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MSVICTORY
-
2 # 使用者何生華
英國是一個說不清楚的國家,明明依靠搶掠富裕起來了,可是,又出現英格蘭與蘇格蘭不和,又走向衰落,過不慣伸士生活的英華人,常常以這樣不符合我們的利益,那樣也有問題,這也看不起,那也看不慣,因此,英格蘭與蘇格蘭常常因為此鬧得不可開交,意見難得統一,在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戰爭中,雖然是英國取得了勝利。但是,英國也為此元氣大傷,英格蘭對蘇格蘭很有意見,在議會上大打出手,為此,在英國選擇脫歐之前,蘇格蘭還公投過脫離英國,當時由於卡梅侖首相的勸解下,沒有得逞,這時候,英國的衰落日漸明朗,經濟的不景氣,帶來許多問題和矛盾,卡梅倫在萬般無賴之際被迫下臺。
-
3 # 憤怒野虎
英國的崛起,是靠工業革命變革,最後擊敗當時的最強霸主西班牙,並獲取大量的殖民地,成為歐洲大陸外能與拿破倫法國爭強的國家,在拿破倫法國失敗後,竊取的殖民地等達到世界最大,英國也成為當時最強的霸主,英國成為世界科技中心。之後,隨著殖民地帶來的財富不斷增加,英國的財閥不再重視科技的發展,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統一後的德國。日耳曼人好學嚴謹的態度使德國經濟、軍事得到長足的發展,達到可以抗衡英國的地步。之後,進入廿世紀的一戰及二戰,最終消耗了英國的國力(被後來的美國超越),世界科技中心移到美國。二戰後,掀起殖民地民眾反抗運動,英國國力不足以如此耗損,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國力進一步損耗,最後輪為“二流”國家。所以,英國是依靠科技進步崛起,掠取過多殖民地及其財富,並由殖民地財富不注重科技發展,最後被德國趕上,最後經列強爭霸引發兩次世界大戰,而消耗國力,不足以維持殖民地運動的耗損,衰退成“二流”國家。
-
4 # 達拉姆大主教阿塔尼斯
大英航空母艦,
統共有兩艘,
朕不得不封存一艘。
驅逐艦六艘,
朕不得不挨個維修。
看看這幾艘船吧,
那個不是科技精華,
那個不是海軍棟樑,
那個不是巨資建造,
它們爛了,朕的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裡,
卻搞成這個樣子,
朕是痛心疾首,
朕有罪於國家,
愧對祖宗,愧對天地,
朕恨不得自己彈劾了自己!
還有你們,
雖然個個冠冕堂皇的坐在議會里,
你們就真的那麼幹淨嗎?
我知道,
你們當中的有的人,
比卡中堂更無能!
更更無能!
朕勸你們一句,
都把自己的心肺腸子翻出來。
洗一洗,曬一曬,拾掇拾掇!
朕沒繼位的時候以為大英最大的敵人是德三,
同盟國幹翻了德三。
又以為最大的敵人是蘇聯,
美帝拖跨了蘇聯。
蘇格蘭又成了大英的心頭之患,
獨立公投失敗了。
難民又成了大英的心頭之患。
朕現在越來越清楚了,
大英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面,
而是在這倫敦城,
就是在這議會里!
就在朕的各位大臣和議員當中,
咱們這爛一點,
大英國就爛一片。
你們要是全爛了,
北愛爾蘭就會揭竿而起。
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啊!
想想吧,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
郵件門事件曝光在民眾面前才幾年啊?
忘了?忘了嗎?
那個曾經的東亞病夫還站在地球的那邊,
天天盯著你們呢!
朕已經三天三夜沒有閤眼了,
總想著和大夥說些什麼,
可是話,總得有個頭啊。
想來想去,
只有四個字,
這四個字說說容易,
身體力行又何其難?
這四個字,
是朕從心裡刨出來的,
從血海里挖出來的,
大英藥丸!
