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忻州身邊事

    昭君出塞在歷史上很著名,這個要塞指的就是如今的忻州雁門關。

    昭君出塞的地方——忻州雁門關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楊玉環、貂蟬、王昭君。後人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讚美她們的美麗。她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精彩的歷史典故。“沉魚”是說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水中的魚見到她那絕世的美容怕驚動她,都乖乖地沉到水底。“羞花”是講楊玉環在賞花時,連最富態豔麗的牡丹,看到她那國色天香的容顏,覺得自愧不如,“羞”的低下了頭。“閉月”是說貂嬋拜月時,月中嫦娥看到她超凡的姿色,偷偷躲進了雲層。“落雁”的典故是講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忻州雁門關上。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出生在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她的父親叫王穰,是個聰明能幹的美男子。他家道殷實,當王穰五十多歲才有了昭君。全家人對昭君視若掌上明珠。王昭君從小就乖巧懂事,天生麗質,十五歲就出脫的像仙女一般漂亮。父親為她請了家教,在老師的精心指教下,再加上王昭君天資聰慧,心有靈犀,經過幾年的培養,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所不精。她的美貌和才氣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很快她的名氣便傳到京城。

    落雁池

    建昭元年(公元前34年)漢元帝在全國選美。王昭君經過層層推選,被選入宮中。王昭君的出現如同出水芙蓉一樣鮮活靚麗,在後宮中引起不小的反響。她的容貌、言談、舉止、氣質……令所有參賽者傾倒。她馬上要讓漢元帝去“面視”。按正常情況講,王昭君一定會得到漢元帝的賞識。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在後宮中一千多參賽的佳麗,皇帝都無暇一一面視,而是讓畫師把她們的容貌畫出來,讓皇帝過目。只要皇帝看中的就可以參加決賽。這樣既省事又速效。殊不知這種辦法,弊端不少,因為所有佳麗的命運,就掌握在畫師手上。那些捨得花銀子的主兒,即使其貌不揚,畫師也能讓她光彩照人。王昭君也深知其中的鬼把戲,但她要憑自己的實力去競爭,不願意走行賄之路。再說按她的家境,即使出點銀兩,也不是不可。但她正直的性格,不允許她這祥做。誰料,命運跟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畫師毛延壽剛見到王昭君,被她的美貌所震撼,真有些呆若木雞,手足無措。他以為是天女下凡,嫦娥轉世。他很久未能動畫筆,他一是賞慕昭君的美麗,二是等待王昭君的銀子。但等了半天,不見動靜。毛延壽有些氣惱,他想,你這個倒黴蛋我要讓你嚐嚐不掏銀子的苦頭。毛延壽很快把王昭君的相畫好後。他覺得實在是漂亮無比。他端詳了半天,覺得心裡很不平衡,又在畫像的面頰上,重重地點了一顆痣。這顆痣雖叫美人痣,但長得實在不是地方。按相書上說,這叫“剋夫痣”。就是這顆倒黴痣,把一個絕代美女打入冷宮。毛延壽看看畫像覺得稱心了,才心安理得的交了差。

    漢元帝見到王昭君的畫像,倒是覺得挺美,就是看到那顆剋夫痣,心有餘悸。正因為如此,王昭君無緣參加決賽。只好作為宮女留在宮中,這樣一晃就是五年。

    再說南匈奴單于呼韓邪歸順漢朝以來,他第三次來到長安。見到漢元帝很是恭敬,並坦誠宣稱,甘願俯首稱臣,為漢朝守護北疆。

    為了讓呼韓邪單于心甘情願的俯首稱臣,漢元帝決定走“和親”之路。他從宮中選了那位畫相上有剋夫痣的宮女王昭君,以公主的身份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好讓呼韓邪單于死心塌地做自己的臣子。匈奴與漢朝之間結束血與火的戰爭,永遠化干戈為玉帛。誰知,故事發展真叫人難以預測,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

    漢元帝選定良辰吉日,要親自為公主操辦“辭別儀式”。在一片鼓樂聲中,王昭君霞光錦冠,滿身珠光寶氣出現在大殿上。她的出現豔驚四座,大殿上所有的人都瞠目結舌。變化最明顯的還數漢元帝,剛才臉上的神氣勁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驚慕和氣惱。他急匆匆的走過去問道:“你叫啥名?”王昭君答道:“我叫王嬙”。漢元帝又問:“你何時入宮,朕怎麼沒見過你?”王昭君含著淚水說出了入宮的前後經過。

