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曲精品庫
-
2 # 五月林中石竹香
我一向認為,夜歸的是芙蓉山主人的家人。而且我一向認為,這是一個溫馨的畫面,風雪交加的夜晚,外出的人能夠趕回家,對自己和家人都是極大的安慰。家中有溫暖的房屋和熱騰騰的飯菜。如果迷路了,一夜時間會凍死的。
我就是——風雪夜歸人
-
3 # 大江東去11
宿芙蓉山主人,題目的意思是住在芙蓉山的個人家,而不是旅店。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句詩用“歸”字,說的是芙蓉山的家人回來了,作者因為日暮,天寒,風雪寄宿在芙蓉山的私人住處,不會用“歸”,可以理解為男主人回來了,那麼接待作者的應該是女主人。這首詩被稱為千古絕唱:一)是寫出山鄉人家的居住環境,非常有山村農家氣氛。二)山鄉人家的生活簡單窮困。三)詩中看似蒼涼,卻充滿了動感,景物也很美。是一幅聲且動的“山村雪景圖”。
-
4 # 鷹視評論
詩詞的意境是供人欣賞的,不是科學理解的,所以,我們不需要費勁巴力地去猜測作者是什麼意思。
我們怎麼理解都行,它就是給我們設計、設定了一個場景,供我們去欣賞、感受和感悟。當我們潛心去追究這個詞是什麼、那個詞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欣賞的初衷。
詩詞本質是一種虛其實、實其虛的文體,千萬千萬不要這“科學”地去追究什麼!
-
5 # 老馬識途183228897
“歸人”,應該是歸鄉的“遊子”。
詩的主題是表達遊子奔波之辛苦,歸家之情切。做為遊子的“我”,在風雪中投宿暫住,然尚有遊子,因歸心似箭,雖風雪而不顧,猶挈挈而行。
-
6 # 了緣520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佳作。詩曰: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一個冬天的傍晚投宿在一個貧苦人家所見所聞的情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深夜詩人聽到柴門犬吠,曉得這家男主人冒著風雪歸來,深刻地反映了山村人家的勤勞和生活的艱苦。
-
7 # 梧桐樹邊羽
五言長城劉長卿的千古絕唱“風雪夜歸人”中,“歸人”到底指誰,如何理解該詩?
“風雪夜歸人”出自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自稱“五言長城”,對五言詩作水平相當自負,他的五律、五絕造詣尤為高遠。
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他評價最高的一首五絕。
首句“日暮蒼山遠”平仄為“仄仄平平仄”,這是仄起仄收的律句。我們標出全詩平仄: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白、屋”二字都是入聲字,仄聲。這是一首仄起不入韻,押平水韻“十一真”部的五絕。
劉禹錫在流貶路上在芙蓉山借宿時遇雪,寫下這首詩。
芙蓉山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其實劉長卿用“逢雪宿芙蓉山”六個字就能交代明白,為何要在後面加上“主人”二字?我們詳細看詩,自行領會。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貧”是少、稀稀落落的意思。“白”是指清白、少裝飾。
暮色降臨,遠山朦朦朧朧中帶著一絲蒼翠。終於見到了人家,一間小茅屋孤零零的,在寒風中畏畏縮縮。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兩句轉換非常奇特,詩人在這裡使用了大幅跳躍的方式,從前兩句遠景直接進行了一個時空跨越。
這也是題主的問題所在,“歸人”到底指誰?
如果是詩人自己,作為投宿者,用“歸人”自稱絕不合適。這個“歸人”,很可能就是劉長卿投宿安頓下來之後,在外勞作歸家的主人之一。
詩人在雪夜茫然四顧,恍惚自己就是這小破屋的主人,在寒冷天地中眷戀著這一絲家的溫暖——他把自己當作主人了。
風雪中柴門吱吱呀呀地響,老狗驚起,迎接歸人。
這不正是疲憊奔波在羈旅中的劉長卿所向往的一種自然生活狀態嗎?
