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爸媽老是轉這種文章,我自己也不小心會中招。到底有沒有辦法判斷哪些是假的?
5
回覆列表
  • 1 # 新聞傳播學研

    以圖上虎嗅網為例。

    2.看內容

    有時候你看到一篇文章裡寫了一個聽起來很牛的機構,這個機構研究發現什麼什麼什麼。

    這個時候也不要馬上就相信了,先去百度一下是不是真有這個機構,或者這個機構是不是真的想看起來那麼牛。

    另外,關於朋友圈有人在賣什麼的保健品面膜化妝品的,不要以為朋友間關係好所以無條件相信,很多時候你朋友自己也不知道真假。不妨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查一查有沒有登記備案過http://www.sfda.gov.cn/WS01/CL0001/

    看到和政治、色情擦邊的新聞,先去掉所有煽情性、描述細節的文字,什麼不轉不是華人,什麼全中國99%的人都看過了的,自動過濾。(btw,含有這種文字的文章,格調也太低了,不看也罷)一個新聞事件,裡面的細節詳細到好像作者自己親眼所見,甚至裡面主人公的神態動作都描寫的和真的一樣,這是小說,別信。

    3.看受眾

    還有就是受眾自己的媒介素養。看到一篇文章或者新聞,你能立馬看出來是真是假,這就是媒介素養。但這是需要自己多看、多研究才能提升的,不要想著天生具有這種本領。

  • 2 # 今夜我們都是南宮人

    哪有真假一說,很多東西都是迷信

    科學是最大的宗教

    騙子總是最想幫你的那個人

    一切,背後都是利益在驅動。

    科學,一直在自己的圈裡面思索,尋覓,認為自己的是真理;其實都是騙子。

  • 3 # 泛學苑Seven

    朋友,首先我想給你個忠告。我下面所寫的內容可能有點長,可能有些地方比較費解。但是,朋友,相信我,我已經盡力的簡化,盡力的使它通俗易懂,盡力的想要告訴你們我所知道的

    我下面所有內容都是自己看《學會提問》所總結或者摘抄的。因此我還是強烈推薦樓主讀讀這本書。

    當你手裡拿到一篇文章的時候,你要學會去提出一些關鍵的問題。不要把文章囫圇吞棗全盤吸收。這種思維被稱為批判性思維。

    一.首先,你要尋找文章的論題,結論,和理由。

    論題是會話或討論中所出現的有爭議的問題。結論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是想證明什麼或者想讓我們相信什麼。而理由就是用各種方法支援或者證明結論的陳述。沒有理由的的結論只能算是觀點。要知道,理由+結論=論證。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找到論題和結論,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相信這個結論,作者用了什麼理由,然後將理由標註1234。確認出文章的組織即推理的結構。有的文章比較複雜,更需要細心的梳理。

    二.提問前的準備

    1.我們要尋找關鍵的詞句

    (1)有歧義的詞句。

    “隨著全球變暖效應越來越明顯,我們有必要考慮對現在的生活方式作出限制。除非我們停止這種生活方式,否則隨著冰山的融化,海洋麵積將越來越大,我們總有一天會被淹沒”(PS例子直接從原書找的)

    乍一看,這短話挺有道理的。實際上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作者的論題是“我們有沒有必要對現在生活方式作出限制?”,結論是“我們有必要~~”,理由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溫室效應。

    question1:什麼叫做“作出限制”?罰款?勒令工廠停工?所有浪費電的人都殺掉?我們不清楚,作者沒有說。

    question2:這種生活方式指的是什麼?每天開車?還是通宵購物?我們也不清楚。

    所以你在接受一個結論前,首先要弄清楚結論和理由的準確含義,雖然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含義挺清晰的,實際上,呵呵。

    (2)多義詞 比如某人主張某種雜誌不能發行,因為它是“禁書”。你在不知道作者使用禁書哪一個含義之前,你無法對作者的主張進行評價,因為你無法判斷理由的質量能否讓你信服。諸如此類“自由”“幸福”。

    再比如,“電視暴力是否對社會有不良影響”?電視暴力就是一個多義詞。

    你可以透過顛倒角色來尋找潛在有歧義的重要詞語,問問自己,如果自己站在作者對立面,能否以不同的含義來定義這個詞?如果是,你就找到了。

    (3)檢查有歧義的詞句 一句話,一定要避免和作者心靈感應!!!要養成“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什麼意思”。

    例子:“幸運牌香菸能滿足你所有要求,並且每支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適。”

    論題:你會買哪種香菸?

    結論:買幸運牌香菸。

    理由:每支只含有3毫克焦油,口感舒適

    口感舒適是什麼意思?是的,這個詞語可以表示僅有一點溫和的菸草味道,也可以表示具有相當濃重,苦澀的菸草味道。但是你自己和作者心靈感應,自己認為口感舒適就是自己喜歡的某種味道,代入感太強!

