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7
回覆列表
  • 1 #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家長給孩子貼標籤,是一種習慣性心理導致的舉動。首先,給孩子貼標籤、是自我權威的暗示,就跟平時說:你這孩子怎樣怎樣,為什麼不聽我的呢?或者,你看吧,我說過的,你就是這樣。比如貼個標籤“不自信”,意思就是,你看,我就說你不自信吧,還不承認。

    其次,是一種家長焦慮的表現。比如:看到孩子似乎不大合群,心底大呼怎麼辦阿?覺得這孩子太內向。即,孩子在哪方面不盡父母之意時,家長就會有著:怎麼呢,這孩子怎樣怎樣,以後怎麼辦!

    對於孩子,家長要學會做最好的引導,然後靜待花開。切記不要以自己的片面的觀點給孩子定個莫須有的“罪過”。記住,你越是說孩子,孩子越容易長成你所擔心的樣子。危言聳聽的一句話是:毀掉一個孩子,你就給他貼標籤。

  • 2 # 妞妞媽媽

    愛給孩子貼標籤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現象,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老師、朋友等等貼標籤,甚至我們也會給自己貼標籤。

    我們生活在一個喜歡評判的世界裡,如果沒有覺知,很容易對自己、對他人的性格、為人、生活等等各種方面做出評價:他是一個內向的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是一個……人。對自己也不例外,我長得不漂亮,我是一個急性子,我很害羞,我是什麼樣的……不管是正向的評價,還是負性的評價,這些都是在貼標籤。

    我們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評價體系裡,不知不覺就會對他人評價,對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做出評價,因為我們對孩子有一個期待,他應該是什麼樣的,我期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和我們期待的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會做出負面評價,這個孩子調皮,這個孩子不聽話,他的數學不好……

    不管是負性還是正性評價,都是貼標籤,都會有意無意地讓孩子朝著我們不想要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要關注自己,逐漸減少對孩子、對他人貼標籤。

  • 3 # 默刀鋒

    有的家長很喜歡對孩子說:“你是如此......(消極的形容)”

    當父母給孩子貼不良標籤,這能夠迅速改變孩子從積極變消極。

    比如,爸媽說,“你為什麼對鄰家妹妹那麼刻薄?” 或者,“你怎麼會是這樣一個傻瓜?”

    有時,當孩子聽到父母跟別人說話:“他很害羞。”

    年幼的孩子會毫無疑問地相信他所聽到話,即使這是關於他自己的事。

    如此消極的標籤可以成為一個孩子自我實現的預言。

    最糟糕的一個詞讓人感覺到切膚之痛。

    許多父母可能仍然歷歷在目,痛哭,還記得當你小時候,你的父母說,“你是如此的讓我感到失望”。

    建議:

    一個更好的做法是,父母可以指出孩子具體的不良行為,但對孩子的個性形容詞空出來。

    例如,上面的例子“你為什麼對鄰家妹妹那麼刻薄?” 爸媽可以改變一下,不說孩子的個性形容詞“刻薄”,應該說,“當你告訴大家不要跟鄰家的妹妹玩,她會很傷心的。我們怎樣做才能讓她感覺更好呢?”

  • 4 # 辣媽天團

    好友姍姍跑來訴苦,說孩子上了初中以後變化特別大,一說他點什麼,他就馬上頂嘴反駁家長光看到他缺點,以前孩子從來不會這樣。

    我問,你都說孩子什麼了啊?姍姍說沒說啥啊,就是看到他有時寫作業磨蹭感到著急訓斥幾句,大人們現在都覺得時間緊迫,拼命學習時間管理,孩子那麼小,更應該知道珍惜時間啊。

    我問,你說了幾次啊?朋友說,看到了就說一下啊,這在家裡不是很正常的嗎?

    我說,那你就是說多了,給孩子貼上了標籤了,孩子有他自己的心理保護本能反應,你一說,他就會拿那句話來頂你,尋求自我心理保護。

    啊,什麼叫貼標籤啊?

