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嚴

    漢朝和唐朝也就隔了不到400年時間,為什麼這兩個朝代的審美差異會如此之大呢?唐朝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朝代,女性們也不再那麼保守,但很多人都會覺得唐朝是以胖為美,不過這個“胖”也是有尺度的,並非越胖就越受歡迎,這可能是對唐朝審美的一個誤解。漢朝人的審美或許同我們現代相當,但肯定也存在一些差異,不過關於各朝人的審美觀究竟是怎樣被影響的呢?

    咱們接觸過的文學故事裡面,經常會提到古代關於女性的審美。秦朝的時候,人們都喜歡不加修飾的美女;到了漢朝人們有喜歡能夠在手掌裡跳舞的那種柔弱美;到了分裂割據的魏晉時期,大家又開始追求氣質;宋元喜歡賢淑的;明清喜歡守規矩的。按理來說古時候對女孩子的美貌判定和現在應該是沒什麼大差別的,但是有這麼一個朝代好像有點不一樣,那就是傳說不喜歡瘦子愛胖子的大唐!

    為啥說唐朝喜歡胖女孩呢?主要是因為一個女人,那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楊玉環。她可是當時所有人都承認的大美女,美到什麼地步呢?從小寄住在叔叔家裡,生活在別人的屋簷下,就因為長得美被當時皇上的兒子一見鍾情,直接成了王妃。再後來呢又因為自己太美,公公又看上自己了,又是把美人放到道館裡又是把自己的兒子派出去出差的,最後可算是把美人收到了自己身邊。就是這樣一個讓皇上都放不下的女人,很多文獻裡面說她身材豐滿,說她"素有肉體",天氣熱的時候多走幾步就會香汗淋漓,甚至還有人說當時的楊玉環可能有一百四五十斤。

    其實這樣的說法和當時的風氣也有一定的關係,雖然說當時的李唐不是富裕奢靡的國家,但是在精神上面是恢弘的,從當時的詩句中我們就能看出,那時候的文人百姓都有著一股積極向上的勁頭。這個時候呢,女性的地位也是幾千年裡面較高的,在審美上女孩們也是不願去取悅他人,而是喜歡健康丰韻的美,再者說女性的肉感也象徵著她生活條件的優良,說明這個女孩不是一般的窮苦姑娘,是家裡面很有錢的。

    還有人說可能是因為唐朝皇室本來就有一點北方蠻人的血統,骨架子非常的大,並且胡人的艱難生活在他們的基因裡面刻下了喜歡健康豐腴的特點,所以裡面的一些女人都是比較胖的,唐朝皇室自己有這個基因,就會推廣出去讓大家都喜歡偏胖的女人。

    如果我們翻看唐朝初期的一些繪畫作品,就會發現在那個時候女孩子好像還沒有那麼的豐腴,比如說價值頗高的《步輦圖》,當我們在觀察畫上人物的時候,就會發現這裡面舉著扇子的女孩子還都是臉小腰細的。這和之後畫家們喜歡畫的女人完全不一樣啊。

    唐初的時候人們剛剛經歷過戰亂,剛有了一個新的國家,大家手裡都是沒有什麼錢的,所以這個時候的女孩子大多數都是瘦瘦小小的。再加上這個時候大家都推崇節儉,所以胖女孩還沒怎麼出現。

    而過了幾年之後,國家發展的不錯,各行各業也都進入了正軌,再加上當時和平的局面,百姓們也沒碰上什麼太嚴重的災難,慢慢的也都富裕起來了。這個時候的人們開始學會了享受,慢慢的布料吃食都上了檔次,體重也就慢慢的起來了。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當時大家都喜歡胖妹妹,很多人拿著著名的中唐仕女圖來反駁,但是要是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貴族的少女啊。並且她們的身材也都是玲瓏有致的,並沒有說出現胖到一百四五十斤鐵桶一樣的場面。再說了,人家只不過是臉大了一點,你就把人家說成大胖子吧?人家的頭髮可都是盤著很多花樣,再加上一支又一支大簪子搞出來的,這樣的髮型都會顯得一個人頭很大,顯得身體胖乎乎。如果你不受她們髮型的影響,只看她們的身體,你就會發現那種肥胖感小了很多。

    當時的唐朝宗教發展是比較興盛的,很出名的壁畫裡面也有一些女性的形象。這些形象也是有很大參考意義的,因為當時的人們經常會把自己認為美的形象加到宗教神女身上。我們會看到這些神女臉盤子也不小,但是身段還是有的,並且主要突出了她們腰細胳膊圓潤的特點。從這個形象上我們就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唐朝對女孩子的喜好了,他們不喜歡太瘦的也不喜歡胖的,他們比較挑剔,喜歡胖瘦有致的。

    並且當時的唐朝很多畫像裡面的人物形象都是貴婦,就好像是非常著名的楊玉環他姐姐出去春遊的畫像,裡面也都是貴族女人做主角。裡面的人物不管男女,統統都是胖胖圓圓的,可能畫家就想透過這種方法表現出當時唐朝物質生活的豐富吧。所以這類的貴婦畫像並沒有太大的參考作用,我們不能因為當時的貴族胖,就下定義說當時的人們都喜歡胖的吧。

