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海暖春

    某些不為人知的事物,比明面上的事物更有誘惑力,也更能強化我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訴求,這是我們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作作祟。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給人間後,主神宙斯為懲罰人類,想出了這樣一個方法:

    他命令以美貌著稱的火神赫菲斯托斯用黏土做了一個美麗的少女,讓神使赫耳墨斯贈給她能夠迷惑人心的語言技能,再讓愛情女神賦予她無限的魅力。他被取名為潘多拉,在古希臘語中“潘”就是“一切”的意思,“多拉”則是“禮物”的意思,她是一個被賜予一切禮物的女人。

    宙斯把潘多拉許配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耶比米修斯為妻,並給潘多拉一個密封的盒子,並叮囑她絕對不能開啟。然後,潘多拉來到人間,起初她還能記著宙斯的告誡,不開啟盒子,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潘多拉越發地想要知道盒子裡面究竟裝的是什麼?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他終於忍不住打開了那個盒子,於是藏在裡面的大群災害飛了出來,從此各種疾病和災難就悄然降臨人間。

    宙斯用潘多拉無法壓抑的好奇心成功地借潘多拉之手懲罰了人類,這就是所謂的“潘多拉效應”,即指由於被禁止而激發起慾望,導致出現“小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通俗來說,就是越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容易接觸的東西,就感覺越有誘惑力,越是神秘的東西,就越想揭開神秘的面紗。

    逆反心理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生理發展的內在因素又有社會環境的外在因素。一般地說,產生逆反心理要具備強烈的好奇心、企圖示新立異或有特異的生活經歷等條件,“潘多拉效應”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收音機裡播放的評書節目,每次都在最扣人心絃的地方停下,留下懸念,以使聽眾在第二天繼續收聽。再如,電視連續劇往往在劇情的關鍵處突然插播廣告,這種做法除了能提高廣告的收視率,更能吊足觀眾的胃口。

    如果有人故意吊我們的胃口,我們要保持冷靜,不為所動,避免受“潘多拉效應”的影響。例如,捂緊錢包,不被商家的“飢餓營銷法”蠱惑,但是,如果對方是善意的,故意賣關子是為了給你一個驚喜,那麼,你就要積極“配合”,否則會很掃興的。

    其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除了被動地受“潘多拉效應”的影響,還可以主動地運用“潘多拉效應”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或是避開“潘多拉效應”,以免出現事與願違的結果。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曾經創造出一種名為飢餓教育的教學法,他禁止初次到自己這裡學琴的兒童拉琴,只允許他們在旁邊觀看其他孩子演奏。把他們學琴的興趣極力地調動起來後,鈴木才允許他們拉一兩次空弦,這種教學法使得孩子們學琴的熱情高漲,努力程度大增,進步也就非常迅速。

    01

    一、你想得到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動機,比如,吃飯可能是因為我們有了飢餓感,我們真心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會沒有任何理由的。對於我們來說,購物行為是經常發生的,那麼,我們是否有想過我們們為什麼會購買物品?

    通常來說,購物冬季的型別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需要型

    這是因需要產生的動機,人的需要有多個層次,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類。

    ②求實型

    這類動機的特徵是“實惠”“實用”,在選購商品時,這類顧客會特別注重商品的質量、效能等實用價值,不過分強調商品的款式、造型、顏色等,幾乎不考慮商品的品牌等非實用價值的因素。

    這是由人們所處的社會條件、經濟條件和文化條件等因素而產生的動機。顧客的民族、職業、文化程度、支付能力等,都會引起其不同的購買動機。

    ④惠顧型

    這是基於情感或經驗產生的動機。顧客對特定的服裝及服務產生特殊的信任和愛好,使他們重複地、習慣地消費。

    求美型。這是以追求美感為出發點的購買動機。這類顧客在選購商品時,首先注重的是款式、造型、顏色和外觀美。

    ⑤求廉型

    這是注重價格的購買動機。求名型。這類動機的特徵是以品牌為出發點。這樣的顧客在購買時幾乎不考慮商品的價格、質量和售後服務,只是想透過購買名牌商品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從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我們做某件事情或採取某種行動的最基本的內在動機,歸根結底就是滿足其內心的某種滿足感。如果他所從事的這件事情,或者他採取的這種行動,不能給行動主體帶來一定的滿足感、愉悅感,就會使其感到厭煩、無聊,甚至覺得受到束縛,或感到痛苦。

    試想一下,有誰面對自己從內心就感到討厭的事情,依然會充滿激情的去做呢?無法獲得內心的滿足,就無法激發自身的動機,不想去做,即使在做也是敷衍,這樣怎麼可能做好?

