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一葦渡心
    一、分清孤獨和孤獨感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生是一次旅行。而在這次旅行當中你是一個人上路、一個人離開。人生的旅程本就是一場孤獨的旅程,在這次旅程中,你會遇到一些重要他人,這些重要他人在你人生的不同階段會陪伴你。比如說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的愛人。有的是在前半生,有的是在後半生,有的是在中間。但是,無論他們陪伴你有多久,他們陪伴你的深度怎麼樣,都註定了你這次的人生旅程是由你自己來完成的。他們,只是陪伴著。

    這樣來看的話,我們還要理解第二個問題:孤獨和孤獨感是不是相同的?孤獨是一個人與自我、外界和諧相處,自己享受當下那個狀態的一種人心、人性的高水平精神狀態。而孤獨感是我們在某些時候體會到的一種不良情緒體驗。這兩者其實不是一回事,它們的境界也並不相同。

    我們通常說的孤獨主要是指我們的孤獨感。一旦我們外部的世界沒有依附的時候,我們就會恐慌,就會產生失落,產生孤獨感。而真正的孤獨不是這樣的。孤獨是人本身至高的一種狀態,到達這種狀態的人,不再渴求別人看見自己但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再渴求別人認可自己但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樣來看,我們本文當中,提問者所說的孤獨應該就是狹義的孤獨感,所以我們應該以“孤獨感”來理解。

    二、 婚姻的功能

    接著我們來說婚姻的功能。我認為婚姻是有三種功能的,也可以說婚姻是有三種層次和境界的。

    1、合作、生存和繁衍

    也就是說,婚姻第一個層次的功能是合作,它所起到的作用是生存和繁衍。我們需要讓自己在這段旅程中生存下來。但在人類社會的最初,我們無法獨自生存,所以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我們要繁衍後代,傳承生命,但我們獨自不能繁衍,所以我們需要與他人合作。

    實際上,婚姻的第一個功能應該是一種經濟的功能、繁衍的功能,兩個人一起來創造物質、創造財富,使自己能夠生存;兩個人一起來繁衍後代並將後代養育成人。這是婚姻的第一個功能,也是最原始的功能。

    人類最早的時候,是一群人在一起才能活下去。所以那個時候是群婚。一群人在一起才能打到獵物,一群人在一起才能把孩子養大。否則如果兩個人看一個孩子,周圍都是野獸,孩子就會被吃掉,連大人也會活不下去,所以那時候都是一群人,就是群婚制。

    後來,隨著文明水平越來越高,智力水平越來越高,就不再需要一大群人在一起,只需兩個人就能活下來,就能養活孩子。我們不再需要一群人了,所以就發展到了對偶制。配偶制的婚姻就出現了。所以婚姻的演變,它的第一個功能就是生存和繁衍。

    2、社會的功能

    再後來,我們慢慢地有了一些社會需要,比如我們有社會依戀而獲取了這種依戀感、安全感。那麼這種社會心理依戀的需要,就是社會功能的一個層次。

    這時人們的一個目標(實現的目標)是發展和幸福。不僅只是生下來、活下來、長大成人,還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展進步。包括文明的進步、自身的更新、基因的轉變與最佳化,而且還要追求快樂。所以在這個時候,婚姻的第二功能就出現了:就是我們要像個“人”的樣子,要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大家請注意,現在的很多人結婚和我們那時不一樣了。尤其是一些80後、90後的孩子,他不是為自己結婚的。因為他不需要跟別人合作,他現在也不想生孩子。但是社會普遍認為他一定要是一個社會人。比如說他的爸爸媽媽,首先是有壓力的。他們的壓力就是:如果我的孩子還不結婚,我就是不成功的,我死不瞑目。所以在死之前一定要讓我的孩子結婚。這是為什麼?是因為一種來自社會的壓力。

    在社會中,人需要社會文化的滋養,需要社會文化的保護。因此人才和動物、其他低階生物有了區別。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有了社會壓力。同樣,這些孩子們,被父母親、被七大姑八大姨經常問了之後,也會產生這樣的社會壓力。

    為什麼你會受社會壓力的影響呢?因為你享受了社會文化給你帶來的好處。社會文化是我們的一種社會心理進化。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社會文化,我們才像個“人”的樣子,我們才活得有尊嚴、有思想、有道德,才活得很快樂很瀟灑。但社會文化也是一柄雙刃劍,它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壓力。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很多人在婚姻中過得並不開心、不幸福。

    婚姻的第一個功能——合作、生存和繁衍,早已退居其次。但是生而為人,卻一定需要第二個功能——社會的功能。不然你就沒有安全感,你會感受到很苦、很孤獨,覺得你不正常、不是人。

