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趣文談史吧
如果說曹操是真小人得話,那麼劉備就是偽君子。從以下幾點可以看出。
1.首先桃園結義。如果不是劉備看見了關羽和張飛毆打時候所展現出的武力值,劉備是斷然不會結拜得。結拜目的只是為了拉攏二人。
2.請諸葛亮出山時,首先三顧茅廬,又是下跪,又是其他。請出諸葛亮以後又封先生為神人,可自己登基後,越來越不清楚自己能力,結果遭受大敗,自己也因此丟掉性命。
3.趙雲救阿斗回來後,劉備抓住阿斗便扔到一旁,要知道這可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子。對待兒子尚且可以這樣,何談別人呢?可見當時扔兒子只是處於政治目的,是為了讓將領死心塌地。
4.以貌取人,當初號稱鳳雛得龐統投效劉備,沒想劉備看見龐統外貌醜陋,不問才學,給龐統一縣令,若不是被張飛發現其才華,劉備也不會重用龐統。一個真正仁義,有天下蒼生大理想的人怎麼可能以貌取人?可見,劉備是道貌岸然得偽君子。
5.白帝城託孤,一邊告訴諸葛亮要是覺得阿斗不行就自己上位,一邊讓阿斗認諸葛亮為相夫。更可氣得是故意讓李嚴蜀中舊臣對諸葛亮有所警惕。這怎麼會是一個仁義君子辦的事情呢?
由此可見,劉備真是最奸得偽君子。
-
3 # 囧王者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劉備幸虧是生在古代騎兵如果以他的為人處事,如果生在現代,早就被人打死了!也只有在三國演義這種小說中,才有什麼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還被劉備掉筷子忽悠的情況!
如果你是奸雄曹操,你覺得有個人可以和你並雄於世的話,你是會想辦法除掉他,還是除掉他,還是除掉他?你會相信他的鬼話?結果三國演義裡面的曹操,不僅沒有殺劉備,還給了他兵馬,這種人你說他奸,你自己信嗎?
曹操是真小人,那麼劉備就偽君子,他才是最奸的如果說曹操是將自己的野心和“精緻利己”主義流於表面的話,那麼劉備就是真小人了!
-
4 # 沉睡的天堂
三國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三國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等等等等。其中劉備以仁義著稱,而曹操則被稱之為奸雄。為什麼說劉備是最讓人佩服的英雄呢?而非曹操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志向遠大、不忘初心
劉備在40歲的時候客居荊州,可以說是仍是顛沛流離。
我們看《三國志先主傳》是怎麼記載的:“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什麼意思呢?我常年身子不離開馬鞍,腿上都是腱子肉,如今都不怎麼起馬了,大腿上居然長出了肥肉,日子過得好快,我都快老了,可是我卻沒有建立一點工業,真是可悲啊!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是非常佩服劉備的,我佩服他在40歲的時候仍然不忘出來建功立業的初心。
二、求賢若渴、禮賢下士
曹操、孫權都是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之人,為什麼說這一點劉備做得讓人佩服呢?三顧茅廬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當時的劉備是多少歲呢?不到50歲,而諸葛亮是26歲。一個50歲的馳騁疆場的大英雄三顧茅廬一個隱居深山之中,沒有任何實際執政經驗的毛頭小子,這一份魄力不說孫權沒有,就連曹操也是沒有的。我們看看現在50歲的有點成就的人對待年輕人的態度是什麼樣的?就能知道劉備當年的英雄氣魄、虛懷若谷了!
三、忍辱負重、心理強大
前一段時間有一部由吳秀波主演的電視劇《司馬懿》非常火爆,其中第一部表達了這麼個意思,司馬懿在曹氏政權中是如履薄冰,隱忍前行。司馬懿不僅心思縝密、工於算計,其最後能夠成功更是由於心理素質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在曹操手下忍,在曹丕手下忍,在曹睿手下忍。
可是我們忽略了另外一個人心理素質的能力,那就是劉備,劉備這一生跌宕起伏,在遇到諸葛亮之前都是一敗再敗,大多數人有此遭遇便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像袁紹就是鮮明的例子,在經歷官渡之戰的失敗後,在整體實力仍強於曹操的情況下一病而亡。而劉備呢,雖然幾乎一生都在逃往,前半生幾乎都是失敗的情況下,不畏艱難,面對失敗選擇克服失敗,不服天命!