好好看看……哦,你們都抬起頭來,
好好看看,想想自己,
給朕看半個小時……
-
5 # 石琳61078839
英國崛起於工業化,衰落也源於工業化,簡單點說就是當其他列強也完成工業化的時候,競爭和矛盾就不可調和的出現了,特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德意志出現於歐洲大陸,徹底的動搖了大英帝國的國本,最終發生了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雖敗但也耗盡了英國的元氣,美國趁機崛起,從此大英帝國風光已逝,以後國將不國註定分裂僅剩一個小小的英格蘭島而已。
-
6 # 懷疑探索者
英國是地球上有史以來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意思就是無論你航行到哪裡,觸目所及,都是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是歷史上不折不扣的超級大國,其鼎盛時期的影響力比現在的美國還要更勝一籌。英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它重視科學技術,工業革命率先在英國發生。而英國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就發生的,而是經歷了兩三個世紀的漫長過程。
印度是英國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印度的獨立不是甘地的功勞,其實是英華人自己主動放棄了印度。甘地的對手是英國,一個慣以紳士形象示人,滿嘴的仁義道德的國家。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人的心靈創傷極大,開始反思殖民統治的危害性,引發殖民主義在全球退潮。其實道德因素還是次要原因,經濟利益和管理成本才是根本原因。各地民族主義興起後,反抗加劇,造成經濟利益減少、管理成本增加,是殖民者對殖民地興趣降低的最重要原因。西方列強們被迫在各殖民地擴大當地人的自治權,且戰且退。以英國為例,除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及南非等地區,英國移民定居立國外,其他多數殖民地的英華人都呈撤離之勢,其中印度是英國在亞非兩大陸結束殖民統治的第一個國家。18世紀的印度,對於英國來說是個寶貝,到20世紀中葉卻連雞肋都不如。東印度公司獲取暴利的光輝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誰還願意背井離鄉來到這個酷暑悶熱之地。在與印度人的交手過程中,英華人不是軍事失利,而是徹底厭倦了。英華人是主動把印度的統治權拱手讓給印度當地人,因為實在是無利可圖。
現代就有一個類似的例子,墨西哥曾經公投想加入美國,可是美國不收。美國不傻,墨西哥那樣貧困,幾千萬上億的人口對美國來說,是一個不能承擔的重負。現在西方歐美國家早就不重視殖民地的領土的獲得,因為你去管理那裡,就意味著承擔了相應的義務和責任。管理的好,那是應該的。管理的不好,發生了衝突,你就要負責任,要調兵遣將,萬里奔赴,需要維繫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才能維護這種局面。全世界那麼多的殖民地,那麼多的領土,得花多少錢才能控制住局面啊?盧安達發生了大屠殺,結果世界輿論一致譴責美國,說美國反應處置遲緩不力,把美國罵出了翔。盧安達遠在非洲,和美國沒有任何關係,但世界上就認為美國是超級大國,應該對全世界的安全負責。英國也是超級大國,而且控制了那麼多殖民地,如果在自己的殖民地上發生了盧安達那樣的事情,英國會被罵成什麼樣子?絕對會被罵成篩子。
英國之所以慢慢丟掉超級大國的地位,其實很簡單,是由於其本土地理環境的限制。英國雖然很大,但英國本土面積很小,只有幾十萬平方公里,只有全境的1/150,這麼一點點的面積,自然限制了人口發展。沒有那麼多的人口,如何去建立一支龐大的軍隊?美國現在有3億人,50年前是2億人。如果美國只有阿拉斯加一個州那麼大,人口只有2000萬,美國是無論如何不能成為超級大國。英國的地理環境就是它發展的最大困境,這也是英國衰落的主要原因。
-
7 # 馮瑋
英國因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曾經被稱為“世界工廠”;因擁有極廣泛的殖民地、任何時候都能在大英帝國領地觀賞日出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但是自20世紀初,英國的地位每況愈下。1979年,英國駐法國大使尼古拉斯·亨德遜在離任前,向英國外交大臣呈交了題為《非迎合性報告:英國的衰落,其原因和後果》,其中寫道:“今天的英國不僅不再是一個世界強國,甚至已不是歐洲的一流國家。今天,我們就像昔日被看成是成功的化身一樣,被看作是疾病的化身。”
英國的衰落,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19世紀80年代,英國工業總產量被美國超過,在20世紀初被德國超過。1870至1913年,美國對外貿易增加了160%,德國對外貿易增加了180%,而英國只增加了89%。同時期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從22%下降到15%。
