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幾個英國留學回來的朋友都說在那邊沒什麼好吃的,你覺得呢?
5
回覆列表
  • 1 # 儂行蓋碗茶

    話說世界上最薄的三本書便是:法國戰爭勝利史,德國笑話書,英國菜譜!我一個法國朋友這樣評價英國的飯菜:炸雞、炸雞、還是炸雞,哦對,他們還會吃點土豆泥。呵呵

    好吧既然說到土豆,你可以設想下這樣一個場景:風雨飄蕩的夜晚,古老的倫敦城裡,流淌了千年的泰晤士河畔,一頭金髮、身長七尺的男子,挺拔俊秀如卷福,瀟灑大方似威廉。上身著一件Cashmere風衣,腳下英倫小牛皮靴。他或許畢業於劍橋,說一口流利的牛津腔,飽讀莎士比亞,吵架都很優雅。他走進河畔的百年老店,在柔美的燈光下開始吃……一大盤土豆。畫面是不是瞬間崩了?

    在那一瞬間他一定是這麼想的:

    腐華人民也還利用土豆變化出各種“美食”比如:香腸土豆泥,愛爾蘭土豆煎餅,土豆捲心菜泥還有仰望星空!咋一聽這名字,你一定被這文藝的氣息震撼。於是乎你迫不及待想去品嚐一番,結果服務員端上來,你瞬間崩潰,尼瑪,這是在逗我玩呀!

    蒼天呀,大地呀,為什麼英國這樣一個文化悠久璀璨,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度,沒有點什麼優秀的傳統美食或料理呢?

    地理原因

    腐國英國面積也就相當於中國一箇中型省這麼大,腐國雖然有著日不落大英帝國的美名,其實就只有中國一箇中型省那麼多。不管美食做的在怎麼好吃,種類上還是會有限制的,參考歐洲大陸相對美食比較發達的同等面積的國家比如法國西班牙等,其實他們的食物本身雖然好吃,但是在種類上絕對比不了中國的。

    而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在大航海以及各種開發殖民地之前,基本就是靠牛羊肉,打漁和土豆為生。基於這幾種食材,再怎麼做味道也就那樣,然後能夠調味的佐料也是很少的,胡椒粉,辣椒,咖哩等等就不用說了,都是外來物。

    再來說一下英國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適合養牛羊之類的,所以他們的實物最多加上乳製品。後來交通極大方變,食物從歐洲乃至全世界傳播至英國,也還是帶有原產地標籤,比如德國香腸,法國菜,西班牙海鮮飯等等,哪怕是殖民地印度食物對英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由於大量印度人移居到英國,英國有大量地道的印度餐廳,根本不需要他們自己,印度的標籤還是很明顯。所以英國本土的食物,還是老的那幾種。

    歷史原因

    然後從歷史原因來回答,為什麼英國基於本土的幾種食材,乳製品,牛羊肉,牛羊內臟(蘇格蘭比較多),土豆,魚,沒有做出那麼多的花樣呢。調料有限上文已經提到,歷史原因上,一般美食包括服飾的傳播都要從上層人士開始流行,之後漸漸在普通百姓中普及。

    那麼英國王室貴族在歷史上都幹嘛了呢,英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首先是種族形成時期的鬥爭vikins,anglo-saxon啊然後還有各個王朝之間,比如蘭卡斯特和約克家族之間的鬥爭,還有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各個王室代表更迭的鬥爭。還有對外鬥爭,對外鬥爭主要分為抗擊鬥爭比如英法戰爭100年啊,和自主開發殖民地比如伊麗莎白一世時期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取得海上霸主地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啟殖民時代,另外英國的資產階級工業發展在世界上是最早形成規模的,這麼多的戰爭加上各種發展,英國王室和貴族,還有奮發的資產階級,在外來美食大規模傳入之前,沒有什麼心情和精力放在發展自己的美食上的。另外由於長期航海,油炸的實食物更有利於儲存。其他的做法。。太複雜了食材調料都不夠,而且他們沒時間。後來其他國家傳過來的食物,他們覺得挺好吃的呀,何必費勁自己開發。

