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子的飛舞
-
2 # 藝滴美育
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六人被合稱為“清初六家”,或 “四王、吳、惲”。
“清初六家”由於繼承了董其昌提倡的復古,迎合了清王朝束縛、麻痺漢族知識分子的政治需要,得到了統治者的大力支援,被封為清初畫壇正統派。由於吳歷和惲壽平與四王關係密切,六人被合稱為清初六家,共同居於清初畫壇正統。四王的作品,多以摹古為能事,筆墨功力雖然深厚,但缺乏創新,而吳歷與惲壽平不同,雖然有摹古之作,也還是有自己的創造。因此我們這次重點介紹的是吳歷和惲壽平。
吳歷(1632-1718年)江蘇常熟人,他一生勤奮工詩文,書畫,擅長畫山水,在得到王時敏正傳的同時,廣泛師承宋元諸家、自成體系,並從西方宗教畫中吸取營養,加以發展。他對清朝的統治,心懷不滿,思想消極,有出世之念,先進佛教,後加入天主教,並在上海嘉定等地傳教30年。惲壽平(1633-1690年),江蘇常州人,從小家境貧寒,但生性敏銳,工詩文書法,尤擅畫。明亡後,曾參加過抗清鬥爭終身不應科舉,以賣畫為生。惲壽平早年學畫山水,意境清幽,頗有名聲,但後遇到王翬稱不願為天下第二,而改畫花鳥,但也沒有間斷過山水畫創作。惲壽平的花鳥畫,以北宋徐崇嗣為宗,在色中施水創造出色染水暈的方法,豐富了沒骨畫法的表現手段,有清潤雅緻和靈秀的感覺。
“清初六家”是指清代初期領導畫壇的六位正統派畫家,包括: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吳歷、惲壽平,亦稱“四王、吳、惲”。
產生背景與藝術特色
清代繪畫繼承了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日益成為畫壇的主流,山水畫以及水墨寫意畫盛行。在文人畫創作思想的影響下,更多畫家追求筆情墨趣,風格技巧爭奇鬥豔。在明代後期形成諸多畫派,分支繁衍。然而由於董其昌“南北宗論”的繪畫理論影響和受到統治者的扶植,以“四王、吳、惲”為代表的正統派繪畫稱霸畫壇,影響了整個有清一代。這六家之間有著密切的血緣、師生和交遊關係。其中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更是有“四王”之稱。而吳歷受西洋畫法影響,為王時敏、王鑑的學生。他們的繪畫以摹古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講究筆墨趣味,技巧功力頗深,然而內容卻缺乏生氣,遭後世詬病。惲壽平雖為花鳥畫家,但與王翬交遊甚密,其開創的以沒骨花鳥為代表的常州畫派具有突出成就,被成為花鳥畫之“寫生正派”。
畫家介紹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江蘇太倉人,為明代首輔王錫爵之孫。入清不仕,雖為遺民但無意於作品中表現移民意識。他與王鑑相同,並不反對後輩與學生供仕新朝。他受教於董其昌,得董氏南宗山水畫衣缽。擅長山水畫,家富收藏,能精研宋元名跡,摹古不遺餘力。早年作品仿黃公望而頗有董其昌筆意,中年形成個人面貌,晚年畫風日益成熟,形成了蒼潤古澹、松靈秀雅的風貌。代表作有《雲山圖》、《雲壑煙灘圖》、《仙山樓閣圖》等。
王鑑(1598-1677),字園照,號湘碧,與王時敏為同鄉。同為明代文人名宦之後,在明為官,入清隱居不仕。其山水畫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以及王蒙,在畫法面貌上兼及水墨、淺絳及青綠山水,形成了筆法遒美、墨韻潤澤、氣格清蒼、沉雄古逸的體貌。其代表作有《夢境圖》、《夏山圖》等。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號麓臺,王時敏之孫,入仕清廷,位至高官,並任集古代書畫著作大成的書畫史論類書《佩文齋書畫譜》的編纂官和為康熙祝壽所繪《萬壽盛典圖》的Quattroporte官。他的山水畫直接淵源於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取得了“甜不熟,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效果,在筆墨與形式的探求上達到極高的境界。其成熟期的作品大多融合黃公望、董其昌於一體,並參以倪瓚或董源、巨然之法,在含渾蓊鬱的氣象中傳達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氣韻,筆墨更趨蒼勁變換,具有獨特的生拙渾穆淳樸的趣味,代表作有《山中早春圖》、《輞川圖》、《仿黃子久山水圖》等。
王翬(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烏目山人等,江蘇常熟人。初為職業畫家,為王時敏與王鑑發現並提攜,聲譽漸高,又被推薦進入宮廷,為康熙皇帝主繪《南巡圖》。由於他出身於以仿古為生的職業畫師,因此善於囊括古來各家各派傳統,並不限於董其昌劃定的南宗範圍,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也注重觀察自然,因此能將筆墨的精能與丘壑的真實生動融為一體。其作品功力深厚,面貌多樣,代表作有《溪山紅樹圖》、《寒塘鸂鶒圖》、《仿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等。
吳歷(1632-1718),本名啟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他與王翬同鄉,同師於王時敏與王鑑,一生布衣,賣畫為生。大約五十歲時吳歷加入了耶穌教,曾到澳門,欲渡海西行歐洲,因故未成,後來在上海嘉定一代傳教30年,其間很少作畫,直到70歲以後作品才又多起來。他的藝術也宗法元人,對吳鎮、王蒙用力尤深,並且上追北宋,兼法唐寅,也注重師法自然。其作品求和生動多姿,筆墨蒼渾凝練,用筆沉著嚴謹,善用重墨、積墨,風格醇厚深秀。此外,吳歷的繪畫也受到了西洋畫法的影響。代表作有《橫山晴靄圖》、《湖天春色圖》等。
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他幼年隨父兄抗清,失敗後隱居賣畫。與王翬為好友。中年以後專攻花卉,創沒骨畫法,不用墨線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渲染,粉筆帶脂,點染並用。同時惲壽平講究以寫生為基礎,在創作中追求以宋法運元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淡雅,表現出“清如水碧,潔如霜露”的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極好地體現出董其昌所極力推薦的文人畫旨趣。代表作有《靈巖山圖》、《錦石秋花圖》等。
傳承發展與影響
清初六家所代表的正統派繪畫的影響一直貫穿整個清代,並且六家又各自開創不同的繪畫流派。如王時敏與王原祁開創了“婁東派”,追隨者眾多,包括黃鼎、王昱、唐岱、董邦達等人。王翬開創了“虞山派”,追隨者有楊晉、王玖、蔡遠等。惲壽平更是開創了“常州派”,對花鳥畫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五四以來,以清初六家為代表的正統派遭到強烈的抨擊,其對畫壇的影響也逐漸消退。(郝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