    我們還得給楊玉環說幾句話,她壓根就不是人們說的那種大胖子形象。楊玉環什麼最出名?除了她的美貌可能就是她的舞蹈了吧。一個被人傳是一百四五十斤的女人,怎麼可能穿著華服翩翩起舞呢?又怎麼可能成為當時著名的舞蹈家,和唐玄宗你來我和呢?再說了過了幾年之後白居易人家各處考察,也寫她是"嬌無力",這是描寫胖子用的語言嘛?明顯楊玉環頂多就是一個100出頭的微胖大美女,被人曲解了而已。

    再說了,當時皇帝給自己選兒媳婦的標準也很明確。李隆基明確指出自己兒子要娶"細長"的少女,他大哥搶的老婆在記載裡面也是"纖白",皇室要求都這麼明朗了,足以可見喜歡胖女孩的這個說法靠不住。

    並且當時有明確記載說長安瘦子少,有名的畫師卻都集中在這個地方。可能他們也喜歡纖弱的女孩子,但是也沒地方去畫啊。這個大誤會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依然覺得胖女孩在唐朝吃得開。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體型,都要以健康為第一標準,喜歡過瘦還是喜歡過肥都是不正確的審美。如果大家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去翻閱一下古人的畫像,自己去了解一下當時的女孩子是什麼樣的形象。

  • 2 # 豫州青陽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背景。漢代魏晉南北朝都是偏好以瘦為美。考古出土漢代魏晉大量陶傭木傭都是比較苗條的,而南北朝時期的石窟造像也是秀骨清像居多。這些都能反應出當時人們的審美傾向。漢代和魏晉人們喜歡的是灑脫飄逸,那麼反應到審美上就是瘦骨清像。但是到了唐代,唐代皇室原是隴西人,崇尚的就是孔武有力健壯體魄。所以在審美上也就影響了整個社會。以至於宋代也受到其影響。

  • 3 # 又見半瓶醋

    一個時代都會有這個時代的審美觀點和看法,這個審美的觀點和當時的統治者有很大的關係,歷史上不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嗎?

  • 4 # 包山種樹

    “環肥燕瘦”代指了兩個朝代人們對女子的審美觀念。

    趙飛燕弱不禁風、骨感十足,但偏偏讓漢成帝戀戀不捨;楊玉環豐滿圓潤、肉感風韻,卻讓唐玄宗不顧倫理,從兒子的身邊奪過來。

    可以說,趙飛燕的“細腰”和楊玉環的“豐滿”各領風騷數百年,引領了漢唐二朝的大眾審美定義了兩個朝代的“美人”標準。

    審美觀念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關於美的理性認識,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也不意味著一旦形成就不可更改。一般而言,新經驗的獲得、新審美型別的出現、其他人的審美觀念等都會改變或修正一個人的審美觀念,它也會由於時代、民族、階級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異。

    但我以為,一個時代對於女子的審美觀念,最大的影響來自於主流社會的審美觀。每個時代的當權者和大家名流的審美觀念會引領那個時代的審美。例如趙飛燕當時是個舞女,她的細腰只堪盈盈一握,儀態嬌美,舞姿輕盈,使得漢成帝一見傾心,一下子成了主流社會所認同的美人,所以她的“細腰”也就成了當時女子們競相效仿的模板;再說楊玉環,的確肉感、豐滿,卻深得壽王喜歡,再後來被自己的“公公”唐玄宗看上,集三千寵愛於一身,被封為“貴妃”,她的圓潤豐滿又成了當時女子們爭相效仿的物件。

    其實,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不管環肥燕瘦,都會有人喜歡,人們的審美從來就不是單一的。至於有人說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就喜歡豐滿的,反之則喜歡瘦弱的,我以為此觀點有失偏頗。倘若真是那樣,以現今空前豐富的物質條件,大家豈不是都要喜歡肉感十足的女子,又如何解釋女子們竭盡全力的減肥運動呢?

  • 5 # 咱誰的都不欠

    用現在的眼光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突然間發現一個漂亮豐滿的女人眼前一亮,又喜歡豐滿的了,說明各有特殊的魅力,要不然皇帝怎麼招上千美女進宮?他是看一個愛一個。

  • 6 # 邪哥說

    ‘上行下效’引導了整個社會審美觀的程序發展。

    趙飛燕是西漢漢成帝劉驁的第二任皇后,漢哀帝時的皇太后,其原名未被正史記載,通常認定為宜主,以瘦出名。

    傳說趙飛燕瘦體窈窕、體態輕盈、身輕如燕能作掌上舞,深得劉驁歡心,並且長霸帝心,久寵不衰,從而導致整個漢室天下皆以瘦為美為宜,進而讓漢朝形成了‘瘦美’的審美觀。

    到了唐朝,出了個楊玉環,被譽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早前並不是唐玄宗的妃子,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她天生麗質,豐腴富雅,再加上從小受到藝術的薰陶,肥美之態異於常人,從而受到李隆基的深寵,獨享帝恩。

    唐玄宗當年看中了楊玉環的美貌,不惜讓人口誅筆伐,攬了‘扒灰’之名也要把她搞到手,可見她的漂亮。

    李隆基的重口味打破了自漢以來以‘瘦’為美的審美觀,慢慢引導唐朝進入以‘豐潤’為美的審美觀時期。

    兩個朝代相悖的審美觀,皆是由天子喜好引導形成,大家說是不是‘上行下效’之由。

  • 7 # 微山秋水

    詩經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幾千年來,華人對女子的審美觀大多沒怎麼改變,為何單單繁盛的大唐就特立獨行了呢?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增!”

