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玉樹臨風123456789

    泥鰍出現爛眼、爛嘴的情況,一般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感染寄生蟲,第二種是水質差導致的。建議養殖可以從底質改良開始,過硫酸氫鉀系列的消毒劑,因為過硫酸氫鉀系列的消毒劑屬於第五代消毒劑,更加溫和、安全。使用24小時後,就可以用活菌調水。如安消酶之類的多種複合菌,水溫15℃以上就可以使用。

  • 2 # 澧州元元

    1,準備一個合適的池塘

    泥鰍的養殖肯定是離不開池塘的,這是最基礎的養殖條件,但是池塘裡面朋友們要保持水質清新,沒有受到過汙染而且水源還得充足,各種的排水和蓄水的功能都得齊全才行。當然,池塘的面積最好是選擇50到100平米的,深度則在50釐米左右為最佳。這個時候大傢伙還要檢查池塘的這些池壁,如果有漏水的情況一定要進行改善,可以用一些工具把它夯實,這樣就能夠防止它滲漏的情況了。池塘的底部也得有十釐米左右的淤泥,整個養殖場的四周,也儘量用那些石棉瓦或者是鐵絲給做成圍牆,這樣能夠防止一些其他動物進入池塘傷害泥鰍。

    2,池塘的處理工作

    光準備好了這樣一個池塘還不行,我們還要把池塘進行處理一下,首先,在放泥鰍苗兩個月之前,先要把池塘裡面的這些淤泥給深耕一遍,然後讓它暴曬30天左右,再用一些生的石灰粉對池塘進行消毒殺菌,同時給池塘裡面放上大量的肥料,但是肥料一定要注意必須是發酵過的有機肥還有生物肥,這樣才能有利於泥鰍的生長。整個池塘是泥鰍生長的場所,如果先前的處理工作沒有做好的話,那麼你就也不會好好的長大,同時,沒有對池塘進行消毒工作,泥鰍在生長的過程中就有可能產生一系列的疾病,那麼大傢伙就別想什麼豐收了,泥鰍還有可能造成死亡。

    3,泥鰍的養殖密度

    很多朋友在養泥鰍的時候之所以沒有成功,有可能是與泥鰍的養殖密度有很大的關係,他們認為投放得越多產量就會越高,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如果沒有合適的養殖密度,那麼就會讓泥鰍產生大量的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會傳染,所以,泥鰍的死亡也就因此而產生了。如果朋友們選擇的泥鰍苗在三釐米左右那麼,平均每平米投放的數量是0.1到0.2千克左右,但是隨著泥鰍不斷的長大,大家就要及時的減少養殖密度,這樣就能很好的避免泥鰍出現損傷,也能提高一定的產量。

    4,水質的管理工作

    投放好了泥鰍種苗以後,下一步我們就要關心水質的問題了,因為,關係到泥鰍生長好壞的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池塘裡面的水質了,水溫朋友們一定不要讓它超過30度,否則會對泥鰍的生長造成不利,如果超過30度的話,就要往裡面注入一些水,這樣水溫就能夠及時的下降,但是溫度也不要低於15度,否則泥鰍也會被凍傷。經常性的調節一下水溫,能夠給泥鰍的生長帶來很大的好處,但是,如果想要水質更加的清澈,還要注意平常的遮陽措施,大家可以在池塘裡面種上一些水葫蘆還有浮萍,這樣不但能夠給泥鰍製造出多餘的肥料,也能夠起到遮陽的效果。

    5,泥鰍所需要的餌料

    其實泥鰍是一種雜食性的動物,所以它什麼都吃,可是,在泥鰍很小的時候也就是它的幼苗期間,養的時候千萬不能直接給它吃人工的飼料,儘量的給它吃些藻類還有枝角類的生物,這樣才能保證幼苗的存活性提高,也能保證泥鰍的一個高產。隨著泥鰍的不斷長大,餌料就可以適當的改變了,可以給它吃點魚粉與肉粉或者動物的內臟等等,當然如果給你它適當的攙雜一些五穀雜糧的話,那麼它生長的速度就會有所加快。

  • 3 # 佳琦媽

    黃金泥鰍爛眼病及身體潰爛都是由於魚缸或者池塘的水質不乾淨,未按時清洗消毒、殺菌所導致泥鰍感染。此類症狀應立即用消毒藥清理消毒,並根據具體情況投餵抗菌藥物,對於該類病症主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後應及早治療。