    是煙癮很大的一個人,一直都想戒菸,但是不管使用什麼方法,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總是過一段時間以後,王三就不能夠控制,又開始吸,很多時候,當再想吸菸時,王三就會給自己找出若干的理由,說服自己沒有必要這麼折磨自己。

    結果戒菸戒了一年多,卻沒有一點效果,王三的親戚朋友對他也是苦口婆心地勸說,但最終還是無可奈何。最後在一位心理學家的幫助下,這個人居然把煙給戒了,這位心理學家到底使用了什麼方法呢?

    其實方法很簡單,心理學家只給看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不吸菸的健康人的肺,一張是因為吸菸而患有肺癌的人的肺,看著被厚厚的焦油覆蓋和損壞的肺,有嚴重煙癮的人被震撼了,他什麼也沒有說就離開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吸過煙,吸菸這種不健康的行為,讓他發自內心地感到厭惡,於是產生了強烈的戒菸動機,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改變某種行為本身的意義,達到改變人們行為方式的目的。

    從理論上說這是行得通的,當某種原本令人厭惡的行為,會給我們帶來某種滿意的體驗時,我們就會接受他。當某種原本會給我們帶來快感的行為,會對我們造成某種傷害時,我們們就會摒棄它,這就是內心滿足感對我們的行為動機的激發作用。

    02

    二、佔便宜心理與無功不受祿心理

    打折促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殺傷力,就在於它滿足了消費者的“佔便宜”心理。推銷人群中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顧客要的不是便宜,而是要感到佔了便宜,顧客有了佔便宜的感覺,就容易接受你推銷的產品。

    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對所需商品有不同的要求,會出現不同的心理活動,用盡可能少的經濟付出求得儘可能多的回報。這種消費心理活動支配著大多數人的購買行為,而顧客佔便宜的心理也給了商家可乘之機。

    怎麼做才能讓顧客覺得佔了便宜呢?

    你可以去看看商場中最暢銷的產品,它們通常不是知名度最高的名牌,也不是價格最低的商品,而是那些促銷“週週變、天天有”的商品。促銷的本質就是讓顧客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一旦,某種以前很貴的商品開始促銷,人們就覺得買了實惠。

    雖然每個顧客都有佔便宜的心理,但是又都有一種“無功不受祿”的心理,所以精明的銷售人員總是能利用人們的這兩種心理,在未做生意或者生意剛剛開始的時候拉攏一下顧客,如送顧客一些精緻的禮物,以此來提高雙方合作的可能性。

    貪便宜是人們常見的一種心理,例如,某某超市打折了,某某廠家促銷了,某某商店甩賣了,人們只要一聽到這樣的訊息,就會爭先恐後地向這些地方聚集,以便買到便宜的東西。

    物美廉價永遠是大多數顧客追求的目標,很少聽見有人說,我就是喜歡花多倍的錢買同樣的東西,人們總是希望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這就是人們佔便宜心理的一種表現。另外,銷售人員在推銷自己產品的時候,可以利用顧客佔便宜的心理,使用價格的懸殊對比來促進銷售。

    其實在很多世界頂尖的銷售人員的成功法則中,利用價格的懸殊對比來俘獲顧客的心是常用的一種方法。我們可以先在顧客的心裡設定一個較高的價位,或者在對方心裡設定一個價格懸念,然後再以一個比原來低得多的價格做比較,讓顧客透過比較,感覺有便宜可佔,於是做出購買決定。利用價格懸殊來誘導顧客購買產品時要掌握好分寸,避免方式過激,給顧客被騙的感覺。

    同時,優惠政策是你抓住顧客心理的一種有效推銷方式,大多數顧客只看你給出的優惠是多少,然後和你的競爭對手做比較,如果你沒有讓顧客覺得得到優惠,顧客可能就會離你而去。所以你不僅要保證商品的質量,還要注意滿足顧客這種想要優惠的心理需求。

    有些顧客在面對打折產品時,會因為產品對自己來說可有可無而猶豫不決,但顧客的貪便宜心理會告訴自己: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過了期限、商品恢復原價後就買不到了。從心理學上講,顧客會在這種外界壓力下產生強烈的心理不平衡,同樣的產品,我現在買就能省好多錢,以後再買多不值啊。

    於是在這種焦慮下,顧客就會積極行動,強迫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購買任務。所以說,商家所規定的優惠時限會給顧客製造一定的購買壓力。但是,優惠不過是一種手段,說到底是用一些小利益換來回報,不然商場裡也不可能經常有“買就送”“大酬賓”等活動。

    當然在優惠的同時,我們還要傳到給顧客一種資訊:優惠並不是天天有,你很走運,這樣,顧客才會更滿足,才會更願意與你合作,即使你推銷的產品在某方面有些不足,你也可以透過某些優惠讓他們滿意而歸。

