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學的日常
-
2 # 愛理財愛生活的小茗蘭
我推薦《你的誤區》
這部書,裡面有很多實用的小方法,對於各個心理問題也有比較獨到的瞭解。
《你的誤區:如何擺脫負面思維掌控你的生活》 是2007年群言出版社出版的中譯諮詢心理學的大眾讀物。作者韋恩·戴爾,把人們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如自暴自棄、崇拜、依賴)和不良情緒(如悔恨、憂慮、抱怨、憤怒)進行逐條分析,將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敗情感和行為”歸結為束縛人生、導致失誤的區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誤區”概念。誤區心理對自身或外界事物的認識,不只是不客觀的或不正確的認識。 -
3 # 花紋麋鹿
我首先推薦《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該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瞭解到瘋子抑或是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
該書分為序言——更多,更多的世界;番外篇一 與精神病人的午後對談;番外篇二:精神病醫師。作者從精神病人本身出發,首先花大量時間去了解病人的情況,進行分析,然後找一個他認為病人最能接受的方式作為切入點,與病人進行交談。使得病人對他放下戒備,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告訴他。他也並沒有把病人當做病人,而是認為他們來自不同的世界,來自與我們不一樣的世界,從他們的內心出發,試圖瞭解並開導病人,雖然沒有全部成功,卻讓每一個病人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忽視的過客。
當我看完這本書,當時的感受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者,他們不以常人的思維看世界、想問題,然後用他們自己獨特的思維得出自己的結論,雖然不被其他人接受,但他們有自己的理由,並且一直堅持著。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去向他們一樣,而是說每個人的內心是不一樣的,在我們的生活和與別人的交際中,需要從別人的角度出發,考慮一下別人,多去理解別人,或許你會發現新大陸。
-
4 # 吉姆妮成長日記
這個問題還可以再加一個限定條件,我來推薦幾本【好的】【非專業性的】【對我們日常生活有幫助的】心理學書籍。
這本書非常適合焦慮的現代人讀一讀,所以放在第一個推薦。我大概看了三遍,主要是前三章:
我們對於“意義”的追尋
心靈和身體
自卑與超越
作者阿德勒本人是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他童年有兩次被車撞的經驗,身體發育一直在三歲時,他的弟弟在他身邊在睡夢中去世,讓他從小就格外恐懼死亡和意外傷害。
特殊的童年經歷也為他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個體心理學研究素材,他著力於研究那些童年有過不幸遭遇(如受傷、生病、父母離異、有優秀的兄弟姐妹導致父母偏心)的人的心理,並且為這類人群提供了針對性特別強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案。
我反覆看的就是這本書的第三章: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自卑感的存在並不全是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障礙,在有限的生命中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換句話說,自卑感是我們取得進步的動力。自卑感是人性的一種,是好是壞,就看你如何利用這種人性了。
他還認為,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互動作用中。
看完這本書我突然理解了,以前,我們父母那輩人,經常會說一句話:人這一輩子就是個活個孩子。
這裡的“活”是動詞,意思是:為孩子而活。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非常反對這種想法,我覺得人的一生要為自己而活,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別人活著算什麼?
但是年齡大了之後我開始懂得,人的肉體從出生到死亡最多留存百年,並且無法復生,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為自己活著,那他死了就是死了,沒有任何意義,就像他從未活過一樣。
但如果他在這世界上有了羈絆,有了牽掛,有了為之生為之死的深愛之人,想要拼盡全力去保護的人,此時,個人短暫的生命才有意義,因為這世界上,有個人或有件事,比自己的命還重要,這時候,人性才會超越淺薄低階的個體層面,自身的存在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當我想通這些,我一下子就覺得,在這世界上我不是一個人,我有深愛的家人,有意義的事業,我要傾盡全力去保護他們,保護我珍視的一切,這才是我活著的意義。
