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吃瓜客
-
2 # 內蒙農夫
周瑜別說奪不了荊州,即使把老劉趕出荊州,亦難說二分天下,周瑜奪荊州必損大量兵力,且劉備必走川蜀投劉璋,滅張魯,奪取川地,天下仍是三分天下,老曹如見東吳勢弱,必襲東吳,則東吳危矣,如劉備趁勢夾攻孫權,東吳有覆滅之危險,則天下一分為二,到時,曹劉決戰,有可能三分為一,司馬家族建晉恐要延後。
-
3 # 步步險步步安
首先題主的問題我想分成兩個部分來回答。
一、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是否能夠實現,存在哪些阻力?
二、為什麼感覺周瑜受現代人的追捧。
第一個部分,周瑜的二分天下戰略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難實現的。
二分天下戰略的提出背景是曹操赤壁新敗,西有馬騰馬超掣肘,東有青州集團暗流湧動,北部邊疆還有公孫勢力威脅,而劉備集團還處於資源整合階段,荊州地區民心不定,西蜀、漢中偏安一隅,整體態勢使孫吳集團有了一定的向西角逐擴張的有利局面。但是也應該看到曹操集團雖然新敗,然而並未 傷筋動骨,依然虎居中原,只要一兩年的休養生息,曹操集團解除東、西、北三面的威脅不成問題。所以給孫吳集團的時間並不多,只能乘著曹魏集團無暇南顧的兩三年時間來執行西並戰略。而要西進,首先要解決的是荊州問題。當時有實力整合荊州的除了孫吳集團,還有劉備集團和劉琦集團。劉琦集團是前荊州劉表的長子,具有法統的正當性,孫吳集團如果貿然行兼併之舉於理不通,會遭受較嚴重的荊州地方武裝的抵抗,短期內恐難完成,所以孫吳集團最開始的策略是拉攏劉琦。但是劉琦早在赤壁大戰前就已經皈依劉備集團了,這也就導致了在兼併荊州的競賽上,孫吳集團擁有著強過劉備集團的武裝實力卻落了的下風原因。
在這種局面下,周瑜展現出了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的能力,以劉備集團依靠孫吳集團抗擊曹操打贏赤壁之戰的道德高地,得到了劉備認可孫吳集團具有繼承荊州統治權的合法性。劉備集團的當時的算盤是由於劉琦還在,荊州並非無主之地,也就不存在誰來繼承荊州統治權的問題。而劉琦又被自己所控制,不擔心荊州易主。然而事有湊巧,天不作美,劉琦年紀輕輕就因病死了,這下讓劉備陷入尷尬的境地,只好以借荊州的名義繼續在荊州的統治。這幾件事情折騰下來,時間過的差不多了,北面的曹操已經完成內部整合,南面開始陳兵壽春時刻威脅孫吳的心臟地帶,西面進擊馬騰馬超所部,大有兼併隴蜀,從而三面包圍孫吳之勢。
那麼假如周瑜不死,孫劉集團對抗下去是否能達成二分天下的目標呢?步步認為也是未必。劉備集團當時已經控制了荊州集團除襄陽地區外的絕大部分割槽域,士氣正旺,周瑜短時間內確實不具備兼併劉備的實力。如果對抗下去,最終還是會講和收場,共抗曹操。所以二分天下的戰略目標,自從劉備劉琦站到一起之後,就已經很難實現了。倘若沒有曹操的虎視眈眈,或許還有一線機會,但由於曹操的存在,導致這最後一線機會也變得十分渺茫。
那麼現在來看第二個部分,周瑜為什麼好像很受現代人的追捧。
這應該是有兩個層面的原因導致的,第一個層面各個史學專家對是《三國演義》小說所塑造的周瑜形象重新解構,基本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周瑜。使周瑜的印象不再是一個氣量狹小的人,這對大家會有一個對比性的衝擊,啟迪了大家對周瑜的重新認知。這個認知又是高層面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大家對周瑜的評價變高了,變得受人追捧了。實際上只不過把周瑜放到原本就該有的歷史定位上而已。
第二個層面就是從周瑜的進取精神,更符合當下社會的精神。當下社會的人更信奉積極進取的精神,而周瑜恰恰有這種精神。從第一部分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周瑜不是一個保守的人,他有能力、有理想、有策略,且富於進取拼搏的精神,頗有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勁頭,這當然會受到當下人們的喜愛。
-
