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assie0309
-
2 # 草原上的白球鞋
日本人的確不擅長英語,可並不是說他們無法習得英語。相反,日本注力於英語教育的發展,日本人自身也對英語學習十分熱忱。
話說回來,日本人為何那麼不擅長英語呢?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首先要提到的是,“島國”這一環境所造成的英語學習障礙。以歐洲為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瑞士等土壤接鄰的國家,彼此往來也十分便利。相比較而言,學習語言也更容易些。
日本人學習外語最大的難關,在於日本人的國民性。日本人對什麼都會感到“不好意思”。而且,如果不擅長講話的人,就更不會積極地去說。學習外語最要緊的,便是“錯了也要說”的精神。日本人所欠缺的,也許正是這種精神吧。
-
3 # 梁山伯揍英臺6
日本人釋出好英語主要有兩個原因
1。日語中沒有R這個音,所以很多英語單詞日本人讀不好
2.日語發音部位比較靠前,就是嘴巴最前面來發音。而英語要求腹腔發音,所以日本人說英語比較奇怪
但發音不能說明日本人英語水平差,語言是交流的,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的口音。華人的英語說的再好,讓本土人聽,還是覺得不地道。並且日本人的平均英語水平還是比大陸高很多。
-
4 # 木無夏
在日本至今仍然有相當多的人反對小學英語必修化。從2010年開始文部省規定小學五六年級學生每週進行一次外語活動,透過歌曲以及遊戲等形式讓學生親近外語,基本上不教授如何讀寫。請注意,是外語活動而不是課,因此既不用教科書,更沒有考試。
2013年日本文部省釋出了小學英語指導的最新方針,規定從小學三年級起開始英語教育,小學五年級時作為正式課程教授。三四年級學生每週進行一至二次英語活動,五六年級學生每週三節英語課。但是這個方針大約到2020年四月份才會實施。
日本學校裡不重視英語教育,家長[微博]們也不會像中國的家長一樣熱切的送孩子參加各種英語班。社會上的英語班收費昂貴,學生寥寥無幾,和中國的火爆場面有天壤之別。
日語的母音就五個,和英語令人眼花繚亂的母音與子音組合相比簡直太單調了。一輩子沒有學過的發音自然很難發好,這是難點之一。其次是由於日語裡沒有單獨的子音發音,子音後肯定跟著母音,所以日本人總要加上母音才覺得對勁。比如把table讀成“忒-不盧”,把sing讀成“星-格”。日本人讀英語還隨便劃分音節確定重音,這就像唱歌,詞是對的,調與節奏卻完全不對,這樣就不可能溝通。
眾所周知的“黃金週”一詞來自日語的“ゴールデンウィーク(golden week)”,而這個詞本來在英語中不存在,而是日本人獨創的。日語裡有大量的聽起來很像英語,但又不是英語的詞,這類詞叫做和製英語,是日本人獨創的英語。比如“gasoline stand(加油站)”“consent(插座)”“order made(定做)”“salary man(工薪族)”等等。很少有人去追問這些詞的由來,以為這就是英語,但是卻發現講英語的人根本聽不懂。
大部分日本人性格靦腆,內向,自卑,不敢仰起頭挺起胸大聲打招呼,不敢在公眾場合回答問題,更不願意發表自己的意見,就連自己應得的權利也很少主張。我的有些日本朋友們看到在自動販賣機前有外華人,就寧願繞遠去更遠的地方買果汁。因為他們害怕外華人對他們說話。在自己的國家外華人對自己說話,有什麼可怕的?外華人講日語,就回答日語,外華人講其他語言,自己聽不懂有什麼可害羞的?該努力的不是外華人嗎?
