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漫星空81808118
-
2 # 水煮汗青
從題主描述的問題來看,我想題主想說的應該是普通印章和“自動印章”。
我們現代有一種自動印章,需要加印油的,加一次油後可以使用很多次。如今刻印章的地方都可以製作這樣的印章,很多人用這種自動印章製作出自己的簽名,這樣對於需要大量簽名的時候就非常方便了。
普通印章就是用硬質材料刻出來的,比如石頭、牛角之類的材料,刻成印章後需要沾著“印泥”來使用。
古代皇帝用哪種印章?很明顯,古代不可能有自動印章,他們都使用傳統的印泥印章。
但是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印泥起源於隋唐時期,最開始是用水調硃砂製作而成,後來因為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到了元朝的時候就開始用油來調硃砂,這就是印泥的原始版本了。
皇帝如果在外需要蓋章,是不存在沒有印泥的,因為印章和印泥是一起存放,就好你文房四寶一樣,筆墨紙硯通常都是放在一起。如果要寫字的時候,不可能有筆沒墨,或者有墨沒紙吧?
印泥起源的質疑關於印泥的起源,我覺得應該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最晚應該出現在秦朝,證據就是“傳國玉璽”!
我們都知道,傳國玉璽是一枚印章,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既然是一枚印章,就肯定要有印泥,可能當時的印泥還沒有像現在這樣,但至少能夠讓印章沾上顏色,並印在竹簡或者布帛上。
-
3 # 御賤飛行
這個問題我想“蓋章狂魔”乾隆爺肯定思考過。
乾隆爺自稱“十全老人”,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是一個非常自戀的人。他愛好非常廣泛,蓋章,寫詩,收藏字畫,書法什麼的,涉獵相當廣泛。一生寫作多達四萬多首詩,估計在寫詩最多的詩人排行榜上,絕對處於前十名之內,雖然廣為傳頌的並沒有多少,質量方面和李白杜甫等唐朝詩人更是難以相提並論。
還有一個最大的愛好便是搞收藏,玉器以及歷代名家的字畫。現在中國不少博物館裡面的藏品,很多都是乾隆爺收藏的。怎麼辨別除了這件東西曾經被乾隆爺收藏過?其實有很多方法,但是其中之一便是字畫上面有著乾隆爺蓋得章。乾隆爺非常喜歡蓋章,蓋章蓋到停不下來。
每當他看到喜歡的字畫,他就會蓋上章,有的時候可能是覺得蓋一個章不過癮,他會蓋很多的章,本身乾隆爺就有上千枚印章。很多大家的作品,都被他蓋過章,其實你先到一些博物館去看乾隆的藏品,你會發現上面全是章,蓋到沒有地方蓋了,他才肯罷休,這樣看來,乾隆爺確實還是挺有一番樂趣的。
乾隆在宮裡面蓋章,那自然是不用擔心印章沒有油,因為這種事情自然會有太監處理好,皇帝根本不會也不用去擔心這種小事,每天的軍機大事都夠他煩心了,難道還要去擔心這種芝麻綠豆的小事嗎?