    貼標籤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標籤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會使他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亂貼標籤有時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非常大,一不小心就會改變孩子的成長軌道。

    麗對孩子從小照顧得無微不至,不能說百依百順,也是很多事情大包大攬,早上起床都得天天叫,可見,孩子的自理能力有所欠缺,後來,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學校管理非常嚴格。

    開學後不久,有一天,麗因為感冒起晚了,導致孩子也起晚了,就遲到了一次。麗被班主任叫去訓斥了一通,說他們班從來都沒有遲到的現象,孩子遲到拖了班級的後腿。

    被班主任訓斥了,麗覺得心情不好,回家就訓斥了孩子。她本意是覺得班主任老師提出問題了,應該協助老師幫著孩子糾正。

    可是沒想到,孩子在班裡開班務會時已經被點名批評並做檢討了,回來以後,又被麗這樣訓斥,孩子表面上不動聲色,隨後出現了很多不正常的現象,不願意和同學交往,討厭班級,討厭學習,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成績一落千丈。

    麗開始一直以為是學習壓力造成的,總是到處訴苦,天天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孩子怎麼就不理解家長的心啊,怎麼遇到困難就不能迎難而上啊。

    後來,我們坐下來仔細分析原因,發現孩子的變化就是從那次遲到後的班會開始的。因為能考進重點高中的都是優中選優的尖子生,大家在初中時都被老師同學吹捧慣了,一到高中,競爭更加激烈,結果因為遲到這件小事,不到一個月,就被老師和家長打上了不能自律很鬆散的標籤,加上高中學習壓力更大,心理上很難尋找到優越感,頓時就很頹廢,破罐子破摔,粗心的麗總以為是孩子不能吃苦的問題,其實是孩子被打上標籤後,心理嚴重受挫,家長也不細心,沒有及時地疏導造成的。

    無論是姍姍還是麗,作為家長,我們日常對待孩子的管教經常會出現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將來能立足於社會。於是,看到孩子磨蹭就說兩句,看到孩子調皮就訓兩句,看到孩子懶惰就罵兩句,就在日常這不經意的兩句兩句積累中,無意識就給孩子打上了標籤,影響了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因為青少年的心理發育、認知能力都不完善,對於外界評價好與壞的辯識能力較弱,外界的影響,不管是好還是壞,都對他們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當一個孩子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時,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認同感,並進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為。而且,這種評價出現的次數越多,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強。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時孩子自尊心和心理受挫,不能正確調整,會覺得你說我不好,可能我真的不好,那我就和不好的玩吧。

    我們平時做家長,一些有意無意的語言行為會給孩子貼上不正確的標籤,使他們的不良心理和行為不斷地得到強化,造成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此不良心理行為左右終生。因此,家長們一定要長點心,不要亂貼標籤害了孩子。

    正確使用標籤效應會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未來。成功學之父卡耐基小時候是一個公認的非常淘氣的壞孩子。他9歲的時候,他父親將繼母娶進家門。他父親向繼母介紹卡耐基時說“希望你注意這個全縣最壞的孩子,他可讓人頭疼死了,說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頭看著他,接著又看著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縣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找到發洩熱忱地方的男孩。”

    繼母說得卡耐基心理熱乎乎的,眼淚幾乎滾落下來。就是憑著她這句話,他和繼母建立友誼。

    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為在他繼母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來自繼母的這股力量,激發了卡耐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幫助他和無窮的智慧發生聯絡,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家長如何面對孩子被貼負面標籤呢?一是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讓孩子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

    接到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出現不良表現的反饋時,面對孩子,先冷靜下來,不要一上來就劈頭蓋臉地訓斥一番,和孩子坐到一起耐心分析一下原因,今後應該如何改正,並制定出由簡至難的進步方案。

    二是幫助孩子做好家校溝通。

    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需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培育。現在學校的老師,往往一個人要管理班級很多個學生,不能要求老師面面俱到,什麼問題都想在前面,老師是人不是神,自己孩子的問題想得到解決,家長就需要自己多努力,用巧妙的方式和老師溝通,請老師協助一起為孩子改變樹立信心。