    如果想要初步評判一篇文章的內容,由上面的那些就足夠你完成基本評判了。但如果你想要更深入的評判,那你就需要第二步。

    2.價值觀假設

    “政府應該禁止生產和買賣香菸。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吸菸不僅損害吸菸者本人的健康,也損害在場者的健康。”

    一眼看去,挺有道理的,沒有什麼歧義,似乎沒有什麼好辯駁的。的確,一眼看過去,這段話中的理由的確支援他的結論,假如政府想要禁止某種商品,那麼,他應當提供證據來說明這個商品的壞處,這樣才合理。可是,如果你的價值觀是--保護自己的利益是個人的責任,而不是政府的責任。如果你又這樣的觀點,那麼這段話中的觀點就不能支援結論了。作者的推理中,隱含著一些作者承認,但是沒有表述清楚的思想,只有你贊同這個思想,你才會接受結論。本段話作者隱藏的思想就是:當個人利益受到威脅,就需要集體負責。

    這是一個隱藏的環節,似乎不存在,但的確很重要。如果你不去常識挖掘,你就可能發現自己相信了一些不該相信的東西。

    舉例:我們不應該允許AV的自由傳播。AV引起了太多的強姦事件。

    理由:AV引發強姦事件 + 價值觀假設:公眾的安全比自由更重要== AV不能自由傳播

    說不定你是AV自由化的支持者,但是在作者價值觀假設下,你就會改變自己的認知,覺得AV的確不能自由化。

    價值觀經常在深層次影響我們的選擇,而價值觀假設,也是論證結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於如何確定或者分析價值觀,這裡不再贅述,百度應該有答案。畢

    3、描述性假設描述性假設是一個關於世界是什麼樣子,或者將來時什麼樣子的未闡明的觀念。

    依然以一個例子開頭。“你會從斯達爾教授那裡學到很多東西。他的學生都很稱讚他的報告和他所講授的課程。”

    分析結構:

    結論:你會從斯達爾教授哪裡學到很多東西。

    原因:他的學生都很稱讚他的報告和他所講授的課程。

    這時,你會發現,這個推理並不充分。因為一個原因是不能支撐一個結論的,原因需要藉助其他未闡明的觀念才能支援結論。因此,某個原因是否與結論相關,依賴於我們能否找到在邏輯上把原因和結論聯接起來的描述性假設。

    正如例子中的假設,經過分析,你可以得出:

    假設2:學到很多東西意味著從報告中獲取了一些材料。這個假設意味著作者將“學到很多東西”限定為獲取了考試的知識,那麼原因就可以支援結論。如果將“學到很多東西”限定為“發展了思維技能”,那麼學生對報告稱讚多少就無關緊要了。

    假設3:你想要學的東西跟他的學生學到的東西一樣。如果你想學音樂知識,而他的學生因為斯達爾教授的數學教的好而稱讚,那麼,這個原因就無法支援結論。

    因此,我們得出下面的公式

    原因+描述性假設=(這個等於就意味可以支援)結論

    如何找到描述性假設?

    1.堅持思考原因和結論之間的差距。

    2.尋找支援原因的觀點。

    3.把自己當做作者。

    4.換一個角度,如反對者角度。

    注意:不要分析不重要的假設。要找到隱藏的、有異議的、缺失的環節,你對假設的搜尋才是有價值的。

    到了這裡,我們只是完成分析結構這個任務。對於一篇文章來說:原因+描述性假設+價值觀假設+關鍵性詞句的意義=(等號意義同上)結論我們只有分析了所有的東西,確認這篇文章能夠得到你的認同,你才可以相信它!

    三.開始提問

    1.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老規矩,例子開頭。

    ”涉及這個法規的問題並不是飲酒是否有害健康的問題。相反,它是一個國會是否願意聯邦通訊委員會做出一個武斷決定的問題,即禁止在廣播和電視上做酒的廣告。如果我們容許聯邦通訊委員會對酒採取這一行動,那麼,由於糖能導致肥胖、牙齒腐爛和其他健康問題,他們是否來年要做出糖有害於公眾健康的決定呢?那麼牛奶和雞蛋呢?牛奶和雞蛋富含動物的脂肪,毫無疑問會提高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而膽固醇被很多心臟病專家認為是促成心臟病的一個因子。我們是否應該讓聯邦通訊委員會透過決議,禁止在電視上進行牛奶、雞蛋、黃油和冰淇淋的廣告宣傳呢?