    以下將對魚農大量養殖泥鰍的經驗,介紹泥鰍的病害防治所要注意的幾點:一是養殖水體較淺,用藥量一定要計算準確;二是用藥後的池邊不能離人,發現泥鰍出現異常現象要及時加新水等救急措施;三是禁用違禁藥品。僅供大家參考。

    一、氣泡病

    1、主要症狀:泥鰍浮於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此病在鰍苗階段最易發生。

    2、防治方法:(1)加水前進行曝氣,充分降解水中有機物;(2)加強日常管理,合理投飼,防止水質惡化;(3)發病時,立即加入新鮮的水,並用食鹽溶液全池潑灑,用量為4kg/畝~6kg/畝;(4)發病後適當提高水體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白尾病

    1、主要症狀:初期鰍苗尾柄部位灰白,隨後擴充套件至背鰭基部後面的全部體表,並由灰白色轉為白色,鰍苗頭朝下,尾朝上,垂直於水面掙扎,嚴重者尾鰭部分或全部爛掉,隨即死亡。泥鰍浮於水面,肚皮鼓起似氣泡,此病在鰍苗階段最易發生。

    2、防治方法:(1)將八黃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連汁帶渣全池潑灑,使水體濃度為3ppm;(2)將1千克幹烏桕葉(合4千克鮮品)加入 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時,再煮10分鐘後帶渣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為4ppm;(3)漂白粉(有效氯30%)溶於水,全池潑灑,使池水濃 度為1ppm。待4小時後,再潑灑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後開水浸泡)使池水濃度為3ppm,以促使病灶迅速癒合。

    三、赤皮病

    1、主要症狀,體表充血發炎,可蔓延於全身,整個鰭或鰭基部充血,鰭端腐爛,常有缺失,鰭條間軟組織多有腫脹,甚至脫落呈梳齒狀,常繼發感染水黴病。病鰍時常平遊,浮於水面,動作呆滯、緩慢,反應遲鈍。死亡率高達80%。

    2、防治方法:鮮蟾酥10克,於涼水中攪拌均勻,全池潑灑,濃度為0.5ppm,每3天1次。

    四、水黴病

    1、主要症狀:此病大多因鰍體受傷,黴菌孢子在傷口繁殖,並侵入機體組織,肉眼可以看到發病處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狀物。病鰍行為遲緩,食慾減退,瘦弱致死。該病多發生於氣溫較低時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症狀為魚體表面附著白色棉毛狀水黴病。

    2、防治方法:儘量避免魚體受傷。(1)苗種下塘前用0.3ppm的滅毒淨或3%的食鹽溶液浸洗消毒;(2)用0.04%的小蘇打和食鹽(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潑灑。

    ①將病鰍浸於10毫升/升的孔雀石綠溶液中20 分鐘,或用3%的食鹽溶液浸洗5-10分鐘。②在孵化過程中,魚卵易發生此病,可用1毫升/升孔雀石綠溶液浸泡30分鐘。

    五、爛鰭病

    1、主要症狀:背鰭附近表皮脫落,呈灰白色,嚴重時鰭條脫落,肌肉外露,停止攝食導致死亡。此病易在夏季流行。

    2、防治方法:用0.2ppm的二溴海因全池潑灑,連續3天~4天。

    六、列印病

    1、主要症狀:病灶浮腫、紅色,呈橢圓形、圓形,患處主要在尾柄兩側,似打過印章,主要流行於7月~9月。

    2、防治方法:(1)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潑灑;(2)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潑灑。

    七、車輪蟲病

    1、主要症狀,車輪蟲一般寄生於泥鰍的鰓和體表。泥鰍患病後攝食量減少,離群獨遊。嚴重時蟲體密佈,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引起死亡。流行的季節為5月~8月。

    2、防治方法:(1)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2)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兩者的比例為5∶2)合劑全池潑灑,濃度0.7ppm。

    八、三代蟲病

    1、主要症狀:寄生在泥鰍體表和鰓,主要流行於5月~6月,對幼苗危害較大。

    2、防治方法:採用浸泡法,小池子可全池浸泡,大池需將泥鰍集中於一角,採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濃度為20ppm,浸洗時間15分鐘~25分鐘。

    九、側殖吸蟲病

    俗稱的"閉口病"即是側殖蟲病,被感染泥鰍生長停滯,解剖後可見大量吸蟲積於前腸部位,腸內無食。

    防治方法:清塘,徹底消毒;消滅螺類及其它野雜魚類。

    十、三代蟲病

    由一種胎生單殖類吸蟲引起的魚病,又稱環指蟲病。蟲體呈紡錘形,體前端有 4 個黑點,體後端有一固著盤,盤上有一對大鉤和數對小鉤。此蟲三代同體,在成蟲體內可見子代和孫代的胎兒雛形,故名為三代蟲。

