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去看老中醫,總說我是體內溼氣重,為什麼?是真的麼?
9
回覆列表
  • 1 # m26223

    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溼重”,溼是從何而來的。

    溼的存在有三個因素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廣東多溼,那裡的人不喝涼茶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正確祛溼的方法,可以參考《本草綱目》食療方——芡實薏仁茶 《本草綱目》裡介紹了一個調理溼邪、健脾胃的方子——芡實薏仁茶,包含有薏仁、赤小豆、芡實、馬齒莧、淡竹葉等成分,健脾祛溼的效果就很好

  • 2 # suixin77

    就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僅供參考。

    老中醫總喜歡說溼氣重,我覺得是因為溼氣所帶來影響的範圍很廣,而且一般人都會有溼氣。如果沒有什麼特別嚴重而鮮明的症狀,一般去看中醫的時候都會診斷為溼氣重。

    首先,體內溼氣過重的症狀如下。溼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面板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口腔症狀比較明顯像舌苔白厚,睡覺流口水,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小肚子大等。

    這些情況也可能與自身的情志不暢、勞倦過度或吃的多(喜肥甘厚味、涼食)、貪涼等等有關。主要的還是自身的飲食等生活習慣有關係,所以一般溼氣重也不用吃什麼藥,最主要的還是調理,而調理的話還是我們博大深廣的中醫才能起到大的作用。

    那體內溼氣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除了喝紅豆薏米粉之外更應該注意平時的飲食均衡,可適當多吃溫熱性的食物, 少吃寒冷食物(特別是冷飲),再就是可以喝薑糖茶,特別對於女性,好處是很多的。 除了藥療和食療,還要勞逸結合,多做運動,注意保暖,另外還有一個小竅門對治療溼氣重有不錯的效果,就是用艾葉泡腳。

  • 3 # 儂行蓋碗茶

    很多人去看中醫,老中醫一搭脈,恩!你溼氣太重了!這麼泛泛的結論出自各種老中醫之口也真是醉了。。。溼,到底是怎麼來的?你知道怎麼樣真正祛溼嘛?

    溼到底是什麼?

    津液是我們身體能利用的“水”,相當於是非常乾淨清澈的水,我們可以直接“喝”,可以充分的利用。當然津液又可以再細分為津和液。津是液體的物質載體,液是能量的源泉。

    溼是什麼東東??

    與津液相比,溼是我們不太好利用的“水”,相當於帶著泥沙的水,不好喝。

    為什麼會有溼?

    這要從身體水液代謝說起了,而水液代謝與脾直接相關。咱們的脾(指的是功能,非西醫解剖學概念)負責運化水谷,運化水液。如果脾功能弱了,水液代謝障礙,就會生溼,產生了很多的“垃圾”。

    溼重的人有什麼表現?

    ①不喜歡吃甜食

    世界上有那麼一類人,不管各種精美的蛋糕如何誘惑,就是不喜歡吃甜食。其實這反映了,身體裡溼重。中醫上,甘味藥是保水的,此類朋友中焦已經聚集了大量的髒水,自然不需要甜食了。

    ②不口渴

    明明津液已經非常不足了,按理說應該口渴,應該去補充水分啊,可是很多人卻不口渴,這是溼氣重造成的,不是好事~

    為啥舌邊會有齒痕?這說明了舌頭大了,為啥舌頭會大?還是溼氣重了!

  • 4 # M鹿nn

    溼氣重有內溼和外溼之分.自然界的六氣太過時不適合人體正常的適應即為六邪.而此處的外溼即為自然界溼氣太勝侵襲人體,由於溼為陰邪易襲陽位其性重濁所以感受溼邪時會有頭痛如裹困重等感覺,又因其重濁粘膩往往伴有肢體困重麻木的感覺.另外脾喜燥惡溼,易被溼邪所困出現脾虛生內溼的症狀:肌肉痠痛倦怠乏力,納呆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口中粘膩等.觀其舌苔厚膩,察其脈象濡臨床間夾其他徵象都表現出溼氣重的症狀體徵。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溼?如何祛溼?

