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父母世界
-
2 # 曾敏敏老師
飯桌上是最能觀察出一個人是否有涵養的,尤其是一群人圍坐一起吃飯時,很多細節都可以反映出個人修養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應當重在“教化”,而不是口頭教育。許多中國家庭教育的失敗不在於家長不會“說”,而是成年人不懂得如何“教化”...
飯桌上的中國孩子
中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如同服務員,如果家中有老人,那麼老人更像是“海底撈火鍋店”的服務員,我們曾經看過許多這樣的場景:老人用顫抖的雙手捧著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喚著孩子吃飯;
父母端著碗追趕著孩子;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在飯桌上督促孩子多吃。然而,中國孩子鮮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的是不耐煩,覺得這些得到的是應該的。中國孩子對這些已經認為理所當然甚至是麻木不仁。
飯桌上的南韓孩子
南韓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長者。在家中年紀最小的孩子,每次吃飯前,都要忙忙碌碌地按從老及幼的順序給屋內的人盛飯端飯添飯,完畢,還得目不斜視,正襟危坐,恭恭敬敬地對飯桌上的長輩們說:“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一頓豐盛的飯菜!”南韓的孩子吃飯時是一種感恩的表情。
飯桌上的美國孩子
美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像是朋友。在孩子能拿得動勺子時,父母就不會再給孩子餵飯。孩子喜歡吃什麼,美國父母只是提出建議,至於最終孩子是喜歡是肉還是吃蔬菜,美國父母是從來不管的。
孩子吃多少飯,父母更不願意再管。因為在美國的眼裡,孩子已經開始可以為自己負責了,他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結果,美國的孩子吃飯時表現的是一種獨立的品格。
其實我們並不認為中國孩子應當如南韓或美國孩子那樣的吃飯,而我想說的是,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飯桌等生活行為上的教化。
南韓的家庭在飯桌上是在透過氛圍來教化孩子,讓孩子不知覺中懂得感恩;美國的家庭在飯桌也是透過習慣來教化孩子,讓孩子不知不覺中學會獨立和承擔責任。
而我們許多家庭在飯桌上缺乏的是對孩子的“教化”。我們在飯桌上只是關注孩子是否吃飽吃好。恰恰是這種沒有教化的“教化”,正在傳送給孩子是一種錯誤的訊號:因為你是孩子,所以我們必須無條件為你服務。結果,孩子認為家長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
但我們卻忽視本可以告訴孩子的:我們給你的愛是讓你知道,你要學會回報他人,學會愛他人。
結果,在這種沒有教化的“教化”下的孩子,當他們長大後,他們除了認為你父母應該做的之外,滿眼都是父母的錯:自己沒有找到好工作,是父母的錯;自己沒有房子住,是父母的錯;自己沒有找到媳婦,是父母的錯……他們長大後想起來的都是種種父母的不是。
當他長大後,對父母頤指氣使時,我們應該怨的是他,還是怨的是我們不夠智慧的教育呢?
-
3 # cassie0309
有幾條小建議,可能不夠全面,僅供參考。 1、安靜。俗語道:食不言,寢不語。安靜是用餐良好環境和愉悅心情的保障。不只是話少,餐具的碰撞聲也要減小。說話最好只有兩個人聽見——你與交談的物件。 2、胳膊肘不要放在桌子上。 3、筷子是用來嘗味道的。一道菜最多下三次筷子。若是喜歡可以用勺子盛到自己碗或盤子裡再吃。筷子要放整齊,不可交叉。 4、吃西餐時注意暫時離開要把刀叉交叉放在盤子上(表示暫時離開)。若放在盤子兩邊(表示已結賬離開,不再吃了),侍者就不給你上菜了。那可就杯具了。 5、動作稍慢一點、穩一點,顯得彬彬有禮的樣子。切忌狼吞虎嚥。 6、隨時準備端起酒杯。 7、(大桌飯局時)別人盛菜時,不能轉動轉盤,等那人結束再轉,表示對人家的尊重。
-
4 # 劉自華3
1、一起用餐。孩子與父母一道用餐的機會越多,越會學到應有的禮儀。 2、不要求快。在同一時期內有計劃的教會一個或兩個禮儀。 3、目標合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儘量瞭解孩子的能力,對某個孩子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孩子身上可能完全不管用,要注意年齡的差別。 4、要有彈性。如果你的孩子哪天很不對勁,就放鬆一下,延到第二天。 5、生動有趣。孩子想象豐富,都喜歡扮演生活中的人物,有時不妨擺設精美的餐點,邀請他們盛裝赴宴,教會他們舉止要與扮演的人物身份相稱。 6、經常操練。父母帶孩子到餐館用餐,在公眾場合讓孩子熟悉平時所學的禮儀。 8、善用機會。在節假日或節慶場合,抓住時機教導孩子穿著、餐飲及應對的原則。 9、解釋原因。在任何時侯都儘量向孩子解釋要遵守禮儀的原因,這樣做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覺性。 10、樹立榜樣。