-
5 # Beatrice的小跟班
阿不是日本人學不好英語啦,如果學過日語就應該會知道,日本有很多外來詞的,又從英語來的也有從德語來的。日語裡r基本上都發的l的音...所以聽起來也挺奇怪吧。america在日語裡會以a me li ka 這樣的短句形式發音的,所以日本人還是按照羅馬音那樣讀的吧,嗯這也是日語的一個外來詞彙了。他們對英語的語言環境就是這樣的,加上自己語言舌頭不用打彎兒的特性,很多音都不太習慣或者不太好發出來,就變成了日式英語吧。但是日本還是英語水平挺高的,大家寫論文阿發郵件阿反正都老厲害了。讀音問題現在年輕人已經好很多了。不要因為發音不好就覺得日本人英語不好啦,就當他們有迷之口音吧(
-
6 # 子曰辰
看到很多提問關於日本人說英語的問題,於是研究整理了一下,和大家分享。日本人之所以說不好英語是因為日本人不需要愛英語。不管是曾經到過,還是剛去掃貨,從日本回來的朋友這句感慨幾乎人人有過:日本人的英語,真的太!差!了!但是,這個連世界語言都玩不轉的島國卻憑藉層出不窮的亮點表現在地球村刷遍了存在感: 從剛拿了諾獎的分子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到我們耳熟能詳幾十年的消費品牌和遊戲動漫,這個英語都不懂的東方國家竟然用聖鬥士、魂鬥羅、馬里奧和花仙子,包辦了一代華人最初的西方文化啟蒙。外語這麼差的日本憑什麼能在全球化的舞臺上風生水起?以及為什麼日本人說不好英語?接下來就帶著滿滿乾貨對鄰國的英語學習史來一次大起底。首先,沒有比較就沒有嘲笑。 客觀評價日本人的英語水平得拿資料說話。按照出題單位ETS公佈的2015年託福成績排名在30個亞洲國家/地區中,日本考生排倒數第5。只稍稍高於阿富汗、高棉和寮國和塔吉克。(根據ETS公佈的2015年託福成績排名,中國排在亞洲第17位,日本排名26)尤其是口語單項,日本不僅連年亞洲墊底甚至放在全世界都是並列倒數第一。另幾個口語能媲美日本的國家全在非洲分別是(看你認識幾個)馬裡、多哥、象牙海岸和赤道幾內亞。更諷刺的是,日本竟是全世界英語外教配比最高的國家。想不到對不對? 肯在教育上砸錢的日本政府從1987年開始引入外教,簡稱JET計劃。(從1994年起,每年透過JET計劃來到日本的外教數量都在4000人次以上)三十年來,JET募來外國教師多達15萬,遍佈全國1000個公立中學。讓最普通家庭的日本學生也可以接受最純正的外語教育。怎奈如此財大氣粗的砸錢,卻打造出媲美阿富汗的英語實力。重視教育投入的日本人英語為什麼缺乏產出?別急,我接著說。日本人的英語問題直接責任人當屬教育體系。和中國相似,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也是推崇應試教育的老司機。為了進入名校,日本學生寒窗十年只為那最後一考改寫終身。日本的高考英語應試屬性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重點考察語法、閱讀理解和翻譯,對口語等交流實用則鮮有涉及,多數大學甚至在入學試題中沒有聽力。所以,外教口語課淪為可有可無的點綴,搞掂試題才是英語學習的硬道理。如此這般,鑄就了一代代日本國民的啞巴英語。但是,很難把英語不好的原因都賴給應試教育。因為同樣被應試,搞得死去活來的大陸和臺灣照樣憋出來一口好英語。所以英語要學好,關鍵看態度。只要有心,就是朝陽大媽也能張口就來:味兒炕木兔北京兒。日本人學不好英語根本在於不走心。不同於中國家長從胎教就開始雙語教育,大學裡或明或暗要求四六級。日本民眾對英語似乎從沒有華人那樣的熱情。 日本的大學和科研院所對英語要求不高,也不像我們的院校動輒要求學者有海外背景。不同於中國外交官員多數學外語出身,日本外交官絕大多數畢業於非外語專業。現任外務大臣岸田文雄,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學部。日本近幾十年來,歷任外相均非外語專業出身。大多數日本公司對員工英語水平沒有要求,跨國企業也很少要求外語流利。即便需要駐外也是入職後公司掏錢安排培訓。譬如剛在蘋果iphone7釋出會上,風光現身的“馬里奧之父”宮本茂虧得故事設定和主角血統全是歐美背景。但這款風靡世界35年的偉大遊戲發明者竟幾乎講不來英語,不過三五分鐘的演講,都得靠翻譯才能搞定。所以核心問題是:日本人為什麼對學英語不走心?最簡單的答案是:因為不需要。多數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確實不需要英語。