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監獄研宄院

    分享一點個人看法,拋磚引玉。

    1.要幹好本職工作,立足當前。這是順利轉換行業的基礎和前提。可能很多人對我這條看法不以為然,其實這條很可能還是轉換行業成功的關鍵。過來人一看心神領會,年輕人剛需要慢慢體會。

    2.轉換尺度不能太大,擅長為宜。行業跨度太大,專業儲備不夠則明顯不易成功。利用自己所學專業的“溢位效應”選擇法為上策。譬如我做警察,發現自己更喜歡律師職業,那麼拿到司法考試合格證,則先業餘嘗試一下,代理幾個案件,有了信心,則可繼續大踏步邁進。

    3.精益求精是秘訣,凡事如此。“國學大師”、“國士無雙”、“大國工匠”等等,與職業高低貴賤無關,只要凡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一定可以成功。

    祝您成功!

  • 2 # 盤手魯小荀

    20歲:幹就是了

    30歲:逼得幹就是了

    40歲:感興趣才行

    50歲:有經驗才行

    60歲:僱業內人幹才行

    70歲:讓兒子幹可能會行

  • 3 # 無敵大盤預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不論什麼行業關鍵看興趣 有志者事竟成 轉換行業雖然跨度大 但只要有興趣 就會付諸努力容易實現成功

  • 4 # 天儊財經

    怎麼順利轉換行業?

    首先給大家分享一本書叫《轉行》,書的副標題是“發現未知的自己”。

    本書作者伊瓦拉博士透過對來自各行各業的39位成功轉行者進行的深度訪談和調查,提煉出一系列職業轉型的普適策略,顛覆了傳統職業規劃的認知,向人們揭示了成功轉變職業生涯的新方法。

    本書的核心內容是:

    第一、很多人為什麼不敢轉行?第二、如何才能成功順利地轉行?第三、轉行的本質是什麼?

    一、我們為什麼不敢轉行,或者是不能轉行?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一些未曾實現的職業夢想,比如想做一個畫家、音樂家、作曲家,想成為一個企業家等等,我們有各種各樣美好的期待和想象,但是具體落實到現實生活,又發現有房貸,有生活的壓力,有各種難以擺脫的限制和制約,所以我們不得不適應現在的環境,對現實妥協。大多數人都比較認同這個觀點的,可是有意思的是,作者說其實真正從研究結果來看,我們認為阻礙我們實現夢想的這些因素往往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哪怕表面上看起來這些限制因素真的很強大,比如房貸很高,壓力很大,我不能輕易換掉現在的工作,比如,我都30歲了,轉行做其他職業還來得及嗎?如果不是這個職業,那我現在的技能還能做什麼呢?我看不到其他的職業方向等等。這樣的擔心是人之常情,但也可能是一個錯誤的假設。

    真正決定我們要做什麼樣工作,或者要不要轉行,不應當僅僅取決於現狀是什麼或我們有什麼樣的技能。那應該考慮什麼呢?作者認為,在選擇一份職業時,有三個不同層次的視角來幫你為自己的職業定位,即職業選擇的金字塔結構

    在這個金字塔的最頂層,是最常見的選職業思路,也就是自己和別人看著最明顯的東西:我在什麼機構、做什麼工作、要不要繼續做行政。從這個角度作為職業生涯的抉擇依據,是大多數人的做法。

    而金字塔的第二層,思考的是我的能力是什麼?我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狀態?我覺得工作能夠給我的價值是什麼?站在這個層面作職業選擇的人,就不太會被具體的崗位、工作所侷限。比如,有的人會把自己的能力定義為擅長幫助企業轉型。那麼他選職業時,既可以去大公司,也可以去小公司,既可以做諮詢顧問,也可以在一線參與具體的變革,既可以擔任經理人,也可以自己做老闆。在這個職業選擇過程中,看起來崗位在變,實際上,對他而言,不變的是從事自己專業能力擅長和熱愛的事情。在這個層面選擇職業,就比第一個層面要更深刻。

    不過,作者認為,金字塔的第三層,才是職業選擇的最基礎標準。在這個層面,你思考的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你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什麼?這對你的決策影響才是最大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工作很多年,只是無意識地在做“別人認為應該成為的樣子”,而沒有認真地思考“自己真正可能成為的自我”。

    職業選擇的金字塔結構

    掙脫傳統觀念和表面價值的束縛後,人們更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底層價值觀。

    作者建議,真正適合換職業的時候,是你發現了自己真正看中的事情,有熱情很想投入一件事情的時候,或者你想做的事情和能做的事情無法調和的時候,你就不要再擔心和猶豫了,現在,你的最佳轉型時機到了。

    二、如何才能成功順利地轉行?