    可能後人根據蘇軾的詩,推測楊玉環是個豐腴的美女。楊貴妃那麼受寵,皇帝的喜好就是大唐流行的風向標,因此不少人斷定唐朝人喜歡胖美人。

    大家清楚,蘇東坡是宋朝人,也沒見過盛唐的楊玉環,他怎麼曉得人家是胖是瘦?

    相反,大詩人李白是見過楊貴妃的,兩人處的也不錯。他還為楊貴妃寫過詩,“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趙飛燕苗條的像片柳葉,能隨風起舞,李白把楊玉環比作趙飛燕,可見楊玉環身材還是不錯的,至少不會胖不到哪裡去。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位大才子喜歡的風格是小蠻腰。

    再看對楊貴妃愛的死去活來唐玄宗。他給兒子選美的標準: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

    這兩個多情的大唐男人,與其他朝代比,對女人的審美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 8 # 歸去來兮集

    宋朝最著名的宋詞,是對宋朝對女性審美的完美詮釋,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道盡女人的溫婉婉約、言盡情深。宋朝煙花柳巷行業盛行,花魁行首都是嬌小溫柔的美女。就能看出宋朝評判美女的標準小鳥依人的嬌小溫柔。所以漢朝和宋朝都認為美女瘦點漂亮,成語環肥燕瘦就是其中的代表。

    唯獨唐朝是以胖為美,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從唐朝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說起了,唐朝皇族和貴族大部分出自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一集團的成員都是鮮卑族和漢族的混血。

    草原民族鮮卑最開始就是遊牧為生的,在他們的審美系統裡,牛羊馬長的膘肥體壯是健康富足的象徵,以此引申到鮮卑女人長得豐滿肥胖也是最美的。上行下效作為統治階層的李唐皇室喜歡的,必然會在整個國家盛行的,所以社會上普遍以胖為美 。特別說明這裡的胖是豐滿圓潤的意思,而不是單純的肥胖。

    每一個朝代都有著自己審美標準,而每一個標準都是根據當時的局勢而決定的。而我認為不管是胖還是瘦最重要的還是眼緣,你說呢?

  • 9 # 武天老師

    唐朝喜歡胖子這個說法究竟是怎麼來的真的迷。人家唐朝明明就是喜歡豐滿,豐滿和胖一樣嗎?豐滿是指這樣的標準,這種標準才是唐朝對於美人的定位。

    唐朝審美標準其實和今天西方國家很像,講究胸大屁股大腰細,簡單的說就是該有肉的地方有肉,該瘦的地方要瘦。白居易的詩中寫道:“楊柳小蠻腰”這已經說的很直白不需要翻譯了吧。

    胖子應該是這種樣子,這種樣子放在那裡都不能稱為美。

    楊貴妃據一些專家考證,身高大約165-170,體重也才130左右,完全算不上胖子,也很符合現在的審美標準。楊貴妃之所以這麼紅,除了長得好看外,最主要的就是她跳舞好,霓裳羽衣曲就是她的拿手曲目。

    你覺得一個胖子還可以翩翩起舞嗎?一個胖肉球在哪裡蹦擦擦得把皇帝嚇死。唐朝一些詩詞中在描寫女性時,也都使用“窈窕”“細腰”這種字眼:

    願作輕羅著細腰,願為明鏡分嬌面(劉希夷《公子行》)鞦韆細腰女,搖曳逐風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顯然唐朝對於女性的審美標準第一就是【身材好】(當然這個身材好跟現在亞洲人不同,更像西方標準) 

    還有更直觀的例子,唐朝著名的《步輦圖》描繪的宮女也沒有胖子,這些女子可以說是當時顏值屬於非常高的才能入宮,顯然唐朝不是像有些人誤認為的胖子當道。

    還有簪花仕女圖中的人物同樣也是略顯豐滿,完全不能用胖來形容。還有一些唐代人物陶俑,身材也都沒有肥胖一說,頂多是大臉盤子一臉富態,但是身材都非常纖細。

    很無奈的是現在很多一知半解專門誤導人的磚家叫獸總會說唐朝以(肥)胖為美,甚至關於唐朝的一些小玩意也專門做成死胖子的樣子,比如這種唐仕女娃娃,這種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是死胖子好嗎?

    而所謂“環肥燕瘦”是蘇東坡說的,蘇東坡離大唐盛世都過去多少年了?他懂什麼?再加上蘇軾本身就是個死胖子,自然要為胖子說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坪壩的樓盤,哪個值得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