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只要心還透明

    屈原之死是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而又無力拯救的悲劇性結果,也是他理想徹底破滅的必然結果。屈原之死,重於泰山。

  • 2 # 對夢山谷主談戰略

    我看到題目,秒回答案是“值得”,我認真地思考了一陣子,回答的答案是“太值得了”!準確地講,是“一投三得”! 第一,屈原用自己的投江,豐富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實質內容!

    我們很小的時候學習課本,就知道了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就這一點很多人會抬槓,楚國不是被滅掉了嗎,戰國的戰爭都是列國之間的戰爭,也就是中國內部打來打去,怎麼就是成為了中國要弘揚的愛國主義精神呢?甚至很多人搬出岳飛來抬槓!

    理解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必須站在他那個時代來理解。春秋戰國前後幾百年,各國老百姓已經對自己的國土有了很深的家國情懷,而屈原投江正是這種家國情懷最耀眼的表現!

    所以,秦國統一了中國之後也是很認可屈原這種愛國情懷的!後來的歷朝歷代也是很尊崇屈原這種愛國情懷的!可以說,屈原的投江讓中國的愛國主義有了更遠的歷史縱深感!

    他的死,成就了中國更豐富的愛國主義,當然是值得的!

    第二,由屈原投江發展而來的端午節在世界上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傳統!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屈原,都要在他投江的當天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盛大的儀式,賽龍舟,吃粽子!慢慢成為了中國一個傳統的節日。

    端午節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可見世界都是認可我們這樣一種表達愛國主義的節日!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可見屈原的投江,不僅豐富了中國的愛國主義,而且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當然是值得的!

    第三,從屈原個人來看,他的投江也是值得的,簡直是投得太有水平了!

    每個人都固有一死,而屈原選擇了一種重於泰山的死法,應該是“太划算”了!

    楚國被滅,楚國的王族和旺族也都被滅了,屈原即使不投江,依他不屈服的性格,肯定也是會被殺!即使他戰得很慘烈很悲壯,但也會被歷史慢慢忘記!

    而,聰明的屈原選擇了投江,雖然不能挽救楚國,但是他讓自己的生命隨著他的精神而永垂不朽!

    朋友們,屈原“一投三得”,你們說值不值得呢?

  • 3 # stud白丁

    寫《國史大綱》的錢穆單獨談過屈原,

    他說當時人們沒有國家的概念,而屈原比較早的出現了這個意識,但仍侷限於貴族身份認同。他擔憂的,跟老百姓沒什麼關係。

    此外錢先生還認為,屈原首先是個詩人,他的死跟他的性格有關係,跟民族大義聯絡不大。

    屈原投江的時候怎麼想的誰都不清楚,但他的行為被後人賦予了憂國憂民的意義。他的命,由他本人做主。他認為死得值,那別人就最好別評價了。

  • 4 # 傲骨天下

    說說我的一點觀點,也許不成熟。

    有人說,沒有自己當年屈原跳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端午節,要感謝屈原大夫為國獻身的精神,讓後人多了一個愉快的節日。

    屈原是在秦兵壓境,向楚王諫言抗秦未獲駁回反而被放逐,避難途中又傳聞秦兵攻佔楚國都城、楚王客死秦國之際抉擇跳入汩羅江自殺的。雖然屈原捨生取義,愛國主義是令人欽佩的,但江輕生的做法是不值得讚揚。

    楚華人民正遭受秦兵蹂虐、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自己需要思想和行為上的依靠,找到主心骨。此時,楚懷王成為了俘虜,楚國的大臣、武將為國犧牲和被抓,能當此大任的只有屈原。憑仗屈原在楚國大眾中的威望和影響力,只需他振臂一揮,能夠號召無數楚國忠勇之士與秦兵進行一番抗爭,哪怕最終被鎮壓。 然而,屈原在楚人的無限期待下跳河自殺,一死,加重了楚人的悲痛,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屈原之死,秦國最幸福,楚國最難受。聽到了跳河,楚人很憤慨,但他們已經飢寒交迫,但即使餓死自己出了粽子,雞蛋,雄黃酒河裡,期待屈原屍體不被小魚小蝦咬。假如屈原曉得本人身後要浪擲窮困百姓眾多的糧食,增添他們的苦難,恐怕即使秦兵用刀逼著,他也不會跳江了。

    人民自古到今傳統文化理念主要是以柔克剛,悲情多於一個堅強,可是我們地球生存發展法則從來只相信自己實力,不相信眼淚;悲觀絕望、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只會犧牲自身,成全敵手。但願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能成為世界展示實現中華優秀民族國家強盛的節日,就像龍舟勁渡,亮出肌肉和力量,奮勇爭先,捨我其誰,做真正的強者。

  • 5 # 中國新派冷雁

    毛澤東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為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就是這樣一位重於泰山的愛國的大詩人!後世之人之所以一直崇尚屈原,那是因為他的愛國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文風合力共振!