    飲食習慣

    最後從個人飲食習慣來講,當一個民族的人吃慣了一種口味以後(比如什麼蔬菜都水煮,然後抹點兒黃油就吃),就算後來外來的口味覺得不錯,但是也就是嚐嚐而已,最後還是覺得自己的"傳統美食" 才是家常菜,這就好比下館子吃多的還是喜歡媽媽的菜一個道理。

    總的來說除去地理條件的因素,英華人還是太務實,他們把人生的時間都花在動腦筋上:填字遊戲、偵探小說、普通法典、管治殖民地,無一不是絞腦汁的理性遊戲。英華人心思縝密,吃得簡單。但由於愛用功,放棄了吃的享受,即使帝國瓦解了,今天還維持一個英聯邦:東自新加坡、中至奈及利亞、西屆百慕達,通通是會員,這便是英華人捨棄了美食的享受換來的戰利品。以上均為個人見解,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2 # 獨狼132133821

    也不是說完全沒有美食吧,fish & chips炸魚薯條就是他們的特色之一,但是因為當地飲食比較單調吧,美食種類肯定是沒有天朝這麼多,所以顯得就沒什麼美食了。

  • 3 # 畢植園

    上大學那會,老師跟我們說過,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上至政治經濟文化,下至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受制於本國家的自然環境和地理區域的影響。英國沒有美食這件事情,不是今年才沒有的,也不是去年才沒有的,而是在英國曆史傳承中就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和英國的地理區域有著重要的關係。

    英國是一個海外孤島,和日本相似,整個國家的面積也差不多隻有中國的一個省那麼大。並且英國本土三島的物產並不豐富,土地面積狹小,物產匱乏,對於美食最直接的影響是無法提供多種多樣的食材。英國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適合養牛羊之類的動物生長,英國的食物多是肉類和乳製品。食材匱乏,並且款式單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英國。

  • 4 # 雪梨黃桃

    因為一般留學生接觸到的,都是英國服務業的人民,去的都是路邊的小飯館或者學校餐廳。路邊的小飯館能好吃到哪裡去,學校餐廳的就更別提了,土豆泥都能做成粑粑,每天都是水煮西蘭花、水煮雞腿加土豆泥。大概天下學生餐廳是一家吧。美國也一樣。美國的路邊牛排店也是很難吃的所以有句俗語“as hard as five dollar steak”像路邊五刀的牛排一樣。

    所以這句話應該是:英國底層人民無美食。土豆因富含澱粉和人類生長髮育的必要元素被用作主食。所以就有了大部分留學生吐槽fish and chips。土豆能做出什麼好吃的東西來啊。

    還有宗教原因吧,有的純基督徒是很刻意的不注重吃的的,在基督教的教義裡,貪吃為七宗罪之一。我認識一個父母是很虔誠的基督徒的英國姑娘,她到二十五歲去溫哥華上學之前,家裡所有的主食都是土豆做的,她第一次吃到lasagna的時候感覺幸福的要上天了...我們一起吃飯,菜稍微有點紅我都沒嚐出辣味的時候她就受不了了,當聽我說中國有川菜很辣的時候問我,有這個辣嗎... 我就說,根本沒有可比性好嗎... 然後我就把她帶到中餐館,叫了一盆水煮魚和一份口水雞.....

    但是英國中產以上的消費水準就吃的都蠻好的。一般二十磅左右就可以吃的很不錯了。入口即化的三文魚、外焦裡嫩的牛排羊排、飯後甜點cheesecake什麼的。英法人民最懂享受了好嗎...

