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見字如面》是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 ,是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明星讀信節目 ,節目帶領觀眾重溫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以書信的方式重溫那些值得中國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實的中國故事。《見字如面》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團隊製作,把中國從古至今的書信做了一次集中掃描和大梳理。 在喧囂嘈雜的綜藝娛樂節目大環境之下,這檔樸素得有些突兀的節目成為國內眾多追求娛樂的綜藝節目當中的一股“清流”!
4
回覆列表
  • 1 # 娛樂資本論

    2016年,沒有S級的爆款節目,但清流卻不少。

    因為預算有限、不走尋常路,有一批這樣的節目,因為不過度依賴明星或根本請不起明星,節目方案曾被拒接過無數次、沒有平臺敢收、願意收的平臺相對弱勢、招商不順利,有的就算播出後口碑逆天,冠名卻依舊裸奔。但另一方面,看過它們的人都嘖嘖稱道,從中收穫了快樂、溫暖、啟迪。你可能連它們的名字都沒聽過,但卻是我們尋找的“失落之書”。

    回顧2016年,我們找到了10檔分別代表不同型別的節目,包括脫口秀類、創投類、家裝類、婚戀類等等。雖然它們並不完美,比如《見字如面》的明星讀信環節簡潔、動人,但第二現場為人詬病;比如《夢想改造家》雖然口碑很好,但也曾陷入“改裝後的房子被糟蹋”等輿論壓力。不過,這類節目擁有顛覆“明星為王”的勇氣、且在專注於某個點上具備做到極致的決心,它們的影響力與實力不匹配,但我們依然希望2017年出現更多這樣的好內容。

    如今,我們看到的中國版《見字如面》也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做“聽了耳朵會懷孕”,張國立、歸亞蕾、何兵、徐濤…….他們的朗讀,讓我們發現這些流傳百年的書信不只是歷史中的驚鴻一瞥,也讓一個個有情操、有氣節、有禮數的俠士、軍人、知識分子躍然紙上,見信如唔。導演曾強調“他做的不是小眾,它就是市場”,期待新市場被開拓後,出現更多這個的IP。

    你知道土耳其相親是媽媽直接去澡堂給兒子物色女朋友麼?你知道西班牙過年要在倒數鐘聲時吃12顆葡萄麼?你知道俄羅斯貂皮市場假貨多多麼?

    這些有趣的冷知識,你都可以透過《《非正式會談》獲得。作為一檔由11個不同國家的青(shuai)年(ge)組成、用流利中文探討熱點話題來展現全球文化差異的談話類節目,已播出三季的《非正式會談》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2,

    小娛看了幾期,就辯論質量以及節目的有趣程度而言,《非正式會談》其實比同類型的《世界青年說》要好,而且主持人的場控能力更勝一籌,可惜播出平臺湖北衛視不屬於一線,有點埋沒了這樣一檔優質節目。

    不過,求《非正式會談》節目組能各國男神整幾套好看的衣服行不?看了那麼多綜藝,能把時尚模特捯飭成鄉村非主流的也就你們家了,攤手。

    這是一檔讓小娛很想立馬砸爛電腦背起行囊出走(然後被老闆要求在飛機火車甚至摩托車上趕稿)的旅行類小清新節目。

    摩托車旅行,環球周遊,用90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的多樣化與包容。的確節目如其名,讓觀眾能很有代入感地把節目旁白當成世另我,來替加班、趕路、為庸碌生活所困擾的自己,尋找數萬公里外羅馬女孩的紋身,公交車背後的同性戀戲劇廣告,以及異國他鄉同齡青年的微醺。

    鏡頭剪輯詩意、內容有情調而不做作,是這檔旅行類節目的特色。

    生於90年的導演楊帆,在世界各地尋找與自己同年同月出生的朋友,讓這場旅行不只是走馬觀花,而是窺探另一個自己的人生。

    知識精英與精明商人的認知維度有多大偏差?就在去年,許知遠對話羅振宇的第一期《十三邀》曾引起很大轟動。

    2016年以來,由於戶外真人秀的泛濫以及成本驟增,棚內綜藝和傳統談話類節目逐漸回溫,同時一些針對細分領域的小眾節目開始嶄露頭角,《十三邀》就是其中一檔。

    作為文化學者和公知的許知遠坦言,自己在尋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個體,透過與他們的對話探求中國社會發展的切片,從而帶給觀眾思考。

