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味歷史連連看
-
2 # 三十六說史
第一: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堯)人,戰國時期的趙國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昏聵的趙王遷一聽到這些謠言,不加調查證實,立即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趙王暗中佈置圈套捕獲李牧並斬殺了他,司馬尚則被廢棄不用。
第二:諸葛亮
說到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並且對劉備十分忠誠,正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其實才幹用計不及曹操,諸葛亮輔佐劉備實則是阻礙歷史統一的程序,劉禪更是無才無德,像諸葛亮這樣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卓絕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氏父子,不能識大體顧大局,真是歷史的遺憾!
第三:岳飛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高宗昏庸不堪,岳飛掌握重兵,完全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回朝,收復中原甚至燕雲十六州,甚至可以打出:清君側,南下誅殺秦檜等奸臣,整頓吏治。
這些忠臣雖然是值得歌頌的人,但是過於愚忠,讓人覺得嘆息遺憾!
-
3 # 歷史柳
我個人認為沒有什麼愚忠的問題。忠就是忠,這是人類道德操守的一種表現。用後人看古人,以成敗論英雄,都不應給忠冠上愚與不愚的。
當然,有很多歷史典故或事例。臣子以忠強為。那是因為他不知天命,也只是為忠而為而矣。
現代也有這樣的人。身為下屬,對上級唯命適從。我不認為是錯誤的。但如果處事之人悟到了什麼叫勢可而止,也就能夠避免被人說成是愚了。至少自心是可以釋懷的。
-
4 # 長亭晚茶葉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愚忠之臣,但大多數的下場,並沒有身敗名裂,反而是名垂青史,令人同情!
張麻子今天舉2個先愚忠後身敗名裂的例子:
第一:唐朝的哥舒翰
唐朝民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就是歌頌唐軍大將哥舒翰經略吐蕃時的英勇功績
哥舒翰,突厥族哥舒部落人,本在玄宗朝第一猛將王忠嗣手下,因作戰勇敢,天寶六年(747年),王忠嗣提拔他為大斗軍副使,遷左衛郎將。並派哥舒與吐蕃戰於苦拔海,屢破吐蕃,後擢授右武衛員外將軍。
王忠嗣為唐玄宗養子,邊功極大,依唐軍制,出將有功,歸朝拜相,於是為李林甫所忌,誣其"欲奉太子",玄宗大怒,命哥舒翰代王忠嗣,下忠嗣於獄。哥舒翰聞報,直奔長安,極言忠嗣無罪,願用官爵身家性命來保,玄宗剛開始不聽,欲走回內宮,哥舒翰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當場感動,遂貶忠嗣為漢陽(今湖北)太守,但一年後,還是用毒酒暗殺了王忠嗣(年僅45歲)。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統領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向石堡城發起進攻。吐蕃憑險據守,唐軍進攻多日,傷亡慘重。哥舒翰大怒,限三日內破城,否則斬殺攻城先鋒官副將高秀巖、張守瑜。三日後,唐軍佔領石堡城。
安史之亂時,高仙芝封常清準確判斷局勢,堅守潼關,拒不出戰,被唐玄宗所殺(歷史對此2人評價極高)調哥舒翰領潼關兵,進攻安祿山叛軍,哥舒翰明知必敗,但還是奉旨出兵,果然大敗,潼關失守,長安被破,哥舒翰本人也做了階下囚,被安祿山封為司空;
,後安慶緒殺安祿山,登基為帝,不久,將哥舒翰殺害。
哥舒翰一世英明,因愚忠導致兵敗被俘,晚節不保,身敗名裂!
因此功勞實在很大,後世唐代宗還是追贈其為太尉,但諡曰武愍(愚忠之意)。
後世人多可憐他的愚忠,清代吳鎮在《題哥舒翰紀功碑》一詩中又點出:
李唐重防秋,哥舒節隴右。浩氣扶西傾,英名壯北斗。
帶刀夜夜行,牧馬潛遁走。至今西陲人,歌詠遍童叟。
漁陽烽火來,關門竟不守。惜哉百戰雄,奸相坐掣肘。
平生視祿山,下值一雞狗。伏地呼聖人,茲顏一何厚。
毋乃賊妄傳,藉以威其醜。不然效李陵,屈身為圖後。
英雄值老悖,天道遘陽九。終焉死偃師,曾作司空否?
轟轟大道碑,湛湛邊城酒。長劍倚崆峒,永與乾坤久!