4 # 與生活交朋友
很多人都推崇的是魯肅的孫劉聯盟,三分天下。我倒覺得周瑜的二分天下更符合實際,更有機會爭奪天下。再加上週瑜的個人魅力,周瑜還是會非常受推崇的。
赤壁之戰時,周瑜乾脆利落的指出曹軍的劣勢,力排眾議,堅持抗曹。當然,周瑜作這樣的選擇不足為奇,東吳的武將都是主戰的,最後由老大來說服主公。最後在周瑜的指揮下贏得了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周瑜趁機進攻南郡。這好像是赤壁之戰後,東吳這邊唯一一次硬剛,還取得勝利。周瑜打南郡也是打得非常不容易,花了一年多,自己還受傷硬扛。周瑜的早逝有可能與這一次受傷有關。周瑜打仗不僅僅是玩腦子的,衝鋒陷陣的勇氣也是很提振士氣的。在進攻南郡的過程中,周瑜應該也意識到東吳兵戰力不足,答應劉備用兩千兵馬換劉備的張飛加一千兵馬。劉備有了兵,就把江南給收了。張飛有沒有給周瑜出力,就不得而知了,最終打了一年才把曹仁給打跑了,拿下了南郡。後來劉備借南郡就變成借荊州了。
周瑜打贏赤壁之戰後沒有膨脹,知道自己的不足,與劉備合作取荊州地盤。最後孫權得到南郡,劉備本來就有江夏,又打下了荊南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手裡有五個郡。劉備成為荊州老大,但荊州省會在南郡,連省會都沒有,這省長多尷尬,於是劉備找孫權借南郡,孫權處於各方面的利益答應了。最後孫權一直認為劉備借了他的荊州。都是因為周瑜打下南郡,在後面的荊州問題上,孫權一直是出於主動的,明正言順的。
周瑜用完劉備之後,就準備翻臉了,覺得劉備不是池中物,建議軟禁腐化劉備,將關羽張飛分開,收為己用。孫權擔心難以制服劉備,沒有答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孫權擔心周瑜勢力過大。
之後周瑜開啟了他的二分天下的戰略,他計劃和孫瑜一起攻取西川和漢中,留孫瑜守益州,並和馬超聯合。周瑜自己回來帶兵攻取襄陽,最後與曹操爭奪天下。他這個戰略其實並沒有問題,東吳的實力是有的,只要領導者有能力和大志,圖天下也是有希望的。
周瑜這個戰略是很有主動性的,這來自於周瑜的自信。這個戰略很難說與魯肅的三分天下戰略有高下之分。任何戰略只有成功實施,才能證明其高明。天下形勢瞬息萬變,兩個都沒成功的理論是分不出高下的。
周瑜的戰略對自身要求很高,能夠攻城略地,最起碼得打得贏劉璋和張魯,還得有能力跟曹操爭奪漢中。打下之後,還需要一個有能力的守益州,這樣的人東吳這邊大把的。周瑜的戰略就是要自己親力親為,什麼事情都靠自己,佔盡一切主動權,但一定需要善戰,能夠攻城略地的。要是沒這能力就很尷尬了。
魯肅的三分天下的戰略,就是有點懶,自己躲在後面,事情都要劉備去幹,要他去擋刀,劉備有損失,自己也不心疼。這個戰略的缺陷在於劉備也是野心勃勃的,孫劉聯盟,各懷鬼胎,其中變數太大。劉備雖然兵馬不多,但戰力要比東吳強。將劉備養肥,後期東吳就很難控制劉備了。最後東吳會失去主動權,只能在劉備和曹操的夾縫中生存。
周瑜和魯肅的戰略都有一個共同的弱點,東吳士兵善水軍,不善攻城,打不贏北方騎兵。有些人質疑周瑜拿不下益州。這確實是事實,益州確實不好打。但這恰好可以訓練東吳兵馬攻堅能力,提高戰力的機會。如果老是窩在家裡,永遠都抗衡不了北方騎兵,哪有圖天下的機會。不是每一個城池都是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攻堅戰,硬戰是少不了的。打益州也是東吳練兵的機會,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可以積累經驗。周瑜的戰略更加務實。
周瑜二分天下戰略的難度在實現二分天下的過程,實現了二分天下,就有統一天下的資本與機會。魯肅的三分天下的戰略,實現三足鼎立難度不高,但進一步圖謀天下的機會很渺茫。
周瑜敢想敢做,給人一種特別自信的感覺,衝鋒陷陣,運籌帷幄,而且多才多藝,最重要還有個漂亮的老婆。一個負責貌美如花,一個負責賺錢養家。這要是不吸粉,都有點說不過去了。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江東才俊周公瑾,英發雄姿逸興飛。
絃歌頻顧知雅意,檣櫓彈指化菸灰。
三分天地千秋雪,一舞劍器萬夫摧。
為有凌雲多壯志,何憾此生太短悲?