    但這樣的對談節目,非常倚重對談者尤其發起者的話題引導水平,所以十幾期節目的水平參差不齊,我們既能看到思想的精彩碰撞,也不免從中感受到溝通不暢時的格格不入。比如他與二次元碰撞的那一期,但這大概也是許知遠希望呈現出的一面吧,畢竟過於流暢或感人肺腑的,往往是假象,而生活總是充滿尷尬。

    《夢想改造家》做到第三季,除了對改造房煥然一新的驚豔外,小娛最深的體會還是,好的設計融入了設計師對人性的關懷和更為先進的生活理念,真的是可以令人感動落淚的。

    節目並沒有刻意標榜改變一個人的居住環境,或者提升了誰的生活品味,而是透過設計師與居住者的溝通交流,對改造環境的細緻研究,勾起人們對傳統的緬懷,對親情的珍視。跟著設計師一起回溯建築的歷史,看著一棟棟懸崖危房、傳統民居、破敗公房恢復如新,除了感嘆匠人精神,我們更多能夠感受到的是節目對於每個生命個體的尊重,這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無疑是極其稀缺的。

    作為一檔老牌IP節目,《魯豫有約》曾經換過不同平臺播出,也因此換過不同的主題風格。但以往坐在演播室的訪談方式已經式微,業內一直在期待有人站出來破局。

    而《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終於一改傳統,變成貼身拍攝大咖一天的生活,並加入了真人秀的設計和內容。想象一下,除了魯豫,國內也鮮有團隊能撬動王健林這種首富級的嘉賓,但王健林一句“先實現一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迅速刷屏、走紅網路,也側面印證了人們對大咖澎湃的好奇心和討論欲。

    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現了首富的生活、想法、追求和格局,同時我們也在後續看到了董明珠、孟非等大咖更真實、更立體、和我們想象中不一樣的、簡單柔情的一面。雖然只在東南衛視這種相對弱勢的衛視播出,但它在網路走紅,恰恰應徵了一個老IP的自我更新,對品質內容的堅持和破局,總歸是有市場的,而且觀眾也需要這樣的節目。

    這檔節目最大的特點是很簡單、純搞笑。它的玩法是用耳機操控明星做遊戲+整蠱素人,真正做到了笑點密集、段子豐富,據說30分鐘內保證笑點數量在20個左右,可見指令碼還是下了功夫的。小娛有個女同事,每次路過她的工位,總看到她看《耳邊瘋》笑出腹肌。

    節目有兩條線。第一,明星整蠱明星,每期空降明星都知道自己要被整蠱,但不知道自己將被如何整蠱,所以他們被操控時的應急反應是一大看點;第二,明星整蠱素人,據說這節目對進入某個生活場景的素人是絕對嚴格保密的,因此能保證素人的反應真實、搞笑。

    這節目第一集是裸奔播出的,後來金主念慈菴進入。小娛表示還是期待第二季的,選最簡單的模式,但也要努力做極致。

    有網友說:“這部綜藝拯救了我的情商。”

    首先,導師陣容話題性強,自帶粉絲流量。包括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創投界老字號IDG資本掌門人熊曉鴿、360董事長周鴻禕、58集團“主教練”姚勁波,噹噹CEO李國慶,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和管理合夥人龍宇。其中,徐小平會賣萌,周鴻禕是性情中人,龍宇談吐有涵養能圈粉,成功者和創業者思維和理念的差異,一目瞭然。

    另外,因為專案涉及各行各業,完成度、創新度等差異也很大,有show成分的,也有靠譜的。小娛還蠻喜歡聽大佬點評的,透過短時間的對話就能看透專案和創業者的優勢缺陷,提成針對性的建議指導,對創業有興趣或對某一行好奇的人來說,挺對胃口的。

    如今創投類節目越來越多,導師陣容、專案選擇、表現衝突、博弈的方式,都很重要。

    到了年末,婚戀相親類節目真的很應景。這檔《單身戰爭》原本是要在湖南衛視上星播出的,後來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合作上,只在網路播出自然不如“雙平臺”影響力大。好在,這節目在劇情設計、經營素人方面,話題度和口碑是不錯的。

    比如第一期節目妖豔的大胸女把一個二次元少女PK下去後,她赤裸裸地坦誠自己並不是為男嘉賓留下的,想贏的心態寫在臉上,而二次元少女被淘汰時的表現,100位單身男女相互選擇和淘汰的規則設定、用豐富的選手型別、強規則、高度執行等相互支撐,讓一檔相親類節目儼然變成了年輕男女社交的一個縮影。每個人都有對應物、能激發共鳴和討論。