很多人為此分析過日本社會強大的閉環供給。細想之下,這點其實沒啥特別。哪個非英語國家不都如此?誰會一早起來操著英語去買豆漿油條和蔥油煎餅? 只是,在科研、外貿等領域日本人是如何做到既不學這門世界語言,又不被全球化甩下車去?很簡單:靠!翻!譯!日本的翻譯業悠久而繁榮。打從明治維新那會兒起,大和民族最上手的拿來主義就是快速而批次地譯介西方先進文明。我們現在高頻使用的幹部、警察、法人等概念,無不是志士先輩們從日本人的翻譯成果裡撿來的現成。在日本,大學之大不僅在於大師,更在於大而全的譯作。圖書館裡總能找到日文版的最新科研成果,讓英語一般般的學者也能緊跟專業動向。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日文版幾乎同步上市正是憑藉翻譯給力,讓日本成為極少數不以英語作為主要科研語言的頂尖科技強國。 因為沒有語言障礙,且科研條件與西方先進看齊,絕大多數日本人更願意留在國內讀書或科研,出國留學率在發達國家中算是極低。日本人口超過1.2億,每年去海外讀書的學生只有5-6萬,這個數字遠低於8000萬人口的德國和6000萬的法國日本22位物化生諾貝爾獎得主,有20位都是本土出品並且多數人英語並不咋滴。除了學術,翻譯在日本遍及各行各業,機構多達數千家,從各國新聞到法律合同,從出國談判到外賓到訪,只要需要,翻譯就在你身旁!另外,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無名綠葉,翻譯在日本社會享有獨特榮譽! 我在日本電影院就留意到,如果是外文電影,正片放映前總會特意黑屏,然後打上譯者姓名。讓一個字幕譯員,享受導演級的霸屏待遇,或許是這個靠翻譯闖世界的國家對外語工作者獨有的敬意。但是,翻譯只是超脫外語的外部條件,仍不能從內因解釋日本人對外語為何不愛。 其實,歷史上的日本一度也對英語萬般寵溺。為理解這個複雜民族的內心戲,需要用兩分鐘時間回放這段華人民並不熟悉的經歷。兩百年的英語愛恨史,道盡日本現代化過程中複雜的內心戲:在1871年明治維新初期被美華人叩開大門的日本自上而下引爆了學習英語的熱情。剛剛成立的日本文部省把英語列入全國中小學的教學大綱,當中國孩子還在搖頭晃腦四書五經,日本中學生已經每週6小時死磕外語。明治天皇關於教育改革的詔書新式高考當中,英語是必考科目,難度和題型跟今天的高考幾乎無異。新學標杆東京大學甚至在課堂上改用全英語。但是(重點轉折來了),外語新政僅僅過了十年,日本輿論的抨擊就已鋪天蓋地,認為西方語言侵佔了傳統文化領地。重壓之下,政府的外語教育政策進退維谷,一改再改。 1883年,東京大學的課堂迴歸日語。 1884年,全國小學的英語課被叫停。 1889年,備受伊藤博文器重的文部大臣森有禮,因為堅持把英語教育推向國民,竟被極端民族主義者刺殺殞命。森有禮畢業於倫敦大學學院,是日本第一任教育部長,遇刺時年僅41歲特別是進入20世紀日本國力上升,接連完勝俄中朝後,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反西化和反英語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主流聲音。在當時,反感洋涇浜的日本人甚至給操習英語的同胞取了個包含輕蔑的叫法“eigo-zukai”,類似中文的“假洋鬼子”。 直到二戰以後,美華人全面接管,日本人的反英語情緒才隨著帝國的覆滅化塵散去。 但是,在內心深處對傳統語言純潔性的秉持日本人延續至今。日本著名的民族學者石田英一郎曾明確表示:不相信一個社會可容下所謂“雙語”。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村山宏還認為,學英語雖在短期內幫助跟英語國家走近,但會讓美華人喪失學習日語和了解該國文化的動力。所以,不學外語,美華人才會主動向你靠近。日本人一方面不願意學英語,另一方面又與世俱進。要理解這兩面,我們必須廓清教科書留給華人的誤區。一說到近代以來日本民族的復興之路,我們學到的說法是“全盤西化”。實際上,這個國家的西化從來沒有全盤過,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我們去日本會看到現代化和傳統性的驚人並存。 日本的現代化是這樣的現代化:器物和制度層面絕對的拿來主義,但在文化層面對大和民族的優越感從未降低。這就解釋了日本人為什麼重視譯介但輕視英語,或者說,為什麼在外語學習中重視閱讀翻譯而輕視聽力口語。 