在讀三國的時候,我們通常會遇到三種人:梟雄、謀士和猛將。在那個紛紜的亂世,梟雄是一個集團大政目標的決策層,謀士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運籌帷幄的策劃層,而武將則是具體步驟的實施層。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並不是每一個謀士都能算得上是策劃層。比如說賈詡,他雖然算無遺策,但他實際上並未為一個清晰的政治戰略而進行設計;再如司馬懿,他雖然做過謀士,後來也掌握了政權,但他也沒有為了某個政治抱負而傾心瀝血。
真正能稱得上策劃層的,在魏有郭嘉,在蜀有諸葛亮,在吳有周瑜。這三位是有戰略思想的,有政治抱負的,他們即是謀略家,也是政治家。咱們今天就主要來聊聊周瑜。
人生沉浮際遇,亂世就是舞臺。能成就多大的事業,關鍵在於你有多大的格局。有些人則天生就是為大格局而生的。周瑜,就是這樣的人。
江東的格局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無到有的開拓階段,這一時期的決策人物是孫堅;從小到大的擴充套件階段,這一時期的決策人物是孫策;從動到定的穩固階段,這一時期的決策人自然是孫權了,而在這個階段,鼎立三分的大局正式形成。
我們可以發現,鼎立的魏蜀吳三方的大政方針是不同的:曹操想統一,劉備也想統一,他們倆之間的矛盾不過是誰統一誰的區別,而只有孫權是不希望統一的。原因很清楚:從政治上看,孫策即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便利條件,也沒有“漢室宗親”的堂皇旗幟;從資源上看,東吳集團缺少在中原地區縱橫捭闔的大規模騎兵軍團;從思想上看,東吳的政治團伙和老百姓們由於優裕的生活也缺乏北進中原、一統天下的意願。
但是,東吳在開拓和擴張時期是不缺乏進取心的,尤其是在孫策時期。其實在東吳的各個階段,最佳搭檔是孫策和周瑜。兩個年輕人都是那麼的精力充沛,朝氣蓬勃,野心勃勃。所以在這段時間,孫吳集團上下一心,共同拼搏,橫行江東,所向披靡,獲得了最大的成就,打下了一片壯麗富庶的大好江山。而周瑜則是這個集團中最為功不可沒的一員。
孫策死後,東吳集團失去了強力的鞭策者,最上層其實已經開始逐步喪失勃勃的進取心,大政戰略趨向於保守。周瑜是這個集團唯一一個即具備戰略頭腦還保持著進取雄心的關鍵人物。不要認為孫權仍然重用周瑜,就意味著他支援周瑜,實際上週瑜從來沒有得到孫權的真正支援。而周瑜的“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器量廣大”反而妨礙了孫權的固守戰略,引起了他的顧慮,“恐不久為人臣耳”。
那麼,為什麼孫權仍然重用周瑜呢?咱們打個比方,世事往往不如人意,理想與現實是有區別的。如果志在天下,奮力前行,雖壯志未酬,沒能一統天下,但卻透過奮鬥得以鼎立一方;志在鼎立者,雖未能三分天下,卻也能偏安一隅;而志在偏安一隅者,往往連自己的一方天地都守不住。
我們這就明白了,為什麼諸葛亮殫精竭慮也要六出祁山,劍指中原。就算你想偏安一方,休養生息,可人家曹魏就能容得下你如此舒服?想得美!今日穩守,明日不戰,等到人家打上門來的時候,將士們不要說奮力一戰了,連抵禦之心恐怕都沒有了。
在這一點上,周瑜和諸葛亮觀念是一致的:在亂世中求存,猶如逆水行舟,不行則退,當一個集體喪失了進取心的那一刻起,就是淪亡的開端。
周瑜曾經向孫權提出過“二分天下”的戰略理念,大概意思是,與劉備聯合一同進取西蜀,得到川蜀後再吞併漢中張魯,讓劉備固守其地,結援馬超。而周瑜回兵佔據襄陽,以圖北方。