    這是原《跑男》總導演岑俊義從體制內出走後的節目首秀,用心程度不必多說。在這個催婚的季節,小娛也期待這個節目後續能給人帶來更多談資和反思。

    很多人對這檔節目的上榜還蠻意外的,但事實上,小娛認為它是引進歐美模式本土化相對來說最成功的一檔節目。原版是一檔尺度大、撕X嚴重的節目,但《黃金單身漢》節目組不僅大膽嘗試了這個新的題材、且引入了韓式綜藝的成分,讓它變得和外邊的妖豔賤貨很不一樣。

    先從選人說起,陳楚河不管是拍戲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設,都是擔當得起貴族公子的身份的,網上扒他黑道少爺已經不要太多了,算一個有背景的高富帥,而且性格有特點、很幼稚、略直男、有缺陷,很適合上這類真人秀。

    其次,25位素人女生也蠻有代表性的,蘿莉、御姐、單親媽媽……應有盡有。節目一開始,把場景設計在海邊別墅,挺浪漫,後續把拍攝場景搬到了男女雙方的家裡,雙方的情感培養在遞進、劇情的演變也很符合邏輯。

    最後還剩下三對的時候,陳楚河還和不同的女嘉賓去了泰國,希臘還有南韓,還挺有拍偶像劇的感覺,“明星+素人”比全明星戀愛更有代入感。一位資深粉絲如是說:“你會覺得你就是其中的一個人而不是旁觀他人的幸福。”

    事實上,很多人說海外模式已經挖無可挖,但這種原本很優秀、但沒人敢碰的模式,有電視人敢於嘗試、做了大量本土化工作,小娛也期待看到更多這種新鮮的題材和呈現方式。

    歐美模式如何本土化,將會是2017年綜藝圈的重要命題,期待更多勇敢、創新的好節目。

  • 2 # 半卷

    16年到17年文化類節目從小眾節目型別到了大眾都在關注的情況,新舊媒體狂轟濫炸,你不知道《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簡直就是你太low了。

    文化節目這道菜有幾個重要食材,參與者,主持人,點評嘉賓,節目形式。(有些食材可以不需要)以《見字如面》為例子,試著給文化節目一個評價體系,我們來看這個豆瓣評分9.0的讀信節目食材如何?

    1.參與者就是演員,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等,也許他們讀信會有自己的理解,會有偏頗,但是某種程度她們做的很成功。有一集,我聽見讀徐志摩的書信,聽完身上爬滿了雞皮疙瘩。王耀慶讀信比表演更好看,表情千變萬化。

    2主持人黑龍江衛士女主持人主持起來中規中矩,沒有太大兩點,也沒有太多可黑的。

    3.點評嘉賓:楊雨老師和許子東老師,楊雨老師從《百家講壇》從出來的主講人,很多文化節目都喜歡請去過《百家講壇》主講人,畢竟覺得有一定名氣,口才比較好,知識水平有保證。楊雨老師在這裡就像一個小女生,比較容易感性,不算出彩,金句不多。而許子東老師長年參與《鏘鏘三人行》,他在《見字如面》簡直神了,金句不斷,點評犀利,評論理性,好一個成熟的知識分子老男人。唯一可惜的是,感覺主持人和楊雨老師就像兩個小女生在和一個成熟男人聊天,完全不在一個點上,編導也似乎偏袒兩位女性。

    4.節目形式比較新奇,模仿英國的節目確實模仿的到位,能聽出來各種人的感情,理念,思想與生活。我聽見有一集,父子倆的信,聽到父親說兒子小時候各種糗事。哇!我媽不也是經常說我的黑歷史嗎?過去,我還很反感。這不就是細節中反映父母對子女的愛嗎?瞬間感覺我心裡細膩了不少,多了幾分對父母的理解。

    有時候聽讀信時候,我在思考,感情像徐志摩那樣熱烈,直白,會有人喜歡,但是華人更喜歡的是從小事生活細節去體會默默溫情。

    5.最後補充幾句,感情細膩真摯,書信選擇的好,字裡行間種種感情,有些情感就如同苦澀咖啡裡放了一點點繞指纏綿的糖。有時候,真的覺得人與人之間有那麼多感情,但是習慣了以後人會選擇性忽略,但是換一個角度,你從別人眼裡去看自己的生活,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讀信不是簡簡單單看別人遣詞造句,而是字句之間品味生活的味道。