    多數人下了決心要換職業後,往往有這麼一個心理:既然我重新選職業,那這次一定要做我真正喜歡的事情。為了讓自己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人們會詢問自己身邊的朋友,反思過去的經歷,有人甚至會找職業評測師來給自己找方向。不論採取哪些行動,當人們覺得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後,就會繼續想:這次我終於找到了想做的事情,接下來會全力以赴地投入這次職業轉型。

    如果你也是這麼考慮的,那麼很遺憾地告訴你,這和作者研究的結論恰恰相反,這也正是作者說的轉行的重要誤區,也是大多數人轉行會失敗的原因。

    首先,找到自己熱愛和喜歡的事情,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熱愛和喜歡的事情不是一開始找到之後去執行的,它是結果不是原因,什麼意思呢?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就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們要去發現和挖掘“真實的自我”到底是什麼,一旦發現了“真實的自我”,就容易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了。但這也是傳統職業規劃的誤區和錯誤認知。

    實際上,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黑茲爾·馬庫斯(Hazel Markus)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可能的自我”。作者說,這其實是更合理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假設每個人都是一個“可能的自我”,也就是說所謂真實的自我,不是一個已有的模式放在那裡,讓你去把它挖掘出來,而是像一個泥胚透過不斷打磨雕刻出來的,換句話說,“真實的自我”可能並不存在。因為我們不是一個自我,而是由許多個自我構成的整體,自我是塑造出來的。

    說白了,對於你未來是什麼樣子,其實是有無數種可能性的,你要做的是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實現可能的自我。“真實的自我”植根於過去,而“可能的自我”則立足於現在與未來。過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而現在和未來則有無限可能。

    所以,在重新職業選擇的時候,你需要放棄尋找那所謂的“真實的自我”,而應該努力去發現“可能的自我”。不要先去思考或者提前計劃好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去執行,相反是先去實踐,先去嘗試,儘可能多樣地去體驗各種各樣的事情,來看自己在哪個方向上更加有可塑性,最終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你轉行的開始和關鍵。

    假設當你選擇了一個自己想要嘗試的方向,之後是不是就全力以赴、一步到位呢?這其實也是傳統職業規劃的又一個誤區,作者說正好相反,你找到一個新的職業和新的行業,其實有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在裡面,你要做的不是一開始就全力以赴,不是下個大決定然後一次改變所有的事情,而首先要做的是試錯。怎麼試錯呢?就是小範圍的低成本的去嘗試不同的工作,這裡並不是說要不停地去換工作,而是說在保留現在工作的前提下,去開發一些副業。

    比如你在自己的工作之餘,嘗試去兼職一份你喜歡的工作,試一試能不能做。如果你的工作很忙不能堅持的話,那你就嘗試去接一些外包的工作,別人臨時委派的任務去做做看自己適不適合。如果這兩種方式還不行,你就想辦法讓自己學習。比如說參加培訓,去這些你想要接觸的領域接受培訓。透過嘗試這些方式,判斷這個新的機會和領域是不是更適合自己,為自己真的轉行進入這個領域做鋪墊。

    其實,這個試錯的過程,也就是我們一個一個去嘗試,找到“可能的自我”的過程。正因為我們的精力有限,進行跨行嘗試的成本高,因此,小範圍低成本的試錯就為我們探尋和驗證可能的自我創造了機會。

    如果你要轉行到一個新的領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第三點,就是在想要嘗試的領域中你需要發展新的人脈。當在已有的工作人脈體系之外,又發展出了新的人脈體系,才有更大的可能性獲得支援並轉行成功。

    而要發展新人脈的一個關鍵,就是要在人脈中找一個導師。比如你要從教育行業跳槽到金融行業,你就需要找一個對金融行業很瞭解,或者和你有相似經歷的人給你指導,這樣你進步的速度就要快得多,適應的過程也要短得多。導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引導你融入新的圈子和行業,幫助你熟悉環境和行業規則,也會鼓勵你完成心理方面的轉變。

    另一個關鍵,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社交網路和專業群體。因為在轉行的過程中其實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比如你從一個朝九晚五的行政人員,突然變成想要成為一個畫家或作家,但是又沒有收入,這個時候你如果不發展新的人脈圈新的社交關係,都是你以前的老人脈舊關係,你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他們會反對你阻礙你,而不是幫助你,因為所有人都是按照你過去的樣子,過去的行為和他們傳統的認知方式來評價你,所以你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阻力。你只有和藝術家或者有類似轉行經驗的人一起交流,你才能夠找到動力,原來他們也可以做到,他們是你的榜樣,才會給你更多的信心去堅持下去。