乾隆曾多次下江南,那可能會遇到印章沒有印泥的情況。乾隆下江南的原因其實很多,一是為了尋找美女,話說古代統治者都是這樣的,恨不能天下美女都歸他所有,而江南之地美女很多,正和其意;二是為了裝逼,看看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國家是多麼的繁榮富強,百姓是多麼的安居樂業,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
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會有當地的官員獻寶什麼的,比如說範衝淹的兒子就乘機獻了一副畫給乾隆爺。當乾隆爺看到字畫的時候,可能他的手就會很癢,控制不住,拿出攜帶的印章,又是一頓狂蓋,印章蓋沒有印泥咋辦,換一個唄,反正他多的是。
而且,就算皇帝微服私訪,也不會隨便蓋印章,因為這樣會暴露身份,而且就算蓋了基本不會出現沒有印泥的情況,因為基本會帶著隨從的。
-
4 # 金兔歷史
現在有需要加印油的自動印章,自動印章加一次印油,就可以用很多次。但自動印章屬於現代產品,古時候可沒有自動印章,古人使用的印章只是普通印章,叫印泥印章。
印泥的發展始於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有了絲帛和紙張,於是,人們就用水調蜂蜜或者用水調硃砂等方法,將印章印在紙上,這就是印泥的雛形。但由於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所以到明朝初期,人們就開始用油調硃砂,之後才慢慢發展成現在的印泥。
由於古代沒有自動印章,因此,不管是尋常的書生還是皇帝,用的都是印泥印章。
而印泥和印章通常是放在一起的,就和文房四寶一樣,筆墨紙硯通常都是放在一起,印泥和印章也是如此。因此,皇帝在外蓋章需要印泥時,並不存在沒有印泥可用的情況。
畢竟,皇帝身份尊貴,身邊更是有無數的宮女太監伺候著,所以即便皇帝出門,也不需要自己帶著印泥和印章,讓手底下的人隨身攜帶即可,完全不用擔心印泥用光。
比如乾隆,乾隆有蓋章狂魔之稱,他特別喜歡在一些文物古玩上蓋章,許多的古畫和書法作品都難逃乾隆的黑手。例如,乾隆曾在王羲之的帖上蓋了幾十個章,蓋完後,他還不滿意,就大筆一揮,寫了一個“神”字。
乾隆不僅喜歡在宮裡蓋章,六下江南時,乾隆也經常蓋章。蓋章需要印泥,不過乾隆貴為皇帝,自然不用擔心沒有印泥可用。
-
5 # 觀景說史
序言:
古代封建社會由於交通閉塞,通訊設施簡陋,往往會造成政令不暢,地方和中央嚴重脫節的現象。古代帝王為了掌握某地的詳細情況,除了從下屬們的彙報中瞭解資訊外,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親自去巡視或者微服私訪。古代帝王出巡除了隨時攜帶“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外,還一定會帶有一樣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能證明帝王身份的印章。文房四寶示意圖
印章的歷史來源和出處印章又被稱為圖章,其作用是在檔案或者書畫作品上蓋印,表示鑑定或簽署的意思。印章蓋印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印章是事先沾上顏料再印上;第二4為鋼印,就是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狀;第三種就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古代製作印章的材質主要是以金屬、木頭、石頭、玉石等。
《史記·孝武本紀》:“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後漢書·公孫述傳》:“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備置公卿百官。”關於印章的歷史記載大多數在秦國統一中國後,但其前身可以追溯至三代時期,在戰國時期開始盛行。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印章大多數都是戰國古璽。古璽主要分為官璽、私璽、吉語、肖形。古璽的材質比較多樣化,但主要是以銅質古璽最為常見。古璽印示意圖
我們去看看不同時期是用什麼來給印章充當印油的?春秋秦漢時期使用的是封泥。在還沒有發明印泥之前的春秋秦漢時期,是使用“封泥”。封泥與現在的印泥是不同的,它是用粘土做成的,平時搓成泥丸子儲存,臨用時再用水溼透。當時的公文和書信都是在竹簡上用漆書寫的,為了防止在傳遞過程中出現洩密以及私拆的現象,古人在簡牘外面挖有一個方槽,把捆好簡牘的繩結放入槽內,再用泥丸把槽給封好,最後用印章鈐上印記。這樣的做法一直沿用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使用的是用水和硃砂進行調和來代替“封泥”。在隋唐時期由於造紙術得到發揚光大,紙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公私書信一律使用紙,簡牘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個時候再用泥封信的陳舊做法就行不通了。