    三是家長要不斷加強學習。

    孩子是家長一生丟不掉的責任,孩子的成長過程也需要家長不斷的學習,學會用正確的教育理念陪伴孩子成長。不要輕易就給孩子做出非好即壞的簡單定論。與孩子溝通時多表揚少指責,表揚要針對具體事具體化,不要總是籠統表揚:你真是個好孩子。遇到問題不要使用簡單粗暴的訓斥來解決。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要不斷給孩子加強心理暗示:你肯定可以的,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活出自我。

    養育孩子的過程有什麼快樂?最快樂的就是看著他一點點茁壯成長。為了孩子能夠茁壯成長,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他,千萬不要亂貼標籤害了孩子。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龍應臺

  • 5 # 小蝸牛的精神家園

    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其實是一種習慣性的溝通模式,不一定只對孩子,好好再想想,你會發現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的父母,在與家人,同事,朋友溝透過程中,也是同樣喜歡下定義喜歡評判對方,只是因為對方是平輩,會稍委婉些而已。

    這是一種說話方式和教育理念的習慣性。有可能來著原生家庭,也有可能後天自己形成。其實不在少數。

    在與孩子溝通中,家長分不清是在說孩子行為還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孩子寫作業邊寫邊玩,家長會說:你怎麼注意力那麼不集中。這個就是做評判貼標籤,而忽略了你想改變的是孩子邊寫邊玩的行為。孩子認為你都說我是注意力不集中了,那就是唄,那就再玩會。你強調不是孩子行為,孩子怎麼意識到自己行為有什麼問題呢?沒覺得有問題他怎麼會主動改變行為呢?

    有種更好的溝通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寫作業,一會玩筆一會玩橡皮擦,時間都耽誤了,今天又要晚睡了”不能接受的行為+影響,讓孩子明確知道自己的什麼問題帶來什麼影響,讓孩子自己選擇改變。這樣比評判和貼標籤更易於孩子接受。

    親子溝通其實有很多技巧可以學習,在不管對孩子,對家人都適用,“一句話讓人笑,一句話讓人跳”就是說明,溝通是需要學習的。

  • 6 # 工科生媽媽大不同

    因為我們自己也是從小被貼著標籤長大的吧,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標籤的社會體系。

    從幼兒園老師給出的幼兒評價手冊上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標籤,簡簡單單幾個詞就把一個孩子評價概括了。我小時候的幼兒園小班評價手冊上就學著膽小,於是每一年的手冊上都是膽小,父母也說我膽小,老師也說我膽小,膽小的標籤就一直跟隨著我。

    只有一個人不這麼說,那就是我的外公。他說我只是表面的膽小,不做危險的事,不讓自己處在危險的境地,但是在一些方面,這孩子膽子大著呢,她敢於做各種新的嘗試,這才是真正的膽大。

    我的外公,是與我相處最多的人了,由於父母工作的原因,我是在外公外婆家長大的,外婆忙著打理家務,於是我有大把的時間和外公在一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走進孩子,瞭解孩子,不要人云亦云,不隨便貼標籤,尤其是負面標籤。每個孩子都需要這樣一個特殊瞭解的他的人,給孩子一個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可能。

  • 7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日常工作中接觸到很多的家長,當和他們瞭解孩子的情況時,家長們大多時候,對孩子表現出恨鐵不成鋼的勁頭,給孩子貼各種標籤。比如:懶、混蛋、忘恩負義等。愛給孩子貼標籤的家長,請你反思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各種標籤都是在你的養育下你給貼的,那麼是不是你的言傳身教出現問題了呢?

    這些家長之所以如此不理智的給孩子貼標籤,首先是因為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管理好孩子,不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來學習和生活,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公然挑釁我的權威。這樣的家長其實在心裡給自己簽了一個“草包”或“笨蛋”的標籤,而投射給了孩子。因為畢竟自己承認自己的無能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攻擊孩子時至少讓自己好受點。

    其次,愛給孩子貼標籤的家長不尊重孩子。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自己怎麼做都不過分,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或者說孩子小,什麼也不懂,怎麼說怎麼做都不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恰恰相反,孩子越小感受性越強,給孩子貼的標籤越容易內化,造成孩子未來的自卑感嚴重,隨著孩子的成長,因為“撕標籤”這樣的行為付出很多的能量,甚至造成抑鬱和焦慮。