第二階段是20世紀初到30年代。一戰後,美國對英國發起了有力挑戰。戰前,美國是英國的債務國。戰後,美國成了英國的債權國。1928年,美國工業生產佔資本主義世界的47%,英國僅佔10%。倫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被紐約取代。20年代初和20年代末,經濟危機兩度襲擊英國。1931年,英國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了1.04億英鎊的國際收支赤字。同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實行英鎊貶值。放棄金本位制是英國經濟走向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第三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20世紀60年代初,“英國病”的說法開始流行。20世紀70年代,世界輿論開始將英國稱為“歐洲病夫”。其症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經濟增長速度居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末位;2、產業結構老化,產業比重失調,勞動生產率低下。3、內外矛盾重重,世界經濟地位至1980年降到第26位,被認為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窮親戚”。
1979年,英國曆史上迄今唯一的女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上臺執政並蟬聯三屆首相,成為19世紀末索爾茲伯裡勳爵後,任職時間最長的英國首相。她大刀闊斧的改革被稱為“撒切爾主義”,撒切爾主義結束了英國曆時近一個世紀的衰落,贏得廣泛讚譽。
-
8 # 偶是美女
根本原因還是國家體量太小+不能維持科技代差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 其他國家都還處於農業國狀態 英國利用這個技術和生產力上的代差完成了霸業 因為加特林打大刀長矛 結果無疑是一邊倒的
但是科技無法避免地擴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如果一個體量跟他差不多大的國家也完成工業化 英國的統治地位就會弱化 這個就是一戰前的狀態 法德都成了英國有力的挑戰者
一戰後美國恐成最大贏家 而美國本身體量比歐洲國家都大得多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美國遲早能起來
其實英國這個時候還有一個機會維持霸權 那就是 如果能維持自身的科技實力絕對領先的地位
然而歷史的規律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有兩個原因
第一 來一次加特林打大刀是一個機緣 英國抓住了這次技術爆炸 但是科技進步的節奏不是人類自己能控制的 很遺憾英國沒有遇到第二次形成技術代差的機遇
第二 英國完善的殖民體系 使得英國的利潤獲取不要太容易 如果能躺著掙錢為什麼要辛辛苦苦發展實體產業 以及看不到回報的技術投入 於是英國開始產業空心 跟當今的美國如出一轍
這兩條導致第二次科技革命沒有發生在英國 於是英國的衰落就是遲早的事
-
9 # 黃靖洋
英國的崛起和衰落是國際政治經濟學(IPE)裡面經常談及的話題。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衰落,更多指的是霸權衰落,一種舊霸權逐漸喪失了對國際市場和政治控制的局面。這種衰落是相對的,是相對於當時新興霸權國家(如美國或德國)而言的權力衰落。
英國為何崛起最容易聯想到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技術進步固然重要,但同時也必須要有容納生產效率提高後大量產能的市場。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其國內市場是不足的,但依靠其強大的海外市場開拓能力與海軍力量,他獲得了產品向外傾銷與獲取生產資源的渠道,這進而又為國內的發展提供了後續動力。但一旦國家無法穩定國際秩序和海外市場的份額,這種過於依賴外部市場(尤其到18世紀開始依賴於殖民地市場)的崛起的模式會顯現出極大的侷限性,並制約新一輪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簡單總結現有對英國崛起後繼無力的解釋。第一,外向型的經濟模式產生了一個偏重於海外利益而不是國內利益的商業和金融部門,因此,資本大量流向海外銷售和原料採集地而不是本國的生產性企業,使得國內進一步的技術進步失去了資金的支援。第二,一旦無法用強力繼續維持海外市場的開放,又沒有建立起包容當地發展利益的制度分享機制,海外貿易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就很容易受到當地的抵抗或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這種抵制不僅來自於意圖自強獨立與進行工業化的殖民地國家,也來自於為了贏得國際市場競爭的歐洲諸強。第三,由於缺乏軟實力去維持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因此海外市場的爭奪完全要依靠硬實力,這使得英國在各個海外市場都必須面對諸強的直接挑戰,壓力重重,自顧不暇。