    作為詩人,屈原之死為詩歌注入了悲壯的色彩!就詩歌審美高度與詩歌格局對後世的影響來說,自屈原以來,詩歌開闢了憂國憂民的具有民族與國家高度的審美意識,後世步其後塵者眾,獨闢蹊徑者有之。

    屈原的詩歌及其風骨,為中國詩歌奠定了堅實的家國情懷的基礎。不管後期的邊塞詩,還是田園風,凡流傳千古的,大凡與家國情懷有關。比如王昌齡、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陳子昂、辛棄疾、蘇東坡等歷代重量級的詩人作品,或大氣磅礴,或渾厚深沉,或雄渾激越,或飄逸峭拔,皆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

    屈原的死,既是他對於個人愛國抱負無法實現的絕望,更是對於國家淪陷的哀鳴!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喚起了無數人對於國家的大愛,從關注個體上升到關注家國命運的高度。

    屈原是戰國末年楚國懷王時期的三閭大夫(掌管宗族),他立志在衰朽的楚國變法圖強,卻始終寄希望於愚蠢、顢頇的楚懷王能夠給予他足夠的支援,最終在楚懷王被秦昭王騙去秦國囚禁致死之後,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在汨羅江邊吟哦楚辭一篇後投江自盡。

    楚王昏庸無能,張儀三戲楚王,屈大夫汨羅江邊吟哦楚辭一篇後投江自盡。

    在屈原之後,中國詩歌由小我徹底脫胎換骨走向大我。屈原之死,重於泰山,路漫漫其修遠兮,後世之人,任重而道遠!

  • 6 # 戰爭那些事

    人早晚都有一死,屈原選擇了自己死亡的方式,算是死得其所了。所以,對屈原來說,是值得的。

    毫無疑問,屈原是愛國的,也是有才華的,同時又出身楚國名門望族。楚國本該是他施展抱負的舞臺,他也是這樣想的,剛開始也的確受到楚懷王的重用,任命為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又兼職內政外交大臣,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了,放到現在,那也是相當於一國之總理了啊。

    當權期間,屈原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也就是隻要你有才華就可以當官。即使是貴族犯了事,也要受到處罰。這就讓楚國貴族們不樂意了啊,你屈原自己也是貴族,怎麼還幫著平民說話呢,紛紛遠離他。

    同時,據說屈原本人嫉惡如仇,但是偏偏不懂人情世故。就是現在的直腸子、一根筋,不懂得變通,也讓他得罪了很多人。包括楚國國君在內,都沒少得罪。但是,不是每個君王都能像唐太宗一樣從善如流的啊。所以,不難預料的,屈原被一貶再貶,先後兩次被放逐。

    至此,屈原也心灰意冷,對楚國貴族和君主失望透頂。寄情於詩詞,創作了一大批被後人傳頌的《離騷》、《九歌》、《天問》等作品。

    直到聽聞楚國國都郢都被秦軍攻破,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從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成為千古絕唱。

    屈原投江,是他自己的選擇,不身處他的立場,很難說值不值得。如果說就他自己而言,國都沒了,自己活著也沒了意義,他的死也是值得的。如果對於楚國貴族而言,為了一群“肉食者”而死,卻是不值得的。

  • 7 # 微觀史界

    為什麼稱端午節

    端午節時間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端午節叫法有幾種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有很多種,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多達20多個。

    屈原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後期楚國丹陽人(今湖北秭歸),任職左徒、三閭大夫,同是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

    屈原投江的前因後果

    屈原是楚國後期重臣,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對內舉賢任能,對外力主聯齊抗秦,這在當時是對楚國最有利的,最正確的政治策略。但楚懷王昏庸,屈原雖有一身忠君愛國的抱負,卻屢屢遭到貴族排擠和毀謗,被先後流放多次。

    時間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湖北江陵)。流放中的屈原見國已破,悲憤至極。為了保持清白的身軀和高尚的愛國品質,蓬頭散發來到了江邊。高喊:“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抱著石頭,投汨羅江而死。這就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忠貞愛國之舉!

    屈原死值得嗎?