因此,當時的人們改用水調組硃砂於印章印面,再印在紙上,這就是後來印泥的最早雛形。用水調和硃砂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印泥示意圖元朝後使用油調硃砂,之後逐漸發展成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印泥。到了元代,印泥最早的雛形在上成型過渡,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用油調硃砂代替水調硃砂。當時製作印泥的主要原料是硃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古代皇帝外出要蓋章的時候,是如何保障每次都能成功可以蓋上章?古代帝王出巡的時候都是前呼後擁,不但有大量的僕從跟隨,還有眾多的大臣一同前往。僕從們負責皇帝出行所需要的一切必要生活用品,這就包括“文房四寶”以及“印章”等重要的辦公用品。大臣們也一樣也會有僕從們跟隨,印泥這些重要的辦公用品也會帶有。
古代的“文房四寶”是放在一起的,與其有同等重要性的印章和印泥,自然也是放在一起,因此古代拿出印章就自然而然會有“印泥”。古代印章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春秋秦漢時期,皇帝出巡只要帶上印章和泥丸就可以了。當了隋唐時期,不再是帶泥丸了,而是帶上印章和硃砂就行。元朝後,規則徹底的改了,變為用油調硃砂做成的印泥,這樣不但攜帶方便,還可以反覆多次使用,既節約成本,還能保證蓋上的印章長久不脫落。
-
6 # 漫步史書
印章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的最古老的印章,也大多是戰國時期鑄造的。
但蓋印章所用的印泥(印油),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用法。
漢朝及漢朝之前
在紙張發明之前,古人書寫大多都是用竹簡,那時候的蓋印方式和現在紙上蓋印不一樣。
竹簡上的內容多為用刀刻或者漆寫,用繩捆紮以後,在繫繩初會有封泥,封泥就是類似膠泥一樣,平時搓成球,用的時候沾水,將繩結封好以後,再用印章標記,這也是早期鈐記的由來。
一般開封的時候,還必須檢查鈐記的完整性,以表示傳送的訊息無人洩露,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同時鈐記上的資訊也有助於表明送信人的身身份,方便驗證。
這時候可以看到,所謂封泥的材料也很方便尋找,就是一團溼泥或者膠泥,即便就是出行在外,只要隨身攜帶印章即可,直到有了紙張以後,封泥的做法才逐漸消失。
隋唐到元代
由於紙張的出現,用泥封的方式已經不太時刻,因此印泥也是從這時候出現,不過那時候的印泥一般都是用硃砂調和水,蓋印後容易掉。這也是早期公文之中出現的最早的印章。
但身份識別也需要用印,怎麼辦呢?
所以這時候另外一種替代封泥鈐記的方式又出現了,那就是火漆封緘,雖然這種方式有的說是公元1626年由法華人發明的,但從歷史考證來看,火漆封緘的歷史更悠久,早在漢高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他應該說是在紙張出現以後,代替封泥最好的方式。
除了能夠保障公文、信件的的保密性,同時也具有驗證身份的方式,這種火漆封緘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還在使用,具有十分深遠的文化意義。
元代以後
元代以後,才用油調和硃砂形成的印泥,這種印泥在加蓋以後不會掉,而且隨著工藝的進步,印泥的製作方式也越來越複雜,而儲存性也越來越高。
由於成為書房常用的工具,印泥也成為了僅次於文房四寶的存在。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歷史上使用印章多是用於公文的傳遞,並不會私用,而公文的書寫和傳遞,歷史上也有極為嚴格的規範,直到印泥的製作工藝革新以後,才陸續出現了書畫上蓋印這樣一種方式。
最早的書畫蓋印是起源於唐太宗,但也僅僅只是侷限於深宮之中,並不會帶出來,因此也不存在皇帝在外蓋章的情況。
直到宋元以後,書畫蓋印才逐漸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情,直至明清時期成為文人的習慣。所以即便是乾隆爺下江南的時候,想要蓋印,印泥並不是一個不好找的東西,甚至他身邊就有大量的隨從攜帶。
-
7 # 聽濤說事
題主的這個擔心純屬多餘。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能力去思考問題,皇帝那是用舉國之力來維持他所有事物的運轉,如果連皇帝都辦不到,那就真的沒有辦法了。
印章我們應該都不陌生,現在很多地方我們依然在用。當然現在方便很多,有自動印章,就是把印油加到裡面,能連續使用很多次,跟筆芯是一個原理。
古代由於科技發展的限制,雖然皇帝能用到上好的東西,但也沒有自動印章可用。但這並不是難事兒,皇帝有的是人,外出時隨從一大堆,就印章和印泥這點事能難倒他嗎?