    倫敦的米其林餐廳很多都參加團購,去試試就知道美食是很多的。離開倫敦很久了,但是還是想念那裡的食物,倫敦的各種米其林餐廳,搞活動的時候價格不貴、服務好、味道好。

    附加:還有倫敦的中餐,比國內的做的好多了,又好吃又精緻。

  • 5 # 胡哲

    英國食物的難吃是世界聞名的,尤其是對於來自飲食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的人(中國、法國、義大利等等)來說,英國食物無論從種類還是口感上來說都很一般,這一點其實挺讓人納悶的,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度怎麼就沒有幾個拿手菜呢?原因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

    首先,自然條件的限制。英國是面積很小的島國,氣候是溫帶海洋性,適合農牧業的發展,牛羊肉比較好吃,但農作物就不像歐洲大陸那麼豐富了,因此英國很多食材都是進口的,超市裡能看到歐盟各國的瓜果梨桃,價格也很便宜,只是不知道英國脫歐後會有什麼影響。由於蔬菜種類的限制,英華人自古以來吃土豆就很多,以土豆為底料的食材五花八門,西藍花土豆泥什麼的,並且幾乎家家喜歡炸薯條,超市裡也可以買到切好的生的土豆條,比我們在國內吃的KFC 麥當勞的薯條要粗一些,回家一過油就行了。

    其次,英國食物的難吃據說還受二戰以來定量配給的影響。由於德軍切斷了英國的海上運輸線,很多物資就到不了英國本土,於是英華人就過上了拿券限量領食物的生活,並且這種生活還延續到了二戰勝利後的8年,一直到一九五幾年才結束。限額供給就使每家能獲取的食材變得很有限,我看到一種很誇張的說法是雞蛋都吃不上,還是丘吉爾打電話問美國政府借的。並且能拿到的食物也是比較劣質的替代品,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講究什麼口感了,很多人自此就形成了“食物本來就該是這個味道”的刻板印象。

    最後,說英國完全沒有好吃的東西也是不公平的,他們用的食材很好,就是不像我們這麼注重加調料。英式早餐就比較聞名,再就是魚和土豆條,雖然味道太淡很多華人吃不慣,但是去那種海邊城市的百年家庭老店的話,比如我曾經去過whitby一家fish&chips,魚本身還是非常新鮮肉質也是非常好的,據說這些小店在選材方面非常注重新鮮度。另外由於農牧業發達,英國的牛羊肉還是很好吃的,去一些比較好的牛排館也會感覺不錯。英國的甜點也非常不錯,雖然吃多了會覺得有點太甜,但總體口感是很飽滿的。

  • 6 # GET資訊

    作為一名英國曾在腐國留過學人來說,英國本土的傳統食物確實沒有特別多。曾經網上流傳的黑暗料理什麼仰望星空派那個是有點兒過分,從來沒見過,但確實英國的食物並沒有中國種類那麼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快餐類,日常餐以及正餐類。

    快餐類:

    從最受英華人民愛戴的NANDOS就能看出他們的品味了,nandos才是一家只做雞的店,中國山寨的三里屯periperi南多世味道還是差了一些,主要還是雞不對。從無骨雞柳到難得有賣內臟的雞肝兒,都味道還不錯,但也沒好到讓我理解為何它能成為國民美食。

    除去連鎖,還有一類快餐就是連鎖超市內的meal deal 各種三明治+薯片+水/酸奶杯,總之很便宜,但味道確實和7-11差不了多少。還有就是校邊的路邊餐車,但餐車種類和數量遠不及美國以及中國的路邊攤。大部分的餐車是麵包夾攤雞蛋,雞蛋裡面可以放上蘑菇或者培根,最後出鍋之前撒芝士,味道還是不錯的。