    我們都知道,不管爭論如何激烈,聯邦政府在完全消除酒消費方面的行動可能或將是無效的。如果人們想喝酒的話,他們會想盡辦法來達到這一目的。“

    結論:聯邦通訊委員會不應當禁止在廣播和電視上做酒的廣告。

    原因:1.如果我們容許聯邦通訊委員會禁止在廣播和電視上做酒的廣告,那麼聯邦通訊委員會將會禁止多種廣告宣傳,因為很多產品都可能對健康有危險。

    2.聯邦政府在完全消除酒消費方面的行動可能將是無效的。

    謬誤分析:(1).第一個原因包含一個假設,即:一旦容許聯邦通訊委員會根據某一個特點行動,那麼他就會在類似的事情上採取行動。這個假設是錯的,原因是我們立法體系中會有很多措施阻止他們。比如聯邦通訊委員會不可能去阻止牛奶雞蛋的廣告。

    這叫做滑坡謬誤,即作出這樣一個假設:當存在一些方法能阻止一連串不可控的,不必要的事件發生時,採取某一措施會引發這些事件。

    (2).第二個原因跟結論的相關性是可疑的。即使這個原因是真的,那麼,這裡存在一個描述性假設:禁止在廣播和電視上做酒的廣告的主要目標是完全消除酒消費。這個額假設是錯誤的。更可能的目標是減少酒的消費。我們把這類錯誤稱為:妄求完美的錯誤。 這種錯誤的形式是:我們不會支援XX的解決方法,除非它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靜待完美的解決方法出現,就可能限於癱瘓狀態,不能行動。

    舉個例子:在美國,為什麼要限制人們進行人工流產呢?即使成功了,想流產的婦女依然會飛到歐洲接受流產手術。

    這叫做妄求完美,錯誤的假定,如果使用一種方法不能使該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就不能採用這種方法。

    (3).再一個例子:在大選來臨之際,你有權利為一位女士投上一票,這位女士代表這個偉大民族的未來,她捍衛民主,保衛我們的旗幟,在實現美華人的夢想方面,她有決心、信心和勇氣。這是一位有愛的女士,她支援兒童事業和環境保護。她的行為已經幫助這個國家走向和平、富強和自由。為好心人投票就是為真理、遠見和常識投票。

    經過上面的知識,這篇文章不分析你也能看出來,這個論證沒有提供任何關於這位競選者的以往記錄的任何細節,相反卻列了一堆形容詞,看起來似乎還挺有道理的。其實它的目的是謀求與內心深處積極情感相一致。我們把這些美德詞彙成為”暈輪效應“。

    相反,也有的文章會使用一些人身攻擊的或者僅僅是貶義詞的詞語,讓你內心中的情感趨於排斥這個人,從而排斥這個人的觀點,進而接受作者的觀點,這叫做人身攻擊。

    這些謬誤你可以百度得到,這裡不再贅述,但你一定要小心這些謬誤,這是引導你走向作者可能錯誤結論的很大部分原因。

    2.這些證據的可信度有多大?

    直覺、個人經驗、證人的證詞、專家的意見、個人觀察、科學研究、案例、類比

    你一定在很多新聞,報告或者其他文章中看到許許多多的證據,最近的一個調查稱“”美國某某州一位艾滋病研究者說過“”資料顯示”“我媽媽說”等等東西,你說你是該信呢,還是不信呢?

    你要學會提問

    1你的證據是什麼?

    2你肯定他是真實的嘛?

    3你又是如何知道它是真實的?

    4你為什麼相信它?

    5你能證明它嗎?

    1直覺

    “他是個壞人。我總感覺他在盯著我看,妄圖圖謀不軌。”

    直覺是個性的,其他人無法判斷其可信度,而且直覺多依賴於無意識的加工,並強烈反映出個人偏好,所以,我們在看到這樣的證據時,一定要小心。

    然而有時候直覺依賴於廣博的個人經驗和知識。當一個有經驗的飛行員直覺飛機的狀態不佳的時候,我們很贊成對飛機進行進一步的安全檢查。

    2個人經驗

    “我服用鎮定劑來治療我的抑鬱,但結果更糟了。我認為治療心理疾病的藥物根本沒用”

    以個人經驗作為依據,容易帶入自己個體的經歷或者情感,不足以代表所有的經驗,個人經驗經常引導我們犯概括草率的毛病。

    3他人證詞

    莫言:這本書寫的很好,我推薦大家看。----某暢銷書後的評價"

    “你應該去看中醫,之前我的病找中醫一下就好了”

    這類證據有什麼作用呢?一般來說,根本沒有多大幫助。在多數情況下,除非我們對提供證詞的人有更多瞭解,否則不需要在意。比如,你鄰居作家說某種病吃藥就好,就不可信,但當她說某一本跟他沒有利益關係的書寫的很好的時候,你就可以信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書在書的最後會有很多作家的評價的原因。

    4權威意見“影評家:這部電影片看成今年最好的十部電影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人能夠當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