞,寺內不受官職,仍歸少林寺誦經、說法、修道。(4)後來奸臣一時興兵追趕,慘極。(5)一十八人,走越四年。(6)走至海石連天,長沙漢口。海水面上浮起一個白石香爐,重有五十二斤。香爐底有“興明絕清”四字。

    (7)眾人就取一百(白)錠香爐,當天盟誓。正(止)剩師徒六人,師尊萬提起,法號士曰云龍。(8)與兄弟再集一百零七人,有一位小子,亦來起義,共湊成一百零八人。甲寅年七月廿五日丑時聚集,當天結義,指洪為姓,插(歃)血拜盟,結為洪家。眾兄弟拜萬師傳(傅)為大哥。(9)九月初九日,雲龍擇日與清兵交戰。雲龍陣上死去,少(小)軍報知五位兄弟,保駕小主。兄弟得知,即日出軍,與清對壘交戰。清兵敗走,後來兄弟將萬大哥屍首收回,向東燒化。萬大哥雲(魂)上九霄而去,屍首葬在高溪廟三層樓腳下,糞箕湖子山午向。(10)五位兄弟回來,不見小主,不知下落,身無依靠……小主後來流落福建,後來生五子,即日分為五大房,立為五標頭。 天地會起源傳說代表著一種另類的“義士蒙冤”敘事。對有代表性的天地會會簿版本的分析表明,各個版本的起源傳說詳略程度有別,具體資訊有異,基本情節結構卻頗為一致,即邊關危機,僧人出征;功成身退,蒙冤遇害;逃亡遇救,天降啟示;首次結拜,二次血盟;始祖戰死,兄弟分散。

  • 7 # 歷史咖啡

    「天地會」是中國歷史上最非凡的一個民間會社,相當於西方的【共濟會】。但它的主要宗旨並不是反清復明,政治色彩比想象中要淡薄很多。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比清朝更正常、更健康、更積極,代表著廣大漢人百姓面對世界歷史大變局時刻的正確選擇。可以從下面梳理中看到:

    一,創立背景

    清朝的民間會社數量非常多,堪稱歷代之最,大多數都把起源故事設定在康熙時代,天地會也不例外。而實際上,它們大多數出現於乾隆統治時期。這是因為乾隆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特殊的時期,特殊之處在於:

    傳統的歐亞內陸文明交流結束了,而大航海和資本主義尚未影響中國。在這大約100年裡,清朝人口猛增,但經濟方式卻沒有明顯改進。這就引發了普遍的貧困化,大多數人的謀生難度都增大了。文人筆記記載到,【人多之患已極矣】,所有能種的地都種了,甚至原來不能種的地都已經種了,還是不夠吃。

    這就引發了民間互助結社的高潮。因為人口要流動謀生,就只能團結起來互助。粗略估計,乾隆時代出現的互助結社有數十個之多。這些會社要麼依託道教、佛教,要麼依託白蓮教、天理教等邪教,名目繁多,大同小異,天地會與其相比就顯得特別光亮耀眼。

    二,天地會的史詩故事

    天地會的各種《會簿》資料都有一個大同小異的【西魯故事】,是一種介於史詩和宗教之間的敘述。其他會社,如八卦教等也有類似故事,但不如天地會的高明。故事大概是:

    歐亞內陸上的敵人忽然出現(天地會版本稱之為「西魯番」,八卦教稱為「紅毛番」)。清朝最偉大的皇帝康熙也打不過他們。這時就張貼榜文。一群少林寺僧(或者其他門派)很輕易就打敗他們(北方會社則說有神功)。凱旋之日,眾僧拒絕領賞,回到寺廟繼續修行。奸臣誣陷眾僧“通番賣國”,興兵追趕,五位倖存者流落某地,忽然出現天降啟示「興明絕清」。而後五人結拜兄弟,結拜時忽然出現一位明朝皇族後代或者一位士大夫。然後在萬雲龍大哥帶領下起事,兵敗後大哥被殺、明主失蹤或餓死,眾人分散,並相約團圓。

    這個就是各種版本的「西魯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個故事有很多影視作品,如《少林五祖》等。它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呢?它揭示了什麼歷史秘密?

    三,天地會的非凡之處

    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可以看到「西魯故事」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分析如下:

    1,清朝鬥不過新興崛起的番人。這是西魯故事和其他會社故事的共同點,他們都認為清朝即便是最厲害的皇帝,也打不過番人。這個反映了俄國、荷蘭、葡萄牙等新興勢力,百姓認為清朝與之相比是很渣的,要頂住番人,只有靠百姓中的優秀分子。

    2,保家衛國但不接受清朝。這也是故事透露的要點,少林僧遠征西魯番,不是為了清朝,而是為了家園、社稷。

    3,出身清白但含冤蒙難。故事的主角被設定為僧侶,是表明出身清白,不是作奸犯科之人,且擁有愛國之心。這就能切合大多數良家子百姓的心理。謀生艱難,被人無故傷害的事情很多,尤其是對那些流動人口而言。

    4,「家長死了」、兄弟共和。萬雲龍大哥不僅是虛擬的,而且一開始就死了。這就意味著「家長死了」,眾兄弟之間是平等身份。這就為流動人口提供了一個【虛擬家庭身世】,它有家庭的影子,卻沒有實質,眾人結為兄弟,有共同的家世紐帶,獲得一個猶如宗教徒的身份,在殘酷的世界裡是一個很大的安慰。

    整個故事反映了清朝在世界變局中的無力。首先是歐亞大陸上的俄國,然後是沿海的西洋人。他們都比清朝強大。對比此,百姓心知肚明,而且率先做好了應對:

    1,宗族家族的虛擬化,釋放了個體。

    2,兄弟會式的議事機制,擺脫了千年家長。

    3,虛擬倫理身份,給每個個體一個共同身份認同。

    所以,西方人第一次在南洋看到天地會,就習慣性的認為它是【共濟會】。有了這幾個優勢,天地會能夠迅速的適應資本主義,在南洋和海外,為華人打出了一大片新天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業網際網路的機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