    像我念書的小謝村學生們大都是自帶午餐,但大都是各種菜葉子拌的奇奇怪怪醬,有一次出於好奇,share了同學從家中帶來的home-made salad,醬的味道是一種很奇怪的香料味,除了蒜味和酸辣醬的味道,還有一種很衝的青草味,同學非常自豪地給我說這是她自制的醬特別營養,還跟我表示天天都吃這個,自此我就再沒和這個同學吃過飯了。但對於工作的白領來說,午餐也有從一些“prêt à manger”等沙拉連鎖買的,不得不說種類很是齊全,還有各種三明治和鮮榨果汁,在隔壁的公園一吃。

    中午午休時間並不是很長,所以午餐一般都會選比較省時省力的沙拉或三明治。

    曾經有在謝村嘗試過米其林一星的英國菜式的館子,味道其實還不錯,作為最愛吃羊的人類之一,點了小羊排,入味火候剛好,保留了羊肉嫩美的肉質,還帶著一點點羊肉本身的羶味,但不會覺得覺得影響口感,從這一點上說,英國沒有美食是不太合理的,只是不多而已。

    確實在腐國的幾年日常的館子純英式的傳統小館比較少,但說沒有美食確實有些偏頗了。

  • 7 # Life-Long

    英國無美食,主要說的是英國本土菜系(可以這麼稱呼嗎?),大家所熟知的也就是炸魚薯條(6-13胖)和英式全早(5-10胖),這兩樣菜就我個人體驗而言,炸魚薯條比不上紐西蘭美味,英式全早除了black pudding很多人沒吃過而外,煎蛋、培根、西紅柿都是很常見的食材,實在不具特色。

    傳說中倫敦最早的一家炸魚薯條店,確實比樓主吃過的別家要好吃,小吃也不錯。

    不加豆子的英式全早,左上黑黑的幾片就是black pudding,是把豬內臟攪碎了和糯米混合灌成的香腸,比較像小時候校門口的小吃血灌腸,但是很多朋友還是覺得它黑暗,右下的garlic bread人人都愛。

    其實英國是有美食的,以倫敦為例,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吃不到的。中日韓泰意法荷,各色餐廳林立街頭,一週不重樣那是輕輕鬆鬆。

    再聊聊倫敦的網紅餐廳,首先是在中國城旁的burger and lobster,顧名思義,裡面售賣各式各樣的漢堡以及各種各樣的龍蝦做法,體驗後和好友的評價不一,人均28胖。但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每一個倫敦er都去打過卡。

    找不到圖了,盜的ins圖。

    再來是一家賣滷肉肉夾饃的臺灣小食店,叫bao,這家店有四家分店,我去的是soho區,店面很小,內裡是日式裝修,選單並不複雜,老闆說一般要想當作一餐飯吃飽,每個客人需要點兩到三個bao,再加一個其他小吃,再加一個飲品,粗略計算需要二十到三十胖,個人覺得比另一家專賣肉夾饃涼皮的小網紅店要好吃很多,也可能當天逛街太餓。

    bao的店面

    經典bao和飲品,那一碗不是送的,是價值四胖子的牛肉湯,不用看了,沒有肉,湯是很鮮美的。

    最後就是凡凡也去吃的火鍋,蜀濃香,隔街都能聞到的火鍋味,確實比中國城的大部分火鍋都要味濃正宗。週末要想訂一桌,請至少在週四下午打電話定位。憑良心講,作為一個在重慶上了四年大學的四川人,味道算不上驚豔,卻也足夠慰藉我們這些腐國狗的鄉愁了。價格偏貴,人均40胖。這個圖是真找不著了,就是一般火鍋的樣兒。

    所以,英國境內美食是有的,英國本土菜就看個人喜好了,且上述的幾個網紅店,都不是我等平民餐餐吃得起的,還是得自己動手。以上。

  • 8 # 英國大師兄

    英華人大概是把所有功力都發揮在了烘焙上面。

    在英國呆久了,雖然餐廳五花八門,中餐、義大利菜、印度菜都有,但是還是很好奇,英華人的家裡是怎麼做飯的?難不成就是烤土豆、煎土豆、炸土豆?有沒有技術一點的家庭美食?