從紙面上看,這個計劃似乎挺難實現的。但我們必須考慮到周瑜是什麼情況下提出的這個戰略構想。周瑜先前認為劉備這個不可靠,將來是個危脅。於是就向孫權獻策,想設法將劉備軟禁起來,防止劉備坐大,但孫權認為應該與劉備聯手抗擊曹操,就拒絕了周瑜的提議。而周瑜隨後又獻上與劉備聯手西征川蜀之計。
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周瑜對劉備並沒有什麼好感,也根本不可能在攻下西川和漢中後還要讓給劉備。那周瑜是想幹什麼呢?大家一合兵,劉備勢力肯定就被順理成章地驅出了荊州,大家合兵入川,半路上週瑜能有一萬種辦法隨時解決掉這個心腹大患。
但周瑜英年早逝,導致這個計劃徹底擱淺,而劉備也藉機賴在荊州不走,後來與東吳還發生了齷齪,雙方大打出手。
周瑜的死,是東吳集團最為慘重的損失。周瑜是東吳四大都督中唯一一個心中燃燒著激情,胸懷天下的英才。周瑜死後,東吳徹底喪失了進取天下的雄心和魄力,全面進入防禦時代。
一個人沒有了激情,人生將黯淡無光;而一個集體或者國家,沒有了激情,也就失去了進取的動力。東吳三代主公,孫權時代雖然是最長的,但卻失去了最鮮亮的青春色彩。所以才被雄鎮荊州的關羽蔑視為“江東鼠輩!”
-
6 # 南閣水哥
導言
所謂的周瑜二分天下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橋段。事實上在當時的條件之下,孫權並沒有做好統一大南方的準備進而兩分天下。反而是蜀漢建國之後,曾提出約分天下的主張。不管怎麼說,我們也要先從周瑜說起,看這場戲怎麼演。
周瑜的二分天下,毫無實現的可能周瑜所提的二分天下的前提是 曹操在赤壁之戰已經戰敗,退往北方。那麼從短時間看來,絕無再次南侵的機會。那麼現實意義上的主要敵人已經失去,而孫劉兩家從同盟又走向了競合關係。劉備當然是要佔領荊州作為向西的跳板,而孫權要向西也要經過荊州。於是荊州立刻成為了雙方的爭奪的焦點。
周瑜的設想很簡單,只要消滅劉備軍,那麼荊州就是紫的
確實這個情況是存在的。於是在周瑜的聳動下孫權也開始劉備有所摩擦。
‘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但是問題在於,周瑜短命,無法看到這一幕的實現。而且孫權的江東軍也無法阻止有效的北上,所以二分天下只停留在口頭。無法實現。
孫權能獨立實現南北對峙的局面嗎、從赤壁之戰後,劉備的軍隊得以儲存,兵力2萬人,而孫權在西線的據點是武昌。這是荊州的核心地帶附近。東吳確實有進軍荊州的意圖,無奈人手不夠。
說實話 荊州的爭奪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階段,短時間讓一家獨佔不可能。所以後來的荊州居民啊才慢慢緩過勁來,已經10年過去了。
孫權的想法是劉備在正面抵抗曹操自己在江東收成這大概是他的想法
所以南北局面不會形成,需要一個對抗的時間。
-
7 # 青天白日秋海棠
為啥要說周瑜的二分天下毫無實現的可能?我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可能。當時劉備駐軍公安(還是和東吳借的),兵力並不多,如果不是周瑜死在征伐益州的路上,益州和漢中的歸屬是誰還未知。而繼任的魯肅為了聯劉抗曹才放任劉備坐大,最終失去對劉備的控制。
回覆列表
天下一統尚且實現了,二分天下怎麼就毫無實現的可能呢?
不知道題主覺得呂蒙拿下荊州以後,東吳是更加強大了還是衰弱了。
東吳奪取荊州以後的形勢,您覺得應該叫三國合適還是2.5國合適?不知道這樣算不算部分實現了周瑜的部分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