    如果顧客對我們的產品提出意見,我們千萬不要直接否定顧客,要正視產品的缺點,然後用產品的優點來彌補這個缺點,這樣顧客就會覺得心理平衡,同時加快自己的購買速度。

    比如顧客說:“你的產品質量不好”,作為銷售人員的我們可以這樣告訴顧客:“產品確實有點小問題,所以我們才優惠處理。不過雖然是有問題,但我們可以確保產品不會影響使用效果,而且以這個價格買這種產品很實惠。”這樣一來,我們的保證和產品的價格優勢就會促使顧客產生購買慾望,總之利用人們佔便宜的心理從中可以獲得很多的商機。

    03

    三、巧用“從眾心理”,擴大影響範圍

    如果你是一個善於觀察自己的人,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常會有如下活動: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很多人支援你,你會有種安全感,進而大膽地去做;無論你說的觀點正確與否,只要多數人同意你的觀點,你便有膽量大聲地說出來;無論你多麼討厭的人,如果周圍的人都喜歡她,你也不會輕易地說出討厭她的想法……告訴你,這種心理活動不僅你有,周圍的人也都曾有過。

    在一個酒吧裡做服務員,剛做服務員的時候,儘管他做得很用心,但是從沒人給他小費,每次看到其他人獲得小費時他都羨慕不已,他用盡自己的心思,想透過熱情的問候、周到的服務贏得小費,但沒成功。

    幾個月後,發現並不是他的服務不好,並發現了一個獲得小費的秘密,即在每次酒吧正式開門營業之前,他先主動地在自己的托盤中放上幾張鈔票,這會讓後面進來的顧客認為該錢是前面客人留給他的,還能使其認為,給小費是酒吧中應有的行為,這時每個他招待的顧客都會在結賬時向盤子中放一些小費。

    的確如此,能夠有效地影響顧客,使其給自己小費,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人們這種的從眾心理,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當受眾沒有足夠或者準確的資訊時,他們常常會透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因為這種模仿似的從眾行為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以及意外,因此人們寧願隨大流。

    古人云:“一人膽小如鼠,二人氣壯如牛,三人膽大包天。”

    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人們的從眾心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不論好壞,只要有人敢做,其他人便會蜂擁而至。因為很多時候,當眾人都參與到其中的時候,便會被少數人理解為是合情合理的行為,進而引發更多的人參與其中。譬如隨意跨隔離護欄,隨意橫穿馬路,隨意踐踏草坪,等等。

    心理學家曾指出,當人們看到一種行為有很多人進行時,心裡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準則,並作出判斷,進而採取與其相同的一種行為。因為在多數情況下,眾人都去做的事情往往是正確的,人們參與到這樣的行為中可以使其獲得更好的評價以及利益,甚至少走彎路、少犯錯誤,所以人們習慣性地受周圍人做法的影響,也便不足為怪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獨雁南飛,險必隨之,與眾不同是要承受很大心理壓力的,人們正是畏懼這樣的心理壓力,所以,多數情況下會從眾。而且,在特定的條件下,當受眾沒有足夠或者準確的資訊時,他們也常常會進行模仿他人的從眾行為。

    追隨者越強大,越容易對他人施加影響。當人們看到別人尤其是那些強大者,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便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進而跟隨效仿,產生從眾效應。因此,你可以利用他人“隨大流”的心理,為自己造聲勢,讓其心甘情願地為你服務。

  • 2 # 文文在日本

    你好,我是生活在日本的文文,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感覺到越喜愛的東西,壞的越快,或者說更容易失去。這是為什麼啊?首先呢,我就有這種身臨的感覺。在幾年前。我有一個最喜歡的項鍊兒,也是啊,家裡人贈送的鑽石項鍊兒,非常非常的喜歡。但是就是不知在請的情況下啊,就丟掉了,失去了。那麼,自己也非常的傷心,覺得這是為什麼呢?總覺著可能這個項鍊兒跟你沒有那麼大的緣分。那麼你可能適當,有的時候沒有珍惜,也就去失去了。 還有一件事呢,就是嗯,在和孩子生氣的時候然後自己脾氣暴躁,把新買的菜板兒也很貴的,一個菜板給摔壞了,那麼當這個時候你的壞脾氣上來的時候啊,對東西有一個破壞性。那麼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壞了,我覺得這個可能也是這個東西的宿命。不相信嗯,也是不行的。每個東西都有它的宿命,在你脾氣暴躁的時候,這個東西也就離你而去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最喜歡的東西。也有的時候就容易壞掉,很多事情都是這個樣子的。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心態放平和。 把日常生活當中,有順序的打理好這樣越喜愛的東西,我們更加珍惜一些,讓他使得年份更長一些,珍惜。你下生命中所出現的東西,謝謝,這就是我的回答。