    有句古話叫:“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溼邪、痰溼有關。

    《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內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溼之氣直接帶進體內。(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溼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溼了。

    如廁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這就是問診單上為什麼要問大便的原因)也說明體內有溼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時下很少有人是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誌,很多人都有)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洗漱時——看舌苔

    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我們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點,還有兩個判別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噁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乾不淨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第二,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是不是發酸、發沉。這些也是溼的典型特徵,順便說一個祛溼的妙法,就是點揉承山穴。

  • 5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如果你去看中醫,都說你溼氣重,那就是你溼氣重了。溼在體內有很多表現,或為水腫,比如一些人面板一按一個坑,好一陣子才能復原;溼氣或為痰飲,也就是咳嗽吐出來的粘粘糊糊的東西。不過,不是所有的痰飲都在肺裡,都能夠被吐出。只要想想這些粘糊糊的東西在身體裡流動,再對比一下清水的流動,就知道溼痰對身體的傷害了。比如,家裡的下水道,最容易堵的地方一定是那些拐角,如果有一團粘糊糊的東西,再黏上後面來的各種垃圾,下水道也就堵了。身體大約也這樣。中醫認為“十病九痰”,胖人多痰。很多大病的開始都與痰溼有關。醫生既然說你溼氣重,那就趕快讓醫生開藥,祛溼吧。先吃一些湯藥,然後再用一些食療的方法鞏固,以後也不時地要祛溼,以免傷害身體。

  • 6 # 使用者152790506

    在講什麼是溼之前,我引用我老師的一句話,“中藥是方劑的中藥,中醫基礎理論是方劑的理論。”很多人把中醫理論太過神秘化了,試圖用中醫理論去解釋一切,但是如果我們狹義地看待它,那麼它也只是從實踐經驗中產生,並用於指導中醫藥實踐的一種樸素理論,中醫理論的價值,就在於指導臨床實踐,是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的自洽理論,僅此而已。

    溼為陰邪,重濁黏膩,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什麼是陰?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概括來說無形的能量就是陽,有形的水液就是陰,陽氣作為無形的能量當然向上就像水蒸發向上,陰氣當然向下就像天陰下雨。

    具體到人體本身,溼病就分為外溼有內溼還有痰飲水溼。

    什麼叫外溼?

    “溼為重濁之邪,黏滯難化。若氣候潮溼,涉水淋雨,居處潮溼,汗出沾衣等均可使溼邪侵襲人體。溼屬陰性,與風邪結合為風溼,與寒邪結合為寒溼,與熱邪結合為溼熱。”

    ——《中醫內科學》

    這裡的外溼,就是外感六淫中“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溼邪,應當也是題主所說的溼氣。

    那什麼叫內溼呢?

    嗜食膏粱厚味,或過事生冷瓜果,甜膩食物,或外溼入裡,均可使脾氣不運,溼濁內生。常導致胸悶脘痞,納呆泛嘔,尿少便溏,面浮肢腫等。 ——《中醫內科學》

    好了,結合上面所說,溼為陰邪的理論,所謂溼邪,不就是要麼感受到在外的溼氣(如淋雨、如汗出)之類病因,要麼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如小便不利、洩瀉、水腫等),要麼自我感受軀體黏膩難以屈伸等症狀體徵,如首如裹(就是頭像被溼布包住一樣),如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如肌膚不仁,而產生的一類病證嗎,很好理解吧?