    愛貼標籤的家長本身充滿著焦慮,希望孩子代替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心願,擔心孩子以後不能適應社會生活,沒有能力去生活,不能夠讓自己榮光。古話說:各人有各人的命運,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他不能替代任何人去生活,只能代替他自己。

    請愛給孩子貼標籤的家長,換個心態對自己,那時你眼中的孩子也會不一樣。

  • 8 # 一度甄選

    有個媽媽在網上發帖,說懷疑自己的兒子有自閉症,問有沒有類似經歷但後來恢復正常的媽媽站出來,給她一點安慰。看標題的時候,我真是替她心疼。自閉症的孩子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是近乎毀滅性的,而且自閉症只能干預,不可能徹底治癒(儘管我也不願意承認這個現實)。但是點進去看完內容,我覺得有病的不是孩子,而是這個媽,而且還病得不輕。

    這個孩子如今一歲九個月,已經會答應自己的名字,和人眼神對視,會跟別的小孩一起玩,還愛跑到廣場舞隊伍裡跳一會兒,主動表達自己的需求,模仿能力強……唯一讓這個媽媽不安的,疑似孩子中度自閉的表現只是不太會說話,愛吸下嘴唇,大小便不會示意。

    按照她的結論,全中國可能8成以上的同齡孩子都應該去查自閉,嗯,其中也包括我們家孩子。不知道到了三歲還不怎麼會說話的埃隆·馬斯克看了這個帖子會怎麼想。沒文化還不那麼可怕,知道兩個名詞就強行往自己孩子身上套,太可怕了。

    在這裡多說兩句,自閉症是一種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對自閉症孩子不瞭解的可以去看電影【海洋天堂】。但是很多人,包括某些所謂心理專家,望文生義,對自閉症有嚴重誤解,以為是自閉症是心理疾病,是家庭教養不當的結果。

    把孩子的內向、不愛說話等同於自閉。甚至有媒體還以“梁朝偉等演員童年也有自閉症”為標題博眼球,事實上,自閉症的孩子連生活自理都費勁,怎麼可能成為優秀演員?

    孩子們的性格雖然千差萬別,但總結起來要麼安靜一點,要麼活潑一點,都是非常正常的。偏偏很多家長卻喜歡沒毛病給自己的孩子找毛病,內向一點就懷疑是自閉症,外向一點就懷疑是多動症。父母擔心孩子可以理解,但是強行給孩子貼標籤,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比如這個媽媽,已經陷入了一種草木皆兵的狀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她自覺不自覺地往自閉症上對照,行為裡就會不自覺向孩子傳達出這個資訊:你是不正常的孩子。久而久之,小孩就會自動迴避和他人的交流。

    -02-

    不要給你的孩子貼任何負向的標籤。特別是六歲以前的小孩,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對父母的依賴很強,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貼的標籤去尋找歸屬。

    偶一為之的玩笑話不算標籤,畢竟誰說話也做不到滴水不漏。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斷將對孩子的評價重複強化,就會形成固有標籤,甚至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曾在談吳綺莉的文章【悲情吳綺莉: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在人群中無法保持昂首挺胸的姿態】中講到了細繩拴大象的故事,每一個被父母貼上標籤的孩子,都是被細繩拴住的象。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些孩子本來並不挑食,但是家長無意中一句“這孩子愛吃肉不愛吃菜”,可能他以後就徹底不愛吃菜了。

    前一陣有個媽媽特別苦惱地跟我說,自己兩歲的女兒是小區有名的暴力狂,天天欺負別的小朋友,怎麼辦。你看,暴力狂就是她主動給孩子貼上的標籤。

    除了天生反社會人格,沒有小孩是真正的“暴力狂”,有些只是叛逆期的特殊表現,很多孩子都經歷過這樣“神憎鬼厭”的階段。這個時候,只要多一點耐心,多一些引導,孩子自然會轉變。我朋友的女兒,兩歲時也曾以暴力、愛欺負其他小孩聞名,深深讓她頭疼。但是後來女孩慢慢長大,如今又甜又懂事,特別會照顧弟弟。

