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dqst聖殿騎士團
-
2 # 紫玥視界
所有海豚科成員
大西洋黑白海豚大西洋黑白海豚又稱新西南海豚。是中國家2級保護動物。以頭足類、甲殼類、鯡魚以及其它小型魚類為食。分佈在紐西蘭近海。
黑海豚黑海豚是目前只在智力海岸發現的一類海豚,它們很害羞,很難接近。
赫氏海豚赫氏海豚屬於齒鯨亞目。亦稱為南非海豚。是國家Ⅱ級保護動物。以烏賊和底棲魚類為食。分佈於南半球的冷水域,即南非西南沿岸海域。
小逆戟鯨小逆戟鯨是一種大型齒鯨,身長為8~10米,體重9噸左右,背呈黑色,腹為灰白色,有一個尖尖的背鰭,背鰭彎曲長達1米,嘴巴細長,牙齒鋒利,性情兇猛,食肉動物,善於進攻獵物,是企鵝、海豹等動物的天敵。有時它們還襲擊其它鯨類,甚至是大白鯊,可稱得上是海上霸王。
大吻巨頭鯨大吻巨頭鯨又叫大吻領航鯨、南海領航鯨、短鰭圓頭鯨、短鰭領航鯨、 北太領航鯨。海豚科,領航鯨屬。成體體長3.6-6.5米,頭圓,口大。無明顯的喙。體短粗。尾部很細。背鰭低,基底長,尾鰭寬為體長的1/5以下。體大部黑色,腹面略淡,兩鰭肢基部間有十字形或錨形白斑。初生仔鯨小於1.8米。以烏賊和魚為食。喜群棲,常數頭數百頭為群,且常和其他小型鯨如寬吻海豚等混棲。覓食時群分散。分佈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熱帶和低緯度海域,不到太冷的海域洄游。中國主要產於東海、臺灣省。
巨頭鯨巨頭鯨,一種瀕危動物。
灰海豚灰海豚(學名:Grampus griseus)灰海豚屬僅有灰海豚1種,由於無喙,上頜沒有牙齒,下頜前端與頭部前緣等齊,噴氣孔位於頭頂部等獨有特徵,所以也有分類將其單劃為1科,即灰海豚科。灰海豚身體前面部分很粗,後面部分很細。頭部較圓,無吻實。從側面看,它頭部的形狀很像領航鯨,但額部不呈膨隆狀,頭部前端正中線處略微凹陷。口裂非常大,略微向後上方傾斜。該物種廣佈於世界各地的溫帶和熱帶海域。
霍氏海豚霍氏海豚是最有可能與海豚和條紋海豚相混淆,它們都具有較長的喙和腳蹼和dorsals。 霍氏海豚敦實的前瞻性,有一個很短的嘴,和非常小的鰭狀肢和吸蟲。身體結實,藍灰色的面板顏色,是深橫向條紋,小翅,新出生的霍氏海豚約1米(39in)長
白腰斑紋海豚成體體長可達2.7m,重約215kg。吻短,但與額部界限清楚。額部隆起不顯著。背黑、腹白、界線清楚。鰭肢黑色,位於白色區內。背鰭後下方的腰部,有和體軸略平行的白斑,後方有一土黃色或灰色線與白斑相交。體色的個體變異很大。背鰭頗高,後緣凹入呈鐮狀,位於體中間略前。鰭肢三角形,基底寬,末端尖,位置較靠前。尾鰭中大,寬為體長的1/6~1/5。主要分佈於北大西洋,從馬薩諸塞和格陵蘭南,東到挪威西和不列顛群島。
皮氏斑紋海豚皮氏斑紋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australis)體型短小粗壯。吻端鈍圓。身體上部灰黑色、胸腹大體呈白色。脅側有一條淡灰色彎形斑塊從背鰭前方延伸至尾部。另一條淡灰色塊從眼後延伸到身體中部,與白色腹部有條清晰的黑線隔開。
常追逐船隻乘浪前行。水面遊動和跳躍時會大力濺水和拍擊浪花。常與其他海豚類為伍,尤其是花斑喙頭海豚。多在海藻床水域覓食烏賊、蝦和章魚等。
生活在特定且範圍極小的棲息地中。以其與世隔絕的分佈範圍看來,皮氏斑紋海豚應該是罕見的,也鮮為人知的動物,不過,它們在南美洲南端卻很常見。
大西洋斑紋海豚大西洋斑紋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acutus)體型大且粗壯,嘴喙較短,背鰭下方的兩側都有白色色塊,並一路延伸至尾柄兩側的黃色條紋處。浮出水面呼吸時,通常白色與黃色斑塊同時出現,在海上也頗醒目。
一般分佈在北大西洋的溫帶和近極地水域。群居性,可數百隻組群。快速遊動中常伴有乘浪、躍空、擊水等空中動作。經常與白喙斑紋海豚、大翅鯨、長鬚鯨及長肢領航鯨為伍。以魚類和烏賊為食。
太平洋斑紋海豚太平洋短吻海豚(學名: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是海豚科、斑紋海豚屬動物,又名“太平洋斑紋海豚”。太平洋短吻海豚體呈紡錘形,頭部吻突短而扁,口較小,眼小、近圓形,體背黑色或黑灰色,腹面白色。
太平洋短吻海豚喜叢集活動,性活潑,擅長空中絕技,平時遊速較慢,巡航速度每小時7-11km/h,但受驚嚇或逃跑時速度會大幅加快,瞬間速度可達55km/h。太平洋短吻海豚主要以中上層小型群集性魚類、頭足類為食,夏天或者秋天進行繁殖,每胎一仔,春季多棲息在低緯度沿岸暖溫水域,夏秋季多棲息于海洋深水區,太平洋海域都有分佈。
太平洋短吻海豚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暗黑斑紋海豚暗黑斑海豚是一種小型,中等健壯海豚。鰭狀肢適度彎曲的領先優勢。