印章最早出現在先秦時,那個時候印泥還沒有出現,用的是封泥。用粘土做成的,平時搓成泥丸儲存,使用時用水浸溼就可以。
那會兒還沒有發明紙張,是在竹簡上用漆書寫的。為了保證書寫的內容不洩露,他們把捆竹筒的繩子放在凹槽裡用泥封上,然後蓋上印記。
這種封泥是沒有顏色的。類似於我們現在用的鋼印,蓋上章之後就會凹凸出字跡。
到了隋唐,隨著造紙術的發揚光大,所有公文都改用紙張書寫。那往竹簡上蓋印的封泥肯定就不能用了,封泥也就得到了改進,用水調硃砂,塗在印面,能蓋出紅色的章來。這就是印泥的雛形,但弊病非常明顯,就是水乾後硃砂容易脫落。
元以後出現了真正的印泥,他們改進了水調硃砂的缺點 ,用硃砂、朱鏢、艾絨、蓖麻油、麝香、冰片等做成不掉色的油印泥。
不管是哪個時代,印章和印泥都是統一保管的,出門不可能只帶其中一樣。這就跟筆墨紙硯一個道理,你見哪個文人墨客的桌子上把這四樣東西分開的?
以乾隆為例。他確實有蓋章的嗜好,有成千枚的印章,他所收藏過的字畫,上面幾乎蓋滿了印章。也能理解,畢竟這是很霸氣的事,讓後人知道這麼多的名人字畫,我曾經擁有過。
當然在宮裡你想怎麼蓋就怎麼蓋,不會出現印泥沒油的情況。
要是皇帝外出,情況就不一樣了。乾隆下江南的時候,當然印泥印章是必不可缺的,但是乾隆不會瘋狂地到處去蓋章,這牽扯到一個安全的問題。皇帝到民間私訪,如果你每到一地就瘋狂地蓋章 ,隨時就會暴露行蹤。
所以只在重要的公文上才會用到印章,用量並不像宮裡那麼大,隨從備上幾盒就夠用。再說印泥也不是皇宮獨有,地方官員都會有,怎麼可能會出現有印章無印泥的情況呢?
就算印泥幹了,隨從們都會早做準備。你以為皇帝身邊的人都是吃乾飯的?等到皇帝用的時候才發現印泥幹了,那不是找死嗎?
總之這也不是個高精尖的難題。所以這種情況皇帝幾乎是不可能遇到的。
-
8 # 剛日讀史
前言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都曾有印章文化,唯獨中國傳承至今,其他三個古國的這種文化早已消逝在歷史中。
世界上最早的印章出現在古巴比倫,考古學家在敘利亞和安納托利亞挖掘了一個公元前7000年的遺址。裡面發現了一些印章的雛形。
(公元前6000-前5000年出土的印)
關於中國的印章起源,見諸文字的有《後漢書*祭祀志》:
“三皇無文,結繩以治,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夏商周),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然由未有金玉銅銀之器也。”此史籍記載最後一句話卻是不對的。1998年,安陽殷墟出土了饕餮紋銅璽。這是中國出土的最早的印章。
一,印璽和封泥由此可見,發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印章,其實在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發展得很完善了。
“印,執政所持信也。”——《說文》,“璽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獨斷》印的出現是為了分辨真假,是信用的憑證。它對社會管理、資訊傳遞、身份證明起到決定性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印璽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那時候,訊息互通多用竹簡、布帛,其中聖旨多用絲綢。
發訊息的人在竹簡或者布帛(絲綢)上寫好了內容,然後把寫有字的竹簡或布帛捲成一卷,放一塊挖有方槽的木塊,這玩意叫“檢木”。用繩子將其捆紮,並將繩結放在方槽內,然後扣上溼軟的封泥,多用青泥(也有用紫泥、金泥)。然後掏出大印,在泥上壓出清晰可辨的印文,放在火旁烤乾封泥。這樣就起到封條作用。
(竹簡上的印泥實物復原圖)
這種保密傳遞資訊的制度叫:“璽印封緘制度。”這種先秦時期的制度一直傳承到晉代。
PS:另外科普一點小知識,先秦時期,一般稱印為印或璽,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規定:璽只能是天子用的印才能有的稱呼。除此之外,只能稱印或章。