-
5 # 伊寧玄雪
中國的父母在飯桌上的表現如同服務員,如果家中有老人,那麼老人更像是“海底撈火鍋店”的服務員,我們曾經看過許多這樣的場景:老人用顫抖的雙手捧著碗端到桌上,一遍又一遍呼喚著孩子吃飯。 父母端著碗追趕著孩子;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在飯桌上督促孩子多吃。然而,中國孩子鮮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的是不耐煩,覺得這些得到的是應該的。中國孩子對這些已經認為理所當然甚至是麻木不仁。
這些行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吧,首先我們要教會孩子感恩的心,這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糧食,是父母用辛苦賺來的錢買的菜。都是透過勞動獲得的,所以應該珍惜。教會孩子不浪費。有的時候我們大人特別擔心孩子吃不飽,其實只要到了能動手的時候就讓他自己動手,不管吃得飽吃不飽,吃肉還是蔬菜都讓他自己決定,獨立的習慣從吃飯開始。
我們許多家庭在飯桌上缺乏的是對孩子的“教化”。我們在飯桌上只是關注孩子是否吃飽吃好。恰恰是這種沒有教化的“教化”,正在傳送給孩子是一種錯誤的訊號:因為你是孩子,所以我們必須無條件為你服務。結果,孩子認為家長這樣做是天經地義的。
但我們卻忽視本可以告訴孩子的:我們給你的愛是讓你知道,你要學會回報他人,學會愛他人。 結果,在這種沒有教化的“教化”下的孩子,當他們長大後,他們除了認為你父母應該做的之外,滿眼都是父母的錯:自己沒有找到好工作,是父母的錯;自己沒有房子住,是父母的錯;自己沒有找到媳婦,是父母的錯……他們長大後想起來的都是種種父母的不是。 當他長大後,對父母頤指氣使時,我們應該怨的是他,還是怨的是我們不夠智慧的教育呢?
-
6 # jessica宣
在餐桌上,越來越多的父母們關注著孩子的營養,卻對孩子的教養關心甚少。我們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裡夾的,有喝湯時吧唧著嘴呼呼有聲的……對此,家長卻見怪不怪、習以為常,甚至寵溺的一笑置之。
當你忽視了孩子的餐桌禮儀,你就關閉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門。餐桌上,孩子透過的坐姿、動作、神態、表情、目光等,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麼心態,你尊重他人或者目無餘子,你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一頓飯的時間,足夠讓你瞭解一個人。
用餐前等待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再動筷子。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不可揮動餐具指人。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
7 # 使用者66183672415
故事一:
又是一個天氣晴朗的週末,麗麗帶著四歲的兒子去朋友家做客,朋友是個東北人,非常會做飯菜,精心準備了很多美食。
上了第一道菜。
“媽媽,我要吃這個雞腿”
“等大家都做桌子了再吃”
“哦”
過了一分鐘。
“媽媽我餓的肚子都疼了,阿姨你能不能快點做飯”
“馬上就好了哦”
“媽媽我餓了,我要吃雞腿”
麗麗剛想勸,就看到兒子趴在地上打滾,一邊哭一邊喊。
“我就要吃雞腿,我餓了”
沒辦法,麗麗就把雞腿拿給兒子吃。
“小孩子都這樣,我就讓我兒子吃一個雞腿哦”
過了一會兒飯菜都上全了。
“這個菜我包了”
“這個我喜歡,你們都別動”
...
“孩子還小,你們別介意”
故事二:
娟兒帶著四歲的女兒去同事家做客,出門前告訴女兒一定要像平時在家一樣乖哦,女兒說好的媽媽。
剛進門。
“李阿姨好,這是我挑選的水果,媽媽每次都在這家給我買蘋果,非常好吃,您和小哥哥都多吃點”
娟兒和同事去廚房忙碌了,彤彤和小哥哥一起看電視玩玩具,非常高興。
上菜了。
“媽媽,妹妹剛才肚子咕咕叫了,一定是餓了”
同事撕下一個雞腿。
“這個雞腿給彤彤吃”
“沒事,餓了就先吃”
“阿姨和媽媽工作一天,比我還餓,還要給我們做飯吃,我要等你們一起吃”
“真是個乖孩子”
開始吃飯了。
“聽你媽媽說你喜歡吃大蝦,這個放彤彤那邊”
故事完!教育剛剛開始。
中國是禮儀之國,又有民以食為天,所以孩子餐桌上的表現就是家庭教育的縮影,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可以“為所欲為我行我素”。
孩子餐桌禮儀:
1、不要搶佔飯菜
2、不要敲打碗筷
3、不要任性翻菜
餐桌上,一個坐姿就能讓別人重新認識你!你見過那些餐桌熊孩子呢?那些是你最不能容忍的呢?
