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九年義務教育貫徹落實,民族地區照樣實行漢民族文化教育,漢化程度不斷加深,那麼如何更好的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6
回覆列表
  • 1 # 人類研習所

    少數民族文化概念很廣泛,我這裡著重談談少數民族文化中民藝的保護傳承。

    首先說說民藝保護的重要性,其一,民間手工藝品的存在,繼續以傳統的方式服務於人民的生活。比如瓦罐煨湯更好喝,所以瓦罐就會作為各種不鏽鋼鍋的不可替代的補充存在著。其二,成為文化遺產,保護下來,成為認識歷史的憑證,比如稻作文化地區的一些農耕器具;其三,變為審美物件,成為精神產品。比如,油紙傘成為純粹的工藝品;其四,保持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適合現代生活的設計改造。也就是“古藝今設”,這個前景非常廣闊,我們非常多的優秀設計師都懂得從傳統中汲取養分,民藝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少數民族文化中,民藝產品品種很多,然而,現在由於工業文化的衝擊,漢文化的衝擊,傳承人的老去,逐漸瀕臨消失。所以,如何保護它們,是一個十分重要亟待解決的課題。

    在此我想推崇一下日本的民藝運動。日本民藝運動是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在日本曾興起過一場頗有聲勢的保護髮展日本民間傳統手工藝的文藝復興運動。民藝運動的先行者柳宗悅領導民藝運動,籌款興建民藝館,並創辦雜誌,著書立說,普及推廣“民藝”的理念,身體力行,收集整理民間器具,將自己畢生收集貢獻於社會和民眾。所體現出的那種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探求和開拓傳統工藝文化保護和延續的途徑,以及對本土和鄉野文化的珍視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日本非常強調手工藝產業的“活性”特徵,認為手工藝產業應建立在生產和生活所形成相互關係中,透過生產不斷為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又透過富有特性的物質產品提高生活的品質。而只有使手工藝品不斷被生產、被消費,才能使工藝作為一種現代生產活力和現代文化資源,真正得以持久地存在和發展。我認為,在民藝產品的開發保護上,首先,在裝飾上,講究質樸而非華麗。由於民藝產品是民眾使用的器物,所以,不是名牌的產品,商業化的產品,比如茶器,講究素雅、恬靜,碗具,講究稚拙、古樸,比如衣飾,講究古典、民族風情。所有的民藝產品,都是不媚世俗權貴的,是符合民間審美觀念的。其次,要符合實用性原則,由於民藝產品是用於民眾日常生活的器物,所以,設計製作上,要符合實用的理念,在設計的裝飾上,要講求簡潔,圖案、紋路等主要是用於實用而非觀賞,所以大方、簡單即可,在原料上,講求結實而非精細,精細的器物是用於家居裝飾的,而拙樸、結實的器物是用於生活的。再次,要價格適中。既然是開發民藝產品,並非是僅僅作為旅遊產品來發展,而是作為一種本地文化普及,使之成為民眾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在生產上,要能夠適合批次生產,使當地民眾可以從價格上接受它的普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政府需要對民間能工巧匠、旅遊商品開發商給予資金上的扶持、政策上的優惠。這樣,首先,在設計製作上,民藝產品不會因為資金缺乏走上劣質的道路;其次,在少數民族地區開設民藝產品製作的課程,讓大家逐漸接受這種產業;再次,在產品的開發設計製作上保證質量,這樣,就會有回頭顧客購買民藝產品;在民藝產品的設計上,可以向社會徵集作品,也可以請一些有名的設計師做設計。在日本民藝運動的身體力行實踐“一村一品”中,日本成立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塗裝等工坊。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以親手體驗各種器物的製作,並有專人進行指導,接受諮詢。有些地方還建起了供人參觀的民藝村落和供遊人住宿的農舍。這些民藝村落集工藝製作、表演、收集、陳列、研究、培訓、銷售為一體。箍桶、竹編、織布、打草鞋、製陶的民間藝人,一邊製作,一邊授“徒”;人們可以參觀,也可以動手製作,將自己的作品買走。