“璽,王者之印也。”——《說文解字》,最典型的就是傳國玉璽了。二,印章和印水晉朝時期,紙,開始大行其道,官方順應時勢採用紙書傳播資訊。在那時候紙質的文獻中,出現了最初的水印印文:“騎縫印”和“朱印”。原料是墨和朱(硃砂)。
(朱印水)
到了隋唐,印章文化進入另一個黃金髮展時代,大量文人騷客私刻個人印章。水印逐漸暴露了大量的缺點,白芨水調製的墨或朱,蓋在文獻上,時間長了會導致文字模糊,出現暈塊。
於是,人們發明了用蜜來調製印水,取代了白芨水。
三,油印取代水印、蜜印直到南宋末年,活字印刷的發明,暴露了水印或者蜜印共同的缺點:止口不清晰,厚薄不均勻,且無法小字化。字跡越小,筆畫越容易粘連在一起,導致整個字廢掉。
(活字印刷)
所以,有人提出用油印,來取代水印、蜜印。但油印滲油現象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雖然如此,它也不失為印章文化一個重大的變革。
南宋末年發明的印油,一直伴隨著印章,到了民國時期,各大印刷廠引進了西方傳來的飛水法細化製作原料,進一步得到更精細的印油,此印油印製的字跡精美,可印刷更細小字型,而迅速佔領市場,並且沿用至今。
因此,先秦至晉時,皇帝蓋章不蓋在文獻上,而蓋印在封泥上。晉代至宋代,一直用白芨水或蜂蜜製作的印水蓋在文獻上。南宋末年到清末溥儀結束帝制,一直是用印油蓋在文獻上。
大家明白了嗎?
參考文獻:《淺談印章檔案起源》*徐志德、陳志遠
《印章、印泥與印譜之間關係的流變》袁田
-
9 # 史味人生
中國的印章文化要追溯到商周時期了,隨著科技的發展,印章也以不同形式存在了數千年。而其中印油的存在也不超過1000年,那麼古代皇帝要蓋章,突然沒有印油,怎麼辦呢?公章/私章
在今天,印章分為公章和私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私章還極為流行,有別於公章的圓形外觀,私章一般為正方形,在當時經常以印章來取代個人簽字。但是因為私章偽造的成本太低,使得正方形私章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在今天仍採取較難偽造的“簽字”來簽發檔案。
事實上,私章的出現也是自明清以來,才因為技術的革新,才廣泛為各文人騷客所採用,出現了各種蓋章狂魔,其中尤以乾隆為罪。在此之前,印章就是“公章”,是不會輕易使用的。
印章的發展變遷春秋戰國時期,造紙技術未開發,文字一般書寫在竹簡上,寫完後捲成一筒封存或者發放,而封頭的印泥就是那個時候的“印章”,是膠泥一樣的存在,用來保證檔案的“絕密性”,這塊印泥就叫做“鈐記”,涵義和後來的“火漆”一樣。
這種鈐記就不存在“印油”了,畢竟印泥可以隨身攜帶,再不濟也可以野外臨時製作,只需要隨身攜帶雕刻好的“印章”即可。
東漢改進了造紙術,文字得以被記錄在紙上,因此在隋唐之時,出現了蓋印,印油隨之登上了歷史舞臺。
當時的印油通常是硃砂調和水,雖然易於辨別,但是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點,蓋印之後容易掉,通常是這邊簽發了一個檔案,到了地方蓋章都消失不見了。
這個時候,火漆登上了歷史舞臺,取代了印泥,保障了公文的絕密性。
元代以後,印油進一步改進,用油調和硃砂形成的印泥,這種印章不會掉,而且隨著技術的革新,越來越容易儲存,最終在明清時期為廣大文人所接納,成為跟文房四寶一樣的必須之物,以便在名勝古蹟或者古書畫上留下自己“到此一遊”的印章。
所以,囿於“公章”的使用範圍,古代通常皇帝簽署需要蓋印的檔案,通常就是在皇宮中,壓根不存在印油不足的情況。
而乾隆皇帝既然喜歡四處留章,以當時印泥的製作和儲存水平,隨身侍者肯定有萬全準備,即使一天蓋數百個印章也是供給自如的,更加不存在沒有印油的情況了。更何況,當時稍有學問的讀書人身上都會帶有印章和印泥,並不是稀罕事,借也借的來。
-
10 # PeterSimon
問題啥意思?古代皇帝為何不能有印泥?還是你認為皇帝的印泥不許帶出宮?我們的印泥可以隨身帶皇帝的印泥為何不能?