四、織蓆販履、出身低微
我們這個年代講的是英雄不問出處,可是三國時代並不是這樣的。
三國時代的英雄豪傑像曹操的爹是官至太尉,位列三公,雖然這個官是花錢買來的,沒有實際權力,但是好歹也是國家部長級別的。像孫權繼承的是家族產業,不僅有土地有房產,更有一大幫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
袁術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劉表是社會名流,當時號稱“荊襄八俊”,並且是實打實有據可查的皇親宗室。而劉備了,是個不折不扣的“織蓆販履小兒”,雖說也是皇親宗室,可是劉備這個皇親宗室就有些水了,且不說真假,即使像劉備說的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後,那也是一個賣草鞋的落寞宗室。
劉備的出身是不被當時社會認可的,這樣的出身也是吸引不了人才的,而這樣的出身最大的不足在於社會資源匱乏,古代的軍閥都是靠財團支援的,像曹操、袁術都是這樣的。而劉備擁有這樣一張爛牌,確打的如此之精彩,我們不得不佩服!
-
5 # 一顆牛星劃過
因為現在的人對劉備要求高,要劉備做聖母。
劉備本質是個軍閥,亂世之中的軍閥沒有哪個人是乾淨的白蓮花。但偏偏劉備這個軍閥的仁德也是有名的,五虎將跟隨他,諸葛亮跟隨他,荊州人民也有願意跟隨他的。
於是一個毛病就出來了,曹操屠城殺皇后,但他是軍閥,我們理解了,而且曹操偶爾也會有寬容的一面,我們更是甚贊。就好像一個壞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就立地成佛了;劉備仁德著稱,但你竟然做軍閥,我們不理解了,而且你還想搶奪劉氏宗親地盤,我們就要罵你,就好像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他就成了惡人。
-
6 # 歷史副課代表
劉備和曹操是歷史上極具爭議的兩位大人物、世人對他們的評價向來褒貶不一,大多數人認為曹操奸詐陰險、一代梟雄、劉備寬厚仁義、胸懷大志。
如果說曹操是個真小人,那麼劉備是個偽君子、都是那麼陰險,那麼奸詐,那麼狡猾。至於誰更奸詐、我個人認為劉備是肯定排第一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曹操的奸詐體現在表面、“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曹操的名言,人盡皆知!曹操做事手段非常偏激、從不用道德來掩飾和偽裝自己、這與他不羈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例如:杖殺幸姬、夢中殺人、割發代首等等。
劉備恰好相反、他善於偽裝、袁術曾稱劉備為“厚道之人”、其實劉備才達到了奸詐狡猾的最高境界、無人能比、時時刻刻以“漢室宗親”自居,打著劉皇叔的金字招牌,口口聲聲表示“欲伸大義於天下”,“匡扶漢室”,以維護漢帝的正統地位相標榜。摔阿斗籠絡趙雲、利用曹操之手殺掉了呂布,達到了自己掃平政治障礙的目的。
當然評價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堅持全面分析的原則、不能太片面了、曹操和劉備的奸詐狡猾只是他們負面的、當然他們也有很多正面的、我們不能只用負面的評價一個人的好與壞。
-
7 # 南豪星會
劉備假仁假義,拉攏人心,曹操表面露出奸相,而劉備裝出好人,使人才歸附自己,逐步擴大自己勢力,得到了諸葛亮等名士,後來勢破如竹,成為曹操最大的敵人。因此說他最奸。
-
8 # 工程專案管理愛好者
可以從以下方面反映出來:
1、青梅煮酒;
2、獻帝圍獵;
3、三讓徐州;
4、摔阿斗;
5、曹操殺呂布前對其的詢問等。
回覆列表
劉備是三國中真正的“奸雄”劉備仁義是無可挑剔的,之所以遭受長板坡之戰就是因為他帶領了新野的居民一起走,才 會被曹操給追上的.然而他摔阿鬥,說明了此人擁有很強的政治心理.趙雲為了救阿斗連命都 可以不要,在劉備看來,一個是自己唯一的後代,一個是自己手下的愛將,只有用苦肉計,才能讓 自己手下的將領對自己更加的忠誠。
然而在白門樓的時候,呂布讓劉備救自己,可是劉備卻說 了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者呼?"由此看來,劉碑擁有稱霸天下的心理,但是呂布驍勇善戰,若 為曹操所用,以後必是自己統一道路上的一個巨大絆腳石,因此只能讓曹操殺掉呂布.但是在 呂布的角度來說,劉備是無信的,如果當初呂布不收納劉碑的話,估計其早就被袁術滅了,更何 況呂布對劉備還有轅門射戟之恩。
就“仁德愛民”而言,劉備大半生顛沛奔走,屢遭挫敗,施仁政於民的機會並不多;但他深知 “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視以寬仁厚德待人,與那些殘民以逞、暴虐嗜殺的軍閥判然有別, 因而爭取到了人心。《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劉備領平原相時,郡民劉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殺 他,“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補充道:“是時人民飢饉, 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因此“眾多 歸焉”。在他於荊州依附劉表期間,“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 州,適逢劉表病死,剛剛繼位的少子劉琮不戰而降。此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劉琮而奪荊州,他卻答道:“吾不忍也”,當他由樊城向南撤退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 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