所以,當我覺得很困難、很絕望的時候,想到我還有家人,他們不能失去我,咬咬牙也就挺過來了。
這本書我在另一個關於拖延症的問題裡也推薦過。這本書對我們日常生活的作用是:幫助我們理解【拖延】【不自律】【意志軟弱】時的心理狀態,從根本上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上述現象,然後針對性的去破解這些問題。
看完這本書,你會知道為什麼每次你下決心做點兒什麼的時候,總是失敗。
知道了為什麼失敗,或許就是你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這本書是無意間淘到的,一開始以為是很專業的那種大部頭,其實並沒有,行文流暢,通俗易懂,而且介紹了很多有用的基礎心理學概念,對小白入門很有幫助。
這本書精選了16個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學研究主題,主要是透過研究幼兒的認知、言語、情緒等,來研究人的早期行為心理。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很多以前看過的那些暢銷心理學書籍,很多基礎內容都是從這裡來的,比如我很喜歡的一本書《習慣的力量》裡提到:
我們覺得長期健身、吃素食、讀書寫作是一些很難堅持的事情,根本原因是你還沒有把這些事情變成習慣。
在養成習慣之前,你做什麼都要動用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會消耗的,所以很多事就很難堅持。
但是你每天刷牙洗臉繫鞋帶就不需要動用意志力,是因為你已經養成了習慣,你根本不需要過腦子就可以做這些事,並不覺得很累或者很難堅持。
心理學十六講這本書第二章就提到了類似的概念,叫:心理學上的可變性與連續性。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題主要求的是【非專業性】的心理學書籍,我覺得這一本雖然不是通俗心理學,但也不枯燥,而且是底層知識,看完了之後再看別的心理學書籍會很好理解,所以在這裡推薦一下。
PS:心理學的書,一般都是常看常新,沒事兒多看兩遍,對於建立優秀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很有好處噠。
先推這三本,以後有新的發現再來補充。
-
5 # 自辯火火烽
如果讓我只推薦一本書,那就是
作 者: 拜倫·凱蒂 & 史蒂芬·米切爾
很多書講什麼思維邏輯的方法,但是因為受限於我們每個人的個人侷限性,你即使學會了很多思維方法,卻仍然無法開啟思維!
一念之轉,卻是一種可以讓你的思維徹底開啟的方法。
具體內容我不講了,我用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這本書帶給你的思考方式是什麼,是如何開啟思維的!
問題:如題的問題,有哪些心理學書籍推薦,我想能夠提高一下我對自己心理的瞭解,也想能夠更好的理解他人。
進一步延伸一下:讀書,能夠提高理解自己,能夠更好的理解他人——這是真的嗎?
你能確定學習一點心理學的書籍就能夠更好的理解自己嗎?你能夠100%的確定嗎?你會不會可能看了書,浪費了時間最後卻什麼都沒有用?你確定別人推薦的最好的書,你能夠有別人一樣的收穫嗎?這幾個問題,是都會讓你備受打擊?你可能看了都沒用!
這是對初始問題,自己自己推斷出看書有用結論的反轉看待方法。
我們再轉一下角度,繼續看這個問題。
我能夠確定,即使看了這些書也不一定能夠幫到我,可是,如果我不看,我目前一點思路方法都沒有,是不是會學習一下,就有可能開啟我的思路呢?不去幹這個就幹那個,看書畢竟可以可能提高一些自己看問題的角度,難道1%的提高可能性都沒有嗎?即使能夠提高1%那我自己不也是一點點的進步嗎?你看,當你再換個角度來看時,瞬間就又讓你充血復活!
一念之轉的功效就這麼神奇!
當前,最關鍵的是,你必須能夠在問題發生時能夠引導自己去這麼換著角度去思考。
再舉個例子:又到年終了,要加薪了,你加了5%,你怎麼看?會否抱怨,又該如何轉念去看。
假如,你認為老闆對我有意見,給我加這麼少!轉念:
也許,公司加薪最高的幅度就是我呢?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存在。也許我是很努力了,可是其他人努力的更多共享更大,有沒有這個可能?也許,我做還不夠出色,雖然我盡了全力,但是又能有可能其他人盡了8分力卻取得了更多的客觀的成績?也許,對於我這個職位,在公司看來,是非常具有可替代性的,所以,即使我因為辭職走了,公司也無所謂,因而把錢給了最需要崗位的人?也許,我雖然很努力,但是其他所有人都很努力,而且成績還更大?也許,我雖然5%的幅度,只是可有可無,但是還有不加薪、降薪的,公司期望直接開除那些人。也許,你會更加抱怨,然後破罐子破摔,最後發現,摔碎的是自己的生命。當你,能夠不斷的轉換角度看待問題時,也許你就找到了更接近事實的答案,然後你才能有更恰當的行動,也許你就會做出必要的改變!
如果讓我再推薦一本書,我說是《追求意義的意志》,《選擇理論》說好的一本書,怎麼變成了兩本!
沒錯,一本不能改變你的人生,合起來才更有意義。
《追求意義的意志》我就記住兩點:意志自由、態度自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意志的自由,你可以選擇繼續,可以選擇放棄,可以選擇抱怨可以選擇行動——你的意志是自由的!