因為背後的根本邏輯是:透過翻譯我能把別人的東西看明白,引進來,至於口語嘛,我看交流融合這事大可不必。所以西方學者眼中的日本,就是一個單向引入的國家,缺乏雙向交流的氣度。總之,英語學習(在日本)更多被視為一種瞭解國外知識的手段。學習英語背後的主要目標一直不是為了與外界對話,交流日本的想法和意見;而是,透過把英語當作一塊海綿,用來徹底吸收更廣闊天地所創造的知識。(Matthew Reesor: The Bear and The Honey: A History of Japanese English Language Policy) 既緊盯世界,又孤立自閉,日本這種看似矛盾的個性,或許是島嶼民族特有的的複合氣質。既有怕被世界甩在角落的不安全感,又有隔岸觀火自成一體的孤立主義。 500年前,法華人讓·博丹說:“一個民族的心理特點決定於該民族賴以發展的自然條件的總和。”這話,也許遙相呼應了幾百年後日本人自信又自閉的性格。
-
7 # 漫漫談日本
因為把英語變成了自己的語言來發音。
日語有片假名,這是專門用來組外來詞的。很多是發音相近,但是不正宗。我們老師和先輩總是跟我們說,在日本你會英語會讓人敬佩,因為他們英語真的…………他們不像中國,我們教英語是儘量學英美髮音,他們是自成一家,很多時候挺無奈的,好好的按英語發音多好,,,片假名確實不怎麼好記啊!
-
8 # 大魚客棧
日本人的確總是說不好英語,但不排除他們學不好英語。日本人的閱讀能力還是很強的,自身對英語的熱愛程度很高,但日本人專注於教育,從而忽視了口語,同時也和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所依賴的文化背景都息息相關。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加之日本人對什麼都有一種“不好意思”的國民性情懷,可能害羞到不行吧。
日本人保守,謹慎,善於察言觀色,總是一種低姿態的身體語言,“酒精交流”也成為現代日本人獨特的非語言表達形式。為了向西方學習,日本人從很早以前就開始重視英語教育,畢竟弱者向強者學習很正常嘛,無奈的是,娃娃期沒抓好就算了,後期連老師都不給力,有啥子辦法類。
在日本,英語教育一般從中學就開始了,由於高考側重語法和閱讀。老師吧大量時間都花在這個上面,在課堂上,老師也只是偶爾說幾個英語單詞。再者,日本人牛啊,追求完美,必須把事情確定能做到極致之前,才肯開口說英語,所以,能說好英語就見怪了,不是嗎?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如果看過日本片的人,或是在日本生活過的人,應該清楚日本人對影視作品的翻譯,可以說是“日式化”了,他們只根據發音拼寫來譯,極大地出現偏差,造成他們誤以為發音相同,所以,這又很無奈了。
曾經,記得是在1999年張元導演的一部紀錄片《瘋狂英語》中(笑哭,查到的資料,但大家可以去看看,還是不錯的)觸及了日本人的英語學習能力,而這件事也被日媒曾多次報道,影片中吐槽日本人英語太糟,口音重,完全聽不懂,so,華人好好學習英語吧,到日本賺錢去,為啥?好賺啊,完全是把日本人當白痴了,可說的卻也是事實,所以對日本人來說心痛到不能自已啊。但無奈的是聲音就是轉不回來,有什麼辦法內。
目前來說,英語的發音分為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反正都是國際音標),除英國外,還有一些國家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美國啦哈哈),這麼多複雜變化的音調,估計日本人都無奈了,就好比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說的了一口流利的家鄉話,就是聽不懂別地的調調,好在華人都聰明,教育系統發達,中國也夠強大,國民都爭氣。
-
9 # 大阪超哥
作者米叔,資深媒體人,旅美學者,在美日歐生活多年,自媒體“這才是美國”“這才是日本”“這才是歐美”的創辦者
學好英語難,說一口標準的流利的英語更難,但是,如果你要聽懂日本人說英語,那還是必須要先學會日語才可以。為什麼這麼說呢?聽過日本人(大部分)說英語的應該都會一種聽不懂的感覺吧,最主要的就是因為他們的發音問題。那麼為什麼他們的發音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聽懂呢?