有人勸他拋開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卻斷然拒絕:“夫濟大事必 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在此安危之際,哪怕有生命危險也不願拋棄百姓,在歷代開 君主中實不多見。裴注特引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評論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 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亦引此語,可見劉 備之仁德有道,已得到歷代史家的普遍承認。 就“尊賢禮士”而言,劉備的表現尤為突出。
建安十二年(207),時為左將軍領豫州牧、年已 47 歲、被視為天下大英雄的他,滿懷誠意,三顧茅廬,恭請年僅27 歲、無名無位、尚未建立任何 功業的諸葛亮出山輔佐,留下千古美談。隆中對策時,諸葛亮稱讚他“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並非虛言。建安十九年(214)奪取益州之後,對於荊州舊部和益州新附,他相容幷包, 唯才是舉,“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其中益州名士黃權曾堅決勸阻劉璋 迎劉備入蜀,劉備攻取益州時又堅守廣漢,直到劉璋投降後方才歸順,劉備卻不計前嫌,任命黃 權為偏將軍,信任有加;劉備稱漢中王,兼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劉備稱帝后,親率大軍 吳,又以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諸軍以防魏。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後,黃權無法退還蜀中,又不願投降東吳,只得率兵降魏;蜀漢主管官員為此要逮捕黃權的妻子,劉備卻說:“孤負黃權, 權不負孤也。”照樣優待黃權的妻子。對此,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時由衷稱讚道:“漢 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
”另一位名士,荊州零陵人劉巴,與劉備作對的時間更長:當曹操南征荊州時,眾多荊州士人都追隨劉備南撤,劉巴卻歸順了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命劉巴招納 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欲與劉備抗衡;由於劉備及時奪得三郡,這一圖謀失敗了,劉巴無法回去 交差,諸葛亮寫信勸他歸順劉備,劉巴卻拒絕了,遠遠地跑到交趾,使“先主深以為恨”;後來,劉巴 由交趾輾轉到達蜀中,當劉璋欲迎劉備入蜀時,他又一再勸阻;直到劉備奪得益州,劉巴才表示 歸順。
而對這位劉巴,劉備表現得更加寬容大度:進攻成都時,他就號令軍中道:“其有害巴者, 誅及三族。”平定益州後,他很快便任命劉巴為左將軍西曹掾(劉備此時的主要官職是左將軍, 西曹掾主管府內官吏的任用);劉備稱漢中王,以劉巴為尚書;法正去世後,又將劉巴晉升為尚書 ,負責處理日常政務。這些,充分表現了劉備作為開國君主的雅量。
特別是章武三年(223)四月他臨終之時,殷殷託孤於諸葛亮,慨然囑咐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 ,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後人對此或有猜疑乃至誅心之論,不過是妄相忖度而已。縱觀數千年封建社會史,皇帝臨終前委任顧命大臣者固不少見,然而,有幾個皇帝願意或者敢於像 劉備那樣託孤?當然,劉備並非鼓勵諸葛亮取其子而代之,而是希望諸葛亮盡力輔之;但如此氣 胸襟,仍罕有其匹。
還是陳壽在《先主傳》末的評價比較公允:“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劉備攜民渡江,見百姓扶老攜幼,哭聲不絕,劉備不禁大慟,這是合乎情理的,與他後來甘冒 生命危險也不拋棄百姓的行為是一致的。但作品緊接著寫他“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這就 太過頭了,反而顯得不真實。
作者一心想美化劉備,但誇張過分,卻反而造成了“似偽”的不良效 趙雲將冒死救回的阿斗交到劉備手中,“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後人對此時有譏刺,民間甚至有“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的俗語,似乎這也是詐 偽。其實,在古代爭奪天下的政治人物心目中,心腹大將有時似乎比妻子更重要。
《三國志蜀 書先主傳》明確記載,在遭受當陽之敗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 《演義》的描寫,可以說是這一史實的自然延伸。古今政治道德觀念有異,亂世英雄與普通百 姓的選擇不同,對此不宜作簡單化的負面理解。 此外,“疑似之跡,不可不察”。《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其言行確有 “似偽”之處;但從形象 整體來說,其“長厚”大體上還是真實可信的,是其形象的基調,“不是偽”。
結論是:綜觀中國小 君形象,尤其是開國之君形象中,《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不僅是前 所未有的,而且是後來絕大多數同類形象難以 企及的。因此,儘管他還不是 充分典型 化的,但仍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獨具特色的 藝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