    吐槽幾句,可能是個人口味的問題,古代的書信都是翻譯過來是作者讀,底下字幕是文言文。我非常不喜歡這種方式,反過來才好,字幕白話文,讀信人讀文言文。任何翻譯都會夾雜翻譯者主觀的東西進去,從而破壞某些原文傳遞的資訊,所以,你看讀信時候,個別字句其實是不翻譯的,因為沒法翻譯。不過,這也許是我口味的問題。

    有些人覺得有文化,有知識固然覺得有點裝逼,但文化一開始你理解不了,哪怕是大師高手興趣的出發點都很幼稚不單純,到了深入了才能發現真正的樂趣。(比如許淵衝翻譯詩詞撩妹。)電視,網路的文化節目,不能增加多少你的知識或者文化,但總能讓一大群人裡面多幾個人去接觸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幸福與快樂,恰如王安石的那句“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如此就極好了。其他接觸文化節目的人,多一份精神的慰藉,多一點排遣寂寞的方式也是不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3 # 輕娛輕悅

    《見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檔英國綜藝,名為《Letters Live》(漢譯:見信如晤)。

    規則很簡單,就是讓實力演員朗讀舊信

    無論古代信、現代信,名流政客的往來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夠動人,都能被專業人士當眾深情朗讀。

    中國的《見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顯出了歐洲的“極簡主義”。

    沒有過度的燈光,沒有多餘的道具。

    一個人,一封信,一個麥克風,不多的聽眾。但它從細節中體現人文精神,並且在人物這一方面,可以深深地感染人,使傾聽的人深受觸動。

    周國平說過:我們的國民素質,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

    提高國民素質當然不能依賴綜藝節目,但真正優質的綜藝,就是有這種追求。

    在今天太多無聊無趣的節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見字如面》出現,堪稱驚豔。

    即使這是娛樂氾濫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也絕不僅僅是質量低劣的麻醉劑。我們還需要一些正能量的節目去沉澱我們的內心,審視自己的言行。將內涵與層次傳遞給我們國民。

  • 4 # 影視口碑榜

    《見字如面》是由實力文化聯合黑龍江衛視、環球網以及騰訊影片共同製作的文化節目。是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季播型書信朗讀節目,由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製作。

    最近三年是電視綜藝爆炸的三年,幾乎所有的省臺都被各種小鮮肉、明星大腕佔據霸屏,但是電視綜藝節目的質量不忍多說。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娛樂性的綜藝節目是有大量的市場的,畢竟在這個高速運轉的社會,休閒消遣必不可少。但是任何娛樂不可成癮,不能演變為娛樂至死的場面。《見字如面》這個中國產綜藝節目,號稱“綜藝界的一股清泉”,豆瓣評分高達 9.3。《見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檔英國綜藝,名為《Letters Live》(漢譯:見信如晤),規則很簡單就是讓實力演員讀信。

    《見字如面》的出現,是文化類節目給予網際網路與年輕受眾的信任。它把傳統文化搬到銀幕上來,並且走上了網際網路環境。如今《見字如面》在喜馬拉雅、網易雲、咪咕等音訊平臺甚至出版社都有相關合作。

    希望《見字如面》能夠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得到正面的迴響,能夠給現在充滿娛樂性的綜藝市場帶去一些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希望這股文化的氛圍能夠影響到年輕的一代。

  • 5 # 蘭闍藝文

    《見字如面》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讀信節目,也是國內唯一一檔季播型書信朗讀節目,他的製造班底,是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國內頂尖影片創作團隊實力文化。

    作為一種通訊手段,書信因為慢,現代社會已經很少有人用。但在過去,通訊不發達,它充當著相隔兩地的人們情感維繫的使者。過去很多人有儲存書信的習慣,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書信中可以讀到當時真摯的感情,互訴衷腸的溫暖和慰藉。

    《見字如面》還請來了何冰、林更新、蔣勤勤、張國立、張涵予等重量級明星,充當讀信嘉賓,加上寫信人要麼身居高位,要麼是文化圈的名人,使得節目的水準保持了一貫的高水平,口碑人氣俱高。書信開啟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華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現在雖然有微信、微博,人們的聯絡更方便,但沉澱在書信中的情感濃度因為有距離的阻隔,因此更深沉,文字經過斟酌,也更令人回味無窮。木心說“從前慢”,慢有慢的好處,正因為慢,才有了等待和企盼,正因為慢,人們對一些東西更珍視。快節奏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忙於工作,疏於與遠方親人或朋友的聯絡。這檔節目與人們的情感需求是吻合的。它的人文底蘊和關懷像一股小溪,對現代人是種療愈。