第二:宋朝的秦檜,本為北宋主戰抗金的大臣,書法天下無雙,今天我們打字用的宋體,仿宋體均源自秦的筆法,本可功成名就;但因愚忠於趙構皇帝,奉命主持殺害了岳飛,導致奸臣殺岳飛的故事在民間深入人心,從此身敗名裂,至今沒有統治者願意為其講一句公道話。
-
5 # 深夜守望者的港灣
忠王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一員威震四方的名將,而被俘後卻英雄氣短,寫下了數 萬字的供狀,留給後人一個待解之謎。
李秀成被俘前後表現的反差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破天京,李秀成於當夜率千餘名將士,護衛幼天王從太平門缺口處突圍,在衝到城外後與大隊人馬走散。天明時分,人困馬乏的李秀成潛抵城郊方山一破廟中暫避,結果因隨身所帶財物而暴露身份,於23日被兩個奸民縛送清營。8月7日,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10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
李秀成從被俘到被殺,前後僅有16天。在此期間,他曾歷時9天,在囚籠中親筆寫下數萬字的供詞,與此前此後的表現判若兩人的是,李秀成在供詞中明顯流露出乞降求撫之意。他對曾國藩和清王朝大加諛頌,謂“久悉中堂(指曾國藩,引者按)恩深量廣,切救世人之心,玉駕出臨瑤”,表示“我見老中堂大義恩深,實大鴻才,心悔莫及”,自嘆“一身屈錯,未遇明良”,並將京城淪陷喻作“我主無謀,清朝有福”。他還提出“收齊章程”,自願以“罪將”之身,出面代為招降太平軍餘部,從而“盡義對大清皇上,以酎舊日有罪愚民”,“免大清心腹之患再生”。
李秀成乞降時的心態
李秀成乞降的歷史之謎引起了史家的極大關注。以此為焦點,圍繞李秀成評價問題,學術界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以羅爾綱為代表的一派觀點認為,李秀成是效法三國時姜維用計假降,另一派則認為李的表現是“乞活求生”的叛徒行徑。
天國後期,洪秀全一心想營建自己的家天下,始終對異姓諸王抱有戒心,但他同時卻又不得不在軍事上借重之。無奈之下,洪秀全只好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
李秀成不時受到天王的猜忌和洪姓大臣的掣肘。為了獲准回救蘇杭,李秀成被迫將包括自己老母在內的家眷留在京城作為人質,並且捐助餉銀十萬兩,便是一例。他所受的委屈是顯而易見的。儘管如此,李秀成依舊對天王忠心耿耿,忍辱負重,苦撐殘局。因此,身陷囹圄之後,李秀成痛定思痛,難免就會在供詞中倒苦水,發牢騷,其文字也難免會有些情緒化。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是李秀成真實心態的一種流露。“偽降”說惟一直接的依據是曾家流傳的“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這一口碑。著名學者陳寅恪當年曾經推測,曾國藩不肯將原稿公佈,必有不可告人之隱。那麼,他不願示人的部分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呢?這已是一個永遠也無法破解的歷史之謎了。不過,至少在殘存的忠王供詞原稿中,絲毫也看不到任何挑動曾國藩反清的痕跡,相反,“大清”、“大清皇上”之類的稱謂倒並不少見。反過來說,即使口碑屬實,也只能說明李秀成有心投效曾國藩,而不能據此斷言李秀成這麼做僅是一種手段,伺機恢復太平天國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洪仁慕峋摯勺饕幻婢底?
將幹王洪仁環蟮謀硐鍾脛彝趵鈽慍勺饕歡員齲暈頤撬伎頰庖晃侍獠晃奩舴ⅰT諳群蟊環奶教旃鍆踔校槿詩是惟一一位從滿漢仇讎的角度為太平天國的敗亡浩嘆不已的人。從被俘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抱定殺身成仁的信念,決意效法文天祥。在獄中所寫的絕命詩中,洪仁康鰲按呵鉲笠灞鴰摹保爸駒讖腦肝闖輟倍Ш拗仗臁O啾戎攏鈽慍紗穎環敝簾簧保賈彰揮性諶魏緯『狹髀豆?漢滿)有別之類的思想,可見所謂忠王效仿姜維偽降、意在挑動曾國藩反清的說法值得重新認識。此外,洪仁誥鴕邇霸詠餮哺蜉徼宕Χ戀健獨鈽慍供》,並就其相關章節籤附反駁意見,是太平天國內部惟一一位讀過《李秀成供》並對之加以評述的人。他在籤駁時反覆數落李秀成“變更不一”、“己多更張”、“變遷不常”、“變遷不一”,並提到蘇州叛將向李鴻章獻城一事,認為“即忠王亦几几不免”。這實際上是洪仁嶽鈽慍殺浣諦形囊恢趾畹那叢稹?
