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京-羅浩
-
2 # 不懂先生24
1、培養愛讀書的興趣,並形成閱讀習慣。
2、人有個性差異、需求差異,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3、瀏覽、瞭解。一是前言、目錄、序等等;二是結尾的後記等等;三是透過目錄最好能夠找到對於自己最重要的章節和自己有疑問的章節,自己心中有個數。
4、讀書筆記的真正做法。讀書筆記的實際用處在讀書的時候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慢慢體會,總之自己做讀書筆記絕對不會虧待你的!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問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
②做好讀書批註。要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讚美的,批評的,聯想到的以及那時產生的寫作衝動和靈感。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要有懷疑的精神。這是屬於讀者的話語權利,這也是培養自己創造精神的一種途徑。
③系統結構式,以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做讀書筆記是個好習慣。這裡其實我覺得挺重要的:不僅對於這本書,乃至於你讀所有的書,甚至一切接收資訊獲取經驗,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大的“知識樹”這樣你能以一個宏觀的角度,當你有新的知識時就把它加入到這個“樹”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點的程度
5、不同型別的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側重說明技巧方法類的書籍,我們可以有選擇的直接去看技巧和案例;文學類作品類的書籍,要把握作品的敘事技術與結構佈局或者叫寫作模式。理解作家的語言風格,寫人畫物的各種技術。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6、快速閱讀能力。關於快速閱讀,很多人的讀書速度都不快,對快速閱讀也瞭解甚少。對於一個練習掌握速讀、運用速讀幾年的我來說,可以負責任的說:速讀不是簡單的閱讀速度快,它不等同於走馬觀花,跳讀、略讀。而是建立在視幅和大腦反應基礎上的,由一眼看一兩字經訓練達到一眼看五字十字、甚至更多的閱讀方式,是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
要掌握速讀,只有實際的練習才能提高,沒有捷徑。具體的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練習的好處就是:它透過實際的訓練環節,首先把開啟我們的視幅(視幅越大、一眼捕捉到的資訊就越多,一目一行、一目多行就是這樣實現的)、其次提高焦點移動的速度(讓眼睛可以在文字中快速準確的移動定位),經過這樣一個持久的練習、實戰演練,最後做到眼腦直映(看到文字、資訊就明白其意思,也就是快速閱讀基礎上的理解和記憶),最終實現速讀能力的提升。
7、明確閱讀時間。每天或者你自己設定的每個週期內(不要超過一週)都要有自己的固定的讀書時間,雷打不動,戒掉睡懶覺的習慣,每天早起一個小時,騰出半小時來讀今天的“大部頭”。
8、換腦式閱讀。在一定的閱讀時間段裡,同時閱讀不同科學不同類別的書籍。當一本書讀不下來的時候,可以選擇換另一本書。
9、李開復的六個讀書建議:“三做三不做”。多讀不同意見的書、多讀歷史、要中西融會貫通;不要讀翻譯劣質的書、少讀純理論的書、少讀成功學的書。
當然,以上觀點更多的是代表我個人的閱讀體驗。在讀書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以上介紹的這些方法,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自己具體讀書時的思維方式和深淺度了,閱讀的效率和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
3 # 糖紙吳柿子
剛工作那幾年不知是什麼原因,把讀書一事丟了,一年連12本書都達不到買,更不用說讀了。整整10年沒有多讀書,本身就喜歡讀書,現在大門口就有書店,路過總是不由得想進去,一來二去就又把讀書的事重拾起來了。這一拾不要緊,甚至達到了痴迷的地步,當然看多了,就不由人想動筆去寫。我認為這大概就屬於讀書的好方法吧。
-
4 # 菜頭日記
之後就是帶著疑問看書,任何書籍我都會帶著疑問和質疑去看,那怕是公認的權威,看書的過程我會一直想,”真的是這樣嗎?作者說的真的對嗎?“,會不停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和質疑。
另外我會跳過所有我熟悉的地方,看書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處於一種不怎麼舒適的狀態,要麼就是未知的知識,那麼就是自己和作者觀點不一致的地方,都會重點看,然後再強化疑問和質疑。比如,《從零到一》和《創業維艱》這裡兩本書影響了很多人,但對於我的影響完全不一樣,我看創業維艱的時候有很多感悟和體會,但看《從零到一?的時候,就全程無感,對我而言,我認為整本書就說了關於“源創新”一個事情,翻來覆去地講,所以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就是又臭又長,毫無價值。但可能其他人對於源創新這件事情剛好是思維盲區,那麼這種翻來覆去的表達方式就更容易讀者理解,應該就非常有用。
總結起來就是:帶著質疑看書(這是我自己覺得成長最大的地方,很多書籍看完之後我完全不認同,但即便這樣,優秀的書籍也會給我啟發);對於已知的內容快速跳過,重點看自己未知的東西和讓自己不怎麼舒適的東西。(比如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我先看的人類簡史,花了半天時間,後來看未來簡史大概一個小時就看完了,儘管文字和表現的事件完全不一樣,但是核心脈絡和觀點其實是串通的,所以就沒有必要再去花時間一點點看,挑標題和重點看完基本也完全能理解整書所表達的思想)
-
5 # 在下千城
讀書一定要注意什麼?或者最核心的心法是什麼?