    漢元帝聽完王昭君的訴說,心裡如同打破五味瓶。他原來是想隨便找個宮女忽悠一下呼韓邪單于,沒想到自己卻被畫師毛延壽給忽悠了。事後雖把毛延壽砍了頭,也減不了他心頭的怨恨,更化解不了相思情。因為君無戲言,漢元帝是不能再反悔,只好忍疼割愛讓王昭君出嫁。

    她要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再也不回來了。

    雁門關,在歷史上,這座滿載血與火的關口,今天卻迎來了一位絕代佳人。王昭君在侍衛和宮女的護衛下,坐騎緩緩登上關頂。她不由的手搭涼棚望望遠方,只見塞外寒風陣陣,雪花飄飄,一派北國風光。回頭再看關內,卻是春風送暖,楊柳吐翠,桃杏現蕾,滿眼春色景象。她深深地品味到“馬後桃花馬前雪,如何教人不回頭”的滋味。在坐騎上,她不知多少次回頭,晾望長安路,在絲帕內,不知留下多少離情淚。這位孤獨無助的弱女子,在她稚嫩的肩上卻挑起民族利益的大梁。

    王昭君的送親隊伍走出雁門關口,她更加鬱鬱寡歡,哀痛欲絕。那陣陣馬啼聲,如同奏得哀樂,敲打著她的心絃。那“咯咕、咯咕”的雁鳴聲,猶如一曲曲悲歌,撕裂著她的戀鄉情。她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滿懷惆悵,撥動琴絃,彈奏出一曲《離別曲》。這淒涼婉轉的琴聲,悲切而傷感的歌聲,隨風飄向遠方,隨行人員無不感嘆落淚。此時此刻,一隻南下的大雁,正好從此飛過。聽到這悅耳蒼涼的琴聲和長歌當哭的Teana之音,又看到這位天資國色的佳人,這隻大雁失態了,驚呆了,它忘記自己是在空中飛翔著。它一動不動的定格在王昭君的上空。須臾時刻,這隻大雁“咯咕咯咕”的叫著,從空中俯衝下來,落在王昭君的身旁。這就是王昭君雅稱“落雁”典故的由來。

    在雁門關外,由大隊騎士、氈車、樂隊等組成的迎親隊伍,真可謂浩浩蕩蕩,蔚為大觀。王昭君看看路邊的風景,只見黃沙滾滾,枯草悽悽,不由的傷感萬千。到了單于王庭,只見一座座帳篷內,張燈結綵,毛氈鋪地,一派喜慶場面。呼韓邪單于滿面紅光迎接這位來自中原的佳人。此時,胡笳齊鳴,萬民歡騰。王昭君沒有感受到歡樂和喜慶。她深深體會到孤雁入群的哀愁。

    呼韓邪單于為了表示對“岳丈人”的感恩,特派使臣為漢朝送去大量玉器珠寶和駿馬。

    多少年過去了,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代縣人民為了不忘這位曾為民族和諧做出犧牲的絕代奇女子,特在雁門關上修建了落雁塔和落雁池,供遊人觀賞和追思。

  • 2 # 陰山敕勒川有故事

    中國古代的“塞”,大多處在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政權的分界線上。在有文字記載的數千年中,兇猛的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談之色變的心腹大患。戰國時期出了一位後來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的君王,他就是趙國的趙武靈王。天資聰慧的武靈王歷經近二十年的摸索,才終於找到克敵良方,那就是被後人稱作胡服騎射的改革。這一利器也使得武靈王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夠完勝北方遊牧政權的絕世英主。在強悍的匈奴人不情願地退到大青山之北後,深謀遠慮的武靈王又開創性地在大青山及陰山沿線修築起長城,想以此永絕後患,讓遊牧人再難踏進中原半步。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中原王朝夢想著化身為銅牆鐵壁的萬里長城,有時在輕裝上陣遊牧人的鐵騎下只不過是一堆粗重的擺設,他們揮舞著馬刀肆意馳聘在廣闊且富庶的中原大地上,很多時候數百年積累的文明成果毀於一旦、消失怠盡,與北方遊牧人的拉據過招也成為華夏軍團永遠揮之不去的痛,其來則兇猛去則無跡的中國最早游擊戰術的靈活實踐更成為中原人數千年的噩夢。這當然是後話,不是我們此處討論的重點"。自戰國的趙國開始,經秦漢一直到大明,數十個王朝數千年樂此不疲地加入到修築長城的浩繁世紀工程中。在修長城的同時,歷朝歷代也隨山勢地形在險要處修建了各式各樣的關口。這些關隘及長城,也往往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政權的界線。其北側,就是人們所說的塞外。當然,長城在歷史上的地理位置是不斷更迭的,塞外的具體指代也隨之變化。更多時候,塞外的“塞”只是一個泛稱,不好說具體指哪。比如,今天的呼和浩特又叫塞北青城,你能說清楚這個塞具體是哪裡嗎?