    【 症狀 】 病原體寄生在魚體體表或鰓部,可致鰍種死亡。

    【流行時間】每年 5 一 6 月份。

    【預防措施】用生石灰清塘殺蟲,以及在鰍种放養前用 5 % 食鹽溶液浸洗 5 一 10 分鐘。

    【 治療方法 】 發病後,每立方米水用 2 一 3 克高錳酸鉀;或每立方米水用 0 . 5 一 0 . 7 克晶體敵百蟲化水全池潑灑。

    十一、小瓜蟲病

    為多子小瓜蟲寄生。

    【症狀 】 肉眼觀察,病鰍在面板、鰭、鰓上佈滿白點狀孢囊。

    【防治方法】體有小瓜蟲的病鰍,可每立方米水用高錳酸鉀 10 一 20 克,浸泡15一 20 分鐘。養鰍池發此病,可先每立方米水用高錳酸鉀 5 一 7 克化水全池潑灑;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甲醛溶液 20 一 30 毫升溶水全池潑灑;第三天換入潔淨水 1/2左右,或者每立方米水體用硫代硫酸鈉 1 . 5 克化水全池潑灑;第四天每立方米水用聚維酮碘(含有效碘 1 . 0 % ) 1 一 2 克化水全池潑灑。

    十二、曲骨病

    因孵化時水溫異常,以後的飼養中又缺乏維生素而致。

    【 症狀 】 鰍體脊椎骨彎曲,細小。

    【 防治方法 】 保持良好的孵化水溫,並在以後的飼料中新增各種維生素。

    十三、氣泡病

    因水質變化,水中氮氣或其他氣體過多所引起。所以,在培育鰍苗時,應避免投餌過多或用肥過量。

    【症狀 】 鰍體腸肚膨脹,身體失去平衡。不由自主地浮在水面,時間長了就死亡。

    【 防治方法】平時多加註新鮮水。發此病後,趕緊換水,其換水量在 1 / 3 以上。

    十四、生物敵害

    敵害種類有水蛇、鳥、兇猛魚類、青蛙、水鼠、黃鱔、鱉、水蜈蚣、紅娘華等。

    【 防治方法 】 在放養鰍種前徹底清塘;飼養管理期間,要及時清除生物敵害,特別是鰍苗、種池的管理要加強。對水蜈蚣、紅娘華的清除,每立方米水可用 95 %的晶體敵百蟲 0 . 5 一 1 克化水全池潑灑;對水蜈蚣,也可在水蜈蚣聚集的水草、糞渣堆處,按每平方米潑灑 2 一 3 克的用量,進行殺滅,效果較好。對於水蛇,用硫黃粉來驅趕,效果十分顯著。方法是:池塘用藥按每畝用硫黃粉 1 . 5 千克,將其撒在池堤四周;稻田用量為每畝 2 千克硫黃粉,在田埂四周撒 0 . 75 千克,魚溝、魚溜邊撒 0 . 5 千克,田中撒 0 . 75 千克。

    十五、泥鰍白身紅環病的防治

    該病是捕捉後長時間流水蓄養所致。病泥鰍身體和鰭呈灰白色,同時身體上出現紅色環紋。

    防治方法發現此病應及時把泥鰍放養在池塘,放養前用二十萬分之一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洗,或放養後用0.2 ~0 . 3ppm 孔雀石綠全池潑灑消毒。

    病因:此病系因捕捉後長地間流水蓄養所致。

    症狀:病泥鰍身體呈灰白色,同時出現紅色環紋。

    防治方法

    一旦發現此病,立即將病泥鰍換到池塘中放養。

    放養前用5毫升/升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15分鐘。

    放養後用0.2-0.3毫升/升孔雀石綠全池潑灑消毒。

    十六、泥鰍體表潰瘍症症狀與治療

    一、臨床症狀

    一養殖戶池塘養殖的泥鰍(長7~8釐米)突然發病,出現死亡,僅幾個小時就死了上百條。病魚仍然攝食,但食量減少。眼觀可見泥鰍體表粘液增多,發紅,有突起腫塊,區域性鱗片脫落,部分肌肉腐爛,出現圓形潰瘍灶,下頷發紅,充出血明顯。解剖後沒有發現內臟的明顯病變。