  • 6 # 韓松落

    1

    《見字如面》第三季,已經播到了第八期,這一期節目裡,最打動我的,是兩封信。一封信,是著名作家畢飛宇寫給兒子畢雨桐的;另一封信,是九零後保安王新龍,在離職的前一天,寫給他曾經任職的成都李家沱實驗小學的學生們的。

    前者,是畢飛宇給兒子講述了自己吸菸成癮的經歷。從高中升入大學的畢飛宇,青澀而內斂,猛然進入了一個周圍的人都吸菸的環境,他起先並不習慣。但為了合群,也因為虛榮心驅使,他接受了煙。這本只是年少不更事時的小錯誤,卻在父親的“默許”下一發不可收拾。父親本意只是為了維護父子感情以及兒子的體面,而他卻將其誤認為父親對他成人的認可,順理成章地接過了這件禮物。

    ▲畢飛宇和幼年時的畢雨桐。

    他帶著作家的敏銳、細膩和真誠,把自己當做人性的模板,而且是負面榜樣進行了剖析,認真追溯了自己吸菸成癮的整個過程,包括環境對自己的塑造,以及自己心理上的變化。像一份心理學和社會學的小報告,也像一份小小的懺悔書。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為了給自己開脫,而是警醒兒子,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面對自己的錯誤,更重要的是,撇掉蒙在事物上的情感面紗,理性看待問題:

    就一般的情形而言,人們時常有一個誤判,認定了感人的場景裡就一定存在著價值觀上的正當性。生活不是這樣的孩子,不是。人都有情感,尤其在親人之間,有時候,最動人的溫情往往會帶來一種錯覺:我們一起做了最正確的事情。你爸把你爺爺的點菸當作了他的成人禮,這其實是你爸爸的一廂情願。

    ▲著名演員何冰在《見字如面》第三季朗讀畢飛宇寫給兒子的信。

    在另一封信裡,保安王新龍,回顧了自己在李家沱小學,和孩子們共處的時光,認為“這是我人生當中最開心的一段時光”,卻也給孩子們提出了忠告:

    但是呢,由於年輕的時候不好好讀書,保安的收入常常入不敷出,所以我不得不屈服於現實,換了一份工作。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了以後,能有富餘的錢給爸爸媽媽養老,讓你們的寶寶讀書。以後是天天吃泡菜還是吃肉,出門是開車還是走路,衣服是經常換還是幾年一換,在館子裡是端盤子伺候別人用餐、還是讓別人伺候你用餐;在服裝店裡伺候別人試衣服,還是別人伺候你試衣服……這都與你的努力相關。

    他的出發點,是非常真誠的。作為保安,辭職之後,他本可以一走了之,不留下隻言片語,但他沒有,而是傾吐了自己對孩子們的感情,並且認真地告訴他們,自己注意到了他們,愛他們,喜歡他們的天真爛漫。

    這種平等的、交心交底的表達,本身就是具有魅力的,會讓他們在多年後想起,依然覺得美好的,也是會對孩子們產生正向的影響的,會讓他們意識到,身邊為自己服務的人,也有鮮活的性格,複雜的內心,共同的情感,從而帶著這種認識,去認真對待所有人。

    兩封信,有共同的特點,都非常真誠,都注意了表達的藝術,而採用藝術性的表達,就是為了感染對方,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青年演員牛駿峰朗讀王新龍寫給孩子們的信。

    兩封信也可以作為樣板,和父母和子女在交流中出現的狀況進行對照。

    第一封信,給出了一種情況,很多時候,父母和子女的交流,價值觀導向是正確的,但表達方式是有誤差的。

    父親想向兒子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用了曲折的方式,借用了一些道具,帶來了錯誤的結果,他本來想說“我愛你”,說出來卻變成了“我接受你抽菸”,他也認為兒子能夠領會背後的深意,但兒子當時只有二十歲左右,接受了表象,卻沒能領略到他真實的意圖。感情是對的,是好的,但方式和道具是容易引起誤解的。

    所以畢飛宇在跟兒子交流的時候,採取了另一種方式,袒露自己的心聲,給出了理性的剖析,而隱藏了感情。並且用這樣一個例子告訴兒子,要學會質疑父輩,也要學會質疑自己。事實上,這樣的剖析本身,就是富含感情的。學會識別這種藏與露,真的是華人一生的功課。