那麼,在海外市場萎縮和英德兩國的直接衝突下,英國的霸權在19世紀後漸漸走向衰落。相比之下,美國霸權的崛起一方面是由於它的發展更依賴於國內市場,一方面它吸取了英國的教訓,在戰後迅速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國家實力收割了勝利的成果,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又為世界各國所基本接受的的政治經濟規則,維持霸權至今。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10 # 大腳汽車
西班牙荷蘭法國那種搶劫經濟衰落後,英國的精細管理才走紅,人口密度增加到二戰那樣後美國蘇聯取代,殖民地也出現工廠武器壓倒歐洲統治也就無法維持獨立,衰落是軍事上的,黃金還是以倫敦為標準,法律也是歐洲律師法系統治,汶萊蘇丹弟弟英國吃一大筆律師費是最大贏家那個最牛,New Beetle的文化稅收遍世界
-
11 # 聶萬欽
我就知道英國衰落顯現在布林戰爭上,開始時英國根本就不鳥布林人,在列強看來英布戰爭就是拿著三噸的鵝卵石去砸個雞蛋,可這個雞蛋可能是金剛石做的,把號稱日不落大英帝國的軍隊碰的頭破血流差點散了架!真應了中國那句話:“國雖大,好戰必亡”。
回覆列表
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國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一般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佈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誌著英國的崛起。大英帝國(英語:British Empire),由其領土、自治領、殖民地、託管國及其他由英國管理統治的地區組成,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視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一般認為,1688年光榮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並在1689年頒佈的《權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確制約,確立了資產階級執政的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標誌著英國的崛起。1837年,年僅十八歲的肯特郡主維多利亞登基為英國女王,直到她在1901年逝世,被稱為維多利亞女王。在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六十多年中,經過多位首相的努力,英國控制了全球海權,主宰了世界貿易,其廣闊的殖民地遍佈各大洲,“日不落帝國”儼然“可以與世界抗衡”。維多利亞帝國的統治地位在1865年帕默斯頓逝世之際達到了頂峰:“北美和俄羅斯的平原是我們的穀倉;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礦區;加拿大和北歐半島為我們種樹;澳洲為我們牧羊;還有阿根廷為我們養牛;秘魯送來白銀,南非進貢黃金;印度人和華人為我們種茶,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至於我們的棉花種植園正在從美國南部向地球一切溫暖的地方擴充套件。”大英帝國也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紀初達到鼎盛,領土約336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人類史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並獲得國際史學界公認與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承認。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國力遭遇重挫,統治力極度下降,加之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英國殖民統治發生嚴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被迫允許廣大的殖民地獨立或半獨立,為了繼續在之前廣大殖民地地區發揮重要影響力,英國政府倡議督導建立了一個和平組織——“英聯邦”;當前英國大多數殖民地獨立而成的國家加入了該組織。目前縱觀全球,英國的殖民地只剩下了14塊,這14塊領土包括安圭拉、英屬南極領地、百慕達、英屬印度洋領地、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福克蘭群島、直布羅陀、蒙特塞拉特、聖赫倫那(包括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皮特凱恩群島、南喬治亞島與南桑威奇群島和塞普勒斯英屬基地區。(其中在南極洲聲稱的英屬領地並不被其他國家所承認)。這14塊領土的總面積共約1,728,000平方公里,人口共約260,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