    二、病原學初步研究

    無菌接種肌肉及各內臟器官於胰酪腖大豆肉湯(TSB)中,28℃,120轉/分振盪培養24小時,各內臟均沒有細菌生長,只有肌肉有細菌生長。將分離得到的細菌接種健康泥鰍,出現與臨床上發病泥鰍相似的症狀。結合發病情況和臨床症狀,診斷為由細菌引起的體表潰瘍症。

    三、治療與愈後

    因該養殖戶自發病以來曾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未能見效,故根據經驗及本病的具體情況,建議其用二氧化氯給池子消毒,同時在蛆蟲中混入氟哌酸3~5克/天(純品含量),或氟苯尼考1克/50千克泥鰍,輔以維生素C1克/千克投餵。每天3次,連用5~7天。密切觀察病鰍表現及採食情況。一週後回訪,該養殖戶養殖的泥鰍病情得以控制,死亡量大大減少,開始正常攝食,故建議繼續飼餵維生素以增強體質,鞏固療效。

    四、小結

    在細菌培養過程中,病鰍內臟各器官均無細菌生長,只從肌肉中分離到了細菌,說明肌肉是細菌感染的靶位。春季4~5月份,水溫15℃時即可發生體表潰瘍症,5~6月份水溫20~30℃時,是發病高峰期。泥鰍、大口鯰、羅非魚、加州鱸和黃鱔等都易感染該病。

    泥鰍發生體表潰瘍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養殖泥鰍的水域一般較淺,且多為靜水,水質容易惡化,增加了細菌滋生的機會;②泥鰍鱗片極薄及細小,如遇到機械損傷,水體的細菌就可以從受傷處感染魚體;③在洗池、捕撈等外界情況干擾下,魚體的應激反應強烈,致病菌趁虛而入,從而造成體表潰瘍症:④池塘建設不合理,周圍環境不適合泥鰍生長時也易發生該病;⑤養殖密度過大,造成泥鰍缺氧、體質減弱、細菌容易入侵等。針對這些方面的因素,養殖戶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加以預防。如:選擇避風向陽、引水方便、弱鹼性底質、無農藥汙染的地方建池;當水溫升高時,應適時換水,並增加水深;養殖密度太大時應考慮分池飼養,降低泥鰍密度,防止缺氧,一般情況下4~5釐米的鰍种放養密度為50~60尾/平方米,有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減少不必要的捕撈等機械活動,避免應激反應和引起魚體受傷。

    泥鰍一旦發生了體表潰瘍症,應立即用消毒藥清塘消毒,並根據具體情況投餵抗菌藥物。有條件者可進行藥敏實驗篩選出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藥物。目前對該症有效的藥物主要有氟哌酸、氟苯尼考、慶大黴素等。但因泥鰍發病後攝食量減少,藥物很難達到抑菌濃度。因此,對於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後應及早治療。

    先確認病症是否是體表潰瘍症:

    養殖戶池塘養殖的泥鰍(長7~8釐米)突然發病, 出現死亡,僅幾個小時就死了上百條。病魚仍然攝食,但食量減少。眼觀可見泥鰍體表粘液增多,發紅,有突起腫塊,區域性鱗片脫落,部分肌肉腐爛,出現圓形潰瘍灶,下頒發紅,充出血明顯。解剖後沒有發現內臟的明顯病變。

    如果是的話再看以下內容

    泥鰍發生體表潰瘍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養殖泥鰍的水域一般較淺,且多為靜水,水質容 易惡化,增加了細菌滋生的機會:

    ②泥鰍鱗片極薄及細小,如遇到機械損傷,水體的細菌就可以從受傷處感染魚體;

    ④池塘建設不合理,周圍環境不適合泥鰍生長時也易發生該病;

    ⑤養殖密度過大,造成泥鰍缺氧、體質減弱、細菌容易入侵等。

    針對這些方面的因素,養殖戶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加以預防。如:選擇避風向陽、引水方便、弱鹼性底質、無農藥汙染的地方建池;當水溫升高時,應適時換水,並增加水深;養殖密度太大時應考慮分池 飼養,降低泥鰍密度,防止缺氧,一般情況下4~5釐米的鰍种放養密度為50 ̄60尾/平方米,有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減少不必要的機械捕撈,避免應急反應個魚體損傷。

    泥鰍一旦發生了體表潰瘍症,應立即用消毒藥清塘消毒,並根據具體情況投餵抗菌藥物。有條件者可進行藥敏實驗篩選出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藥物。目前對該症有效的藥物主要有氟哌酸、氟苯尼考、慶大黴素等。但因泥鰍發病後攝食量減少,藥物很難達到抑菌濃度。因此對於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後應及早治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四級作文背句子好還是背一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