    同時,因為古人觀察到受溼容易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所以認為溼為太陰之邪,《傷寒論》中所謂太陰病,就幾乎都是脾虛和溼盛所表現的證侯,就是上面說的,納呆(吃不下飯)、便溏、下利(拉肚子)和脾胃升降失常等等。

    在脈象上,溼證多表現為脈緩弱,同時舌苔膩(苔質顆粒細膩緻密,均勻成片,緊貼舌面,中厚邊薄,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脫落)。

    講完了“溼”之為病的分類,病因病機,病位,主要症狀體徵,再講一下對於這種觀察到認為是溼的病證,中醫又是如何治療呢?此處引用路誌正教授在中國中醫藥報上發表的文章,管中窺豹。

    “路誌正教授認為溼邪傷人,表現廣泛。他深入分析和總結了古醫家的治則方藥,指出古醫家在溼病的辨治上各有其主張和特點。如《內經》對溼病的治療已有較詳細的論述,《至真要大論》中“溼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等治法,實即“開鬼門,潔淨府”原則之體現,路老將其概括為苦溫燥溼、淡滲利溼、疏風勝溼、清熱祛溼等,為治療溼病之圭臬。仲景將溼邪所致疾病作為獨立病種進行討論,並根據溼證之上下、表裡、寒熱、虛實隨證治之。提出溼在上焦,治宜宣洩;風溼在表,宜用汗法;溼邪在裡,但當利其小便等具體治則。後世又提出了溼邪的從化治療,如宋代朱肱的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溼溫病;東垣重視脾胃虛弱、陽氣不能上行的正虛因素在溼病中的病機作用,並創昇陽除溼法等;朱丹溪認為“溼熱相火為病甚多”,並認識到溼病在發病學上不僅具有地域氣候特點,且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論治上主張分上下、內外或上中下三焦分部用藥法;張景嶽在《景嶽全書・溼證》篇中認為:“溼證雖多,其要惟二則,一曰溼熱,一曰寒溼而盡之矣”;葉天士提出三焦分化法,並強調肺、脾、腎、膀胱的氣化作用;吳鞠通對溼邪的三焦辨證和所創的三仁湯、五加減正氣散等,確可謂別開蹊徑,給人以啟迪,都值得我們很好研究。”

    溼病治療當然不僅僅如此,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在不斷創新,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去溼的中藥,方劑就更多了,典型的如五苓散,麻杏苡甘湯之類,亦不贅述。

    最後,我想這裡可以回答下題主一一個疑問,他說為什麼溼氣沒有定量研究,其實很簡單,因為中醫治病,是以人的主觀感受為主,就像我們一直說的“梅核氣”,西醫認為其沒有器質性改變,是神經官能症,而中醫卻將其作為雜病來診治,通俗的說,中醫認為,“你認為你有病,你有不舒服,即使沒有任何可以用器材檢測到的病變,我同樣也認為你有病”,中醫比西醫更“以人為本”,重視病人感受,但同時對客觀標準和指徵缺乏應有的重視,這是中醫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 7 # 德海製藥

    溼在中醫裡又叫“ 陰邪”,而脾為至陰之髒,喜燥惡溼,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最旺盛。如果長夏溼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溼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溼邪的侵入。

    溼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一.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溼;

    二.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溼;

    三.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四川多溼,那裡的人不吃辣椒就會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溼,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很多胖人看似壯實,實為虛寒。特別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來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們體質的寒性。你如果去摸這種胖人,他們的面板一般都是涼涼的。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自己知道缺少陽氣,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溫的作用。

    就像過去沒有冰箱的時候,夏天賣冰棒的人,都會用一條棉被包住冰棒,棉被是防止散熱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這個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陽虛,而瘦人多陰虛”的理論,往往是越胖越虛,越虛越胖,形成惡性迴圈。

    胖人的正確減肥方式應該是溫化寒溼,“溫”是增加代謝脂肪的能力,“寒溼”就是指那些不該積存在體內的脂肪。

    這裡推薦一個方子給大家,就是《千金方》裡的青錢柳薏仁茶,薏仁炒熟後磨成粉祛溼效果拔群,再加上青錢柳粉碎後,多糖物質得到充分利用,促進脂蛋白使得它不沉積在血管壁上,還能促進已沉積在血管壁上的極低密度脂蛋白溶解,使血流通暢,促進多餘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

    服用一週就能感覺整個人神清氣爽,厚厚的舌苔薄了,頭髮和臉部沒那麼愛出油了,肩膀和頭明顯輕鬆了,對水腫的人來說減肥效果很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全職媽媽,你最希望得到家人的哪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