北鯨豚北鯨豚即北露脊鯨海豚,廣泛分佈在北太平洋北部下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到阿拉斯加,堪察加半島(俄羅斯)和日本海灣,總數量估計6.8萬。
南鯨豚南鯨豚即南露脊鯨海豚
南露脊海豚(學名:Lissodelphis peronii)南半球唯一沒長背鰭的海豚,身上還有明顯的黑白相間圖案。無背鰭或背嶺,背腹扁平。短喙,喙長約為喙寬的兩倍,前頜骨被吻突寬距隔開,翼骨分離。背黑、腹白,兩色自體後側交匯於胸鰭基部,向上經過噴水孔前端的額隆。胸鰭白色,稍微內彎,胸鰭後緣可能具黑色條紋。尾鰭上面白色,背面深色。該種有幾類不同的顏色變異,比如一些頭部有白斑,體表和鰭的黑白色彩差異等。幼體有較柔和的棕灰色,而非黑白兩色。
環繞南極分佈,且在該範圍內相當常見。主要出沒於溫帶海域,大多數記錄出現於南極圈北方。經常循著洪堡冷洋流遊至亞熱帶緯度區,可能遠至南緯19度的智利北方外海。捕食各種魚類以及槍烏賊,尤其燈籠魚最為常見。喜群遊,數百甚至上千頭為群。
伊豚伊豚在熱帶和亞熱帶印度太平洋,幾乎只在河口和淡水水域(Stacey和阿諾德1999年阿諾德2002年)不連續分佈。他們從發生和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群島北部的巴拉望群島中部,菲律賓,西到孟加拉灣,其中包括泰國灣。有3大河流的淡水亞群:伊洛瓦底江(至1400公里的上游)在緬甸,Mahakam(至上游560公里)在印度尼西亞,和湄公河(至上游690公里),在越南,高棉和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並二海洋水體或附加鹹水湖泊:在印度和泰國宋卡Chilika。該物種的精細尺度範圍是整個不良記錄其在河口水域的範圍。
偽虎鯨偽虎鯨(學名:Pseudorcacrassidens)又名黑鯃、擬虎鯨、偽領航鯨、偽逆戟鯨,鯨目、海豚科、偽虎鯨屬,是海豚科偽虎鯨屬下唯一一種。在海豚科中的體型佔第三。偽虎鯨和虎鯨外型類似,體型比虎鯨小,體重1噸—2.5噸。全身的體色均為黑色。頭圓、口大,口裂朝著眼睛的方向切入,使得它的面孔變得十分恐怖。沒有喙,上頜比下頜略微前突,喜歡群聚。分佈於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溫帶及熱帶海域,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海域。
瓜頭海豚瓜頭鯨(學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其特徵與侏虎鯨屬基本相似,但牙齒的數目較多,每側的上、下頜均在20-26枚之間,脊椎骨的數目也比較多,大約有80枚左右。沒有喙,從吻端起頭部逐漸膨大。從上面看,吻端較尖。鰭肢的長度大約為體長的1/5,略微向後屈,末端較尖。背鰭為三角形,位於身體的中部,向後屈。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4。體色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門、生殖裂的周圍均為淡色,臍部的前面有淡色斑,兩個鰭肢之間有錨形的淡色斑。前3個頸椎癒合。
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屬於鯨類的海豚科,是寬吻海豚及虎鯨的近親。很多市民及漁民均以為中華白海豚是一種魚類,其實它們和其他鯨魚及海豚都是哺乳類動物,和人類一樣恆溫,用肺部呼吸、懷胎產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兒。
中國的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廣東珠江口一帶稱它為盧亭,也有漁民稱之為白忌和海豬。雖然名為"白海豚",然而剛出生的中華白海豚體呈深灰色,年青的會呈灰色,至於成年的則呈粉紅色。
主要分佈於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見於中國東海,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素有"美人魚"和"水上大熊貓"之稱。
託氏海豚託氏海豚屬海豚科,國家Ⅱ級 保護,主要分佈在西非沿岸,南起安哥拉,北到茅利塔尼亞岸的暖水海域。
點斑原海豚點斑原海豚(學名:Stenella attenuata)此種海豚的大小、體型與體色差異極多,目前已鑑別出兩種:一種生活在沿岸,另一種棲居在外海。沿岸型通常體型較大、較厚實,身上斑點也較多。雖然大部分族群跟本沒有斑點,但其大多數的成年海豚還是可以利用斑點來鑑別。
