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不叫慧達
-
2 # 楓林落
在清代
皇帝服
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繡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繡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龍袍下襬則繡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在清代親王(即王爺)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襬也繡有“海水江涯”。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古代皇帝的龍袍可是非常講究的,樓上已有不少人作答,那國曆小編就簡單說說皇帝的其他衣服。古代皇帝的衣服可不是隨心情隨便穿的,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要穿什麼衣服都是有嚴格的規定的。以清朝皇帝為例,皇帝服飾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七大類,皇后服飾分為禮服、吉服、常服和便服四大類。
禮服等級規格最高,為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皇帝禮服包括端罩、袞服和朝袍,后妃則包含朝褂、朝袍和朝裙,三者同時穿用,穿著順序從內到外依次是朝裙、朝袍和朝褂。滿族最初居住在寒冷的東北地區,喜穿保暖性強的裘皮服裝,端罩即是清代皇帝所穿裘皮服裝代表,圓領、對襟、平袖、皮毛朝外。冬天舉行大典時,端罩罩於朝袍之外。同端罩一樣,袞服亦穿於朝袍之外,為褂式服裝。
依季節不同,朝袍有裘、棉、夾、單、紗等多種質地,顏色不限於我們所知的明黃色,還有藍色、紅色和月白色,分別在祭地、天、日、月時穿用。其中明黃為等級最高的顏色,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和皇貴妃才可享用,一般臣庶嚴禁使用。按典制規定,皇帝在大朝及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祭祀太廟等重大慶典活動中,需著明黃色朝袍。乾隆定製後的朝袍基本樣式為上衣下裳、圓領、馬蹄袖、附披肩領,全身列十二章紋飾,明顯保留滿族風習的同時也承襲了漢制。
吉服,顧名思義,為宮廷喜慶節日時所穿,包含吉服褂和吉服袍,清朝皇帝的吉服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龍袍”,圓領、馬蹄袖、上衣下裳相連屬、四開裾、直身式。龍袍主要為明黃色,皇后所用龍袍顏色和裝飾紋飾與皇帝龍袍大致一樣,區別在開裾數量,前者為左右兩開裾,後者為前後左右四開裾。
就一件龍袍而言,專職織造人員需2602人,製作一件皇帝的緙絲龍袍,則需花上390個工日。故宮博物院織繡組專家宗鳳英曾說過,清朝一件刺繡龍袍的製作成本為1000兩白銀。也難怪它現在能以百萬乃至千萬價格傲視拍賣場。
常服適用於一般性正式場合,亦包括常服褂和常服袍,常服褂一般與常服袍成套使用,有時也可以單穿。不似吉服在面料、顏色、花紋上有嚴格的規定,常服隨皇帝喜好而定,通常以素色和暗花為主,常用顏色有天藍、寶藍、淡藍、醬紅色、薑黃色和淺米色等。目前國內所存清代帝后服飾中最早期的一件是皇太極的御用袍服,共兩件,一件為“黃色暗花八寶祥雲緞舊朝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院。
-
4 # 張博力
後來,這十二種自然力量慢慢演化為圖案,被印在了帝王的衣服上,以“象其德也”,這些圖案便被稱作“十二章紋”。
什麼是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具體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圖案,各有不同的寓意。
(定陵出土的十二章紋袞服)
(復原的十二章紋袞服)
這件“緙絲十二章紋袞服”出土時,袞服上帶有絹制標籤,上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袞服”等字樣。由此可知該袞服的確切年代為公元1617年。
在這件袞服上,龍紋最突出,共有十二團龍,分別織於兩肩和前後襟上。另外,兩肩織日、月,背織星辰、山,兩袖飾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種紋飾分別列於前後襟團龍兩側,共列十二章紋。明代洪武十六年明文規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於裳”。
(定陵地宮)
宋代的聶學義在《三禮圖》中結合《周禮·春官·司服》的說法,總結了十二章紋的含義。下面就以定陵博物館出土的“明神宗緙絲十二章紋袞服”一比一復原品為例,詳細解說十二章紋的含義。
【華蟲】
華蟲,即錦雞,“取其文理”(文采),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
【粉米】
粉米,即白米,取其“養人”(滋養),象徵帝王給養著人民。
【藻】
藻,取其潔淨,象徵帝王品行高潔。
【黻】
黻,是兩個相背的“己”字,取其“背惡向善”(明辨),代表帝王明辨是非。
【火】
火,取其光明,象徵帝王光明磊落。
【宗彝】
宗彝,取其忠孝,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
【山】
山,“取其人所仰”(穩定),代表帝王的穩重。
【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取其明也” (照臨),代表皇權照臨四方。
【龍】
龍,“取其能變化”(應變),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
【黼】
黼,即斧頭,取其“割斷”(果斷),象徵帝王幹練果敢。
十二章紋的演變
➤西周時產生十二種紋飾
十二章紋最早產生於西周時代,《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這段記載只說明瞭周代有這些服裝紋飾流行,並沒有指明十二章紋是周代天子的禮服紋飾。
➤東漢時確立為帝王專屬
從歷史材料可見,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十二章紋確立為重大的禮儀用紋飾,明確可查的是在東漢永平年間。永平二年(公元59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採、《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確定了漢代的服飾禮儀制度。朝廷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逗蠛菏·輿服下》)。即不同的身份地位,能用的章紋數量也不一樣。自此以後,十二章紋被歷代帝王相繼仿用。
➤隋代確立了每個章紋在龍袍上的固定位置
十二章紋作為帝王專屬紋飾的完全確立,是在隋大業元年。隋煬帝詔定了章服之制,並規定了十二章紋在皇帝“袞冕”上的具體位置:“於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後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質以玄,如山、龍、華蟲、火、宗彝等,並織成為五物:裳質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此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備十二也。”