  • 3 # 咖語

    你越喜愛的東西壞的越快,因為你永遠只盯著你喜愛的東西。

    在心理學中,有種“打烊效應”。

    說在午夜快要散場的酒吧中,那些最後遲遲不肯離開的異性,會變得格外有魅力,因為此時場中只有那些人了。

    而在你的眼中,你所喜歡的東西,你會異常關注它,從而贏得你的時間去思念它。可也可以認為是你自己的“打烊效應”。

    而且從社會學來角度來說,你的關注的東西會使你異常集中所有的專注。而專注會使你認為相同的時間會變得更快,這也可以認為是時間效應。

    一場所以我們大家在生活中總會覺得自己喜歡的東西會壞的快。

    就我本人而言,以上也會覺得我的東西壞的真快,怎麼還沒怎麼用就壞了

    後來深入了研究下,總結出來以上的,後來又開始用記錄對比的方法驗證了下,果然是這樣的。

    其實這都是心理在作用下的放大結果。

  • 4 # 知名人員V

    這就叫物極必反,喜歡的東西,有些時候喜歡的人也是如此,大都很緊張的對待,喜歡的物品肯定把玩的多,甚至借閱的也多,自然壞的越快。喜歡的人很想把握住,越想越緊張,怕失去,一緊張就用錯了方法,用錯了表情,所謂像沙子一樣,我的越緊,流的越快!

  • 5 # 初心未晚

    會有這種情況啊!個人感覺:不管是人或者是物,都有他潛在的壽命和使用的次數。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人或物,就算失去了,內心深處也沒有留意,沒有太在意。

  • 6 # 寧與顏落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不會珍惜

    越喜歡的東西有兩種處理方式:1.優先享用導致失去太快2.捨不得享用,導致變壞。

  • 7 # 向上的小瑤

    1.越喜愛的東西,壞的越快。

    想想小時候女孩子喜歡的芭比娃娃,男孩子喜歡的奧特曼,無論它的種類有多少,但永遠有一個令我們愛不釋手,幾乎大部分的玩耍時間都用在了"擺弄"它。然後某天就會傷心的發現,芭比娃娃的腿,因為過多的扭來扭去,而突然與身體分離☔️。然後就會感慨怎麼這麼容易壞?但其實容易壞的真正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多的擺弄,使得玩具提前走到了生命盡頭。也就是越喜愛的東西,壞的越快。

    東西嘛,創造出來對人類最大的作用就是去"玩弄"它,不停地擺弄、玩耍,直到東西變成破爛,然後再尋找下一個東西。它的使命就是這樣子,但卻因為人們對它賦予了感情,所以大家不是機械的玩耍,而是喜愛的玩耍。東西的本能使命+我們喜愛的玩耍+一點點的過度=壞的越快。

    也就是說東西壞的快慢,其實是由人們自己對其的感情主觀決定的。舉一個例子:一個小孩玩遙控賽車,一直東撞西撞,最終使得遙控賽車停滯不前。看到這件事情之後,喜歡遙控賽車的人呢,就會覺得這個怎麼壞的這麼快呢;而對於遙控賽車一般感受的人呢,就會覺得很正常,就是一個遙控塞車該有的壽命。

    2.越喜歡的人越容易喪失。

    我覺得這裡提及的喜歡可以分為兩種。

    (1)自己單方面的喜歡。每個人其實都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大家都會尋找讓自己開心的人、開心的事情,其實人的一生也就是這樣子的,在不停地趕赴下一個地點。因為你喜歡對方,但對方不喜歡你,所以你對於對方來講,相當於一個讓人不開心的存在。而人的本質呢,就是讓自己快樂,所以對方就會選擇"拋棄"你。但問題是對方對於你來說卻是一個令人開心的存在,那麼他的拋棄就讓你產生了不快樂、產生了喪失感。

    舉個例子,小時候和小朋友玩耍,第一眼不喜歡的人呢,我們一般都會走開,但那個自己不喜歡的人,萬一對自己有好感呢,他們就會在一瞬間感到失望。(突然想到了小時候和朋友鬧彆扭的場景)

    (2)雙方互相喜歡。我覺得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難喪失彼此的。畢竟愛了那麼深,誰捨得輕易放手?

    其實總結一下,會有這種感悟。多部分是因為在一個雙邊關係中,只有自己一方的投入,一旦雙方都有投入,便不會有這種感受。

    所以,大家都要堅持著等到那個互相喜歡的人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社群建立起來之後,日後該採取何種有效的運營方式來維護社群的價值和活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