點斑原海豚雖然可能是最普通的鯨豚類,但自1960年代起,由於漁網捕魚的影響,已經使得東太平洋熱帶海域的族群數目驟降65%。
長吻原海豚長吻原海豚(學名:Stenella longirostris)吻突細長為體長的8.1%~9.9%,為原海豚屬中最長者。額隆不甚高,較平穩向頭後延伸,吻與額界限明顯。呼吸孔為新月形位於頭頂部稍偏左。背鰭三角形,略呈鐮壯,位於體背中部,頂端不甚尖而微後傾,後緣稍凹進。尾鰭缺刻深。背部藍黑色,體側色淡,腹面白色,眼至吻突前基與眼至鰭肢各有一條黑色帶,上頜黑灰色,下頜及腹面白色。成年體側有稀疏灰白色斑點。背鰭、鰭肢及尾鰭上下方皆藍黑色。
喜叢集出遊,多結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甚至上千頭的大群。在東太平洋熱帶海域與大群點斑原海豚一起混遊,有時也與瓜頭鯨、小虎鯨等混群。游泳迅速,時速超過20km。性情活潑,善於跳水,全身可躍出水面1~2米高,變化多樣,跳出水面後以體軸為中心能旋轉數次方再入水,故有"飛旋海豚"(Spinner Dolphin)的雅稱。不懼怕船隻,常跟隨船隻在船首乘波逐浪跳躍嬉戲。
古氏海豚(轡海豚)古氏海豚通常使約30英尺(10米)或2-6分鐘內潛,但達到了130-200英尺(40-60米)深處的能力,並已記錄持有他們的呼吸高達10分鐘。他們在潛水捕食小魚,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頭足類動物(如烏賊和章魚)。他們30-42在每個小圓錐形的牙齒,顎是有用的對抓獵物。協調小組將他們的動作往往在合作捕食獵物。個人也用他們的嘴被觀察到的海底挖成砂和飼料有關隱藏捕獲的魚。古氏海豚達到性成熟並開始8-15歲之間的滋生。雌性生下一個小腿即大約2.5-4英尺(0.8-1.2米)長的每1-5年(平均3年)。母親可為1-5年護士牛犢。這一物種的估計壽命是未知之數。
糙齒長吻海豚體長2.4~2.8m。體呈紡錘形,背鰭處身體最粗。喙細長,長為寬的3.1倍,為頭骨長的2/3,與額部無明顯界線,上面或側面觀,整個頭部呈圓錐形。齒頗大,齒式20~27/20~27,齒冠部有縱行的縐綢狀細縱縐紋。眼頗大。背部深灰至暗淡紅灰色,側和腹面頗多淡黃、淡紅白色及象牙色等斑點。鰭肢黑色,腹面白色,有些個體全身具許多白色條紋和卵形疤,唇部白色。背鰭較高,三角形或鐮形,基底長,鰭肢很長,約為體長的1/7。尾鰭寬為體長的1/4。多10~20頭為群,有時達50頭。常與寬吻海豚、白點原海豚、長吻原海豚等混棲。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內,東部熱帶太平洋、玻利尼西亞、夏威夷周圍表面水溫25℃以上的海域。中國見於東海。瀕危資訊:⒈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⒉IUCN瀕危等級:資料不足;⒊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寬吻海豚寬吻海豚(學名:Tursiops truncatus)又叫尖嘴海豚,膽鼻海豚。主要分佈在溫帶和熱帶的各大海洋中,包括中國的黃海、渤海等海域。寬吻海豚常在靠近陸地的淺海地帶活動,較少遊向深海,和所有海豚一樣,寬吻海豚長著和魚一樣的流線型身體。面板光滑無毛,體背面是發藍的鋼鐵色和瓦灰色,腹部有很明顯的凸起。吻較長,嘴短小,嘴裂外形似乎總是在微笑,為中國二級保護動物。雌性寬吻海豚的壽命在80年左右,而雄性寬吻海豚由於生活壓力更大,不容易過50年。
回覆列表
海豚是一類智力發達、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既不像森林中膽小的動物那樣見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獸那樣遇人就張牙舞爪,海豚總是表現出十分溫順可親的樣子與人接近,比起狗和馬來,它們對待人類有時甚至更為友好。
海豚屬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通稱海豚,共有近62種,黑白海豚、黑海豚、大西洋黑白海豚、海豚 、小逆戟鯨、大吻巨頭鯨 、巨頭鯨 、灰海豚、白腰斑紋海豚 、白吻斑紋海豚 、皮氏斑紋海豚 、大西洋斑紋海豚 、太平洋斑紋海豚 、暗黑斑紋海豚 、北鯨豚 、南鯨豚 、伊豚 、逆戟鯨(虎鯨) 、瓜頭海豚 、偽虎鯨 、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 、託氏海豚 、弱原海豚 、大西洋原海豚 、藍白海豚 、古氏海豚、長嘴海豚 、糙齒長吻海豚 、寬吻海豚 、印度太平洋駝背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