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鬍子說史

    戰後時期,各國變法越來越多,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和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各變法中針對軍事上的變法成了強軍的關鍵。

    秦朝實行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佔田宅、奴婢的數量標準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鬥”。“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鬥。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的國力。

    從商鞅改革開始士兵也變成了可以晉升的階級,很多優秀計程車兵後來成長為了將軍,萬戶侯

  • 2 # 青年史學家

    上古時期,中國實行的兵民合一制度,民指的是華人(就是周厲王時期“華人暴動”裡面的華人),與氓相對而言。當時的情況是“兵出於農,計田賦以出兵車”。能夠實行這樣的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夏商周時期“國野制度”的維繫,華人保衛國家是義務,也是一種道德驅使。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國野鄉遂也就不存在了,士兵的來源和地位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普遍兵役制開始推行,沒有了之前的國野分立制度,所有人都是封國治下的編戶齊民,不論華人、野人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到了戰國時期,這種現象更加明顯,當時提出了寓兵於農的“耕戰”和“農戰”,商鞅就曾經主張:“入使民為農,出使民一於戰。”

    春秋戰國,天下大亂,為了鼓勵士兵作戰,各國之間對於士兵得有優厚的待遇。士兵服役的時候會享有“食田待遇”,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後,首先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採行新的軍功受爵制,所有士兵一視同仁,按戰功授予爵位,其中的方式就比較殘忍了,有割取敵人頭顱以為憑證的,也有割取敵軍士兵的耳朵作為憑證的,這些獎勵措施使得秦軍戰鬥力大大增強,所向披靡。

  • 3 # 歷史知事

    士兵社會地位變化有兩層意思,一是什麼人可以當兵,二是當兵會何種程度下改變社會地位。

    不知道題主問那個,我就都答了。

    一,什麼人可以當兵?

    春秋及其以前,打仗是貴族穿上鎧甲的cos表演,屁民沒資格參與。

    戰國後期戰爭殺傷性越來越多,各國開始普遍動員,尤其秦國最為徹底,全民皆兵,耕戰報國。後來漢承秦制並無大變。

    三華人口銳減,開始軍屯,軍民分開。到北魏時就逐漸轉化為府兵制。府兵制是出現專職軍人,可以免除稅收徭役,自備武器。

    到唐中期,出現募兵制,就是政府花錢招兵買馬,宋朝也延續了。遼宋夏金元以及清朝八旗部落兵制還是和府兵相似。

    明朝清朝特殊,都有募兵,如明末將領親兵清朝綠營,也都有世襲兵,如明朝軍戶清朝八旗。

    當兵能怎麼樣改變自身社會地位?

    科舉成熟前,當兵是最好最快也最危險的升官發財途徑。霍去病20歲當大將軍,班超投筆從戎名垂史冊,劉仁軌60歲以罪官出征北韓打敗日本從此位極人臣。

    科舉成熟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好漢不當兵。宋以後兵營容納大量罪人,流氓,當兵及時做到元帥,立下不世之功也照樣被文官瞧不起,分分鐘解除兵權殺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腿靜脈曲張都有哪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