目前書籍的種類很多,讀書的方法也很多,但是我認為有一條亙古不變的道理,就是讀書一定要讀出思想。
不管書籍內容裡的故事怎麼樣的曲折,情節多麼有戲劇性,作者的寫作手法多麼的酷炫,最終一定是為了表明一件事情或一個點或一個價值觀,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抓住這個價值觀,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不管你是精讀、快讀、跳讀、做筆記,做分享,如果抓不住這個價值點,抓不住作者的思想,可以說這本書就是沒有讀明白。
那麼怎麼樣抓住書籍的思想呢?一般來講,你閱讀量越大,書籍讀得越多,越會懂得去抓住思想,因為有的人學識非常充足,經驗非常豐富,他能知道作者是怎麼樣去寫作的,作者怎麼樣去設計的,所以他一看到書籍,整個書籍的架構就清晰的展現在他的面前,要點在什麼,寫什麼內容,他都能夠一下子抓住。
好在這個技能是可以學會的,如果你現在覺得自己還不會把握書籍思想的話,我推薦你讀一些如何寫作的書籍,這些書裡面都有一些寫作套路,透過學習這些套路,就能夠知道一個寫作者會如何去寫書,久而久之,你就知道了讀一本書的時候,應該重點關注哪些地方,忽略哪些地方,如何把握書籍的脈絡和主線,抓出書籍的思想。
-
6 # 官人說
曾幾何時,讀書成為了一種奢侈和遙不可及。
回想學生時代,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讀書,想象那時的我們有多厲害,上下五千年倒背如流,元素週期表如同家常,生活原理解釋的頭頭是道,古今名句張口便來,宇宙探索,電腦世界,無師自通。
再看看現在,上班手機,下班手機,朋友聚會手機,讀書已經離我們遠去。
我們不願意看書,是我們自願成為庸俗之人的選擇,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營養的社交網路。
讀書是為了心平氣和的和人說話,更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更加飽滿。
關掉網路,選擇自己最舒服的狀態,靜下心來,細細的品味文字的韻味。
-
7 # 極客程式視界
讀書,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尤其是在現如今的知識經歷時代,讀書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項活動。
而很多人讀書覺得很痛苦,讀到一半讀不下去,讀完了和沒讀沒啥區別,或者讀了之後感覺沒什麼用。
那如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一些高效的讀書方法呢?
我自己最開始也是經歷了很多陣痛,最後也是摸索了一些好的方法,這裡分享下自己的一些閱讀方法和心得:
1. 書單的挑選
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尋求大咖推薦書單,自己不知道該讀什麼書。講真,如果我們自己對該讀哪類書都不明確的話,那也意味著我們讀書沒有明確的目標,更不用談讀書能帶給自己多大的價值了。
所以對於書單的選擇,還是儘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蒐羅適合自己的書籍,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即便我們可能最後選擇的書籍是和別人推薦的一樣,但是,尋找書單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錘鍊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你會快速的瞭解你要學習的這個領域,有哪些主題觀點,各自有什麼差異,學習了哪些書籍後,還有哪些適合自己的拓展書籍等等。還有一點推薦就是平時在看碎片化的文章的時候,可以刻意的記錄收藏遇到的一些好的書單,以備後用。
2.製造高效讀書環境-專注
我們讀書經常感覺走神,讀了後段忘了前段。究其原因主要還是不夠專注所以我們需要刻意製造高效的讀書環境,我這裡的環境分為兩方面,一個是硬環境,一個是軟環境。
硬環境:做足儀式感。認真對待閱讀這件事,在閱讀之前,將所有擾亂自己專注的外部因素全部解決掉。我自己而言:
1)選擇好讀書的時間段,這段時間基本上不會有人打擾。
2)選擇一個合適的閱讀地點(光線充足,安靜),手機靜音,關閉電腦,準備好做筆記用的紙筆,喝完水,上完廁所。防止任何中途可能打斷我們思緒的事情。
軟體環境:處理掉懸而未決的事情。就是指當下還沒有處理的事情或者沒有歸類的事情,這些事情會佔據你的大腦,潛意識的影響你。我們會經常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突然想起今天還有一個重要的微信訊息沒有回,或者一個快遞沒有取,對吧。如果我們提前處理或者歸類好這些事情(比如提前回復訊息,取回包裹或者中午午飯後點統一回復訊息,晚上六點統一處理包裹等)。閱讀之前讓大腦放空,在我們進入閱讀過程中,就越容易保持專注。
3.問題驅動
我們很多時候閱讀效率不高,讀完後沒記住多少,或者讀了感覺沒讀,什麼原因呢?通俗的說就是沒有用心。我們不知道讀書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雖然大腦裡基本上有個概論,我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大腦不是很擅長記憶,大腦最擅長的是思考和想象。所以讀著讀著就會忘記讀書的初衷目的。