    王昭君之所以飲恨千里遠走塞外,與中國傳承數千年的和親文化有關,"和親”的始作俑者就是中國首位貧民皇帝劉幫。公元前201年冬,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北上出征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氣候十分寒冷,漢軍雖然“卒之墜指者十二三”,但見匈奴只有老弱殘兵,更是獲勝心切,便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宜將餘勇追窮寇”,直追到平城白登山(今大同東5公里處),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四十萬匈奴鐵騎將漢軍圍困七天七夜。多虧謀士陳平為劉邦出謀劃策,給冒頓單于之妻閼氏送了大量黃金、珠寶,才僥倖脫險躲過一劫,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恐怖的印象。“白登之圍”後的很長時期,漢朝一直對匈奴採取守勢。面對匈奴的數次入侵,漢朝的軍隊均無法在第一時間予以有效的應對,而當大軍合集,要對匈奴軍隊實施打擊的時候,對方卻早已帶著擄掠的人畜財產打道回府了。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軍大舉入侵,其侯騎甚至一度逼近西漢王朝的國都長安,整個國家惶恐不安,而最後的結果是“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在呂后掌握朝政大權時,冒頓單于甚至公然致書呂后,以極其侮謾的言詞提出“願遊中國,娶呂后為妻”,想到中原來當皇帝。甚至到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仍“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眾,雲中、遼東最甚”(《漢書•匈奴列傳》)。 此時的中國,上演了讓人瞠目結舌卻也無奈的一幕,以後的歷史也無數次地重演著這一幕。那就是先進且富裕的中原王朝為了安撫北方草原上落後的遊牧民族,不得不將一個個公主遠嫁大漠,每年還要送給他們大量的絮、酒、米、食物。直到某日,這邊關大漠緩緩地走來了一位後來名垂青史、且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說起王昭君,傳說她進漢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三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漢元帝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極其悲怨,就主動請纓。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 •南匈奴傳》)。為了擺平這男人世界裡的戰火、硝煙、擄掠、殺戮、流血……這位有著“落雁”之貌的女子,身負家國命運遠走戈壁大漠,以柔弱的雙肩擔負起金戈鐵馬的戰亂爭紛,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匈漢邊境相安60餘年,堪稱古今奇女子!王昭君也因回孃家出入雞鹿塞而使其成為古代名塞。王昭君壽終正寢後歸宿於何地,《漢書》和《後漢書》均隻字未提。700年後,卻為大詩人情有獨鍾。詩仙李白曰:“死留青冢使人嗟。”詩聖杜甫曰:“獨留青冢向黃昏。”世人在李杜的詩中得知,青冢中安息的是王昭君。據考證,位於呼和浩特南部大黑河南岸的昭君墓即青冢。在其墓碑上刻有一首詩: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與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這首詩是對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最公允的論斷。關於昭君出塞的具體行走線路,因史書沒有記載,更因年代久遠(公元前33年),目前尚難有定論。史學家們力求透過撲朔迷離的歷史煙霧,鉤沉發微,還原那一段塵封土積的歷史事實。現在對昭君出塞的路線圖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西走玉門關說”。其來歷大概源於李白的詩“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這一說法,清代學者顧炎武就予以否定:“按《史記》、《舊漢書》,乃知漢與匈奴往來之大道,大抵從雲中、五原、朔方。明妃之行,亦必出此”(《日知錄集釋》卷21,李太白詩誤條);其二是“向北直道說”。這也是最被認可的說法。經此道,從長安北行直抵匈奴之地路途最短,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多次前往長安便是行走此道。據有的學者考證,其具體路線是,從漢都長安出發,先過左馮翊(在長安東北),然後經北地(今甘肅慶陽縣)、上郡(今陝西榆林縣)、西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朔方(今鄂爾多斯市杭錦旗),而至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而後向西行進,至朔方郡臨河縣(今內蒙臨河市東北),渡北河(今烏加河),向西北方向出高闕(今石蘭計山口),越過長城,離開漢地,進入匈奴草原,直至今天蒙古國境內。其三是“長安——太原——雁門關——平城(大同),西行和林、托克托(雲中郡治所駐地)”。持這一說法的人認為,漢高祖劉邦自平城白登山之役後,宮廷之內多主張和親政策,因為漢統治者知道靠武力根本徵服不了匈奴,用仁義道德的理論也說服不了匈奴,惟有和親政策是改善民族關係、緩和矛盾的最好良藥。在當時沒有宣傳媒體的年代,為了使更多深受戰爭其害的百姓安於生產耕種,實行休生養息,漢統治者肯定會大肆張揚,從而繞道太原一線。