    3、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

    精神層面就是我們說的最高層次,我們要尋找靈魂伴侶。這個層次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成長與修行。

    人生是一次旅行。在這次旅行中,我們不只是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度過一個個春夏秋冬,而是要在這個過程當中,超越自我,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光彩,找到那種生命綻放的感覺。但我們要找到這種感覺,要成長,有時候單憑一個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在人世間除了獨自修行,我們還可以尋找陪伴者,就是找伴侶。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伴侶是怎麼回事了,“伴”就是陪伴,“侶”就是我們兩個人在旅行中,共同支援和靈魂互動的一種狀態。我們所說靈魂伴侶,就是這個樣子。

    人生是一次成長的旅行,一次超越自我的旅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們找到志同道合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是不是一大快事?在社會中,我們首先滿足了第一、二層次需求,同時又可以達到最高層次的靈魂伴侶狀態,相互促進,修行成長,這就是最滿意的婚姻,最好的狀態。

    三、如何理解“和誰過都一樣”

    可惜的是,現在有很多人,只是滿足了最低層次那個功能的需求,而第二、第三更高層面的需求滿足不到,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就覺得自己不幸福。有的人根本不去追求第二、三個層次,或者他已經達到了第一、二個層次,他不追求第三個層次了,他安於現狀。就是“我就找一個人和他(她)生兒育女過一輩子,他(她)掙錢回來我也掙錢回來,我們掙得不多,但彼此相安無事,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這就是合作。

    所謂在婚姻中痛苦的人,其實是他(她)的精神層面達到了一定高度。也有一些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人,就是自己的能力不夠,但是他(她)又渴望更高層次的婚姻質量,但他(她)做不到,做不到就要去折騰。折騰久了,我們就說他(她)是“作”,就說他(她)是“虐”,就是這樣。

    所以,有人經常會說一句話:和誰過都一樣。我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呢?我理解為:它是對的,它又是不對的。

    1、“和誰過都一樣”是對的

    其一,就是不論和誰在一起,相處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什麼呢?就是你們各自人格上、心理上、自我成長等方面的那些坎兒。就好像你要去一個地方,要去幸福的樂園,你必須要過這條河,你是繞不過去的。你走啊走,無論多遠,還是要過這條河。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需要成長的。

    如果你還沒有成長好,一旦找到一個人,你這個沒成長好的部分就會出來了。你不論找誰過,這個部分都是躲不掉的。因為它是你的硬傷、是你的坎兒。所以,“和誰過都一樣”主要是指不管你和遇到的誰在一起互動,都會暴露出來你個人沒有成長的那個部分。反過來,只要你個人成長得完美,你就會遇到更完美的人或者發生好的事情。

    其二,"和誰過都一樣"是指不論和誰在一起,都是一個合作、一個修行,都是一個社會功能的體現,都是可以相互促進和影響的。那麼,有很多你覺得過不去的坎兒,你覺得不能接受的對方的東西,都有它的另一面。就是挑戰來臨的時候,背後一定是有機遇的,機遇的背後也一定是有著挑戰的。那麼,你和誰在一起,都會有機會使自己成長得更好。因為你整個人生的目的是成長,無論你做什麼事,無論你和什麼人在一起,都只是為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你遇見的任何人包括你的伴侶,他們都是可以幫你成長的。

    其三,在兩性關係成長中,無論你和誰在一起,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牽絆,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是問題出現的形式不一樣。關鍵是如何化解,如何共同面對。

    2、“和誰過都一樣”是不對的

    其一,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吸引的。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它是喜歡、吸引;從物理學角度來講,每個人身上都有量子的資訊場,兩個人的量子資訊互動、糾纏的層次越強、越高,他們的緣分就越大,他們彼此的影響就越深。比如說,如果有5個可以成為我們結婚物件的人,他們和我們緣分的深度是不一樣的,量子資訊糾纏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當然要找到那個量子資訊糾纏最大的人,因為他能使我們糾纏的程度最深,使我們彼此互動的強度最深,所以不是“和誰過都是一樣的”。

    其二,我們無論和誰在一起,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拿交朋友來說,有的人我們交往了幾十年,他們對我們沒有什麼促進,但是有的人可能和我們只相處了幾個月,就使我成長很多。從這個角度講,婚姻中的伴侶也是一樣的。有的人就是能夠促進你成長,讓你提升;有的人你跟他過了幾十年,他也沒有真正在人格、心理、生命的質量、靈魂的境界上對你有促進。所以從修行和成長的角度來說,我們當然要找一個對我們有促進或相互促進水平高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誰過都一樣”。