    屈原的以死明志,楚國老百姓十分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人準備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扔進江裡,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的身體了,於是人們紛紛效仿死或有輕於鴻毛,或有重於泰山。 對於一個愛國的政治家,他的以死明志,能換來華人的清醒,是值得。

  • 8 # 言者社

    這很難說屬於一個歷史問題,我願意在這裡盡我所能的給出一個分析。

    戰國後期,秦國改革尤為徹底,英才廣集於秦,將士悍不畏死,國力愈發強盛。秦朝在於周邊各國的戰爭中攻城掠地。

    楚國在吳起變法之後,滅掉了70多家貴族,大大整合了國家資源,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楚國快速發展,國力得到了提高。可是由於楚懷王下令停止變法,吳起變法未盡全功。戰國中後期,楚國的貴族實力日漸龐大,又一次威脅到了楚王的統治。於是,楚懷王重用屈原來主持這場變法,其內容有:獎勵耕戰;舉賢能;反壅蔽;禁朋黨;明賞罰;移風易俗。

    可以說屈原在這一段時間裡,他的政治理想得以實現。在他的眼中,楚國有了復興的希望,可惜最後殘酷的現實告訴他,這只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

    張儀連橫六國,楚懷王聽信讒言,不顧屈原勸阻,貪圖小利,背棄盟約,斷交於齊。張儀將之前許諾給予的六百里土地變為六里。楚懷王惱羞成怒,自恃國力強盛,悍然進攻。軍隊冒進,最終於藍田敗於秦軍。楚損失八萬軍隊,70餘名大將被秦軍所俘,這場戰爭稱為“丹陽之戰”

    秦國開出條件,邀楚懷王赴秦議和,屈原勸阻,以必死之志,身著喪服,在一片歡送聲中坦言“屈原怕大王一去不返,特意為大王送喪。”懷王惱怒,竟驅屈原出殿。他願意為自己效忠的君主付出生命,他生命的全部意義與價值寄託在了他的政治理想中。

    公元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都城郢,重創楚軍。楚國喪失了西部長江以北的全部領土。秦國發動了不停歇的進攻,使楚國毫無喘息的餘地。一次次的戰敗,一次次的打擊,曾經輝煌一時的郢都,如今已是滿目蒼夷,變為一座死城。楚國復興的希望永遠的破滅了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在他的治理下楚國隱隱有了中興的希望。然而迎接他的不是歡呼的國民而是滿目瘡痍的國土,在歷史古樸的竹簡上,他以一個悲情的角色被古今的文人墨客所記錄。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百姓曝屍荒野,屈原所構建的理想國度轟然倒塌,屍骨與磚瓦所堆砌的廢墟訴說這個曾經強大國家行將到了最後的時刻。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他捫心自問,我可能走錯了道路。和歷史上所有因時光與事蹟點綴變得高不可攀的英雄人物一樣,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被忽視掉了。沒有人在經歷理想的破滅後能夠坦然處之。他也會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

    勇者在任何一個時代,看到的都是突破的希望。 弱者在任何一個時代,看到的都是絕望的壁壘。

    在時代不可阻擋的浪潮下,屈原也是一名“弱者”,他不單單是體恤民心,銳意改革的政治領袖,不單單是懷著堅強意志與熾熱愛國之心的偉大詩人。他也是一個即將失去自己祖國的“亡國者

    以死明智值得嗎?屈原企圖用自己的死亡獲得一些什麼?他的死又何談擁有什麼價值,又何談是否值得。

    站在後世人的角度,他的死亡為其添加了更多的悲情主義色彩,他的精神被此襯托的更加偉大。他用死證明了自己的忠貞與不屈。這是他的價值。他的死值得

    可是對於屈原來說,這只是一個絕望之人最後痛苦的抉擇。有意義嗎?

  • 9 # 白溪釣客

    【今日端午】2020年6月25日//星期四

    繞岸風迴江色碧,魚翔鶴舞龍游。山遙水闊送孤舟。陰雲寺塔頂,暮雨酒旗樓。

    思入荊湘品舊俗,安知屈子追求。心懷故國嘆金甌。蕭蕭楓樹遠,黯黯楚天悠。

    一一臨江仙_•庚子端午江行有作(閬水漁民白溪釣)

  • 10 # 讓晚風輕輕吹過落霞

    有句老話叫做,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而屈原的投江自盡在我看來,無疑是一種懦弱的表現,是一種不值得做與不提倡學習的行為。固然屈原投江有憋屈、有失望、有悲傷等等原因,在他看來也是一種以死明志的行為,但是不可否定的是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因為面對國家滅亡,他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去為自己的國家做一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反而像一個懦夫一樣投江自盡,以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來以此表達他愛國的決心,但是實際上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表現,是不可取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文玩是連有錢的人都玩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