    但是你要是給她貼上了“暴力狂”的標籤,結果就不一樣了。你自己會以粗暴的譴責代替愛,在內心深處放棄對她的引導,她就是個小“暴力狂”,怎麼辦呢?千萬別低估孩子的領悟能力,她會迅速從你的譴責中獲取這樣的訊號:我任性,我胡鬧,都是天生的。

    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自閉症”“叛逆”“多動症”“太內向”“話癆”“不合群”“暴力狂”“膽小鬼”“窩囊廢”“笨蛋”“懶蛋”“大馬虎”……這些標籤,你中過幾個?

    我有個發小,從小就被她的父母打壓式教育,貼上窩囊、沒用、幹什麼都不會的標籤。我去她家玩,她父母會當著她的面說:你看人家多聰明,你怎麼這麼蠢,幹什麼都不行。

    她父母也不是真的覺得我多厲害,只是那一代的父母,很喜歡這樣的表達方式,拼命打擊自己孩子,吹捧別的孩子。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發小三十歲的人了,至今仍活在“我不行”的陰影裡,走到哪裡,都要龜縮到一角,被人欺負不敢吭聲,遇見想要的機會永遠不敢爭取。

    上一代的父母有他們的侷限性,苛責無益。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樣的標籤延續到下一代身上。

    -03-

    也許你說,負向的標籤貼不得,那正向的總可以吧?比如聰明,勇敢,乖巧,勤奮…最好也不。

    沒有父母不喜歡聰明的孩子,很多父母特別喜歡錶揚或者聽別人表揚自己的孩子聰明,不但表揚了孩子,還順帶誇了自己,畢竟聰明是基因裡帶出來的。可是他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一生就誤在了“聰明”“神童”這樣的標籤上。

    當你表揚一個孩子聰明時,其實是在扼殺他們的成長型思維。他會自豪於自己的天賦,從而慢慢放棄努力,不再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得到提升。在選擇任務難度時,他們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簡單的、能夠證明他們聰明的任務,而放棄向更難的目標發起挑戰。

    每個家長都渴望孩子有多一些勇氣和力量,但是一旦你給孩子貼上了“勇敢”的標籤,有時可能是變相鼓勵他去冒險,而孩子們對未知的世界一旦失去了應有的恐懼,後果有時是可怕的。這也是為什麼國家現在並不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並且在教科書中刪除了賴寧的例子。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勇氣,才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乖巧”“懂事”聽起來總不錯吧?誰都想有個乖乖的天使寶寶,可是一旦你強化了孩子的乖巧懂事,很有可能無形中抹殺了他的自我,讓他活在別人的期待與認可裡,為了討好他人而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至於勤奮、努力這樣的優點,不是不好,而是不建議標籤化。

    有些專家建議用誇孩子努力取代誇孩子聰明,鼓勵他們不斷努力突破自我。這樣的建議大方向上沒有錯誤,可是一旦固定下來,成了孩子身上的一道標籤,很容易給孩子造成自己是笨鳥只能先飛的誤解,讓孩子陷入無形的自卑中。遇到努力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會陷入一種“可能我真的很笨吧”的自責中,以此來原諒自己的不成功。

    這樣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不太願意動腦子尋找更簡單、更好的解決方式,而是傾向於重複一些機械的無用功,看起來很努力,實則徒勞無功——反正我已經努力了。

    最好的方法是撕下一切標籤,學會就事論事。

    孩子今天做得好,表揚他為此付出的努力和具體的進步;做得不好,指出他方法和態度的問題;不敢和其他孩子交流時,鼓勵他邁出溝通交流的第一步,用具體的指導取代下定義、貼標籤。如果孩子的性格確實有缺陷,多找找背後的原因,不斷幫他總結,進步和成長,永遠讓他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更好。

    所謂標籤,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個刻板的印象,無形中給他們的人生設了限。但偏偏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

    花都是一朵一朵獨立地開,請給他們多一點時間,靜靜守候在他們身旁,陪伴他們成長,不要粗暴地把他們裁剪成你想要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塘五米水深怎樣種蓮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