    其三,婚姻的最高境界是靈魂伴侶。靈魂伴侶是什麼狀況呢?是“你是自由的、獨立的,我也是自由的、獨立的,我們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侵犯,也不會相互攻擊和傷害,都是自由的一種狀態。”能不能有這種人呢?有,可以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是找到那種心理不健康的人,他(她)要麼是越位,要麼是侵犯性強,要麼就是退縮和逃避。這種人跟我們在一起,我們是很難自由、很難快樂的。我們找那些心靈自由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他們對我們沒有破壞性和傷害性,甚至給我們帶來愛和溫暖,促進我們成長。

    其四,成長是改變的可能。有的人在婚姻中遇到問題了,會問“我是離開還是不離開?”“我這樣做是對還是錯?”我們怎樣界定這個對和錯、應該還是不應該呢?我們要思考和明白一個道理,使我們婚姻的本質真正發生變化的,是我們個人的成長和彼此的成長。如果我們沒有成長,那種改變就是假的改變。

    比如說你自己沒有成長,你就把婚姻改變了。即使你再換一個人,你一樣還是會遇到問題,因為你個人並沒有成長。所以成長是改變的可能性,會帶來真正的改變。也就是說,如果你改變了,對方假設沒改變,那麼你就會走過對方;對方改變了,你沒有改變,對方就會走過你。這個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3、自然而然分離的婚姻

    其一,你成長了,對方沒有成長。事物總是會改變和發展,包括你的婚姻。比如說有一些女士在婚姻裡不再去改變她的丈夫,不再等待丈夫的改變,也不再繼續沉浸在不能改變的痛苦中,而是自己成長自己,完善自己的心智。當她自己的智慧增高了之後,當她的心靈更通透了之後,她的丈夫就改變了。如果她的丈夫沒有改變,她的丈夫就會退出“歷史舞臺”,婚姻就自然地結束了。這種結束就是真正的改變。

    其二,或者是你成長了,不在原來的層次,或者是對方成長了,不在原來的層次,這種改變是自然的。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而這種自然發生的分離都是美好的,都是值得祝福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來衡量一段婚姻應不應該結束,是對還是錯,是要看它是不是自然發生的分離。因為婚姻的解體是分離。如果它是自然發生的,這個自然的前提就是有一方成長了或者是雙方都成長了,覺得我們不能夠彼此相互促進對方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分開不會造成傷害,不會在過後仍有糾纏,也不會有未完成事件,而且甚至彼此都會祝福對方。

    在現實中,很多婚姻的解體是因為多種原因,放棄、逃避或者選擇攻擊、傷害,都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因此我覺得,在問“是離開還是留下來,應不應該”這樣的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完成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成長自己。

    自己成長好了之後,我相信一切問題的答案都會呈現,而不需要你去東問西問。因為當你走到三層樓的時候,假使你的伴侶還在一層樓,自然和你結伴而行的人就不再是他(她),而是三層樓上的那個人。除非他(她)奮力地追上來,也成長到和你一個層次了。

    其三,當你們都成長到一個層次的時候,你們發現彼此不願互相促進,也不能促進而自然地鬆開了彼此的手,“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那個時候就是自然發生的分離,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彼此“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從此生命再無交集而彼此祝福。

  • 2 # 星夜流螢

    孤獨是人生中一種長態,一開始我認為愛能驅散孤獨,溫暖心靈。可事實是身邊的朋友告訴我,結婚後,她發現愛情中產生的孤獨比一個人獨處更強烈。她的理由是:站在丈夫的角度來看,他認為結婚了,愛情的新鮮感、甜蜜感沒有以前強烈了。沒有必要哄著、慣著、寵著。一切迴歸常態,露出廬山真面目。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誰還給上了鉤的魚餵食呀。”

    對於女方來說,自己離開最愛的父母,最溫馨的家庭,走進另外一個陌生的家庭,丈夫是她的情感歸宿,是他最依賴的人。而婚後丈夫對自己的感情來了個360度大轉彎,一下由盛夏跌入寒冬。未免太現實,心事沒人懂,也沒有可以依靠的肩膀,因此而感到迷茫,陷入孤獨之中,甚至杯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婚後如果三觀不合的夫妻,生活在一起更昰痛苦不堪,可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於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婚姻生活長期在這種狀態中消耗彼此,使雙方感到疲倦,雖然人還是生活在一起,卻是兩顆孤獨的心。

    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丈夫應該多關心體貼妻子,多站在妻子角度,為妻子著想,用理解和愛經營好婚姻;妻子也應該理解丈夫為事業為家庭打拼而不容易,多關心他。總之一句話,學會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著想。這樣兩顆心才越走越近,彼此溫暖,就不會再感到孤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y=x++與y=(x++)*3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