所以我們需要在開篇之前記錄下我們讀書的目的,我想解決當下什麼問題?想要從這本書學到是什麼?書中有哪些具體的行動指南?作者的方法有哪些不適合我,為什麼?等等。閱讀的過程就是不斷的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這樣使用問題來驅動讀書,效率就會高效很多。同時也會減少走神,你會很專注,因為你心中的目的很明確,我就是要解決這幾個問題。
4.記錄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的好處對於閱讀來說無須多說。首先,筆記讓我們能夠更加的專注於當前的讀書任務,同時保持思維的活躍。其次記筆記也是記憶和梳理知識的過程。第三,記筆記能夠為後續溫習這本書提供大綱和重點,我們不必再通讀全書。
一般我的做法是,書讀完後,然後整體再梳理回看一遍紙質筆記。之後第二天我會在電腦上根據自己的理解記憶來做思維導圖和寫電子版的讀書筆記,以便加深對本書的理解。實在想不起來後再根據紙質筆記的提示繼續回憶和理解,達到再次重溫的目的。
5.知行合一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我們常常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讀了那麼多書懂得了那麼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其實都是說讀完書後沒有真正的把知識轉化為指導行為實踐的力量。
所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 思考和探究如何將知識結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讀寫作書籍,讀完後我們可以實戰寫文章,比如讀時間管理,讀完後就開始用相關的如滴答清單,番茄鍾等來具體開始執行日常規劃等等。
這樣每每我們在實踐中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後,我們都心理暗示自己:這次讀書太有收穫了,我居然透過讀書解決了這麼大的一個陋習。大腦受到讀書獎賞的刺激,這樣就促使你不斷的去汲取書籍的營養轉化自己的行動。
總之,任何方法的習得都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摸索和總結,堅持下去,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祝各位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武林秘籍,獨步武林。
回覆列表
快速閱讀法
當拿到一本書,應該在基本瞭解這本書的大體內容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花時間去讀。
那麼,有沒有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呢?快速閱讀法的關鍵是在眼停(瞳孔不運動時)的瞬間,能感知到較多的詞彙量。如同我們平時所說的“一目十行”。透過快速閱讀的練習,就能很快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如在閱讀“那麼,有沒有一種快速閱讀的方法呢?”時,只要抓住“有沒有--快速閱讀--”這兩個關鍵詞語,就理解這個句子的基本意思了。
據說,閱讀推理小說能夠提高閱讀的速度。推理小說故事吸引人,進入大腦的單詞量自然比內容深奧和陌生的書要多一些。像這樣的書在休息時或睡覺前閱讀,不但不是負擔,還能使你掌握速讀方法,對閱讀其他書大有幫助。當然,這也有“在閱讀推理小說的過程中,因為情節很吸引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這一層意思在裡面,所以注意力的集中也是效率閱讀的關鍵。
拿到一本書,先看書的標題和副標題、作者和出版者、編者的話和關於作者的說明;然後,瀏覽目錄,閱讀內容提要、前言或後記;最後,以跳讀的方式大體翻閱全書,並注意出現在章節始末的小標題。這樣,就能基本瞭解這本書的內容,然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花時間去讀。有時為了尋找某些資料,篩選出自己想了解的資訊,也得運用快速閱讀法。這種閱讀,要把自己想了解的資訊牢記在心中,儘快移動眼睛掃描閱讀,並注意運用標題、縮行、不同字型的標示等,幫助自己搜尋所需的資料。
除了運用瀏覽的方法快速閱讀外,對長篇文章還可以採用預讀的方法。所謂預讀,就是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先看開頭的兩段。接著只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後將最後兩段逐字逐句讀完。這樣的預讀可以使你迅速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概括的瞭解。