到這裡,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標題要加上“主人”二字。這個“主人”,不是別人,而是在風雪夜裡聽柴門犬吠、神遊天外的劉長卿本人。
短短二十字,字詞簡白疏朗,文法構思精巧奇特,同時給讀者留白的空間是巨大的,餘意嫋嫋,生髮不絕。
此為五絕之上品也。
此為簡答,另有四千字圖文以這詩做例子詳細分析五絕的寫作方式,稍後釋出。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關注檢視。
-
8 # 楓下居士
劉長卿《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五言絕句,其中最後一句"風雪夜歸人"的"歸人",應該指的是這家男主人回家了。鏡頭由遠山到近屋,動中襯靜,妙不言。
-
9 # 高樓避愁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貪。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是河澗(今河北)人,玄宗天寶年進士,為人剛直不阿,因而犯上。他一生為官中兩次遭貶,在隨州刺史任上終官,後來棄官遊歷於江南,有詩名,與錢起並稱為“錢劉”,是大曆詩風的代表詩人。他的詩失意傷時,吟詠羈旅離別、閒適情趣外,善於描摹山水,風格秀逸閒淡,善長五律,但是造句和意境稍有雷同,這是詩中不足之處。
這首詩從題目就可看出,是詩人出遊遇到下雪,夜晚借宿芙蓉山而作。
詩的前兩句描寫暮投芙蓉山所看到的景象,後兩句寫宿眠中聽到的聲音落筆。前後承接看似跳躍,但並不脫節,構成了一幅寒山夜宿圖。
“蒼山遠”寫的是遠處,“白屋貧”寫的是近處,遠處和近處的描寫自然是遠離塵俗的空曠與荒涼沉寂。
“柴門”與“犬吠”描寫的是聽到的聲音。
畫面的景物展現出了落日蒼山、天寒白屋、柴門犬吠,和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位獨自來去的“夜歸人”那是作者投宿結識的朋友,這位朋友獨立於世,幽寂孤清是位隱居的寒士。
如果把這首詩譯成白話,便是:
暮色之中遠山一片沉寂,
寒天中露出泛白的茅舍。
還未眠時聽到幾聲狗吠,
柴門開啟又關閉的聲音,
茅物主人從風雪中歸來。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看到遠處蒼山和近處的白屋,聽到犬吠和柴門的關閉聲。“夜歸人”就一定是“芙蓉山主人”無疑了!
-
10 # 此箋
私以為,唐代詩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裡的“風雪夜歸人”,指的就是作者自己。這首詩透過對雪夜投宿芙蓉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想,傳達出詩人在宦海沉浮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以及在逆境中歷練出來的淡泊寧靜心境: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結合詩歌的字裡行間來看,“風雪夜歸人”自然也可以指居住在芙蓉山的主人或其他家人。但是從詩人的寫作背景來看,這種“風雪夜歸人”風雨兼程的蒼茫寥落之感,更像是作者本人貶謫睦州司馬後的孤獨寂寥之狀。
尤其詩人用白描手法營造的寒山雪夜圖,正是詩人貶謫期間舉步維艱的現實寫照:
“日暮蒼山遠”,勾勒出詩人急於投宿和宦海沉浮的孤獨之感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詩人看到日暮西山的蒼涼之景,最容易勾起自己的思鄉之情和孤苦之意。而詩人目之所及,皆為蒼山路遠,延綿不斷。這種蒼茫寂寥的自然景象,像極了詩人在政治生涯上四面楚歌的悲涼處境。
大雪紛紛,山高路遠,此刻踽踽獨行的詩人,最想擁有的就是一個能給他帶來溫暖與慰藉的棲息之地。這種急於投宿的迫不及待,正如詩人急於擺脫當下孤立無援的貶謫生活,同樣熱烈而急切。
“天寒白屋貧”,傳達出詩人無力對抗寒冷與命運的悲涼之感
詩人在政治上四面楚歌,才會在寒冬獨行的山路上發出這種山窮水盡的命運之嘆。白雪覆蓋的茅屋,在寒風凌冽中,更顯淒涼。所謂的“天寒白屋貧”,一個“貧“字不僅寫出了詩人對投宿之家的主觀感受,也讓詩人徒增屬於自己的人生窮困之感。
如此冰天雪地,能有一個棲身之地,固然值得欣喜。可在詩人心中,真正縈繞與折磨自己的是這種無力與貶謫命運對抗的悲涼之感。
“柴門聞犬吠”,以動襯靜流露出詩人內心的落魄之感
此處的柴門輕叩,引來了狗吠,也打破了風雪之夜的寧靜。詩人這個不速之客,終於找到了自己想投宿的地方。只不過,這一聲犬吠,無不提醒著詩人這個異鄉人的身份,告訴詩人本就不屬於這裡。
這種落魄,不會因為有了暫時的投宿之地而消失不見,反而更加凸顯其內心對歲月靜好的強烈渴望。此夜註定無眠,就像犬吠和柴門打破屬於夜的寧靜。孤苦無依的詩人,多想走出困境,擁有屬於自己與家人的溫暖冬夜。
“風雪夜歸人”,反客為主抒發了詩人對主人的感激與未來的悵惘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美好的願景,詩人也會擁有。可此時大雪紛飛,詩人不像只做個過客,他也希望自己是那個屬於芙蓉山莊的歸人。詩人反客為主,除了自身的渴望,必當少不了主人對他賓至如歸的熱情接待。
風雪夜歸人,可怕的不是有風雪,而是沒有等待自己的溫暖燭火和不知何處是歸途的漂泊生活。如此寒夜,對於詩人來說,註定是一個無眠之夜。可這借來的一絲絲溫暖,掩蓋不住的是詩人對未來悵惘之餘歷練的淡泊心境。
總之,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傳達了蒼茫與淡泊兼具的詩意,很容易引起共鳴。可風雪夜歸人隱藏的意境,對於現世安穩之人,那是“家人閒坐,燈火可親”的其樂融融。可對於遭遇貶謫的詩人來說,那卻是“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苦中作樂。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多想詩人此前經歷的不是跋山涉水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而是白居易筆下《問劉十九》的溫情脈脈,風雪之夜,不是過客,而是歸人: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
11 # 白猿道人
“風雪夜歸人”我覺得應該是指作者本人,這樣才與這首詩的意境相符,意境才悠遠耐人尋味!否則作者在屋裡的話,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就顯得沒來由啦!俗啦!之所以說“風雪夜歸人”,雖然作者不是主人,但是可以想象作者是客居在這位朋友家裡不是一天兩天了,可能是很長時間了,早上出去訪友郊遊…傍晚回來望著這漫天大雪、茅屋,聽著犬吠。遂賦詩一首,頃刻吟就,自然天成!所以說“歸人”是指作者自己是合理的!