-
11 # 不忘初心SY
古代並沒有印油,那君王在外蓋章保證隨時有油的方法就是太監在遞給君王玉璽的時候,會提前刷上一層紅墨水。其實也不是因為玉璽獨特的設計可以一直保持有油墨,因為就算用了印油,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太久了,也難免會幹掉,所以說每次在君王使用之前,太監就會先刷上一層紅墨水,那麼印出來的印章就會明顯。
君王有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擔心,因為這些細節身邊都有專人伺候,君王出行筆墨紙硯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當君王頒佈聖旨的時候或者想要練習書法和畫畫的時候都少不了筆墨。而作畫寫詩也是古人很喜歡的消遣的方式,更不要說君王了,特別喜歡畫畫,基本上是離不開筆墨紙硯的。
那麼既然筆墨紙硯都是有準備的,墨水也就不會少了,那麼在使用玉璽的時候,就可以用紅墨水先塗一層,在蓋章的時候就是特別鮮豔的,也就可以保證隨時有油。這並不是因為當時有比油墨更好的替代品,只不過是有太監會幫君王打點而已。而且油墨在印章出現不久以後就慢慢的出現了,因此紅墨水也沒有使用很長的時間。
有了油墨以後印章就更加的簡單,君王使用的油墨肯定都是最純淨,等級最高的,所以說基本上都是常備的物品,君王每天都要審批非常多的奏摺,每一個寫有君王審批意見的奏摺都是需要印章的,那麼油墨就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說在君王身邊只要有玉璽就會有油墨,這就是君王身份的象徵。
當然如果遇到沒有油墨的情況下,紅墨水依然可以替代油墨使用,畢竟在古代的時候紅墨水還是比較容易得到的。所以說君王不用擔心自己的印章會沒有油印不出來。
-
12 # 光頭老申
我來回答
你要知道,皇帝出行會是一個人嗎?各種儀仗,眾多隨從侍衛。各種用品一應具有,印泥自然有專人保管,隨侍左右,因此根本不用擔心皇帝在外用印時沒有印油印泥
-
13 # 北雲閣
要回答這個問題避免不了首先我們要先去了解一下印泥的歷史和組成,印泥最早的雛形其實就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印沁泥,那時的印泥是用粘土製的,臨用時用水浸溼,這就是當時稱封泥;隋唐以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研製出來紙張,而傳統的封泥不再使用,封泥在紙面上很容易風乾而脫落,故而人們用水調硃砂代替了封泥;後來到了元代,有人用油調硃砂代替了水調硃砂,這樣更加的耐用方便,同時也更加容易儲存,至此,油調印泥成為了主流。
我們再次回到這個問題,皇帝在蓋章的時候怎麼保障有印油。自從油印印泥出現之後,首先皇帝用的璽是是放在御書房有御林軍看守保護,而玉璽並不是像電視劇中的一樣放在大庭廣眾之下,而是有專門的盒子儲存,就像現在的印泥盒子,只不過皇帝的玉璽是整個放在盒子裡的,具有很好的密封性,同時會有皇帝認命的忠心的人員維護(一般是太監),所以根本不用擔心使用的時候沒有印油
回覆列表
皇帝在外面肯定有大量隨從,公章有專人管理,蓋章時如果沒印油估計會有許多人頭落地,故手下會處理好印油和印章的事。