    我們的少數民族民藝傳承,也可以這樣。比如建立民藝村,開辦民藝學堂,觀光者可以進行竹籃編制、民族飾品針織等等課程學習。

    以上是個人愚見。望笑納。

  • 2 # maiqshte

    首先,中華民族的文化,主要是漢文化。我們用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學校裡歷史教的是漢族的歷史,為什麼呢?因為中國漢族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不是五十六分之一,其他五十五個民族加起來才佔百分之十。為了整個中國的統一與安定,必須以漢文化為主,因為歷史上都是以漢文化統治中國的,哪怕是蒙元和滿清,都在用漢文化。周邊國家在清以前,都用的是漢文化,由此可見,漢文化是有強大的生命力的,反倒是現在,漢文化有衰落的跡象,因為現在強調民族團結,漢族文化都不能直接說自己是漢族文化,比如漢服復興運動阻力就很大,就是因為別有用心之人在詆譭和汙衊。我不知道這個題目問出來想要些什麼的答案,你的意思是說,在全中國實行漢化教育有不妥,應該在少民地區實行少民自己特色的文化教育,民族自治已經在政治上自治了,然後還想在文化教育上自治。新疆和西藏實行漢化教育,都有分裂份子從中做梗,現在如果不實行漢化教育,那麼後果會是什麼呢?所以必須在全中國實行漢化教育,漢文化不但是漢族人的文化,也是全體中華民族的文化,沒有漢文化,中國就不能稱之為中國。還有,這種弱智的問題就不要再發了,小孩子都能想明白的問題,你想不明白?

  • 3 # 城市匯

    感謝邀請!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民族文化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環境下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亟需得到解決。從文化全球化的角度出發,說明文化的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逆的,只有樹立正確的少數民族文化觀,才能更好的促進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傳承“如果人類要了解自己,就必須研究文化,必須研究他自己為自我培養而做的努力。”泰勒在書中如是闡述文化對人類的重要性。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在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中國的現代化程序必然使少數民族社會發生轉型,少數民族文化如何在轉型中得以繼承和發揚正在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思考。

    一、文獻綜述:透過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傳承與保護相關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中國目前在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傳承與保護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無論是哪一學科的學者在研究中,基本都強調了文化是環境的產物,與之相對應的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要與少數民族所存在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相適應;其次,有的學者也強調在逐漸現代化的社會中,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會受其影響,並提出在現代化的發展中,要注意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必要性和措施;最後,我認為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在多數學者的著作中,關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方式多是以外界保護為主,如政府的立法保護、公益組織的保護,甚至是將少數民族的文化與大眾文化隔離等方式,很少有學者著重於文化的創新。基於以上相關研究內容的分析,我在文章中著重於強調在文化全球化的發展條件下,少數民族本身應該強化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應該主動適應現代化、全球化給文化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令民族文化陷入“僵而不死”的狀態,使少數民族的文化更能表達少數民族人民的意願,更加充滿活力。

    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以蒙古族服飾文化為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問題,引起了廣大專家學者及大眾越來越多的注意,各種關於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層出不窮。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多如星辰,不同的文化反映著不同民族的生活環境。同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創造出了獨具本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文化。

    文章之所以選擇蒙古族的服飾文化為例,一是因為筆者所在地為內蒙古地區,二是因為服飾文化作為一個民族具有表象性的傳統文化,其發展演變更易於被記錄、接收。“蒙古族服飾,伴隨著蒙古民族的發源、形成和發展,歷經滄桑,最後以現代服飾嶄新亮麗的面貌,雨後春筍般地呈現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為廣大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增添了時代所賦予的風采。”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蒙古族的服飾正在發生著許多改變,據筆者所觀察到的周圍的蒙古族人民所穿服飾來看,其樣式、形貌已與記載的“近代蒙古族服飾的樣式、形貌”有了很大的不同。蒙古族的服飾變的或更加貼近生活、或更加華麗用於隆重的場合,蒙古族服飾的變遷不僅表現在服飾材料的革新、服飾造型的變異、技術手法的創新等,而且與其相應的服裝功能、服飾習俗、審美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儘管蒙古族的傳統服飾的款式等發生了巨大的變異,但它卻正在越來越多蒙古族人民的悄然接受。服飾不僅是民族外觀的標識,而且是民族文化最直接最表象化的體現。如蒙古族的服飾文化一樣,中國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大部分也正在或已經發生了變異,但它們都受到了本民族人民的接受。在其他文化領域中,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著,少數民族的人民接受著正在變遷的文化。但無一例外的,這種變遷的文化給少數民族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方便。