    第二封信,給出了另一種情況,很多時候,我們的交流,價值觀導向錯誤,表達方式真摯而直接。

    王新龍給出的是一種很現實的價值觀,就像許子東先生說的:“雖然他是一個真誠的人,他講的也是事實。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今天好好讀書,以後別人伺候你讀書,可是他講出了一個,其實是不正確的觀點。就是說他的全部的嚴重性,就是在於這個不正確的觀點,恰恰是事實,恰恰是真誠的表達。”

    在內容上,他是以自己為例,講述了自己的歡喜和無奈,剖析了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處境,做出這種選擇,甚至也在孩子們身上寄予了希望。他的希望,有他個人的侷限,但卻是真實的侷限,沒有偽飾,沒有拔高,非常真誠,這種真誠,才會引發下一步的思考和討論。

    ▲第二現場的主持人陳曉楠和嘉賓史航、許子東先生。

    他的方式,也是接近孩子們的理解力的,他用了孩子們喜歡的方式,給每個孩子發了二十塊錢小紅包,讓他們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同時,他在信中使用了“你經常看到我嚴肅的表情,那是裝出來滴”這樣的句子,拉近了自己和目標讀者之間的距離。

    正確的價值觀導向,表達卻欠缺準確性,錯誤的價值觀導向,有著真摯直接的表達,這兩種情況,正是長輩們,和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最容易出現的。兩種情況都會影響表達的效果,也影響接受的效果。

    2

    見字如面自第一季關照節目密切關注社會現實,關注當下受眾個體的成長利益,關注入選信件的話題屬性。這兩封信的出現也就不言而喻了,春節期間正是兩代人,乃至三代人交流的密集期,也是各種矛盾集中爆發的時期。

    升學、工作、戀愛、婚姻、生育,所有的觀念上的差異,都會成為春節期間矛盾的引線。所以,我們會在所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媒體上,看到他們對於春節的畏懼,對他們來說,春節期間的觀念大戰,既是親情友情的一次充電,也是親情友情的一次損毀。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接受長輩的觀點呢?

    首先因為,兩代人之間,的確有認知、經驗和環境上的差異。上一代人堅信不疑的很多東西,例如“穩定工作”、“女人不結婚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遊戲是毒品”等等,都已經煙消雲散了。

    其次是因為,長輩的觀點或許是正確的,出發點和傳播的方式卻是錯誤的。中國的長輩,很多是用關心、愛護之名,來干涉子女的生活,他們所在的時代,動盪不休,機會匱乏,人們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實踐自己的生命價值,就只有把這種期待放在家庭內部,寄託在子女身上。

    很多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沒有控制力的家長,在家裡卻往往是控制狂,希望全盤操控自己家人的生活。但子女終歸是要見識更大的世界,去獲取自己的控制力的,這就和長輩的意願發生了衝突。

    第三是因為,和言論比起來,結果其實更具說服力。人們更願意相信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悟,因為他們會把這些感悟和他們的成就掛鉤。大多數中國父母,其實都是普通人,是成功學意義上的失敗者,他們言論的說服力,因此就減弱了。對於華人的子女來說,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傳授方式,都不重要的,最正確的教育方式,就是父母身體力行,並且因此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人和人之間,所有的諄諄教誨,好言相告,效果都是很弱的,像是在沙漠裡澆水,能夠滲透到下面的很少。每個人都必須在親身體會、親身經歷之後,才能把上輩人的觀念,轉化為自己的觀念和行動。

    3

    那我們為什麼還要不停言說,反覆講述呢?因為,人類延續的最重要推動力,不只有繁衍,還有人類經驗的傳遞。

    所以,《莊子·養生主》裡說:“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後來演化出一個成語,就是“薪盡火傳”。

    《見字如面》所做的,其實就是經驗傳遞。剛開播的時候,人們認為,這是個美文節目,這是個朗誦+表演節目,都不準確,《見字如面》的核心,就是經驗傳遞。藉助一封封信,一段段評點,一個個故事,一場又一場人生,去傳遞生命體驗,去傳遞價值觀。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編撰的《見字如面》一書,收錄了出現在節目中的書信。

    新近播出的第八期,更是以“潤物”點出了這個核心,也給出了經驗傳遞的方式,細膩的,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的。所有這些苦心經營,為的都是經驗傳遞。

    ▲《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先生在《見字如面》第三季第六期“暖流”的現場。

    經驗傳遞,為的是傳遞過往的歷史,過往的記憶,減少試錯成本,讓人類避免一次次重蹈覆轍。

    美國學者賈雷德·戴蒙德寫了一本《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講述社會怎樣走向崩潰,並舉了若干例子,其中一個,是關於復活節島。