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揹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至於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諸侯,則分別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書·禮儀七》)。
➤明代維持了十二章紋的規制
從明代弘治皇帝袞服上的十二章紋,就能看得出來。
(明 弘治皇帝 上身部分的十二章紋)
(明 弘治皇帝 前裳部分的十二章紋)
➤清代,十二章紋地位下降
到清代,十二章紋漸失其主要地位,演變為多種裝飾圖案中的一種,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位置。
(清乾隆皇帝像)
(左腿位置的宗彝 很隱蔽)
(右腿位置的藻 已被弱化)
(右腹位置的黻)
➤十二章紋的落幕
十二章紋最後作為皇帝正統出現是什麼時間呢?是洪憲元年。袁世凱老爺子穿著有十二章紋的袍子最後體驗了一把帝制。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袁老爺子胸前的十二章紋。
PS:最後再更正一個歷史教科書上的謬誤。下圖是歷史教課書上的圖片“袁世凱祭天稱帝”,其實上面並不是袁世凱。請看打紅圈的那人,歷史教科書上記載此人為袁世凱,但是請看他衣服的胸前,並沒有十二章紋,所以他並不是袁世凱。
上圖可見,打紅圈的人就是圖中左側的這個人,胸前無十二章紋,而袁世凱位於圖中央,胸口有十二章紋。
小小糾正一下歷史教科書的謬誤。
十二章紋伴隨中華帝制走過了興盛與衰落,如今已經歸於沉寂。它從歷史中來,要想了解它,也需投身到歷史的洪流中去。
回覆列表
從古至今,龍袍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都是特別神秘的。其實古代華人締造出了很多瑞獸,比如龍、麒麟、鳳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為什麼偏偏選擇龍作為皇帝衣衫上的圖案呢?簡單地說,因為龍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網路配圖
麒麟說起來很有意思,有學者認為,我們創造麒麟這個瑞獸早期是受長頸鹿的啟發。從某種意義上講,人創造這樣一個形象,一定是基於某一種形象。而在亞洲這片土地上,人們從來沒見過動物能長那麼長的脖子,有好幾米長,確實不能想象。在遠古時代,有人把這個形象帶過來的時候,華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對麒麟的形象加以改變,把它的脖子縮短了,紋飾也變得更花一些。
我們認為麒麟只是一個祥瑞之獸,而龍作為神獸,能夠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無所不能。這是龍作為皇帝象徵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徵。我們說皇帝是“真龍天子”;皇帝開心叫“龍顏大悅”,不開心了就是“龍顏不悅”;皇帝的床叫“龍床”,坐的椅子是“龍椅”。什麼都跟龍有關。以前還有一出京劇叫《打龍袍》,主要是說皇帝犯了錯誤,犯錯誤依然會受到懲罰,但是不能直接體罰皇帝,所以就打龍袍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懲罰。但願打在龍袍上,能夠疼在皇帝的心裡,起到警示作用。
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龍袍。在我們的印象中,明黃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顏色,才是龍袍的顏色,而這件龍袍卻是藍色的。可能有人會覺得是不是搞錯了,其實沒有錯。實際上,龍袍的顏色有四種:黃、白、紅、藍,即明黃(這是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月白色、大紅和石青色。過去說的“八旗”也是這四個顏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以及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網路配圖
到了雍正時期,龍袍就定為這四種顏色:石青、明黃、大紅、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頭的。到了乾隆時期,把顏色比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藍色,所以藍色的龍袍越往後顏色就變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變化當中的。皇帝因為有禮制管束著,所以龍袍的形制都是一樣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擱進去,隔著衣服能隱隱約約看見。這是一種很薄的紗,上面繡著龍。
皇帝的龍袍有很多種。首先是禮服,也叫“袞服”,是在諸如登基、大壽、冬至等這些最重大的場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慶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後就是“燕服”。所謂燕服,就是平時不見人的時候穿的,這種便服跟我們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較接近了。其實龍袍就等於皇帝的工作服,它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更重要的是對皇帝行為的一種約束,在什麼樣的場合就穿什麼樣的衣服。
上圖是一塊明代龍袍的衣料,還沒有經過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間是人的頸部,也就是頭部,這個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龍袍上的龍都碩大無比,不像清代。清代龍袍形成定式以後,一件龍袍上有九條龍。而這塊料子上後面只有兩條,前面是一條大龍。
這塊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夠儲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間留了一條線沒有織上,應該從這個地方剪開。這個布料是直接織錦的,從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織造這塊布的時候,直接就把圖案織在上頭了。也就是說,龍袍上的圖案實際上是先織上去,然後再剪裁的。
網路配圖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龍袍上的龍也相應有一些不一樣的特徵。清代對龍袍上的龍紋有明確的規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龍,皇帝以下的大臣們用的都是四爪龍,所以也稱為蟒。但千萬不要以為只是從長相就可以區分出來,因為它有時候是仿年代的,這在瓷器上尤甚,這時候並不能說明它的等級高低。
所以,並不是說哪個盤子上畫著五爪龍,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時候,國家處在鼎盛時期的時候,對百姓的限制是比較少的,只對龍袍上有這麼一點兒限制。對皇帝來說,第一是顏色用明黃色,皇太子用杏黃色,皇子用金黃色,皇后以下逐漸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並不那麼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