    三、文化全球化全球化並不是一種新出現的現象,如果要追溯的話,可以追溯到1492年的哥倫布船隊航海發現美洲新大陸,把東半球和西半球連線在一起,人們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間確實都處在一個不可分割的圓形球體上,這就揭開了人類全球化程序的序幕。美洲新大陸發現之後的幾百年裡,人們對所生活的地球進行不斷地探索,迄今為止,幾次發生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雖然結果有好有壞,但毫無疑問的,這些全球性的事件都加速了全球化的程序。正是在各群體不斷的摩擦、碰撞中,全球才呈現出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局面。在我們的印象裡,每當說起全球化,似乎總是與經濟、資本聯絡在一起,那麼,全球化是否只是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呢?很顯然,現代社會的發展現狀表明,全球化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並且以一種無可阻擋的趨勢繼續發展。文化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化的發展正在產生著重要影響。文化的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概括來說可以有兩個方面:一是文化全球化的消極效應會給民族文化的發展帶來挑戰;

    二是文化全球化的積極效用是可以增強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四、發展理論下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的幾點思考文章一直在強調傳統文化,那麼“傳統”究竟是什麼呢?據日本現代民藝家柳宗悅先生所述,“傳統是指我們的祖先經過長年累月、透過各種各樣的經驗累積起來的文化命脈……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傳統的力量給予我們的文化以固有的性質。所以,傳統對於一個民族的存在來說,是多麼重要。”傳統文化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可小覷,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同樣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那麼在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下,我們該如何協調文化全球化的影響與民族文化的發展呢?

    基於此,文章認為少數民族需要樹立以下幾點觀念:

    (一)少數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以下價值少數民族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對於其他民族來說,是一種區別與標誌;對於本民族來說,則是一種相互認同的符號,是把本民族的人民集結在一起的紐帶。

    即使在全球化不斷擴張的當代,少數民族的文化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1、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的價值如很多學者所強調的一樣,少數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生產環境、社會交往環境等。正像老話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民族文化亦是如此,特定的環境養育了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增強和維護本民族的團結、振奮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認同的民族一體化與民族精神的象徵”。同時,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少數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礎,為少數民族的人們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會環境、生活環境和技能以及精神上的滿足感等。

    2、少數民族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價值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反映本民族精神,加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少數民族的對外交流中起作用。因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所以往往一種文化就可以代表一個民族,因此文化對於民族來說通常具有形象價值,它可以幫助促進外界對本民族的認識並進而加以關注,同時可以促進少數民族的對外交流與發展。在當今社會,民族的文化資源甚至可以發展為經濟資源,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歌舞、手工藝作品、服飾等都是民族文化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源的具體表現。