    但不管哪種說法,昭君出塞的塞都應當理解為塞外,因史書並無記載,不好定性為哪個具體哪個關塞。

  • 3 # 老宋坎山

    昭君出塞的塞是指邊塞,兩國的邊界。漢匈的邊界一般都是以長城為界。歷史上沒有留下昭君出塞明確線路圖的記載,後人根據考古發現,推斷昭君和親走的路線圖是從長安出發,向北走到榆林,鄂爾多斯向五原方向。所以不是具體指的那個要塞,是指的出了邊界。有人臆想要塞是雁門關,其實真的不會走雁門關這條線路,因為當時呼韓邪單于的王廷在五原郡,今包頭周邊。他不可能繞大圈。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求親是從五原郡南下走現在的鄂爾多斯,榆林,延安一線,昭君出塞線路也應該是這條線路。

  • 4 # 例外狀態

    昭君出塞,此要塞是“光祿塞”。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然後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漢書·匈奴傳》記載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自請願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後來單于想同西漢結好,故三次進長安向漢元帝請求和親,《漢書》記載漢元帝賜親,但《後漢書》則記載王昭君是自請出塞願意和親嫁於呼韓邪單于,當時呼韓邪駐於光祿塞下,所以昭君所出之要塞即是光祿塞。

    光祿塞遺蹟分佈在今固陽縣、烏拉特中旗及烏拉特後旗境內,大致位於今天的陰山山脈的大青山與烏拉山分界的山峽之中,此處山勢險要,河內地勢較平坦,古固陽道由此北上,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光祿塞是西漢武帝時派遣光祿勳(官號)徐自為在五原郡以外興築的長城,《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西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漢使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障列亭至廬朐”,即在五原郡長城邊塞外,陰山石門水(今內蒙古昆都侖溝)峽谷口,修築光祿城等軍事城障,以控扼漢、匈之間南北重要交通的石門水谷道。城址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明暗鄉小召門梁古城。《漢書·地理志》記載五原郡稒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因光祿城南臨長城邊塞,故稱為“光祿塞”。據考證,光祿塞就是昆都侖河通向大青山後峽口的小召門梁古城.城分南北兩部分,南為外城,北為內城.內城東西長80米,南北長87米;外城東西長59米,南北長110 米,內城現儲存有多處建築基礎,出土的文物多為漢代的陶片。

  • 5 # 南方鵬

    王昭君,名嬙,西漢元帝時人,因入宮日久,不能受到皇帝新近,便行賄宮侍,自願出塞和番。匈奴經漢武帝傾國之力擊打四十多年,分崩離析,漢宣帝時,呼韓邪單于被兄長郅支單于擊敗,率領部下一眾南來,對漢稱臣,遣子入為質,得到宣帝召見,後來郅支在漢朝邊境搶掠無功,移師西域,呼韓邪單于重回漠北,但依舊臣服漢朝,到劉病已兒子漢元帝時前來求親,元帝便找來後宮五位女子讓他挑選,娶得明豔照人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所指的“塞”,一種可能指邊塞,泛指長城以北,是離開漢地的意思,《後漢書南匈奴傳》“其諸新降胡初在塞外,數為師子所驅掠,皆多怨之”。另一個可能特指光祿塞,《漢書·匈奴傳》載甘露三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自請願留居光祿塞下,有急保漢受降城”。漢武帝在衛青收復河南地後,設定了朔方郡和五原郡,與修繕好的長城聯結,作為北面邊防的重要戰略設施。考慮到守近必遠防,前102年,又派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外築城,城成命令遊擊將軍韓說和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率兵駐守,名為光祿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日紅外線灶號稱一年能省四個月煤氣,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