    這座太平洋上的小島,因為那些殘存的巨大石像舉世聞名,人們對這些石像如何建成充滿疑惑,甚至提出了外星人建造說。後來的研究表明,這些石像是透過木撬來運送並且立起的,但現在的島上,卻分明沒有樹木,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最悲慘的真相,這座島上原來長滿巨大的樹木,但移居到這裡的人們,為了生存大量砍伐樹木,部落首領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大興製造石像運動,而造石像,還是要砍樹,最後,這座島嶼,變成了一個人類無法生存的不毛之地。

    賈雷德·戴蒙德說,這個過程,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人們沒有覺察到危機在緩慢發生,周圍的景觀在發生變化,對這種現象,他命名為“景觀失憶”。

    ▲賈雷德·戴蒙德的《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

    而人類世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失憶中走到今天的。人們對過去發生的社會崩潰事件失憶了,以為這些事件不會發生,或者說,不會在短期內發生;人們對過去的生命經驗也是處於失憶狀態的,沒有看到,發生在前代人身上的事件,還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只不過換了形式。記憶,是我們的避險機制的根本元素之一,生命體驗,是讓我們遠離挫敗和危險的前車之師,但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陷入失憶之中

    經驗傳遞,為的是傳遞人類情感,讓人類區別於動物和機器,獲得更豐富的內心體驗。

    作家福克納有篇小說叫《熊》,在這個小說裡,少年艾薩克跟隨老獵人們,去大森林裡追捕一隻巨熊,福克納開宗明義地說明了這隻熊的意義:“在那片土地上,這隻老熊卻享有盛名,在這荒野裡飛跑的甚至都不是一隻會死的野獸,而是一個從已逝的古老年代裡殘留下來的頑強不屈、無法征服的時代錯誤的產物,是舊時荒蠻生活的一個Phantom,一個縮影與神話的典型”。

    它是一個幽暗而龐大的存在,人們每年一次的追捕,更像是一次拜會,甚或一個儀式,它讓少年成長,讓土地滋養出的某種精神傳遞。

    《見字如面》裡有很多信,也像是老獵人帶著少年,對那隻“熊”進行的拜會。例如第三季第二期的“守望”專題,演員何冰讀了錢理群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是他於2012年,在武漢大學老校長劉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針對當下中國大學“一切為了就業”的功利性教育現象發表的講話,其中提出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概念,振聾發聵,至今還在被討論。

    ▲錢理群先生。

    在這封信裡,錢理群先生說:

    “在我看來,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的創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和人類的承擔,這是我所理解和期待的精英。但是我們現在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問題的要害在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關懷、大悲憫,沒有責任感和承擔意識,套在名韁利索之中自我庸俗化。”

    這是經歷過時代大動盪、大變遷的老靈魂,給教育界、給全社會,也給年輕人提出的呼喊,他希望社會結構能有另外一種清新的表述,希望這個社會里的人,尤其是年輕人,能擁有另外一種眼界,一種生存理念,能在更高的層面上去體味人生,而不是匆忙地陷入套路之中,而且是單一的套路,急不可耐地讓自己庸俗化。

    還有《見字如面》第三季第五期的“烽煙”專題裡,演員趙立新朗讀的喬治·巴頓將軍寫給兒子的信,這封信是1944年6月6日凌晨,盟軍展開諾曼底登陸的當天,巴頓將軍給他遠在美國西點軍校學習的兒子喬治寫下的。

    在這封信裡,他說:“所有的人在參加戰鬥時都會膽怯,不管是第一次參戰還是最後一次。但膽小鬼是那些任由怯懦主宰自己的人。你永遠不會這樣,因為你的身上流動的不是這樣的血液。……要想贏得戰爭,你要打敗的不是武器本身,你要摧毀那些使用武器的人的精神。”

    他也談到了一個士兵的最重要品質,就是“極端地自信”,但這種自信,和軍事判斷力,是要經過長期磨練的,不論在戰場上還是戰場之外,就像他說的“士兵不會只在戰場上優秀”。

    看起來是在說戰場,說士兵的品質,軍事領導人的觀念,但也何嘗不是在說人生,說人生的精神,人生的歷練,是在倡導一種面對人生時的陽剛剛毅之氣,面對困苦波折的“反脆弱”精神。人生即戰場,活著就是士兵,每個人都需要意識到這一點,並且去錘鍊自己的“軍事素質”,不僅僅是為人生的使命,更是為了人生的質量。