首先從英語方面來說,英文裡的單複數形式、各種時態的表現等等都和日語表現都有一些差異之處。但是,我還是認為日本人在學習英語語法上面還不錯的,只是英語發音對他們來說真的是很大一個問題。
例如,我們知道說英語中帶“r”的單詞的時候,是需要把舌頭稍微卷起來的,但是日語的五十音圖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沒有捲舌的,以至於等到他們長大到學習英語的時候,已經習慣了不會捲舌了。例如“rule”這個詞日本人讀出來就會是“ルール”(路-路)、“router”讀成“ルーター(路-它-)”、“right”和“light”是同樣的發音。
其次,就是日本人學習英語的方式。一位日本老師就說過,日本的英語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問題,不僅僅是學習的重點在語法上,不注重英語的交流,並且英語老師的發音不純正,換言之就是外教並不是很普遍。
好友小火星童年在日本讀小學的時候(1999年),學校都沒有英語課。但是,咱們國內小學大部分都從小學3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了,現在更是有了很多的美語幼兒園。放到現在,日本仍都是很少的。
最後呢,我認為日本人說不好英語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做了一件在我們學英語的時候,絕對不能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英語標上自己母語的字然後根據自己母語來發音,簡而言之,他們就是用日語來讀英語的。
學習日語的朋友們就會知道,學習片假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片假名就是專門用來寫日語中的外來詞彙的,比如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等中的很多詞到日本之後,就被寫成片假名,其實就是把英語變成了日語,所以他們說的不是英語而是日語。所以我們又怎麼可能輕易聽懂這樣的“日語”呢。
比如,小火星在日本留學在餐廳打工的時候,有一位阿姨對她說了一句話,她當時還在想這位阿姨點的是什麼菜,於是這位阿姨用她聽得懂的日語問她是哪裡人,她回答說華人,於是這位阿姨轉過身去和阿姨的朋友們說“啊,原來是華人員,難怪聽不懂英語了”小火星當時就懵了。
另外,小火星也分享在學校的時候,聽她部門的同學說他去義大利旅遊,結果很意外義大利人居然不會說英語,然後小火星心裡就想,難道不是因為你的英語說得人家聽不懂嗎?大家可以去搜個日本人說英語的影片看看,真的不是黑他們。
當然在日本很好的大學中,英語說好的人還是很多的,尤其混血和小時候在歐美國家長大的日本人,他們的口語還是很好的。
日本人引進西方文明比中國早很多年,但日本人的日語水平為什麼不行,很早的一個笑話,玩日本遊戲通關後,出現的賀詞:You base are belong to me!
回覆列表
和我們情況差不多,英語還是普及率可以的
只是因為日語語速和語言結構的問題
日本人的英語聽起來比較奇怪
留神動漫和影視作品就能看出來,日語對英語的發音經常會變味甚至脫離原味
我在大學見過的日本朋友還是很喜歡和我們交流一下英語的,只是她們一說起英語來老會帶上日語的語法和語速,所以聽上去很彆扭
日本人說英語不標準,除了不是母語外,還與日語本身有關。
日語的假名是音節文字,由一個或兩個子音加一個母音構成(n除外),所以日語中沒有子音構成的音節。
像英語的 d 、s 、t 、l 、f 這樣的音節,日語是沒有的,只有 da 、de 、do 、sa 、so .、ru 等,所以英語發音很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