    3、少數民族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價值民族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共同財富,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一點在全球化不斷髮展的當今社會愈加突出。人類社會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構成的,文化全球化使這些文化之間形成一種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卻又相互抵制、相互依靠卻又相互排斥的狀態。但正是在這種狀態中,不同民族的人們更加容易吸收到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促使本民族進步。“在人類社會中無數的文化因子已使人類共同受益,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將是對文明程序的貢獻,”這一點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二)全球化狀態下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觀念需要有所改變全球化的不斷擴張,對人類文化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的,同時也伴有消極性。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由於其文化的傳統性、範圍侷限性、傳承方式有限性等原因,似乎更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可以說是衝擊。同時由於少數民族往往人口較少,加上族際通婚、民族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的人口在數量上雖然呈上升態勢,但是真正的同一少數民族“血統”的人口是在減少的,通婚或者政策下的少數民族後代往往不具有少數民族意識,不在意少數民族文化是否發展。這種條件下,大致會形成兩種截然不透過的民族文化觀:一種是“不在意”的文化觀,即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存在與否與“我”沒有多大關係;一種是“抵制”的文化觀,即部分少數民族人民抵制其他民族文化,甚至試圖抵制文化的全球化影響本民族文化。文章認為,上述兩種文化觀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即少數民族人民既要重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又要積極地、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全球化的影響。少數民族人民應該明確這樣一種觀念,即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必須得到保護,但是全球化也是不可逆轉的,應該積極的接受,同時,自身的文化不夠用也是可以引用的。

    (三)全球化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需要有所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方式與少數民族人民的文化觀念是息息相關的。對於上述兩種較極端的文化觀就會出現對文化傳承方式的不同態度:“不在意”的文化觀影響下的少數民族人民,會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持有放鬆的態度,很少注意到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或者並不認為民族文化是需要被“刻意”保護的;相反的,對於對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所地址的少數民族人民來說,他們往往會偏向於採取強制措施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文章認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可避免的要接受現代化的滲透,所以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要接受全球化的影響也是十分必要的。少數民族接受全球化,絕對不是全盤接受,而是要有所選擇,既要儲存自己的民族意識,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學會正確的借鑑、引用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當然,這種與意識形態直接相關的保護方式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政府的政策支援、對相關傳承人的培訓、文化的產業化等工作還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們常說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但是保護不等於原封不動、畫地為牢式的全盤保留。我們要學會積極的接受文化的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但絕不是要拋棄本民族的文化。只有少數民族的人們有了文化保護的意識,並且能夠正面的、正確的面對文化全球化的衝擊,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才能長盛不衰。

  • 4 # 北辰87324288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一個主題文化貫穿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一種主流價值的體現,是確保國家安全,人民生活穩定的重要保證!少數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存在以來的固有文化形態,他的傳承是錦上添花的枝葉繁茂,是整體中華文明的輝煌體現。如果一味地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甚至於把枝葉當做骨幹,這是捨本求末的自毀長城,禍害天下!

  • 5 # 飄搖的炊煙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正在面臨著衰弱趨勢。地域性的民族優秀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經濟化、觀念趨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漸被淡化,有的出現了瀕危化的現象,甚至有些則正在或已經滅亡。很多民間技藝、少數民族語言,服飾甚至傳統文化瀕臨滅絕,將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這曾經的輝煌,就這樣靜默的退場,留下我們慨然嘆息。當我們從現代化的大潮中迷茫的抬頭之時,那美麗的一切已不復存在,面對曾經的瑰麗文化,內心一片恐慌。為什麼情況會如此糟糕?究其原因不難發現:

      第一,主流文化的衝擊。當21世紀來臨之時,現代化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同樣也享受到了現代化所帶來的便利,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然而由於全球一體化和主流文化的強勢衝擊,民族文化被忽視和日益邊緣化。少數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衝擊之下,已現衰微、淡化趨勢。“一些少數民族為了適應現代化主流社會的發展而開始逐漸向主題民族融合[注: 概念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兩個對等的民族經過長期的共同性增長的基礎上融為一體,民族差別得以最終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逐漸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現象。”文化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影響。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少數民族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將他們帶入現代化 , 使之成為現代化的犧牲品, 卻不曾傾聽少數民族成員的心聲。

      第二,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必然為之。人的每種行為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動機能夠激發和維持人的行動,並且維持行動向一定的目標不斷地努力的一種心理動力。當人們處於某種缺失狀態之時,他的內心便會有種強烈的渴望,不顧一切的追求他想得到的。但是有時人自身並不存在某種缺失狀態,但是外界的壓力或誘惑物挑起了人的慾望,那動機便產生了。同樣,當現代化的大潮撲面而來的時候,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現出了他們的趨利性,歸根到底一句話即:自身利益的驅使,促成了人們的行為。