-
8 # 蜜桃姐姐
教孩子餐桌禮儀時,一次只應該引入兩到三個概念。否則,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資訊太多了,無法處理。解釋一下用餐時的禮貌,表現出友好和對餐桌上其他人的尊重。溫柔地糾正孩子的錯誤,當他做了正確的事情時表揚他。最重要的是,家長自己要實踐。隨著不斷的強化,良好的飲食習慣肯定會成為習慣。
讓孩子學會說謝謝在孩子2歲或3歲的時候就應該教會這些話,也許他使用這些話的方式不一致,或者只是在家長提醒的時候,那也是好的。如果孩子在家長問他要不要喝點什麼或從家長手裡拿了飲料卻沒有感謝的時候,需要教育他。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禮貌待人很重要。
孩子正試圖獨立做事,所以不要責備。可以這樣說:“寶貝,媽媽很樂意把飲料遞給你。記住下次要問。”
餐廳的餐桌禮儀到孩子5歲或6歲時,他們應該能夠坐在桌邊,保持相對安靜狀態至少20分鐘。首先為孩子找到一個舒適(但合適)的位置。很可能他不再坐高腳椅,但是最好準備一個坐墊,讓孩子的視線和餐桌上的人平行。
建議在餐廳,如果知道這頓飯至少會持續一個小時左右,在點完餐後馬上計劃好帶孩子去趟洗手間,讓孩子伸展四肢。也要提前和孩子說,如果出了什麼問題怎麼辦,比如餐具掉到地上或者玩具掉到地上怎麼辦。
2歲時教孩子使用勺子,3歲時教孩子使用叉子。從易於操作的小塑膠餐具開始,並提供大量的鼓勵:“這就是大孩子的做法。”
五歲和六歲的孩子吃了太多的手指食物,以至於他們可能會對食物的哪些部分需要餐具感到困惑。讓孩子知道,如果他不確定,最好是問家長。如果不把餐具放在孩子的飯盒裡讓他吃東西,他會認為用他的手指吃沒問題。
另一種讓孩子更喜歡餐具的方法是:讓他負責擺餐具。可以這樣說:“現在你年紀越來越大了,我想你已經準備好做成年人的工作,準備好餐桌上的晚餐了。頭幾天我們一起做,然後你就可以自己做了。”
學會尊重當最好的朋友問是否想要一個雞蛋沙拉三明治時,如果孩子回答說:“恩,這看起來很噁心”,那麼世上所有的“請”和“謝謝”都顯得微不足道。告訴孩子,如果他不想吃別人家提供的食物,他只需要回答:“不,謝謝。”
回覆列表
吃是孩子的本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吃相不雅:一人趴在桌上,目中無人,用筷子把盆裡的食物“翻江倒海”,一邊嚼著“美味佳餚”,一邊“高談闊論”,唾沫橫飛。使周圍與他一起用餐的人食慾大減;有的孩子見到自己喜歡吃的,不顧他人,獨霸、獨吞、獨佔、獨享……父母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其實,每個孩子從他在餐桌上的“吃相”,都可看到他背後家庭的文化,教養和每個人的修養品位,當然這不是即興“表演”,而是家庭長期薰陶的結果。今天,作為孩子的父母,考慮得比較多的也許是如何給孩子增加營養,讓孩子吃得好一點,吃得多一點,卻很少考慮餐桌上的家庭教育。
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作為父母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其實,餐桌是最好的課堂。
重視對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絕對不會放棄餐桌上這一家庭教育的平臺,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生活化,生活學習化。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珍惜每一粒飯,每一葉菜;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會知足常樂,珍惜今日生活來之不易。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懷感恩之心”應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起步,從節約每一粒糧食做起。
餐桌上,培養孩子的文明“吃相”
在家中,與父母共同進餐;在社會,與朋友同學一起聚餐;如果能養成一個文明,儒雅的用餐習慣,這是保證孩子將來社會規範上的適應,人際互動上的和諧,以及各種條件下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從小能養成文明的用餐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是永恆的,無限的。超越萬貫家財,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哪些好習慣呢?
1.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2.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餘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並養成習慣;
3.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用餐時,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不翻撿盤中食物(對飲食,勿揀擇),有些菜食使用公筷、母匙;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6.用餐過程中要安靜(食不言);
7.單手不可同時拿兩種餐具;
8.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9.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食適可,勿過則);
10.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以上每個細微的肢體語言都向周邊的人洩露著你的資訊: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身為當事人的你或許並不在意,這些個人資料已經被身邊的人收入眼底。每個人的“吃相”,不是個人私事,在社交場合,與朋友一起吃飯,“吃相”便成了社交禮儀。文明的“吃相”應從小培養,父母自己首先應為孩子做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