對天國前景的絕望是李秀成乞降的重要原因
在親筆供詞中,包括在與曾國藩機要幕僚趙烈文的對話中,李秀成都流露出一種強烈的宿命意識。在被俘當晚與趙烈文進行的長談中,李秀成將1861年錯失解救安慶的良機解釋為“天意”,並根據天上的星象,預言洋人在十餘年後必成大患。在親筆供詞中,類似的文字更是屢見不鮮。在再三批評天王“一味靠天”、“言天說地”的同時,李秀成自己的宿命思想卻急劇膨脹,這一矛盾現象恰好說明,此時的李秀成心如死灰,已對太平天國徹底感到絕望,斷無伺機復國的念頭。
李秀成身經百戰,九死一生,他當然不會怕死,但在被俘之後,他卻多少顯得有些貪生。這也不難理解,他曾經叱吒風雲威震四方,如今卻束手就擒,生死僅在旦夕之間,這使他感到心有不甘,求生的慾望也陡然變得強烈起來。在後來上報清廷的奏摺中,曾國藩談了自己對李秀成的印象,認為他“獻諛乞憐,無非圖延旦夕之一命”。當然,這種言語明顯帶有誇張和洩恨的成分。趙烈文則在日記中記述了他在李秀成被俘當晚與後者進行長談的內容。據載,當被問到“汝今計安出”時,忠王答道:“死耳。顧至江右者皆舊部,得以尺書散遣之,免戕賊彼此之命,則暝目無憾。”既做好了死的準備,同時又主動提出招降舊部,隱約流露出求生的念頭。趙烈文覺察出忠王“言次有乞活之意”,便答覆說:“汝罪大,當聽中旨,此亦非統帥所得主也。”忠王聽後低頭不語。 曾國藩利用李秀成性格中的弱點,使事態沿著自己設計的方向發展
28日下午,曾國藩趕到南京,幾小時後便親自審訊李秀成。老謀深算的他對李秀成施展了攻心戰,並隨即萌生了將李秀成就地處決的念頭。當然,他也清楚有一件事不可忽視,所以在同一天的日記裡又特意寫上“取偽忠王詳供”這一條附記。
曾國藩的攻心策略果然收到了效果,李秀成自願書寫供詞。李秀成是從7月30日開始動筆的。從李秀成說曾國藩“有仁愛”、“有德化之心”等語來判斷,曾國藩肯定對李秀成表露過安撫之意。至於曾國藩究竟對李秀成有過什麼暗示或許諾,令李秀成感到前者對他有“恩情厚義”,現已無從知曉。以李秀成的閱歷,他絕不可能天真到對曾國藩深信不疑的地步,但他顯然對後者抱有幻想。他在供詞中自嘆“一身屈錯,未遇明良”,這可能摻雜著他當時的一些真實心態。他雖然不是怕死之輩,但因為哀莫大於心死,對太平天國已徹底感到絕望,對曾國藩抱有幻想,所以難免會流露出一些反常、複雜的心態和意識,萌發一絲求生的念頭。
可憐李秀成終究還是被曾國藩算計了。8月3日晚,曾國藩垂詢趙烈文的意見,表示打算不等朝廷降旨,便將李秀成從速“正法”。趙烈文回答說:“生擒已十餘日,眾目共睹,且經中堂錄供,當無人復疑,而此賊甚狡,不宜使入都。”兩人不謀而合。8月6日夜,曾國藩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與李秀成照面。據趙烈文講,李秀成“有乞恩之意”;曾國藩“答以聽旨,連日正踟躕此事,俟定見後再相復”。
第二天,即8月7日,仍在趕寫供詞的李秀成寫下了“昨夜承老中堂調至駕前訊問,承恩惠示,真報無由”、“昨夜深惠厚情”等語。結果墨跡未乾,曾國藩就派李鴻裔向李秀成攤牌,表示“國法難逭,不能開脫”,並於當天傍晚將李秀成處死。
曾國藩之所以擅殺李秀成,與他內心的擔憂有很大關係。他早就認為李秀成“狡詐百端”,對他在供詞中奉承自己的話並不當真。曾國藩心裡清楚,一旦獻俘到京城,他們兄弟二人欺瞞朝廷的一些事情,如曾國荃洗劫天京中飽私囊的真相等,便都會曝光,難免會落個欺君之罪。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他都不能留下李秀成這個活口。
李秀成悲劇的意味
從對洪秀全、對太平天國一片愚忠,發展到被俘後在絕望心理的驅策下,對洪秀全和太平天國有所不忠,李秀成在生命盡頭表現的起伏十分令人感喟。忠王不“忠”的現象從一個側面說明,太平天國後期人心離散,士氣低落,氣數已盡,縱有天才而忠勇的將士苦撐,也無法使太平天國擺脫敗亡的厄運。
李秀成對太平天國敗亡原因所作的分析,諸如“我主無謀”、“自惹而亡”、湘軍“將相用命”等等,雖然字面有些刺眼,但總體上仍比較中肯和深刻。至於認為中國日後“要防鬼(指洋人,引者按)反為先”,確乎是過人之見。儘管他寫了一些有辱氣節的話,給他的晚節留下了汙點,但他並沒有一味地向曾國藩卑躬屈膝,並且最終慷慨赴死。就此而論,李秀成仍然不失為一個有汙點的英雄
回覆列表
民國時期的張勳,江西奉新縣人。清末江南提督。清帝退位後,為效忠清室,保留辮子,其軍隊也保留辮子。早年參加中法戰爭立功,後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官至總兵,慈禧御前侍衛。本來如果他隨袁世凱建立民國,一心幹革命,是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但他封建思想太濃,受清室恩惠,一心想復劈清朝統治。張勳於1917年與康有為擁溥儀為帝,上演鬧劇,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擊敗。其後逃入荷蘭大使館,1923年病逝於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