遇到困難的事,你可以消極對待,也可以負起責任,你的態度是自由的!
《選擇理論》,一個是講人的整體行為,整體行為包括了你的想法、感受、行動、生理感受,任何一個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都是作為一個整體在發生。
當我們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想法,你可以憑著自己意志自由、態度自由,經過轉念處理,你的情緒感受也會跟著變化。
人生就在於此,每個人的生活無論當下遇見的是什麼,我們都可以自由的選擇,自由的、快樂的度過。
領略領悟三本書的精髓,並且能夠落到實處的時候,人生就開始改變,我自己這麼走過來的,我以自己的人格說,是真的!
但是,在落實到具體行動時,你一定要能夠覺察到自己當前此刻,才能打斷舊有的習慣,然後用新的自由意志去替代,一切就真的變了。
-
6 # 鯨魚小星球
首先要說,我覺得有些答主有誤區。題主問非專業性心理學書籍,不是說是不專業的又是講心理學的。比如“天才在。。。瘋子在。。。”那本書,雖然作者可能是專業人士,可是書的內容算是科幻小說還差不多!這樣一本小說推薦給題主學習心理學,不是讓人誤入歧途麼?
其實非專業性的心理學書籍不少,但是要找靠譜的,就得找專業的心理學家寫的科普書,而且是特別接地氣兒的那種。考慮了一下,在此我給你推薦以下這本:《撞上幸福》。
這本書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的一本科普著作,主要透過一系列通俗而富有啟發性的真實事件,介紹了人們以追尋幸福與快樂為目標的心理和行為,講述了人類大腦是如何想象未來、如何看待當下、如何從錯誤中學習、決策以及如何為自己帶來快樂的。書中結合了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哲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視角,但是卻並不枯燥和充滿過分”專業“的術語,用作者的話說:
在寫作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可以把它寫成一本讓人感覺興味盎然、不忍釋卷的書。所以這本書既能讓讀者學到了新知受到了教育,又能在此過程中感覺愉悅。我毫不懷疑這一點。
說實話,這世界上如果說有哪個心理學家能夠把專業的問題用最通俗有趣的方式講出來,還能讓人輕鬆理解的話,我絕對首推本書的作者丹尼爾·吉爾伯特教授。其實我還推薦過其他來自於他的書,其中包括專業的教科書。要知道,心理學中最難講授的一門專業課其實是《普通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這也是所有心理學專業的入門課程,保羅永珍,卻又要系統明晰,其實非常考驗授課者的功力。我聽過很多人講授的“普通心理學”,目前為止,丹尼爾·吉爾伯特所講(包括書中所寫)的都是無人可比最精彩的。先不說他的講授多麼具有啟發性(即使對於我一個已經從事心理學研究十幾年的人來說),光是他風趣幽默的“專業”笑話,就能在一次課上引發數次全體大笑。
一個極具幽默細胞的心理學教授,寫就的一本講述心理學的通俗書籍,還有什麼理由會不好看呢?
回覆列表
樓主需要的應該是比較通俗的心理學讀物。推薦基本我看過的比較不錯的,還有以前老師推薦過的通俗心理學讀物。
《登天的感覺》《少年我心》嶽曉東的兩本書。第一本是通俗的講心理諮詢的;第二本名字不全,但是搜素夠用了,是講心靈成長的(個人觀點);
《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這是一系列的書,沒記錯的話都是張德芬的,個人現在你不是很喜歡類似的書籍,滿滿的雞湯;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暢銷書呀,忘記這是不是一整本書的名字了;
《水知道答案》講的是情緒對人的影響,拿水的結晶來做的實驗,看完比較震撼;
《蘇菲的世界》心理學和哲學的通俗讀物,帶你進入不一樣的心理學哲學世界;
《女心理師》分為上中下吧,畢淑敏的,看看就好,內容有可以借鑑的,但是不要全當真,畢竟這是小說;
《逃避自由》弗洛姆的,內容很少,講的是受虐者和施虐者,比較有意思,可以看一下;另外弗洛姆的《愛的藝術》《惡的本性》也不錯;
《天下在左,瘋子在右》《天生變態狂》講精神病的,比較真實,可以拿來看一下;
《烏合之眾》群體心理學的經典讀物;
《心理學與生活》如果你想更專業一些,不妨拿這本書最新版本的來看一下,其實這才是正統的心理學;
另外還有一些人格方面的讀物,比如說大五人格等等,但是九型人格就不要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