另外,還可以採用群讀的方法進行快速閱讀。群讀,就是能使自己閱讀時,一瞬間不是看一個字,而是看一個或是幾個詞彙。當然這種快速閱讀的方法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做到。你可以找一篇比較通俗易懂的短文來進行“群讀”,訓練自己一次能“掃視”上3至5個字,7至8個字甚至多行。在精英特速讀記憶中,就是在保證理解率的情況下,以這種循序漸進的速度來進來練習。這樣經常進行訓練就能有效提高閱讀速度。
細嚼慢嚥法
運用快速閱讀法,可以在較短時裡讀較多的書,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而細嚼慢嚥的讀書法,可以幫助你透徹理解文章的精神實質,鞏固知識。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有些書可供一讀,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它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
我們精讀一本書,可按“瀏覽、發問、閱讀、複述、複習”五個步驟進行。
首先,看一下書的目錄、前言和章節提要。這些內容是作者用來提綱挈(qiè)領地點明主題、主旨、主要思路的。從中還可發現作者論述、證明的縱橫脈絡。有許多人一本書讀到底,能夠複述其中零星字句,卻無法概括讀書的主要內容,如同沒看沒讀一樣。養成通覽全書的習慣,你會發現自己在讀書時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即使曾經讀過的書,重讀之下也會有舊友新知之感。
其次,在正式閱讀之前還可給自己提問: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這本書中的哪些內容是新鮮的?其中的哪些論點及論述方法又是我尚未了解的,等等。心中有了這些疑問,再去看書,就能有的放矢,儘快抓住書本的精髓。
然後是閱讀。心中有了框架,圍繞自己的問題進行閱讀,而不只是認字、默唸或簡單記憶。
複述也絕不是逐字逐句地硬背,而是回想所看內容的提要,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這不僅能加強記憶,而且能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作家茹誌鵑曾經說:“書,光看是不行的。看了故事情節等於囫圇吞棗。應該讀,讀,就仔細多了。然而讀還不夠,進而要煮。‘煮’是何等爛熟、透徹,不是一遍兩遍可成的。”她所說的“煮書”就是精讀、熟讀,一直讀到心領神會,恍然有得,從而獲得更深層次上的記憶和理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精讀的過程是一種積累。熟能生巧,積累多了,妙處也就顯露出來了。
讀記結合法
“不動筆墨不看書”,讀書的過程,不要忘了動筆。讀記結合,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作品,更好地掌握作品的精華部分,特別對以後的再閱讀帶來很大的方便。魯迅先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讀書動筆,能夠幫助記憶,掌握書中的難點、要點;有利於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也有利於擴大知識面,提高分析綜合能力。
為了幫助閱讀,除了在書上圈圈點點,你還可以作些批語筆記、摘錄筆記、提綱筆記。批語筆記是在閱讀時,在文章的“天頭”、“地腳”和其他空白處,隨時寫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體會。這樣做的好處是便於以後閱讀時提請注意,這是一種靈活、簡便的讀書筆記的好形式。清代金聖嘆批點《水滸》,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都屬於這一類讀書筆記。
摘錄筆記,可以摘錄在本子上,也可摘錄在卡片上,摘錄時應注意不要斷章取義,不要改動原文的字句和標點。最好自擬一個不違背作者原意的確切標題。
提綱筆記是把文章的提要寫出來,力求抓住重點,概括出基本內容。文字須簡明扼要,但注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寫進去。提綱筆記對以後自己在寫作中的資料運用會很有幫助的。這部分可以借鑑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附贈的思維導圖法,它是針對文章脈絡的提取而特設的。
最後,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以後,把自己體會最深刻、最有意義的部分寫成心得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就像老牛的反芻,先吞下肚,然後再細嚼消化。
讀書動筆,是一種很好的讀書習慣。讀書寫作有三種方法,一種是螞蟻式,專門蒐集人家的成品,搬運在一起;一種是蜘蛛式,閱讀的東西不多,憑自己腹中有限的材料來編織文章,總有枯竭之感;還有一種是蜜蜂式的,不斷吸取群芳的精華,再經過自己的消化,辛勤釀造而成。不用說,蜜蜂式的讀書寫作方法,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