      第三,學校寄宿制對文化傳承也有一定的影響。家庭環境對文化的傳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當學生因為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太遠,而不得不選擇寄宿於學校的時候,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就相應的減弱。殊不知,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必須要有一定的環境才能傳承下去,家庭當仁不讓的作為首要環境,現在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的削弱,成為孩子離本族文化越來越遠的重要原因。

  • 6 # 韓松落

    被民族文化成就之後,必然要反哺,必然要回饋。

    最好的回饋方式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回饋方式,但他們的方式骨子裡都是一樣的。

    譚盾的方式,是把家鄉的文化帶到整個世界上去,成為“世界文化”;張淺潛的方式,是把家鄉的韻律和草地的氣息,寫到歌裡,像個遊吟詩人一樣,帶到四面八方;吳虹飛的回饋方式,是放下那些能給她帶來更多名利的工作,回到家鄉,去整理侗族大歌,把散落在北上廣,在餐館裡工作,在學校裡學習的侗族大歌藝人聚在一起,找她的“清華學長”們出錢出力,搭建舞臺,賣力宣傳,讓全世界領略侗族大歌的魅力。

    真的,最好的回饋和反哺,也許就是把讓這個“家”越來越大,越來越強,讓自己成為傳承者,讓民族文化生生不息。

    做民族文化傳承工作的,不只有譚盾這樣的音樂家,他們不是孤軍奮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民族文化是讓我們區別於別的文化,獲得獨特性的重要方式,他們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做這方面的工作。“新民韻計劃”,就是一個復興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的專案。這個專案,由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攜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並聯合四川省政府、四川省民委,數字娛樂內容服務商四川萬泰和興、國際音訊技術品牌DTS,以及新華網、環球網等政府、企業與媒體機構傾力打造。

    “新民韻”專案的重點,是把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與最前沿的現代技術結合,打造系列民族音樂數字專輯。具體做法是怎樣的呢?拿今年的專案來說,以四川為中心面向全國募集民族特色音樂作品與民族音樂創意人才,甄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聲。選取羌族、赫哲族、侗族、苗族這幾個民族,針對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文化、苗歌/苗繡,侗族大歌等等專案,進行重點整理彙總、發掘、展示。並將數字專輯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民族與現代、國內與國際的音樂文化交流。

    總之,這是一個立體的專案,就像洪啟、何力和張敬的“一品三人”一樣,把歌、詩、畫和民族文化中的所有亮點結合在一起,在其中找到一條內在的線索,互相滲透,互相增光。這種方式,也適合被當下的年輕人接受和傳播。

    “新民韻計劃”不僅是一個音樂計劃,它不侷限於音樂,而是延伸到和傳統文化有關的一切領域。是透過音樂手臂,讓民族的記憶,民族的歷史能夠被傳遞下去,讓屬於我們的這一份獨特的經驗記憶,不至於消亡,不至於流失。

    ▲“新民韻計劃”啟動儀式。

    就像布魯斯·查特文在他的《歌之版圖》裡寫的那樣:

    煦暖的Sunny下,每個祖先向前邁出左腳,呼喚出第二個名字;再向前邁出右腳,呼喚出第三個名字。他給水孔命名,給蘆葦命名,給膠樹命名;他的目光從左及右,他給一切命名,把一切喚入存在,把它們的名字編成歌。

    那些尋找過家鄉寶藏的匠人、藝術家,他們攜帶的不只是技藝,也是一份歷史,一份記憶。這份記憶,是讓我們整個民族的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讓我們能夠在人工智慧面前暫時保留一點優越感的原因。一旦這些匠人、藝術家,他們的技藝,他們的故事消失了,我們的過往,我們的獨特性也就消失了。

    而現在,是我們接過他們的記憶,延續他們的足跡,繼續新的誕生,新的探險,和新的行走的時候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范冰冰化身鏡中美人登法國《Télérama》雜誌有什麼特殊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