    這就是我們下定決心轉行,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最關鍵的三個步驟:發現多樣性的自我,接著快速的試錯,然後在這個新的領域中建立新的人脈圈。

    三、轉行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轉行這件事兒本質上不是轉行,而是轉變身份。作者告訴我們,轉行並非換個工作那麼簡單,而是意味著一個職業身份重塑的過程。職業身份,不僅包括我們每天進行的工作,還包括我們所處的環境和人脈關係,更重要的是,職業身份的重塑需要從你對自己的底層認知的改變開始,對自己過去和現在做的事情賦予新的意義。

    職業身份的重塑,意味著你要把 “你過去是什麼人”和“你將成為什麼人”聯絡起來。從審計員變為會計師,面臨的可不僅僅是技能的變化,我們只有從心底理解和認可自己轉換職業的意義所在,才能真正接納和促成自己的轉型。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在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之間構建價值認同呢?作者給的建議是:為自己的經歷賦予一個新的意義,幫自己構建一個自我轉變的新故事。

    比如你想要從行政人員轉型為麵包師,這個轉行幅度之大可想而知。為了讓自己和別人接納和認同你的轉型,你就必須給自己的行為賦予更合理的意義。比如,你會告訴自己和別人:原來自己的人生特別喜歡享受美味,過去自己做行政工作的時候,就最喜歡給大家安排美食活動。現在,我意識到,我能從做麵包這件事情中愉悅自己,也能夠賺錢養活自己,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值得我去追求。

    這就是你重構過去經歷的一個故事。透過這個故事,你過去的經歷和未來要做的事情合理化了。你所有的尋找、嘗試都變成為了支援你這次職業轉型的重要探索階段。

    你會發現,我們在講述這個過程的時候,可能把原本偶然的事件解釋得有邏輯性了。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潤色自己的故事,我們的故事永遠不是真實的客觀反映。但是,作者說,我們的故事就是要不斷修改完善,被自己和別人認同。因為,這樣做,才能成功度過職業轉換中面臨的心理壓力和挑戰。當你擁有一個讓自己和別人都聽起來非常合理的理由時,就更容易贏得自己和別人的支援,你的轉型成功機率也更大。

    那如何才能夠在探索中找到自己職業轉型的意義所在呢?作者也給出了3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你要在生活中不斷利用各種事件進行反思。比如,你去聽了一次麵包課,或者和一個美食達人交流以後,你有哪些觸動和想法?你能記錄下來探尋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和熱愛這樣一個新的領域?這是我們發現和賦予自己生活意義的一個可能性。

    第二個方法,要以退為進。當你依然積極參與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時,就很難保持去質疑和改變日常生活的軌跡。暫時休息一段時間,你的注意力就能從日常壓力中解放出來,為專注的思考提供空間和時間。當然,這並不是說讓你關在家裡想自己要怎麼改變,而是跳出你日常的工作和職位環境,乾點別的。

    最後的一個方法,作者說還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觸動自己的重要的事件去審視轉行的意義。比如書中講,有一個人一直下不了決心去轉行,直到他一個年齡相近的好朋友,因為工作繁忙,英年早逝,他才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意義。類似於這樣的事情,透過生活中讓自己觸動的一些節點,重新審視自己,也會幫助自己更好的認清自己,理解自己轉行的意義。

    總結

    這些就是《轉行》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的內容,總結一下:

    轉行這件事是一系列複雜行為的結果,不是從 A 到 B 一夜之間的迅速的轉換,而是一個不斷漸進嘗試不斷到達的過程。在職業轉型過程中,作者提出了3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轉行本質上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是一個模仿、嘗試和迭代的過程,在多樣性的嘗試中逐步發現自己和塑造自己的過程。

    第二個關鍵點,找到你要轉型的方向後,你有沒有找導師支援?你能不能建立一個新的人脈圈?一方面專家或者導師能給你更好的心理表徵,幫助你來降低加入一個新行業的成本,另一方面新領域的人脈,會給你提供各種各樣新的機會和情感支援,幫助你融入。

    第三個關鍵點是,轉行本質上是一個自我身份轉變和認同的過程,是一個職業身份重新塑造重新闡釋的過程。在這種身份大幅變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為自己的轉變賦予意義,講述一個把過去自己和未來自己聯絡在一起的故事,從而讓自己和別人都理解和支援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真正轉行成功。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工作順利。

  • 5 # 十里金

    在目前做好工作多掙錢外

    學習個別的能掙錢的技能

    掌握的可以掙錢了

    找下家就可以跳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哺乳期的媽媽想減肥,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