    最近看了一個比賽,BBC出的一個節目:

    《英國家庭烘焙大賽第五季》

    這裡有來自12個英國家庭製作的各種美食,

    還有四個評委,據說是烘焙專家~

    當然主題是烘焙。

    蛋糕篇

    餅乾

    麵包

    甜品

    pies and tarts-餡餅

    pastry-糕點

    所以原來英華人在家,吃的東西基本就屬於甜點+甜點+甜點+麵包???

    怪不得都說英國的主食這麼單一,原來把所有的力氣都用在了甜點&甜點&甜點上面。

  • 9 # UCNEST

    相對於我大天朝超級豐富的飲食文化,英國的美食確實有些不夠看。

    被稱為英國的國菜

    炸雪魚配炸馬鈴薯,烤牛肉配約克郡布丁。

    英國菜的特點

    簡單、清淡。

    其實我印象中的英國菜,就是炸魚薯條,各種牛排,豆子,還有各種菜都能煮成湯。

    英華人做菜都比較注重保持菜的原汁原味,配料也比較少,所以做出來的菜會清淡無味。

    當然,由於英國的地理自然條件,導致他們也無法選擇過多的菜品原材料。

    在我大天朝生活習慣的人去到英國生活確實要需要時間慢慢的適應啊,因為我們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宮保雞丁,魚香肉絲,水煮魚,水煮肉,一碗米飯我夠了。

  • 10 # 隱語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為什麼覺得跟同期的中華美食餐飲相比,英國,尤其是過去的英國好像無美食?一是自然氣候、食物原材料等因素,原材料就少,二是宗教文化影響了烹飪文化。

    中華歷史歷經數千年,不斷擴大的領土和與外邦文化的包容並蓄,西域的美食、江南風物、進口而來的香料,使得即使是平民百姓,各種食材和調味品搭配出的菜式也豐富無窮。長久以來中華美食的精髓就在於創造性的組合:切、剁、絞的刀法,加上煮、燉、蒸、煎、炒、烤等烹飪手法,菜式不斷推陳出新,變幻無窮。

    而作為一個島國,本來文化上就比較封閉單一,在西方,羅馬帝國覆滅,歐洲蠻族的入侵切斷了美食的傳承的紐帶,這種情況直到十五世紀才開始緩慢復原。那時候不光是英國國整個歐洲都沒啥可吃的,不過英華人吃得更單調一點。

    第二是宗教因素干擾對美食的評價。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吃喝是頭等大事須予以隆重對待,即使是佛餐倡導素食,對世俗生活造成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與之相反,在中世紀牢牢控制了歐洲精神世界的基督教,從四世紀起就開始將禁食與美德聯絡在一起。肉和乳製品被視為會激起慾望的罪惡之物,貪食是七宗罪之一,阻止了靈魂被救贖。6世紀時,歐洲教皇格里高總結了饕餮之罪的幾種形式,如“進食過度、過於熱衷進食、不待正常的時間就開始進食,享受過於昂貴或精緻的食物......”都是罪孽深重的饕餮。

    “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這是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伊尹就已經提出並被廣泛接受的美食品味理念。華人愛吃,也自古養成了均衡的飲食習慣,早就發現了恰當的飲食與長壽、美德之間的聯絡,修身養性與品味美食是不矛盾的,吃得優雅從容。

    而中世紀的英國則無法體會“過猶不及”的含義,在以調味品和強烈的味道著稱的中世紀烹飪裡,來自異域的名貴香料可以使菜餚著色,營造香味,更重要的是——凸顯身份。所以越是重大的宴會,料就放得越猛。按照食譜記載,貴族飲食的中百分之七十的食材都用到了香料,堪稱重口味。而烹飪手法要麼就是煮,要麼就是烤的窘迫,也使得他們對於香料的依賴更強烈,黑暗料理尤其出名。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歐尚A800跟寶駿730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