    ▲著名演員趙立新朗讀巴頓將軍寫給兒子的信。

    經驗傳遞,為的是彌補斷裂,讓人較為順暢地獲取前人的生命經驗和精神理念,有枝可依,有枝可棲。

    而當代中國社會,出現了多次斷裂,經驗傳遞多次中斷,每一次中斷,對於中國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對後來者來說,更是巨大的虧欠,那意味著,他們要從頭做起,付出血淚、生命的代價,去補上這些斷裂的經驗。

    在《見字如面》第二季裡,出現了菲里奧·諾頓·馬吉芬寫給母親的一封信,他是美華人,軍校畢業後來到中國,逐漸成長為 “鎮遠”號戰列艦幫帶,並且參與了甲午海戰,在戰爭中,他的戰艦被日軍戰艦圍攻,遭受重創,他本人也身負重傷,在受傷後接受救治途中,他給母親寫了一封信,講述了戰事的過程,炮彈落下,前桅燃燒,彈片飛舞,自己也被嚴重燒傷。

    而這樣的講述,在我們的經驗歷史上,是非常欠缺的。哪怕是在書寫、印刷和傳播,已經步入現代社會之後,有些過往消失了,有些人和事得不到講述,有些事蹟,即便留下來,也經歷了多次改寫,重重扭曲,反而會形成誤導。

    在一次次斷裂中,我們的很多習慣都消失了,華人曾經是有旺盛的閱讀習慣的,但這一百年,在經過社會激烈動盪之後,閱讀習慣減弱了,每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的結果都告訴我們,在閱讀率和閱讀量上,我們都遠遠遜色於別的國家。

    在一次次斷裂中,我們的社會經驗傳遞中斷了,各行各業,在面對行業的巨大變化時,都會驚慌地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前例可援,如何儲備生存資本?怎樣接受現實?該怎麼理財?

    ▲電影《甲午風雲》劇照。這場戰爭中的前因後果和很多細節,都已經逐漸湮沒了,甚至被扭曲了。透過《見字如面》中那封《馬吉芬寫給母親的信》,我們才瞭解到那場歷時6小時慘烈海戰的諸多真實細節,也才知道,中方軍隊裡,有很多外籍士兵參戰。可惜因為晚清朝廷主和派的刻意顛倒黑白,讓數千浴血奮戰將士的榮耀被刻意掩蓋甚至慘遭抹黑。這封信是異常珍貴的。

    正常社會,都能讓其中的成員有足夠的時間完成這種經驗傳遞,都會給他們學習的樣板和實習的時間,讓他們不至於在激烈的變化中無所憑依。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卻使我們喪失了這種溫和的經驗傳遞過程,許多體驗,都是開天闢地第一回。華人更應該把生命經驗的傳遞,當做和繁衍生息同樣重要的事情來進行。

    4

    所以,年輕人和他們的長輩,都要重新搭上經驗傳遞的船,去學習經驗傳遞。

    也許,我們該學習經驗傳遞的方式,既重視價值觀,也要重視價值觀的輸出方式。

    也許,我們要學習言傳身教,並清晰地認識到,所謂命運,是多方合力的結果。八歲的時候,你在做作業,爸媽卻湊了一桌麻將,洗牌聲清脆地傳到心裡,引起莫名的激盪,從此每逢該用功的時候,父母那種微妙的快意的影子,促使你拿起了一本武俠小說或者啟動了電腦遊戲;是從小目睹父親向母親揚起拳頭,雖然含淚上去喊叫“不要打我媽媽”,長大後卻照樣向伴侶揚起拳頭。

    也許,我們該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身體力行。就像《熊》裡的少年艾薩克所感受到的那樣,那種人類代代相傳的本能,存在於他心裡,但還沒有成為他的親身體驗,他必須要見到那隻熊,要正眼盯著它看,來完成這個體驗。

    也許,我們要不停閱讀,用閱讀去吸取別人的生命體驗。就像大衛·米切爾的小說《雲圖》裡所說的那樣,傳遞經驗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閱讀。前一個故事,往往是被後一個故事的主人公讀到。前人像灰塵,像雲朵,揚在空中,慢慢落下,為的是讓後人模仿他們的勇氣和信念。

    只有父母和兒女同時去學習,傳遞和接受,才變得順暢,才不會變成矛盾的起源。才會真正變成“潤物”和“薪傳”

    我們要用一切方式,獲取老記憶,老經驗,變成老靈魂,承載從前的全部記憶,面對地裂山崩面不改色。

    也要把這一切,繼續傳送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負債近兩百萬,每月網貸利息加信用卡手續費接近2萬,創業屢次失敗,我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