回覆列表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五言長城”劉長卿的佳作,也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首詩流傳廣泛,幾乎家喻戶曉,尤其是最後一句“風雪夜歸人”,還有現代劇作家用作劇名,所以該句更加著名。
大曆年間,劉長卿受誣陷獲罪,在監察御史苗丕的幫助下,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遭貶之後的某一年嚴冬,劉長卿外出時寫下了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一、如畫般的意境這是一首詩,更是一幅畫,全詩僅有二十字卻勾勒出了饒有味道的嚴冬寒夜逢雪借宿圖,十分形象生動,讀之令人印象深刻。
開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展現了一幅漫無邊際的曠野蒼山,而在凜冽寒風暴雪下的一座茅屋,就顯得格外孤單和靜謐。日暮,點明時間是傍晚,蒼山,是詩人風雪中所見之景,寒、白、貧,三字相互映襯,更顯貧寒孤寂,蒼山的遙遠,茅屋的孤貧,都暗示了跋涉的艱辛。詩人在佈局上選擇了平鋪直敘,妙在能表現出這樣令人深刻的意境圖,同時又為下一聯創造了廣闊的書寫空間,以及一種蕭瑟肅殺的氛圍。
後兩句是詩人投宿成功後所聽所“見”的情景,鏡頭也由遠及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茅屋外突然有人歸來,引起了門外狗吠的聲音,大概,是主人披風戴雪而歸吧!要知道,上聯中便已經構成了一幅寂寞蕭瑟的畫面,但似乎太過寂靜了,因此這一聯中加入的聲響和人物,自然與人交織一片,便更顯相得益彰了,妙在詩人全用聽覺來寫,卻能如此傳神生動。
此詩凝練深邃,遣詞造句足見詩人功力。劉長卿此時作為一個貶謫之人,心中自然滿腹委屈,但當他在長途奔波之中,於一次雪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後,其心情的複雜性可想而知,悲涼、辛酸,又夾雜著某種溫暖的慰藉和慶幸。
《唐詩解》中評價說:“此詩直賦實事,然令落魄者讀之,真足悽絕千古”,的確有這種味道。
二、“歸人”到底指什麼?歷來論及此詩,對於末句“風雪夜歸人”中的“歸人”,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總體來說,有三種主要觀點:
第一種說法認為,詩人在風雪夜之中,艱辛跋涉,終於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並且受到主人家熱情的招待,所以詩人心懷感激之情。其立足點,是在屋外,是風雪途中,由此可見,這個頂著風雪的人,其實就是詩人自己。
第二種說法,立足點在屋內,意謂詩人已經投宿成功,而在屋內享受主人家溫暖招待的時候,突然聽到屋外有人歸來,那是為了謀求生活,在外奔波至夜半才回到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那麼,之前招待詩人的人,自然就是主人的家屬了。
第三種說法與第二種類似,立足點也是在屋內,只不過是好客的主人,即便外出也不關門,他要為來往的客人行個方便,因此,當主人夜半歸來時,詩人早已經不請自來,在屋內燃起了濃濃烈火,等待著主人歸來了。
我覺得,第一種說法尚可講得通,第三種說法似乎有點豪俠的味道,充滿了浪漫主義,但浪漫主義多不現實,所以,我個人比較偏向第二種說法,也就是主人家為了生計,忙碌至夜半才歸來,那麼,此詩的主題,便顯得更加豐富了,在詩人的悽愴、溫暖之外,自然又多了些對主人家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